第十六课 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自觉履行公民义务PPT优选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910.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十六课正确行使公民权利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识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平等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广泛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真实性的表现;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表现;公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的要求;(2)理解: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列举实例,表明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联系实际,说明公民要依法行使自由权利;联系实际,说明公民要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
(3)运用结合身边的实例,从权利和义务一致性、自觉履行义务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和判断,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2.能力目标(1)提高判断分析能力,即,判断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分析我国公民权利的平等性、广泛性、和真实性。
(2)提高划清界限的能力。
即分清什么是正确行使权利,什么是非法行使权利。
(3)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了解、观察社会的能力,并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4)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
即培养学生了解、观察社会的能力,并正确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3.觉悟目标(1)学习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2)学习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增强权利观念和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3)学习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增强公民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教学重点1.我国公民的特点2.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3.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教学难点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程序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初二教材最后一课。
这是全书的总结和落脚点。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师提问:综合起来讲,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学期,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和我们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些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翻开书,看一下每课书的前言,找出并归纳宪法、法律规定我国公民有那些基本权利和义务。
(同学们展开比赛,看谁找得准、找的全,组织学生举手发言。
16.第⼗六课正确⾏使公民权利⾃觉履⾏公民义务初中⼆年级《思想政治》第⼗六课正确⾏使公民权利⾃觉履⾏公民义务⼀、教法建议【抛砖引⽟】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是本课(同时涉及全书)⼀个重要的法理问题。
初⼆思想政治下册所要进⾏的思想教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的法律意识,⽽其重点就是增强学⽣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
那么,如何从宏观上把握这⼀问题呢?可参考以下思路:1.权利和义务两种关系类型──(1)剥削制度下公民权利与义务相分离;(2)社会主义制度下公民权利和义务相⼀致。
2.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相⼀致的简单根据──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是义务的主体;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相互依存。
(1)权利⾥的“利”要靠义务来创造,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存在的条件;义务中的“责”为的是保障利益。
由此,权利需要条件,这⼀条件要由义务来创造,没有义务就没有权利。
(2)公民在履⾏义务后就有了某种权利实现的条件,就⼀定有某种利益,即尽了义务就该享有相应的权利,否则没有必要去尽义务,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
权利与义务就是这样相伴相⽣,密切联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相⼀致的表现──(1)合⼀性;(2)对等性;(3)制约性。
4.在我国,权利与义务⼀致性对公民的要求──(1)要求公民增强权利观念,依法⾏使权利,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义务。
(2)对于某些权利,公民可以放弃;对于义务,公民则必须履⾏。
(3)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5.批判割裂权利与义务⼀致性导致的错误观点──只想享有权利、不愿履⾏义务,是错误的;想多享有权利、少履⾏义务,也是错误的。
它们错在看不到权利与义务的合⼀性、对等性、制约性,⽽只看到⼆者的区别;只要求权利⽽不想履⾏义务或不想履⾏全部义务。
【指点迷津】权利是⼀个多义的、⼴泛的范畴,本册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权利是指公民的法律权利。
在⽇常⽣活中,权利和“职权”是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怎样讲清它们的区别呢?(1)公民权与公民个⼈的利益相联系;⽽“职权”则只能代表国家的利益,决不意味着⾏使职权者的个⼈利益,当“职权”受到妨碍或侵害时,受损的是国家利益。
第十六课第二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第十六课第二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搜集有关材料,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案例分析,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学生自觉地履行义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作为一个公民,必须依法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积极去做法律所提倡和鼓励的行为,决不能做法律所禁止的行为,我们要时时处处心中有法,认真学习法律,严格依法办事,以法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首要标准,努力做有高度法制观念的好公民。
教材分析:1、地位:本框题是本册书的落脚点。
是对这册书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学习的立足点,即强调了让法长驻心中,要知法、懂法,以法作为行为的准绳;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做出贡献。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是本框的重点。
这一目着重讲明了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须做到的几点具体要求,这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这课书的行为要求的具体体现。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是本框的难点。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这一致性表现为三方面:合一性、对等性、制约性,它也体现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公民一方面要正确行使权利,另一方面要依法自觉履行义务。
教法建议:设计讨论题,通过学生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
通过观察图片或看录像,了解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具体表现。
案例分析让学生得出如何履行义务。
教学过程:复习:1、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是什么?2、我国公民应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3、我们已学过的公民义务有哪些?——我国公民享有平等广泛真实的合法权利,公民应正确行使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及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成年子女有对父母赡养、扶助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依法纳税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