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立体图形的总复习示范课
- 格式:ppt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12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巩固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立体图形的分类、特征和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立体图形知识,为初中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立体图形知识,对立体图形的分类、特征和应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不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需要老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识别各种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并能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立体图形的分类、特征和应用。
2.教学难点:立体图形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立体图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引导学生发现立体图形的特征,总结立体图形的分类。
3.巩固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拓展应用: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立体图形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二、图形与几何第3课时 立体图形的认识整理与复习【学习目标】1.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等立体图形的特征,能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能整理学过的有关立体图形方面的知识,并掌握相应的技能。
【学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小组展开讨论,交流意见,整理归纳。
合作完成表格一。
形体相同点 不同点关系长方体面棱 点面的形状 面积 棱 长正方体2.复习圆柱和圆锥 底面 侧面 高圆柱 圆锥二、重点训练1. 判断并说一说理由。
(1)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正方形就是长方形。
( ) (2) 长方体的三条棱就是它的长、宽、高。
( )你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 )如果把学过的立体图形分两类,你打算怎样分?( )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3) 圆锥的高有一条,圆柱的高有两条。
(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三、课堂达标1. 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6米,求这个沙堆的重量?(每吨沙的体积是43立方米)2.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2平方米,半径是2米,求它的体积。
(要求根据课本中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不先求出圆柱的高,而用较简便的方法解答。
)3.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课后,我们一起召开一节主题班会课,学习一下“节水”精神吧! 可以根据班级需要展开这个活动哦!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立体图形的认识》是对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知识的一个总结和梳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立体图形的分类、特征以及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立体图形的初步知识,对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分类还不够清晰,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立体图形的分类和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立体图形。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立体图形的特点。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4.启发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图片、PPT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立体图形模型、练习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魔方、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属于哪一类立体图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呈现各种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的分类和特征。
《立体图形的认识复习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能根据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和判断。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2. 教学难点: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3. 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特征,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1)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且长方体的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的所有面面积相等。
(2)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有3个面,2个底面,1个侧面;圆锥有2个面,1个底面,1个侧面。
圆柱的底面是圆形,圆锥的底面也是圆形。
(3)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2(ab bc ac),体积=abc;正方体的表面积=6a²,体积=a³。
(4)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圆柱的表面积=2πrh 2πr²,体积=πr²h;圆锥的表面积=πrl πr²,体积=1/3πr²h。
3. 演示与练习:(1)教师通过实物模型或多媒体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形状,让学生直观理解其特征。
(2)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
《立体图形总复习》授课授课稿六年级张如一、说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 本节课是将小学阶段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结合在一同的综合复习课。
经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常有图形的体积计算方法, 促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简单推理的能力,为此后学习立体图形确立基础。
二、说授课目标:1、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的含义,掌握几何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加深对有关体积单位实质大小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见解。
3、进一步感觉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说授课重点:理解和掌握常有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说授课难点:理解和掌握常有几何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三、说教法因为这节课是立体图形知识的复习课,所以我采用以课件演示法、操作发现法、一题多变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授课手段,增大授课容量,提高授课质量,最后实现授课目标。
四、说学法为了在授课中充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让学生课前预习,口己着手操作并沟通互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操作过程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应用能力。
五、说授课过程设计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第一环节:回首梳理、概括总结。
在这个环节中间,主要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立体图形总复习》的有关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设计妄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启迪,相互补充,使知识的构造不断完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整理与复习的好习惯。
第二环节:公式由来1、体积公式推倒过程在小组内沟通。
经过沟通,能够促使学生互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沟通的意识。
2、全班沟通依照学生的回答,我边做演示主假如让学生观看动画演示,来回首学过的知识。
设计妄图:采用这样的授课手段,能够使原来无聊无味的复习课讲堂兴趣化,能够使静止的数学识题动向化,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课件演示)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正方体是体积公式推导:第三环节: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想” 的原则,设计闯关游戏:第一关;基本应用设计妄图:经过训练,使学生对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立体图形的复习》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系统的认识,能正确理解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掌握计算公式,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立体图形的分类:复习立体图形的分类,包括柱体、锥体、球体等。
2.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复习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包括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等。
3. 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或在实际情境中应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理解并应用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立体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彩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回顾相关概念。
3. 实践:通过实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围绕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进行,通过图表、公式和示例来直观展示。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给定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
3. 拓展题:研究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围绕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进行。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立体图形的理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板书、作业和课后反思,确保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六年级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六年级立体图形的整理和复习教案目标:1. 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学生对六年级立体图形的基本概念和属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类和归纳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几何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或白板2. 教学PPT或教学板书3. 立体图形模型(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4. 练习题和活动材料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投影仪或白板展示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图片,如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并向学生提问:- 你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你能说出它们的特点和属性吗?- 这些图形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中出现?整理立体图形的知识:2. 通过PPT或板书,整理和复习六年级学生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名称、特点和属性,包括但不限于:- 立方体:六个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 圆柱体:两个圆面、一个侧面、两个底面、一个轴线- 圆锥体:一个圆锥面、一个底面、一个轴线- 球体:一个球面、没有棱和顶点- 平行四边形棱柱:两个平行四边形底面、四个侧面、八个顶点、十二条棱巩固活动:3.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种立体图形模型。
4. 要求学生观察和探究自己手中的立体图形模型,回答以下问题:- 它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 它的底面是什么形状?- 它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中出现?展示和讨论:5.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手中的立体图形模型,并分享他们的观察和发现。
6. 整理学生的回答,让学生发现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引导他们总结立体图形的特点和属性。
拓展活动:7. 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要求他们根据给定的信息判断图形的名称,并画出对应的图形。
8. 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解决问题,讨论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总结和评价:9.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10.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立体图形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发现立体图形。
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教学设计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教学设计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立体图形的知识整理教学目标:1、通过对立体图形的复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各个立体图形的概念、特征。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立体图形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课件出示“点’,这是一个点。
师:将点移一移,所留下痕迹,你能想到什么?生:线、直线、射线、线段。
评:好,联想对学数学很重要。
继续想。
师:如果将线段往下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呢?生:长方形、正方形师:刚才由点联想到线段再联想到面,继续想。
师:如果把这个面往后面移一移,你又能想到什么呢?师:如果将这个长方体像这样切成若干份,你又能想到什么呢?(板书:长方体、正方体)师:按这样的思路,根据圆柱,你可以想到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点线面体存在一定的联系,那我们就从点线面三个方面对4个立体图形的特征进行整理。
二、知识点归纳(一)复习立体图形特征1、(出示长方体、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谁能看着表格说一说。
(指生上来汇报,拿着模型)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2、(出示圆柱和圆锥)圆柱、圆锥它们又各有什么特征?沿高剪开,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当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展开是正方形,当底面周长与高不相等时,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3、分类,建立知识网络.你能给这四个立体图形分分类吗?(为什么)交流:(1)长方体、正方体一组,(都有六个面、12条棱、方方的)圆柱圆锥一组。
(底面都是圆)4、观察物体,从不同侧面看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立体图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与实力:用肯定层次、方法展示和整理有关立体图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用肯定的方向视察物体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看法和价值观::进一步增加符合意识,发展抽象概括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打算:投影片
教学过程:
完成教材第71页“回顾与沟通”
一、分别说出已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并尝试验证这些特征。
1、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顶点棱面
长方体8 相对棱长相等有12条棱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8 12条棱棱长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完全一样
2、圆锥和圆柱的表面积
从面的角度来复习,学问与实力:圆柱有3个面,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一个弯曲的侧面绽开是一个长方形,过程与方法:圆锥只有两个面,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圆锥的侧面绽开是一个扇形。
(对于特征的验证可以结合学问的梳理过程进行,激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整理复习)
二、找出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侧面、下面看到的形态,并连一连。
课后反思:
1。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立体图形》教课方案学校:讲课教师:讲课时间:年月日课题总复习立体图形课型新讲课课时1课时知识目标:指引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色,并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察看,加深对峙体图形的认识。
指引学生从不一样方向察看物体,教课目的并能画出从指定方向看到的图形。
能力目标:加强学生察看、比较、剖析的逻辑思想能力及空间观点。
感情目标:认识知识的内在联系,浸透数学的转变思想。
教课重、难教课要点:掌握立体图形的特色,并能从不一样的角度察看。
点教课难点:从不一样方向察看物体,并能画出从指定方向看到的图形。
打破要点、经过实物演示,小组沟通,概括立体图形的特色。
难点假想教课媒体长方体实物、正方体实物、圆柱体实物、圆锥实物教课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学生活动预设一、创境激疑1、在这六年里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你还记得吗?你能简单的说一说立体图形的特色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回想知识2、边说边找出实物,提升稳固。
指名说一说二、互动解疑1、小组合作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色。
小组合作研究(1)小组依据实物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色:它们各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极点?它们有什么同样点和不一样点?指名报告(2)指名报告,制成表格:形同样点不一样点关系体面棱点面的形状面积棱长8 6 个面一般都是相对的相互平行长 6 12 个长方形(也有可面大的的四条棱方个条顶能有两个相对的面积相的长度相体面棱点面市正方形)等等整理知识正方形制成表格是特别的长方形对照理解记忆正 6 个面12 条棱的方 6 个面都是正方的面积长度都相体形样都相等等2、同桌研究圆柱和圆锥的特色。
(1)同桌相互说一说。
(2)制成表格加以稳固。
底面侧面高圆柱圆锥3、研究从不一样方向看到立体图形的面及恢还原立体图形。
课件展示课本第 72 页的从不一样方向看到的面,并达成有关填空。
三、启思导疑1、经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峙体图形的特色有了如何的理解,还存在哪些问题,说出来和大家议一议。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总复习立体图形(复习课)| 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基本术语和特征;2.掌握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表面积、体积等相关数值;3.通过复习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1.立体图形的定义和特征2.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2.难点1.立体图形的计算方法2.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思维转化能力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2.课堂练习3.小组合作学习四、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步:导入[10分钟]在已知一个正方体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几何体是否存在多样性,是否具备一定的特点。
第二步:复习知识点[30分钟]1.按照课本的知识点,回顾立体图形的基本定义和特征;2.大声朗读重难点,让学生一起跟读;3.中英对照说出答案。
第三步:课堂练习[50分钟]1.以问题为引导,简易呈现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讲解重点和难点,适时点拨;3.提供一些小技巧和思路,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方式;4.定期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第四步:合作学习[30分钟]1.分组讨论一道难题;2.推荐一些思维的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想象;3.相互交流并分析,达成共识;4.答案的公布。
五、教学反思1.通过复习,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2.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对知识掌握更细腻,理解得更好;3.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思维能力更加丰富而活跃。
六、学习作业1.完成课本上的练习;2.课后作业以课本上的为主,可以根据情况适当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