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
- 格式:ppt
- 大小:481.50 KB
- 文档页数:12
蚕豆病是什么病严重吗蚕豆病是一种因为身体缺乏磷酸葡萄糖脱氢酶而导致的一种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疾病,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患者会出现急性发作,导致溶血性贫血,经常会出现高热,引起黄疸,导致恶心呕吐,出现晕厥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甚至会导致肾功能,心脏功能出现衰竭,导致死亡。
★蚕豆病是什么病严重吗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患病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主。
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的并发症是:本病临床表现的轻重程度不同,多数患者,特别是女性杂合子,平时不发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症状。
常因食用蚕豆、服用或接触某些药物、感染等诱发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等急性溶血反应。
因G6PD缺乏诱发的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红细胞破坏过多,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肝、肾、或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蚕豆病的病理原因是什么蚕豆病的病理原因是: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有遗传缺陷者在食用青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皆会发生急性溶血性贫血症――蚕豆病,致病机制尚未十分明了。
已知有遗传缺陷的敏感红细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够的NADPH以维持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还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蚕豆种某种因子后更诱发了红细胞膜被氧化,产生溶血反应。
G-6-PD有保护正常红细胞免遭氧化破坏的作用,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当G-6-PD缺乏时则红细胞被破坏而致病。
★蚕豆病的病状体征是什么蚕豆病的病状体征是: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
什么是蚕豆病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是一种重在预防的遗传性疾病,因体内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简称G6PD)不足导致,长江以南的省市为高发区,如海南、广东、云南、贵州等地。
此病多发于夏初蚕豆上市时节,其中幼儿发病率明显高于成人,男宝宝远多于女宝宝。
蚕豆病的发病原因患者食用新鲜的蚕豆以及蚕豆制品,或是直接触摸到其花粉,通常可能于12-24小时内突发溶血性贫血。
但是并不会每次接触后都会发病,也有可能数小时或数天后才出现身体不适。
此病为G6PD遗传缺陷造成,通过X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人将其定义为不完全显性遗传。
女性因有2条X染色体,只要不是两条均带有病理基因,就会呈现为携带状态,不会发病。
而男性一旦X染色体上带有致病基因,就会发病。
目前此病症暂无法根治,重在预防。
蚕豆病的症状病发时的轻重程度不尽相同,一般表现为脸色发白、头昏、低烧、畏寒、全身无力、食欲不振、恶心,尿色加深,并伴有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者甚至出现昏迷、休克、脉搏微弱、肾功能衰竭等异常表现。
此病发作凶猛,有时2-6天后可自行复原,但严重时若抢救不及时有性命之危。
如果发现以上症状,请立即前往医院救治。
蚕豆病如何检查处于我国高发地区的备孕夫妇一定要注意这项检查,有利于优生优育。
1.婚检时,可以检查出未婚夫妻二人是否有该病。
2.此病为隐性遗传,孕期检查很有必要。
3.如果父母有任一人缺乏G6PD,新生儿需要做采血检查。
4.家长可带孩子到正规医院接受专业的检查,主要包括包括血象、骨髓象、尿检查等项目。
5.宝宝第一次吃蚕豆时要慎吃,同时父母仔细观察孩子有无异常情况。
怎样防治蚕豆病1.患有此病的孕妇和新生儿可严格按照医嘱服用小剂量的苯巴比妥,来预防新生儿核黄疸。
2.如果宝宝有病史,平时要注意日常护理,不给孩子食用或接触蚕豆的机会;在就医时一定要明确告诉医生,孩子为蚕豆病患者,请医生合理用药。
3.输血是治疗此病最有效的方法,另外还需多补充水分,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以防肾衰竭或钾中毒。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蚕豆病是由于遗传性红细胞六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酶)缺乏者进食蚕豆后,随后发生的急性溶血性疾病,又名胡豆黄,蚕豆黄。
常见于小儿,特别是5岁以下男童多见,约占90%,常发生在蚕豆成熟的季节,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如粉丝、酱油)均可致病。
患者通常于进食蚕豆后24~48小时内发病,表现为急性血管内溶血,有全身不适,发热、恶心、呕吐、迅速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溶血严重者出现休克、少尿、无尿、酸中毒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症状。
其发病与否,病情轻重与吃蚕豆的数量无关,有时吃1~2粒也难幸免,有时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即可发病,甚至有时乳母吃蚕豆也可通过乳汁而致病。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
一般病例症状持续2~6天。
如果不及时纠正贫血、缺氧和电解质平衡失调,可以致死;但如果及时得到救治,能摆脱危险而康复。
在低发地区,本病易被忽视而漏诊。
G6PD缺陷有诱发溶血的因素,患者如果服用药物不当(如解热镇痛药、抗疟药、磺胺类等),或者进食蚕豆、感染、糖尿病酸中毒等就会诱发溶血性贫血。
避开诱因可预防“跟…地贫‟不一样,G6PD缺陷是可以预防的。
”据中国人民解放军303医院血液科主任张新华介绍,G6PD缺陷的病因属基因缺陷,目前还没有特殊治疗,有G6PD 缺陷的人主要还是在于预防。
有G6PD缺陷的病人一经确诊,就应禁食蚕豆和某些氧化性药物,否则可能会发作。
这种病一般来势较急,应及时进行治疗,治疗以输血为主要措施,大部分病人经纠正酸中毒和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后病情缓解或加速恢复。
患者只要自觉地避免溶血诱因,可以完全正常地生活,也不会影响择偶及婚育。
G6PD缺陷症患者禁忌药物:氨基喹啉类:伯氨喹等;磺砜类:氯苯矾等;磺胺类:磺胺异唑、柳氮磺胺吡啶等;硝基呋喃类:呋喃妥因、呋喃唑酮等;镇痛药:阿司匹林、乙酰苯胺等;维生素K、丙磺似、对氨水檐酸、奎尼丁、氯霉素等;另外,患者应禁食蚕豆,避免感染。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蚕豆病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蚕豆病是一种由蚕豆(Vicia faba)植株上出现的多种病原体引
起的疾病。
该疾病主要由真菌和细菌引起,包括黑斑病、花叶病、霜
霉病等。
这些病原体通过感染蚕豆植株的根、茎、叶或花部分,引发
各种病征。
黑斑病是由真菌Nectria haematococca引起的一种病害。
病害
初期,蚕豆植株根颈处出现小叶斑状病斑,表面为红褐色,逐渐扩大
融合形成大型黑色斑块。
花叶病是由真菌Botrytis fabae引发的,病
害特征是花或花荚上出现灰色霉斑,随后花朵凋零而落。
霜霉病是由
霜霉菌(Erysiphe polygoni)引起的,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白色霉菌,随后叶片变黄干枯。
这些病害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也可以通过种子和农具传播。
为了
预防和控制这些病害,可以采取农业管理措施如轮作、良好的灌溉和
施肥管理、种植抗病品种,以及适时进行病害防治。
化学防治方法包
括使用杀菌剂喷洒,然而需遵循农药使用规范,以保护作物和环境健康。
什么是蚕豆病
一、什么是蚕豆病二、蚕豆病的注意事项三、蚕豆病如何治疗
什么是蚕豆病1、什么是蚕豆病
蚕豆病是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一个类型,表现为进食蚕豆后引起溶血性贫血。
溶血具体机制不明,同一地区G6PD缺乏者仅少数人发病,而且也不是每年进食蚕豆都发病。
蚕豆病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东和华北各地均有发现,而以广东、四川、广西、湖南、江西为最多。
3岁以下患者占70%,男性占90%。
成人患者比较少见,但也有少数病例至中年或老年才首次发病。
由于G6PD缺乏属遗传性,所以40%以上的病例有家族史。
本病常发生于初夏蚕豆成熟季节。
绝大多数病例因进食新鲜蚕豆而发病。
本病因南北各地气候不同而发病有迟有早。
2、蚕豆病的病因
在遗传性G6PD缺乏的基础上接触新鲜蚕豆导致急性溶血。
但蚕豆病发病情况颇为复杂,如蚕豆病只发生于G6PD缺乏者,但并非所有的G6PD 缺乏者吃蚕豆后都发生溶血;曾经发生蚕豆病患者每年吃蚕豆,但不一定每年都发病;发病者溶血和贫血的程度与所食蚕豆量的多少并无平行关系;成年人的发病率显著低于小儿。
由此可以推测,除了红细胞缺乏G6PD 以外,必然还有其他因素与发病有关。
3、蚕豆病的临床表现
蚕豆病起病急遽,大多在进食新鲜蚕豆后1~2天内发生溶血,最短者只有2小时,最长者可相隔9天。
如因吸入花粉而发病者,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出现。
潜伏期的长短与症状的轻重无关。
本病的贫血程度和症状大多很严重。
症状有全身不适、疲倦乏力、畏寒、发热、头晕、头痛、。
蚕豆病诊断标准
摘要:
1.蚕豆病的概念
2.蚕豆病的诊断标准
a.临床表现
b.实验室检查
c.排除其他疾病
3.蚕豆病的防治措施
a.饮食管理
b.急性发作时的处理
c.预防方法
正文:
蚕豆病,又称蚕豆黄病,是一种由于蚕豆中某些成分引起的急性血管内溶血性疾病。
这种疾病在我国较为常见,尤其是在蚕豆收获季节。
患者主要为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蚕豆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首先,根据临床表现诊断蚕豆病。
患者在食用蚕豆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黄疸、血红蛋白尿等。
这些症状在停止食用蚕豆后可逐渐缓解。
其次,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尿胆原和尿潜血等指标的检测。
在蚕豆病发作期间,这些指标通常会明显
升高。
最后,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血管内溶血的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草酸盐中毒等。
针对蚕豆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饮食管理、急性发作时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饮食管理方面,患者应避免食用蚕豆及其制品。
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立即就医,接受对症治疗,如输血、补充血容量等。
预防方法上,要加强对蚕豆病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特别是有家族史的患者。
总之,蚕豆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排除其他疾病。
蚕豆病蚕豆病最专业的亲子百科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病情恶化可导致死亡,因此发病后需马上送医院治疗。
相关推荐蚕豆病禁忌的食品及护理要点蚕豆病的用药禁忌及饮食护理蚕豆病的病因及治疗注意事项新生儿低于指标多少属蚕豆病今日活动:PCbaby孕妈暖心包,10000份爆萌袜子口水巾免费送目录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的症状蚕豆病用药禁忌蚕豆病的成因蚕豆病不能吃什么蚕豆病要注意什么展开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的症状蚕豆病用药禁忌蚕豆病的成因蚕豆病不能吃什么蚕豆病要注意什么蚕豆病相关知识点收起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是一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所导致的疾病,表现为食用新鲜蚕豆后突然发生的急性血管内溶血。
患病者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为主。
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的症状患者一般在食用蚕豆后1-2天内出现急性血管内溶血,一旦发病,来势凶猛,表现为全身不适、脸色苍白、微热、头昏、倦怠无力、厌食、腹痛、恶心、尿色加深等。
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
严重时可能导致昏迷、休克、全身衰竭,若急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所以出现以上症状的病人,应马上送医院诊治。
蚕豆病用药禁忌患有蚕豆病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宜服用氧化性药物,如伯氨喹啉,磺胺类,呋喃类,维生素K3、K4,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砜类等药物及中药珍珠末,腊梅花,川连等。
1、下列药物和食物较易引起溶血,应禁用:抗疟药:伯氨喹啉,扑疟喹啉,戊奎;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恶唑,磺胺吡啶,对氨苯磺酰胺,磺醋酰胺;解热镇痛药:乙酰苯胺;砜类:噻砜;其他:呋喃坦叮,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萘啶酸,硝咪唑,消心痛,萘(樟脑),美蓝,苯肼,三硝基甲苯,川连,珍珠粉,蚕豆;中药:薄荷,樟脑,萘酚,川莲,牛黄粉,腊梅花,熊胆,开口茶,七厘散,婴儿素,牛黄解毒丸等;2、下列药物可能会引起溶血,但无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者,用正常治疗剂量时不会引起溶血:抗疟药:氯喹,奎宁,乙胺嘧啶;磺胺类:磺胺甲嘧啶,磺酰乙胞嘧啶,磺胺嘧啶,磺胺脒,长效磺胺,磺胺二甲基异恶唑;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商品名:泰诺、百服咛、小儿退热栓),阿斯匹林,非那酊,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安他唑林;其他:氯霉素,链霉素,雷米封,洗必泰,VitC,苯妥英钠,对氨基苯甲酸,苯海拉明,秋水仙碱,左旋多巴,丙磺舒,普鲁卡因胺,安坦,亚硫酸钠甲萘醌,三氧甲苄氨嘧啶,扑尔敏,奎尼丁,维生素k (甲萘醌)。
诊断蚕豆病的标准
蚕豆病是一种因体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引起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在进食蚕豆或暴露于某些药物、化学物质后可能出现急性溶血反应。
以下是诊断蚕豆病的标准:
1. 家族遗传史:蚕豆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若家族中有确诊的蚕豆病患者,个体患病风险较高。
了解家族病史对于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典型症状:患者在食用蚕豆或暴露于某些诱因后出现急性溶血症状,如发热、黄疸、贫血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有助于初步诊断。
3. 实验室检查: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及计数,了解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特殊试验对于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4. 特殊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检测是诊断蚕豆病的金标准。
通过检测红细胞中G6PD的活性,可以明确诊断或排除蚕豆病。
5. 排除其他疾病:由于蚕豆病的症状与其他溶血性贫血等疾病相似,因此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通过对其他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助于准确诊断蚕豆病。
综上所述,诊断蚕豆病需要综合考虑家族遗传史、典型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特殊试验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全面的诊断流程,可以准确诊断蚕豆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避免急性溶血反应的发生。
蚕豆病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蚕豆病的症状*二、蚕豆病的并发症*三、蚕豆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 蚕豆病吃什么好2. 蚕豆病不能吃什么蚕豆病的症状蚕豆病是我国南方最常见的遗传病之一,呈X 性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一般男性多于女性。
因此,家庭中有蚕豆病史者,应禁食蚕豆。
那么蚕豆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蚕豆病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在每年3-5月蚕豆成熟季节时发病最多。
一般是在进食蚕豆后12~24小时突然发病,出现急性溶血危象症状:寒战、高热、黄疸,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休克、心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贫血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可于发病后1~2日内死亡。
所以在发现病情发作的时候就要及时送往医院,防止病情的恶化。
导致蚕豆病孩子的死亡原因多为贫血、严重酸中毒以及并发症如急性心肾功能衰竭、肺炎、脑实质出血等,因此各位家长万不可掉以轻心。
症状轻重与食蚕豆的多少无关,有时吃1、2粒也发病;有的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即可发病。
蚕豆病的并发症蚕豆病最恐怖的是可能引起各类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状有以下几类:溶血症状患者皮肤及黏膜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一般5天内消退,伴有疲倦、嗜睡、头痛、四肢痛、头晕、贫血与发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持续3天左右,随着急性溶血期的终止,体温恢复正常。
消化道症状肝肿大、1/2病例脾肿大,尚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腹胀及食欲不振。
血红蛋白尿此亦为溶血的主要症状之一,尿呈茶色、浓茶色及血红色,持续1~3天左右。
并发症状严重病例可有高热、寒战、深度黄疸、昏迷、持续惊厥、尿少以至急性肾功能衰竭。
蚕豆病的饮食注意事项1、蚕豆病吃什么好禁食蚕豆及其豆制品,给予高蛋白、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富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瓜果,如猪肝、瘦肉、鱼、菠菜、黄瓜、蕃茄、桔子等。
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
2、蚕豆病不能吃什么珍珠末,金银花,川莲,牛黄,腊梅花,熊胆,保婴丹,切记禁食蚕豆或蚕豆生加工品,避免在蚕豆开花、结果或收获季节去蚕豆地。
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患儿有哪些饮食用药禁忌(专业文档)新闻曾报道有一名四岁幼童因出现呕吐、排酱油色尿液被送进医院,经医生排查病因后,方知道是因为吃蚕豆诱发了“蚕豆病”。
蚕豆病究竟是怎样一种病?会带来哪些危害?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什么是蚕豆病蚕豆病是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症的俗称,是一种遗传性缺陷性疾病。
得了蚕豆病后会出现黄疸、贫血、面色苍白、小便呈酱油色等症状,甚至引发多个脏器衰竭致死,这种病发病凶险,由于是吃蚕豆引起的,以黄疸为主要症状,因而叫“蚕豆病”,俗称“蚕豆黄”。
“蚕豆病”不是食物过敏蚕豆只是基因缺陷孩子的“毒药”,一些人误认为吃蚕豆得病是一种过敏反应,和花生过敏、花粉过敏等现象类似,其实蚕豆病不属于食物过敏范畴,它是由基因缺陷所致。
患儿血液中的红细胞膜上缺少一种酶,碰到带有“氧化性”的物质,红细胞就会被破坏,随后首当其冲受到损害的就是肾脏。
新鲜蚕豆,是很强的氧化剂,对有基因缺陷的孩子来说,蚕豆就变成了“毒药”。
蚕豆病的临床表现大多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早期有疲倦、微热、头昏、恶心、呕吐、腹痛,继之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与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
严重病例可见昏迷、惊厥和急性肾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需要注意的是,蚕豆摄入可有多种途径,进食生熟、干鲜蚕豆及蚕豆制品,吸入蚕豆花粉均可诱发本病,乳母进食蚕豆后哺乳也可引起婴儿发病。
缺陷的儿童吃蚕豆后并不是全都发病。
蚕豆病患儿的饮食、用药禁忌1、中草药:除了必须隔离的各种蚕豆以及蚕豆制品,一些中草药也不能服药,如珍珠粉、金银花、川莲、牛黄、腊梅花、熊胆、保婴丹等。
2、慎用退烧药:去痛片、阿斯匹林、使痛宁、奎尼丁、安他唑林、小儿退热栓、左旋多巴、安痛定等。
3、禁用消炎镇痛药:消炎痛、甲芬那酸、保泰松等。
4、其他禁用药物:利眠宁、甲基多巴、利福平、奎宁、氯霉素、氯磺丙脲、大剂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K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