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 格式:docx
- 大小:26.89 KB
- 文档页数:7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望教学设计(精选10篇)1课时目标1、理解诗意,理解诗人形象2、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重难点理解诗人形象,领悟诗人忧国念家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杜甫相关的信息,猜出诗人杜甫。
由杜甫《望岳》中的诗人形象转到分析《春望》中诗人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诗人形象——苍老忧愁全班朗读诗一遍,找到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分析诗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生齐读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头发早已白了,抓一抓顿觉稀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生找词语并分析,其他学生补充,师提点“白头”——苍老忧愁(板书)“搔”——抓的动作,欲解愁而愁更愁“更短”——白发更少,内心痛苦哀怨三、分析诗人情感——忧国念家1、提问:是什么让不到45岁的诗人如此苍老忧愁呢?朗读诗一遍在诗中找两个原词作答。
感时(国)恨别(家)——板书2、分析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齐读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感伤国事,伤心离别,看到美丽的花不禁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也害怕。
(互文的译法)生分析“花溅泪”“鸟惊心”师提问:花鸟都是美景,为何诗人看到后一点也不开心呢?生答:以美景衬哀情,作用是突出诗人忧国念家之情。
3、国与家发生了何事,让诗人如此忧心呢?先分析国——“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生齐读生读诗句一遍,回答诗意:国都沦陷,城池破败不堪,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临,城内草木茂盛。
“破”——战乱破败之景;“深”——战后杂草丛生荒凉之景师:战争毁了昔日繁华的一座城,使百姓颠沛流离。
战争使国家衰落,战火让民不聊生。
诗人因忧国忧民愁白了头。
春望教案学案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春望》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对经典文学的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与描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创作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1. 通过文学作品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望》全文、教案、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春望》全文。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幻想和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对春天有什么样的印象?”“你们热爱春天吗?”等等。
Step 2 导读(10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春望》的全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和猜想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作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等等。
Step 3 分析(2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逐句阅读诗歌,解读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师可以分步骤进行诗歌分析,如对诗歌的字词、句式、节奏等进行分析和解释。
Step 4 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教师可以提问:“诗中有哪些景象最吸引你?”“你认为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等等。
Step 5 创作(2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以《春望》为启发,自由发挥创作一首短诗或文章,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示性的问题给学生:你认为春天最美的是什么?你认为春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等等。
Step 6 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创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他们继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
二、学案任务一:诗词导读1. 阅读《春望》的全文,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背诵并背诵《春望》的前两句,能够理解其意义。
任务二:诗歌分析1. 分析《春望》中的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
春望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春望语文教学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春望教学设计(最新7篇)春望教学设计篇一《春望》教学设计清华附中邱晓云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杜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唐王朝受到巨大震动。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诗人在都城长安写下了一首不朽的五律——《春望》。
这首诗是我们儿时就已经能琅琅背诵的,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它,用更细腻的视角,更深厚的感情来触摸诗歌所表达的精神世界。
赏析首联问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问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借景抒情赏析法落实点)国之破。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
国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
(词典词条)开篇即是春望所见,先用“国”点明了此城即国都长安,以“破”交代了历史背景,以“春”标明了节令。
两句合而观之,便是说望见春天被攻破了的长安城,山河之上草木丛生,榛莽遍地。
这一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出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仍在,但是国已政权陷落。
草木春深,但是城已残破不堪。
问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
”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品析词语赏析法落实点,自选式)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
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
(略)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
(略)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重点赏析“深”: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
初中语文《春望》精选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春望》的诗意,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忧国伤时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春望》的诗意,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难点:感受诗人在国破家亡之际,忧国伤时的情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教学新课:讲述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讲解《春望》的诗意。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4. 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歌填空、改写等练习。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四、课后作业:1. 熟读《春望》,理解诗意。
2. 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春望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意境。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从诗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国情怀。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春望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春望》,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讲解:讲解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以及生字词的含义。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八、教学资源:1. 春望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杜甫《春望》教案篇一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案篇二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
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
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
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
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
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3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3篇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春望》教学设计篇一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5课第2篇教学设想:《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
杜诗立足于现实,他的诗因此赢得了“诗史”的美称,《春望》所记载的正是战争给大唐国民带来沉重灾难的一段历史。
八年级的学生,对唐朝历史,特别是安使之乱,十分熟悉,对杜甫及其诗作也有所了解。
学习时可把唐朝历史和诗人的遭遇作为参考。
鉴于这首诗有着婉转谐美的节奏韵律,鉴赏过程中,将以朗读为重点,以朗读带动其他环节,鉴赏诗的手法,理解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准确理解“国、深、溅、短、浑”等字词的意思,感受诗的语言美。
2、学习“拟人、对偶、借代、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提高感悟、鉴赏的能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诗人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点:诗人所运用的意象和刻画的形象。
学习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传情达意。
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此基础上选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一)激兴导入(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下面文字)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之后,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快十年过去了,战争还没有结束。
最近,由法国挑头,以美国为主力的“北约”,又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对利比亚进行狂轰滥炸。
你认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某些国家,他们用战争换来的是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恐怖袭击年年不断,反而给当地人民带来真正的恐怖;“北约”在利比亚实行禁飞区,非但没有制止那里的人道灾难,反而给非洲带来了更多的难民。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优秀3篇)春望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三、朗读感知1、反复朗读。
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
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明确:写了花、鸟。
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春望教案篇二春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
语文教案春望板书设计篇一:春望教学设计《春望》教学设计学校:张郝学校年级:八上执教:张娇娇一“望”而情深——由“望”字入杜甫爱国诗人形象塑造教学目标1.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体会诗人杜甫忧国悲己的爱国情怀。
2.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的形象及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导入图片导入一读听读划节奏二、由“望”而景起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春点明时令,望即望见,诗人望见了哪些事物呢?明确: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2.昔日的长安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如今的长安是怎样一幅景象?明确:国都陷落,山河破碎,断壁残垣,草木深密。
二读自读理感知三、因“望”而境生翘首远眺却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无奈只能由远及近将目光聚焦到眼前之景:花、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有两种解释:1.人溅泪惊心。
《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2.花鸟溅泪惊心。
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注释:“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
”你觉得哪一种解释更好?(小组讨论,5分钟)明确:(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惊,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2)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三读较读体哀情四、一“望”而情深望见的是物是人非,望不见的是烽火连绵时家人报平安的家书,诗人由国事到家思再到悲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五五年三月,在长安作”,诗人此时四十四岁,却已生华发。
台湾学者颜元叔《析<春望>》:“起于国破山河在,终于一根发针,真有鼠尾之感。
”你是否赞同?明确:(1)联系诗人的生平以及历史背景探索诗人此时的情感。
(2)将国家命运与悲己情怀紧紧联系,感情层层递进,诗人形象更加饱满。
(3)细节描写衬托人物之悲情愁绪。
春望古诗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王之涣的《春望》。
2. 掌握并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领会诗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热爱。
4.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阐述。
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领会。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春望》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诗人王之涣的简介,唐代的历史背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复习相关的诗歌知识和鉴赏方法。
2. 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和《春望》的背景。
二、文本解析(15分钟)1. 让学生朗读《春望》,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逐句解释诗歌的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
三、深入探讨(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对人民苦难的同情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四、应用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春天为题材的诗歌,运用《春望》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背诵和默写练习。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强调诗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背古诗,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对《春望》这首古诗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活动,如古诗朗诵、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春望》的教学设计《春望》的教学设计4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望》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望》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三教法和学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春望》教案优秀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望》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春望》优质课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望》优质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春望》优质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
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
(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
前后达八年之久。
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杜甫《春望》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春望》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春望》教案1【教学要点】1、朗读;2、赏析;3、探究;4、拓展。
【教学难点】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春望》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对杜甫的介绍导入对本诗的学习。
二、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
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疏通文意四、品读1、望春,诗人望见什么景物?这景物有什么特点?国破、草木深。
国都被占,城池破败,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用茂盛的草木反衬国都的荒凉景象。
2、是什么原因使春天变得如此的荒凉?烽火。
3、这个原因除给春天带来影响,还给诗人家庭带来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对偶、夸张)。
离别。
4、面对这样的景象和遭遇,诗中有哪些词点明了作者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该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花感时而落泪,鸟悲恨人世间离别而惊心,这是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的结果,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五、总结:本诗表现作者什么感情?本诗形象地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忧国思亲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诗。
《春望》教学设计6【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
《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春望》教案优秀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语文《春望》教案一
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
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作者简介;
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
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
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
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
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
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
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
2、老师范读;
3、学生试读;
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
5、集体朗读。
五、拓展活动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消息后怎样的心情?
(2)《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虽然一悲一喜,然而所表达了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的。
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
1、以“家书抵万金”为话题说几句话,你想说些什么?
2、根据老师教的赏析诗歌方法,自选一首你最喜欢的写景抒情诗进行赏析。
语文《春望》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春望》及五律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的特点。
难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三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
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
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
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
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
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
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板书设计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簪
语文《春望》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2.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一、导入
七年级我们所学的《登岳阳楼》的写作背景和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关于作者。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
他的诗多沉郁顿挫。
后人尊称他为“诗圣”。
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六月攻破潼关,玄宗奔蜀,长安陷落。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
八月,杜甫从鄜(fu)州家中到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本诗写于肃宗至德二年(757)三月。
三、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抵搔浑溅簪
师补充律诗的押韵问题。
四、听朗诵录音,感受诗歌的节奏和语调。
师提示:五言律诗的节奏一般是221式和212式。
五、学生个别朗诵、全班集体朗诵。
六、理解诗意
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的内容了吗?小组交流,参照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1.学生小组交流。
2.说出下列字词的意思。
国破感时恨别抵搔
3.小组推举代表说出各句话的意思。
七、再读诗歌,感知诗歌的内容。
1.本文题目为“春望”,作者在春天看到了哪些景物?
如: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看到这样的景色后,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用原诗或自我归纳的语句回答。
如:恨感搔更短不胜簪家书
3.作者通过春望这首诗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如:感时恨别忧国思家
八、赏析诗歌
参考角度:1.诗歌中精彩的字词句;2.写作手法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首联对比反衬寓情于景颔联触景生情承上启下
颈联思家迫切引起共鸣尾联细节描写忧思之深
九、探究质疑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般认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伤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对这两种说法,你怎样看?
(触景生情/移情于物)
十、拓展比较
诗人在本诗中反映了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当七年之后诗人听到官兵胜利的消息后又会是怎么的呢?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比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学生讨论并说出诗歌的大意。
2.思考下列问题: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两首诗表达的感情一悲一喜,然而却有着相同点,相同之处是什么? 板书设计: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
寓情于景感时忧国
城春草木
溅泪花
触景生情过渡
惊心鸟
产生共鸣烽火家书
恨别思家
细节描写搔更短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