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百家讲堂)
- 格式:doc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73
《诗仙神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执教篇目:行路难、将进酒执教教师:马少东执教时间:2018年4月执教班级:2017级26班【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豪放诗风;2、品味语言,把握诗人思想情感;3、知人论世,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学习过程】导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生性浪漫的李白以山为笔,以水为墨,把自己幻化成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诗仙。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李白,去诵李白诗歌,品诗仙神采。
(板书: 诗仙神采)师:课前让大家回忆整理了李白的材料,这节课我们首先就由同学们展示一下成果,初步感受李白其人其诗。
(多媒体展示)活动一:寻仙访句忆李白活动一:寻仙访句忆李白(自主学习A)1、写一写你所了解的李白。
2、你记忆中有哪些李白的诗?请把诗句写下来。
师:李白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边游历边留下了无数诗歌,今天我们学习两首诗歌,完成如下目标。
定位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活动二:求仕无望《行路难》(分析鉴赏B)师:这首诗一共82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个短篇,但它却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复杂变化。
让学生诵读赏鉴《行路难》全诗,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分条陈述。
然后明确:(1)前四句写自己政治失意后痛苦和茫然的心境,饮的是一斗值十千的“金樽清酒”,吃的是一盘值万钱的“玉盘珍馐”,可是面对如此的丰盛酒菜他却“停杯投箸不能食”。
(2)“欲渡”两句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想渡黄河却“冰塞川”,想登太行而“雪满山”。
(3)“闲来”二句通过历史人物在事业上成功的偶然性,表明他必胜的信心。
(4)“行路难”四个短句,又把诗人的思绪拖回到了现实,最后两句高唱入云,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与展望,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师:此诗感情起伏不定,结构有起有落,篇章虽短,但气势浩大。
大家对感情变化的把握很好,然后再读诗歌力求读出诗歌感情变化,同时思考表现感情变化所用的表现手法!师:大家对感情变化的把握比较准确,请大家齐读全诗力求读出诗歌感情变化!师:李白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却受权臣谗毁排挤,赐金放还撵出长安,他求仕无望内心茫然,但最后两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他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百家讲坛讲稿[康震][唐诗的故事之李白]一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经历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百家讲坛之李白观后感700字(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资料、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方案大全、职场资料、个人写作、教学资料、经典美文、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material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clauses, documents, plans, workplace materials, personal 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lassic American essay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百家讲坛之李白观后感700字百家讲坛之李白观后感700字6篇百家讲坛是我在科教频道中最喜欢的栏目之一、可以说是天天都看。
李白为何不被举荐?作者:孙士承来源:《百家讲坛》2012年第06期唐朝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兼襄州刺史兼山南东道采访处置使韩朝宗收到了一封求职自荐信,信的作者是此时闲居于襄阳的李白。
韩朝宗是前吏部侍郎韩思复之子,韩思复一直深得唐睿宗和唐玄宗父子两代君王的信任。
身为官二代的韩朝宗喜欢提拔青年才俊,时人对他甘当人梯的品格很是尊敬。
李白这位自视甚高的年轻人也正因为如此,主动放低身段向韩朝宗发出了“求求你给我个机会”的诚挚恳请。
但是,身为长者兼职场达人的韩朝宗却并未被这篇后来成为千古名文的《与韩荆州书》所打动,他用沉默的态度表示回绝,拒当李白仕途上的伯乐。
这究竟是何道理呢?平心而论,李白这封自荐信写得的确是文采飞扬、气势雄壮。
他开篇就写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后文中还多次赞颂韩长官的优秀品德,这样极尽吹拍之能事的词句在诗仙其他的诗文中是极为罕见的。
读到这些动人语言,韩朝宗最开始想必也被忽悠得血脉贲张,但是,他很快意识到,若是一听好话就忘乎所以,贸然将自己并不熟悉的人举荐上去,无异于给自己的仕途埋下“荐人失察”的定时炸弹,这可万万不能乱来!为掌握被推荐人的基本情况,韩朝宗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李白的经历,而不是仅凭李白信中的那些描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当他读到这些明显带夸张性的语言后,表情不由得凝重起来。
当时,唐朝已经实行进士、明经等科举考试百余年,选拔人才的体制早已定型。
可眼下这个年轻人却不想经由正常渠道,希望经过自己的推荐而蒙受帝王直接的赏识,这般剑走偏锋的想法太让韩朝宗恐惧了。
或许是盛唐相对开放的政治气候给不成熟的李白造成了幻想和错觉,让自负的他觉得建立奇功伟业不过是唾手可得。
但在皇帝身边挣扎了几十年的韩朝宗深知从政路上之艰辛,毕竟此时已不是春秋战国那个能让有识之士纵横捭阖的纷乱时代了,“为王者师”的事业绝不是仅仅依凭诗文才华就能成就的!面对这个刚要出道就放言自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晚辈文青,他是该打压还是该劝慰呢?最终,欲言又止的韩朝宗选择了一种另类的处理方式,他将这封求职信轻轻放在一边,用一瓢温水使空有宏大抱负的李白心头的从政热火渐渐转凉。
李白的诗旅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Reflections on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Li Bai, a legendary figure i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fascinated generations with his extraordinary poems and captivating life story. Recently, I had the pleasure of watching a lecture series titled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 which delved deep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this renowned poet. The series, presented by an esteemed scholar, offered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Li Bai's life, his travels, and the inspiration behind his immortal verses.The lecture began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Li Bai's background,成长环境, and early life. Born into a family of scholars and officials, Li Bai exhibited a remarkable talent for poetry from a very young age. His early poems, influenced by his love for nature and the outdoors, were full of vim and vitality. His unique style and innovative use of language set him apart from his contemporaries.As the lecture progressed, we followed Li Bai's footsteps as he traveled throughout China, visiting various places and meeting diverse people. His poems, often inspired by his travels, captured the essence of each place and the people he encountered. His description of landscapes, cities, and natural wonders were vivid and engaging, transporting the reader to those distant times and places.One of the most fascinating aspects of the lecture was the insight into Li Bai's personal life and the challenges he faced. Despite his talent and popularity, Li Bai led a nomadic existence, often struggling financially and politically. His poems, however, never reflected these hardships. Instead, they were filled with optimism, freedom, and a love for life. This contrast between his personal struggles and the cheerful, upbeat tone of his poetry was truly remarkable.The lecture concluded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legacy of Li Bai and the impact of his work on subsequent generations. His poems, which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studied worldwide, continue to inspire and captivate people across the globe. His legacy, as a poet and a traveler, is one that will be remembered and celebrated for centuries to come.In conclusion, watching "Li Bai's Poetic Journey: A Lecture Series" was a truly enriching experience. It not only provided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life and works of Li Bai but also inspired me to delve deeper into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The lecture series was a testament to the enduring power of poetry and the transformative impact it can have on our lives.《李白诗旅人生百家讲坛观后感》李白,这位中国文学中的传奇人物,以他非凡的诗歌和迷人的生活故事吸引了世世代代的人。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为大家介绍我们班级的一位传奇人物——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一、李白的生平简介李白出生于701年,出生地在今天的甘肃天水。
他的家族原本是官宦世家,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
李白从小就热爱文学,尤其喜欢诗歌。
他22岁时开始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
李白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曾多次科举落榜,但从未放弃对文学的追求。
他曾因诗赋得到唐玄宗的赏识,被任命为翰林待诏。
然而,由于性格孤傲,他不久后便辞去了官职,继续漫游江湖。
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中度过。
他走遍了大江南北,经历了许多风雨,也结识了许多英雄豪杰。
他的诗歌,就是他一生经历的写照。
二、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被誉为“诗仙”。
1. 诗歌题材广泛李白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边塞战争、历史传说、爱情友情等。
他的诗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2. 诗歌风格独特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奔放、自由,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3. 诗歌语言优美李白的诗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既有华丽的辞藻,又有朴实的口语,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陶醉。
4. 诗歌影响深远李白的诗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世界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李白的诗歌代表作1.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
百家讲坛列表.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
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易中天:《易中天品三国》、《汉代风云人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共六部:实话孔子、儒墨之争、儒道之争、儒法之争、前因后果、继往开来)于丹:《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论语〉感悟》王立群:《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千古中医人物之华佗》、《文景之治》(录制中)纪连海:《正说和珅》、《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正说鳌拜》、《正说吴三桂》、《李连英》;《正说刘墉》、《千古中医故事之孙思邈》钱文忠:《玄奘西游记》、《解读〈三字经〉》、《千古中医故事之李时珍》、《班墨传奇》、《我的老师季羡林》(即将播出)、《弟子规》(录制中)金正昆:《身边的礼仪》、《金正昆谈现代礼仪》张望朝:《杨子荣》、《抗日名将杨靖宇》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出书时改名《乱世红颜》)、《长恨歌》(正在热播) 乔良:《新解三十六计》康震:《诗圣杜甫》、《苏轼》、《诗仙李白》、《李清照》、《唐宋八大家》(录制中)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出书时与上一讲座合编为《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隋丽娟:《慈禧》、《奕 》(即将播出)、《孝庄》(即将播出)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千古中医人物之扁鹊》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马骏:《二战人物》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秦可卿,贾元春,妙玉,宝玉,黛玉,宝钗,湘云,众人物结局,情榜多个单元)孔庆东:《孔庆东看武侠小说》、《鲁迅》孙丹林:《楹联的故事》、《唐伯虎》、《陆游》姚淦铭:《老子》马瑞芳:《马瑞芳说聊斋》方尔加:《孔子》、《汉代国策风云》李蕾:《红旗渠的故事》周思源:《周思源评说红楼梦》、《正品三国人物》吴建民:《吴建民论国际风云》、《吴建民看中国外交》、《吴建民盘点2004国际形势》、《吴建民盘点2004中国外交》马未都:《马未都说家具收藏》、《马未都说陶瓷收藏》、《马未都说玉器收藏》、《马未都说杂项收藏》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苦命皇帝咸丰》段怀清:《中国四大爱情故事》(梁祝传奇、孟姜女传奇、牛郎织女传奇、白娘子传奇)周岭:《周岭解密曹雪芹》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易经与人生》、《易经的奥秘》鲍鹏山:《鲍鹏山新说水浒(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其中“宋江”系列即将播出)、《孔子》(录制中)袁腾飞:《两宋风云》、《塞北三朝》(录制中)赵晓岚:《金戈铁马辛弃疾》、《李煜》江英:《回首开国大典》郦波:《大明名臣风雨张居正》、《大明名臣海瑞》(即将播出)、《大明名臣戚继光》(即将播出)、《颜氏家训》(即将播出)、《大明名臣于谦》(即将播出)莫砺锋:《诗歌唐朝》、《杜甫草堂》、《白居易》(录制中)傅佩荣:《孟子的智慧》翁思再:《伶界大王——谭鑫培》、《梅兰芳》。
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解说: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筋力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就是读chi。
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
百家讲坛李白讲稿
《百家讲坛》是中国大陆一档著名的电视讲解类节目,其中有
一集主题是介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以下是讲解的主要内容:
李白的成名
李白出生于唐朝中期,年轻时并没有受到多少文化熏陶。
但是
他从小就有一个浪漫的梦想,希望成为霸业天下的英雄。
后来他在
看到庐山谷雨的壮丽景象时,发奋写下了《庐山谣》,这首诗被当
时的文人雅士称赞,是李白成名的第一步。
李白的创作风格
李白的诗写得激情澎湃,开阔豁达,充满唐代时期的豪放气象。
他像诸多唐代诗人一样,非常善于吟咏自然景观,但他的诗在描写
自然时更加奔放,甚至有些荒诞不羁。
他有很多名篇,比如《将进酒》、《夜泊牛渚怀古》等。
李白的人生历程
在李白的诗作中,他经常谈论忧国忧民的情感。
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真正投身于官场、政治。
他的一生中很少萧规曹随,曾经流浪四方,甚至在长安时期还与窦叔向等人组织过一场“捉奸计划”。
最后他在安禄山之乱中因寓居地不同而安全躲过,也因此在诗歌中有着对安禄山的憎恶之情。
李白的艺术成就
李白的诗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音乐性,他的闲适自由的气质也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他的诗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直深受后人喜爱。
他是唐朝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被后世称为“诗仙”。
李白的一生孤独奔放,才情横溢,艺术成就卓著。
他用自己的诗歌刻画出了唐朝时期的壮丽景象,也留下了一个极为璀璨的文学传奇。
康震,男,1970年3月生。
陕西省绥德县人,文学博士,中共党员。
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副所长(2003~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04~2006年)。
1989年~2000年,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及文学研究所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2000年~2002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获得博士后出站证书。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唐宋文学。
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编辑本段]论文1、《贾平凹中篇小说研讨会纪要》,载《小说评论》1991年第5期2、《唐诗审美特征与中国传统思维》,载《唐都学刊》1992年第4期3、《李白矛盾心态初探》,载《唐都学刊》1994年第1期4、《隋代诗歌的文化渊源》,载《求是学刊》1996年第5期5、《李白儒家文化人格探索》,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6、《隋代诗歌的文化阐释》,载《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7、《王维研究》,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5、1996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8、《李白仙侠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9、《李白政治文化人格的美学意义》,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0、《新文化格局与经典的命运》,载《苏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1、《唐太宗政教诗的文化反思》,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12、《李安纲与〈东方人生智慧珍品丛书〉》,载《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1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导向》,载《河东学刊》1999年第4期14、《王维研究》,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98年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5、《中国王维学术研讨会综述》,《唐都学刊》2000年第3期16、《李白政治文化心态的内在矛盾》,《人文杂志》2000年第3期17、《禅思意蕴与诗性智慧》,《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2期18、《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0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9、《李白文化人格的美学精神》,《南昌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0、《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1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李白道家文化人格的哲学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22、《唐长安城布局与初盛唐诗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23、《唐代长安城微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人文杂志》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24、《南北朝三地诗歌的文化精神》,《江海学刊》2002年第2期25、《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2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6、《王维政治理想的内涵》,香港《新亚论丛》2003年第2期27、《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3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李白的艺术与人生》,《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教案选编集》(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29、《东坡的中秋》,《文史知识》2004年第10期30、《唐代侠文化传统与唐诗的侠主题》,《人文杂志》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31、《王维政治思想的内涵与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6期“论著精华”全文转载)32、《唐代诗歌与唐长安城建筑文化》,《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论点摘编)33、《评〈郘亭诗钞笺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2期34、《王维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4年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5、On the Leading Spirit of the Blend of Styles in Poems of Northern Dynasty and Southern Dynasty,香港《新亚论丛》2005年第3期36、《唐诗胜景与长安形胜》,《文史知识》2005年第7期37、《文化整合视野中的世事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6年辑重点转摘)38、《品牌,在品质中提升》,《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39、《弘扬尊师重道传统》,《光明日报》2005年40、《Between literature and politics——on the Hanlin Scholars in the X uanzong Period》,《新亚论丛》2006年第3期41、《唐代私学教育的文学性特征》,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42、《文学与政治之间——唐玄宗朝翰林学士述论》,载《山西大学学报》200 7年第1期43、《天宝初年的王维、裴迪与辋川》,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期44、《诗圣杜甫终老之夕》,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4期[编辑本段]著作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 《吉藏大师评传》,佛光山出版社(台湾)2005年版3. 《〈邵氏闻见录〉校注》,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4. 《中国古代文学史》(下卷),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5. 《唐诗注析》,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6. 《宋词注析》,北京师范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7.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主编),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版8. 《诗仙李白》(音像),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6年出版发行9. 《康震品李白》,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10. 《诗圣杜甫》(音像),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6年出版发行11. 《苏轼》(音像),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2006年出版发行12.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3.《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出版发行14.《康震评说苏东坡》,中华书局2008年1月出版发行15.《古典之美与现代生活》16.《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17.《诗国文苑》,人大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编辑本段]研究课题1、2000~200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长安文化与初盛唐诗歌”(独立主持)2、2000~2002年,陕西省教育委员会专项科研计划“陕西古代文学史研究”(主要参与人)3、2002~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唐代学士与文学”(独立主持)4、2004~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唐代散文史研究”(独立主持)5、2004~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唐诗研究史”(独立主持)6、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与传播”(主要参与人)7、2005年,北京市精品课程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主要参与人)8、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励耘文科综合实验班跟踪管理”(独立主持)9、2006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古典文学教学电子化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主要参与人)10、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项目(主持人)11、2006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唐代文学教育发展史论”(独立主持)12、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唐代文学教育与文学的生成、发展与传播”(独立主持)[编辑本段]获奖1、1999年,荣获西安市政府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1999年,荣获西安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语言文学优秀科研成果奖3、1999年,荣获陕西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4、2000年,荣获陕西省教育委员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5、2003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6、2004年,荣获北京市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7、2004年,荣获宝钢教育基金理事会全国优秀教师奖8、2004年,荣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9、2005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最受本科学生欢迎“十佳”教师10、2006年,荣获北京市师德标兵称号11、2006年,荣获北京市首届“十佳”优秀班主任12、2006年,荣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优秀青年教师奖[编辑本段]评委1、2008年6月,由中央文明办,国家教育部,北京奥组委和中央电视台共同打造的“奥运加油中国加油”特别节目在CCTV2播出,康老师是嘉宾评委之一。
诗仙李白介绍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仙”李白是中国古代诗人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喜爱的一位,也是一位充满了谜团的人物。
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一生结了几次婚?有几个孩子?他靠什么收入来维持自己的漫游天下?文采超群的李白为什么在政治上却会彻底失败?他最终又是怎样死去的?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李白的故事。
说到李白,就不能不说到盛唐,人们喜欢用盛唐气象来形容那个恢弘浪漫的时代,而李白与他的诗,正是盛唐气象最典型的人格与艺术象征。
李白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民间知名度最高的古代诗人。
他的诗妇孺皆知,老少咸宜。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等,语言清新明畅,情感强烈执著!千百年来,正是这些言浅意深的杰作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培育着我们对祖国、亲人、朋友,对自然山川的深情厚意。
李白不仅是唐朝、唐诗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绝对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他的一篇篇旷世之作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虽跨越千年却光彩依旧。
李白又是一个矛盾体,他经历过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饱受过“安史之乱”的战争苦痛,他的文学成就与他的仕途经历构成了他人生中的两个冷热极端,命运总是让他在成功与失败间游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康震副教授通过详实的史料、客观的分析,为我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李白,一个伟大的李白,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李白。
在这个诗歌文化逐渐没落的年代,让我们用这种方式向这位永恒的“诗仙”致敬!目录01 李白出道之谜02 李白翰林之谜03 李白遭谗之谜04 李白参军之谜05 李白入狱之谜06 李白家世之谜07 李白交游之谜08 李白收入之谜09 李白信仰之谜10 李白死亡之谜分集剧情李白遭谗之谜李白的一生在诗歌上是一个辉煌的顶点,然而在仕途上,却让李白痛苦万分,他62年的人生是一幕离奇的悲剧。
百家讲坛李白观后感《百家讲坛李白观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偶然的机会让我在百家讲坛上领略了关于李白的精彩讲述,这一段观看经历如同一场心灵的旅行,让我对这位千古文豪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感悟。
李白,这个名字仿佛是中华文化星空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
他的诗作豪放飘逸,充满了无尽的想象力和豪情壮志。
在百家讲坛中,讲师通过对李白生平的详细解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李白。
李白出生在一个有着一定文化底蕴的家庭,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年少时的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远大的抱负。
他渴望能够一展身手,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于是,他怀揣着梦想,踏上了漫漫的求仕之路。
然而,李白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多次向朝廷自荐,却屡屡碰壁。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将这份挫折转化为了创作的动力。
他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充分展现了他对自身才华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期待。
即使在困境中,他依然坚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实现理想。
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友情、爱情、思乡等诸多方面。
他描绘的山水景色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他对友情的歌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真挚而深厚,让人感受到友情的珍贵。
而他在爱情诗中表现出的细腻情感,也让人感叹他内心世界的丰富。
李白的性格豪放不羁,不受世俗的束缚。
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
这种性格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可贵。
但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使得他在官场上难以立足。
然而,他从未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始终保持着那份真性情。
百家讲坛还讲述了李白在游历中的种种经历。
他走过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旅途中,他不断地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篇又一篇的佳作。
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留下了他的诗篇和传说。
观看完百家讲坛关于李白的节目,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李白的一生,虽然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用诗歌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理想。
第1讲李白出道之谜李白,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
我想从小学一直到中学、大学。
可能李白是我们阅读过,最多的一个诗人。
特有很多的诗。
大家都非常熟悉。
比如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比如说“两岸猿声啼不住,青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诗都是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我们读了这么多李白的诗,看上去好像对李白比较了解。
所以我们会想一些问题。
什么问题呢?李白这个人长什么样子。
他胖瘦啊,他高低啊,他脾气好坏啊,这个人到底是个什么文化程度啊?就会有这些问题。
就好像要打听我们邻居的一个人一样,也这样一种亲切的感觉。
【画外音】唐朝长安元年,也就是武则天执政后期的公元701年。
李白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
也就是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
五岁那年,他随家人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
从此,一位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从这里走出。
逐渐被世人了解和熟悉。
然而,李白一生最大的理想,并不是做诗。
而是从政。
这是为什么呢?这位才华出众的天才诗人,会筋力怎样的坎坷与沉浮。
李白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
精彩讲述李白出道之谜。
康震:李白在当时,跟他同时代有一个人,叫魏颢。
魏颢是个年轻人。
特别崇拜李白。
他也算是李白的一个追星族。
他就到处追李白。
因为李白的行踪不定。
后来就给他追到了。
李白对他也很信任。
把自己当时所做的一些诗文交给魏颢。
可能是这么说的。
小魏,你就帮我把这个诗文集整理整理。
给我出版了吧。
出版了没有我不知道。
但是,魏颢,在这个诗文集的前面写了一篇小序。
这个序流传下来了。
在这篇序里边,他对李白的相貌,有那么一点点描述。
他怎么说呢?他说这白这个人,“眸子迥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酝籍。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长得眸子迥然,眼睛炯炯有神。
特别有神。
“哆”是哪个子?就是“哆嗦”的那个“哆”。
“哆嗦”的“哆”,读duo的时候,是那个意思。
可是它还有一个读音。
就是读chi。
读chi的时候,是什么意思?是张大嘴巴的意思。
他这个意思就是当李白张嘴的时候,就像饿虎一样,人张嘴有各种各样的情况。
愤怒的时候会吼叫,高兴的时候会大笑。
也包括其他的什么感情状态。
但是他意思就是什么呢?李白这个人眼睛很有神,而且发威的时候,那是有下山猛虎一样的这种气势。
这是动态的一面。
还有一面是什么呢?他说了后边这两句话。
说“或时束带”。
可有的时候,他穿得整齐点,腰里挣根带子。
头上挣个头巾。
“风流酝籍”。
看上去还像个知识分子,比较文静。
这么一种评价。
他因为是真的见过李白的。
李白自己在诗文里边经常也说自己什么呢?说我“身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
”他主要是要强调“心雄万夫”。
但是,他个子不高。
身不满七尺,我估计现在也就是一米七左右,找对象可能都有问题。
别人也说他身不满七尺,所以我们说,李白仅仅从外形上来讲,从形态上来讲,他不是个高个儿,但是他眼睛有神。
他神采非常飞扬。
李白原来年轻的时候,见过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叫司马承祯。
是道教界的一个领袖。
当时李白很年轻啊,大概也就是二十岁左右。
他见了这个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对他有一个评价。
说你是“有仙风道骨,可以神游八级之表。
”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长得天生就是道士。
在道士这条路上,很有发展前途。
也说明他气宇不凡。
而且李白自己在给别人写的诗文里面,对自己也有一些评价。
他说什么呢?说自己“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不屈己,不干人。
”说什么呢?说我这个人长得以天为容,以道为貌。
对别人从来不肯屈服,也不去求别人。
这是说他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们为什么要花一个篇幅,一开始说李白,在政治上的发展之前,先说他的容貌呢?这就是说这个容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这个人是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台湾有一个著名的诗人我们都知道,叫余光中。
余光中在一首诗里写李白。
说李白怎么样呢?说“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也就把李白给写神了。
他写的就是李白的一个精神的内核。
让人一看就知道这写的是李白。
写的不是杜甫。
所以李白他的相貌,外貌、气质、个性,通过他的这个外表,我们阅读了之后,就能够感觉出来。
【画外音】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
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和推崇。
而时至今日,李白流传至今的九百多首诗文中,有很多已经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李白也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与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并称唐代文学的“双子星座”。
当然,后世的人喜爱李白,也不仅仅是因为他奇绝无双的诗才,与奔放张扬的性格。
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他的政治失意,带给后人的反思与遐想。
那么,名满天下的诗坛奇才,为什么在政治上失意重重,李白在政治上,难道真的是一个悲剧吗?康震:我们说要了解李白政治上的悲剧,可能主要还是要先从他的政治理想出发。
中国古代的文人都有理想,可是他的理想,跟我们现在人的理想不太一样。
他会写诗,会写文章。
可是当时没有中国作家协会。
也没有什么文联。
没有签约作家。
有就好了,李白可以靠这个发财。
当时的古代文人,最大的理想就是做官。
官要做得越大越好,大到什么程度?要做宰相。
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的理想也很大。
同时也很简单。
什么理想呢?他有俩理想。
第一个,就是当宰相。
他说什么?说自己“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
又说“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什么意思呢?我愿意做宰相,“申管、晏之谈”,就像春秋时候,那个管仲和晏婴一样。
我要做皇帝的辅弼之臣,我做了这辅弼之臣,我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呢?我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从此天下太平。
这是第一个理想。
这个理想非常大。
第二个理想是什么呢?做皇帝的老师。
他有一首诗里边说“秉烛唯须饮,投干也未迟。
如逢渭川猎,犹可帝王师。
”什么意思呢?我就是唐代的姜太公,只可惜,我在这钓了好长时间的鱼,唐代的周文王还没来。
我们都知道,实际上姜太公,周文王是拿他当老师看的。
对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来讲,当宰相,做帝王师,比方说光绪皇帝,他的老师翁同龢。
那就是作为一个一般的读书人来讲,你这一辈子,就算到最顶了。
李白的理想就这么大。
他理想大,实现理想的途径也很大。
李白不愿意,先同科长做起,然后再做副处长,再做处长,然后副局长,再做局长。
他不。
他要做的是什么呢?“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也就是说,他要实现他的理想,就是从最底层的一个老百姓,突然就做宰相。
这是富有传奇性的非同寻常的一种实现方式,所以李白从来不参加科举。
根据我们现有的资料来看,第一,他确实没有参加过任何科举的活动。
参加过科举考试。
第二,好像李白也从来没想过,比如说像有的人就发愁,成天琢磨这个事,怎么样才能考上科举,为这个也使一些手段。
找一些人,求一些人,没有。
李白不想这个事情。
他想的是真正呢?像我这样有才华的人,像我这样特别卓越的人,不能走这个凡夫俗子的路。
这么说起来的话,他要走什么路呢?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画外音】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王朝,选拔与录用人才的最重要制度。
它诞生于隋朝,规范于唐朝。
鼎盛于明朝,终结于清朝。
而李白生活的盛唐时期,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社会上大批出身于寒门的职业道德,正是通过科举考试,而“鲤鱼跳龙门”,走向仕途。
可是,才华横溢的李白,却偏偏不走科举。
他为什么这样与众不同呢?李白的所谓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到底会给他的命运带来什么改变呢?康震:李白他要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也就是说,他有跨越式的发展思想。
那他怎么跨越的呢?这也得有一些手段啊。
李白有。
他给别人写自我推荐信。
其实这个自荐信,在唐代知识分子里都写。
李白写的有他自己的特点。
他一般怎么写呢?他一开始先介绍自己的生平。
自我简介。
他怎么介绍的呢?他说我是哪儿人,我是陇西成纪人。
陇西,就是现在甘肃西部。
我是陇西成纪人,我是谁的后代呢?我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后代。
这个凉武昭王是谁呢?就是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有所谓的“五胡十六国”。
其中有什么呢?西凉国。
这西凉国的国王叫李暠。
他说我就是这个李暠的后代。
他为什么单说是李暠的后代。
因为这李暠,就是李唐宗室皇室的祖先。
他也姓李。
他说我们都是本家。
我也是李暠的后代。
至于他真的是不是李暠的后代,只有李白自己最清楚。
反正我是不清楚。
他这实际上是自身其说的一种办法。
就是抬高自己的身价。
那当官的一看,他的自荐信,不管是真是假,起码辉煌的开头,能把对方先镇震住。
这也是当时,但凡那些姓李的那些知识分子,都喜欢使用这种手段。
就是老跟皇上攀亲。
这自荐信里边,还有一些特点。
就是写自己跟别人不一样。
与众不同。
比如说李白说自己年轻的时候,跟朋友在深山老林里边,养了数以千计的鸟。
而且这些都是什么鸟?都是奇禽。
很奇怪的鸟。
他把这些鸟驯养得都很好。
驯养到什么程度呢?巴掌一伸,这些鸟就停在他手上。
洋鸟的。
其实你说他是真的为了养鸟吗?不是。
他就是为了表现自己一种与众不同的行为方式。
就是这么怪,就是引起你的注意。
真的有人注意他,当地的太守,觉得他是个奇才,就去请他,请他出来做官。
李白说我不去。
他说这叫什么呢?这叫“养高忘机,不屈之迹。
”就是说你叫我来,我还不去呢?我不稀罕你。
这就名声更大了。
这么有才华的深,这么特立独行的人,还不愿意做官。
这个品德是很高尚的。
这是他说他第一个电。
他还有什么优点啊?说自己在扬州住了一年。
花了三十万块钱。
当然不是三十万人民币了。
他干嘛花这么多钱啊?他说这些钱都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救济那些落魄不得志的年轻人身上。
这是什么优点?“倾财好施”。
就是视金钱若粪土。
特别乐善好施。
这是他第二个优点。
第三个优点,也比较重要。
叫什么呢?叫“存交重义”。
就是够朋友。
他举个例子,说自己有一个朋友,跟自己一起,在洞庭湖上游览。
结果这个朋友突然得了急病去世了。
去世了怎么办呢?他就到处借钱,把这个朋友暂时先安葬在洞庭湖边上。
过了好些年之后,他又回来为这个朋友迁葬。
把这个朋友的尸骨。
从坟墓里边弄出来之后,装在口袋里面,自己背着,背到这个朋友的家乡去,然后给他葬在家乡。
他说这个我够朋友。
这说明什么?我义气。
这是他第三个优点。
他就是前面先说自己身世不凡。
再说自己行为不凡。
然后中间有一小段,得说那当官的不凡。
他给人家写自荐信啊,他得夸对方。
夸完了以后,到结尾的地方,口气就全变了。
口气为什么变呢?比如说他给当时安州,就是现在湖北省的安陆县。
安州长史,相当于安陆县的副县长,写的一封自荐信的结尾,口气就不一样了。
他说什么呢?说“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写得挺长,什么意思啊?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前面给你说了那么多好话,我推荐我自己。
如果你在我跟前,还耀武扬威的,还不吃我这一套,不拿我当回事,那对不起,我还是很有礼貌的。
他说什么呢?说“再拜而去,膝行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