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专业知识讲座
- 格式:ppt
- 大小:1.18 MB
- 文档页数:3
汉字的演变过程古代汉字的演变大致分为: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过程,1.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最古老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距今有三千多年。
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已发现甲骨文单字有4500字左右,可认识的约1700字。
这些是现存的甲骨文与现代简化字的对比图片。
2. 金文:金文叫钟鼎文,盛行于西周,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形体和结构与甲骨文相似,金文的笔画特点是:字形圆转,大小均匀。
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
3. 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一种文字,形体与金文大体一致,具有笔画繁多的特点。
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
4. 小篆:小篆是秦代的统一字体,经过整理、简化,所以异体字大量减少,且字形呈长方,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因为小篆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一般说小篆是大篆的简体。
5. 隶书:隶书产生于秦代,盛行于汉代。
为了便于书写,隶书将小篆圆转均匀的线条变成了方折平直、粗细有致的笔画;隶书对汉字字体的改变是巨大的,因此,“隶变”就成了古今汉字的分界。
6. 草书: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
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
汉末,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
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称为“狂草”。
7. 楷书:楷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它完全清除了隶书中残存的小篆的影响,形成了完善的笔画系统。
8. 行书:行书是楷书的快写体,介于草、楷之间,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综上所述:汉字经过六千多年的变化,发展成七种不同的结体方式。
“甲金篆隶草楷行”称为“汉字七体”。
一、古代文字演变汉字演变的过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殷墟甲骨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是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所以,甲骨文渗透了古代生活的很多方面,成为了研究商朝历史和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2、金文金文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 多年。
金文的字数,据记载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 个。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3、小篆小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汉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画、结构定型),象形意味削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是上紧下松。
字体优美,颇有古风古韵,一直被书法家所青睐。
小篆《道德经》4、隶书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字形多呈宽扁,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结构扁平、工整、精巧。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形体,即字体,指汉字的书写体态。
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虽没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体一直按从鳘到简的规律发展演变。
主要出现了八种字体: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
再到现在的印刷字体。
一、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
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
这种文字是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阳县城西北五里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发现的。
1、产生这个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遗址,是从盘庚迁到殷地(即安阳小屯)。
一直到纣王灭亡的年间的都城。
所以,我们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时代的文字,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
殷商社会,科学文化很不发达,人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不能解释,认为是鬼神操纵,掌握着自然的变化,而死去的祖宗的灵魂得以预知未来的事情,可以决定人们的命运。
因此,殷王朝统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战,畋猎,天气,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卜,问神以知吉凶,再决定行止。
占卜的方法,先将龟甲或兽骨剖开,然后在背面凿出椭圆形的小槽或钻成小孔,再用火烧烤。
甲骨片受热后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种条纹。
史官便按照条纹的不同形状来判断吉凶祸福,占卜后由占卜人在甲骨上刻下占卜的月日,贞人,占卜的内容,结果(即兆头,所示吉凶),以及事后的应验的情况。
作为档案保存。
这些记录就是甲骨文字,由于多是占卜的记录,就内容说叫“卜辞,贞卜文字”又由于用尖锐的东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于是在殷商的故都废墟发现的,又叫“殷墟文字”。
2、发现卜辞的发现,完全是偶然的。
1898年与此同时1899年之交,农民犁田时,时常发现刻有图文的甲骨,农民不知道这些甲骨的来历,但以为年代久远,可以治病,就收集起来卖给药商,称“龙骨”。
据说,1899年,当时北大校长,金石专家王懿荣因生病吃药,首先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开始收集。
从发现起,经过80年的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为止已发现了十六,七万片。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甲骨文嘿,小伙伴们!咱们先来说说甲骨文。
这甲骨文呀,那可是相当古老和神秘呢!它就像是汉字的老祖宗,出现在商朝时期。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那些线条弯弯曲曲的,看起来有点像画儿。
你要是仔细瞧,还能发现它们挺形象生动的,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植物。
比如说“日”字,就画成一个圆圈,中间加一个点,是不是很像我们抬头看到的太阳呀?不过,甲骨文可不是那么好认好写的,它的数量也有限,主要是用来记录占卜和祭祀这些重要的事儿。
二、金文聊聊金文。
金文呢,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字形往往更加优美,有的还带着装饰性的笔画,就像是给文字穿上了漂亮的衣服。
三、大篆再看看大篆,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大篆的字体更加规整、统一,结构也更复杂了一些。
它把之前那些比较零散的字体进行了整合和规范。
大篆的笔画变得更加圆润、流畅,看起来更有韵味。
四、小篆小篆来啦!小篆可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字体哟!小篆那叫一个规整、对称,简直就是汉字里的“模特儿”,站得笔直笔直的。
它的笔画粗细一致,线条优美,写出来可好看啦。
五、隶书隶书登场!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大的改革。
隶书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了方折,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而且隶书的字形更加扁平,看起来更稳重。
六、楷书最后说说楷书,这可是咱们现在最常见的字体啦!楷书的字形方正,笔画规整,结构严谨。
它就像是汉字里的“优等生”,规规矩矩,让人一目了然。
小伙伴们,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的演变是不是超级有趣呀!这一路走来,汉字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好用。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