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1
患者姓名:吕彩文床号:21年龄:56性别:女住院号:88517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分级I 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人群、2型糖尿病病史摘要:患者因间断性胸闷10小时,胸痛4小时于2012年10月4日16时55分拟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
入院后给于一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告病危,绝对卧床休息,吸氧,治疗给予抗凝.扩冠.保护胃粘膜.调脂等.现于2012年10月10日停病危.护理诊断及相关护理措施:P1:舒适度的改变:胸闷、胸痛与心肌急剧缺血、坏死有关I1:1)保持病室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稳定其情绪,减少心肌耗氧2)持续吸氧,以增加心肌氧的供给3)遵医嘱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物,做全导联心电图,心电血压监护,观察心肌缺氧的改变O1:病人胸闷缓解P2: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坏死有关I2:1)尽可能叫少或排除增加心脏负荷的原因及诱发因素2)控制水钠摄入量和输液速度并记录3)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尿量O2:病人心输出量改善,生命体征平稳P3:气体交换受损:与胸闷胸痛有关I3:1)协助患者Q2h翻身2)给予有利于呼吸的卧位,如半卧位3)保持病室的空气新鲜,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给予吸氧O3:患者气促缓解。
P4:活动无耐力:与心输出量减少有关I4:1)将病人日常物品放于容易取放的位置2)根据病情安排的适当的活动,活动时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血压,呼吸,面色发现异常立即停止活动,予以卧床休息,通知医生3)让患者了解活动无耐力的原因和限制活动的必要性,避免使心脏负荷突然加重的因素4)指导病人每2h进行肢体活动,防止静脉血栓形成O4:患者可进行适当的活动P5:焦虑:与病情复杂有关I5:1)耐心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的休息。
2)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信赖。
3)指导病人作缓慢深呼吸。
4)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心境。
O5:患者能运用有效机制减轻焦虑程度。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实践报告摘要:本报告旨在根据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实践进行记录和总结,以便更好地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患者基本信息、护理评估、护理干预和效果评价。
通过详细描述每个环节的实施和患者反馈,我们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一、患者基本信息1.1 患者背景患者,男性,72岁,冠心病史2年,高血压12年,有轻度肥胖。
主要症状为胸闷、胸痛,近期症状加重。
1.2 入院情况患者于XX年XX月XX日入院,入院时自诉剧烈胸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140/90mmHg,心率80次/分钟。
二、护理评估2.1 体征观察患者入院后进行了全面的体征观察。
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指标稳定,但出现ST段抬高、血清心肌酶升高等异常。
2.2 疼痛评估患者表达剧烈胸痛,评估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结果为8分。
采用镇痛措施缓解疼痛。
三、护理干预3.1 急诊处理患者迅速转入急诊科进行处理。
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操作,如给予氧气、静脉药物等。
减轻病情,确保患者稳定。
3.2 护理措施3.2.1 静息与观察患者在急救后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行24小时观察。
包括心电监护、生命体征监测、疼痛评估等。
3.2.2 药物治疗患者立即开始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帮助减少血栓形成。
同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其他针对性药物治疗。
3.2.3 心理支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其积极面对病情,保持信心。
护士和家属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心理支持与帮助。
四、效果评价4.1 病情观察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持续关注心电图监测、疼痛程度等指标的变化。
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是否有新的症状出现。
4.2 护理效果患者在护理后症状明显减轻,疼痛程度降低至4分。
心电图逐渐恢复正常,血清心肌酶等指标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结论: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实践观察和干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合理的急诊处理、科学的护理措施和全面的护理评估是保证患者护理质量的关键。
病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例分析【摘要】总结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住院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措施和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Abstract] The nursing care of 1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summarized. During hospitalization closely monitor the patient's vital signs and biochemical indicators of changes, to give patients personalized nursing measures and quality of care service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Key word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Nursing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疾病之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的循环功能障碍、心律绝对不齐、心功能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心肌急性损伤与坏死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1,2]。
常并发心律失常、泵衰竭、心源性休克,易发生心脏骤停,引起死亡。
近20多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趋年轻化,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
早期迅速明确诊断急性心肌梗死,降低漏诊率,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血流,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远期预后。
作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急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其发病率、死亡率日益增加[3]。
胡善联[4]等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在中国发病率约为45/10万~55/10万。
AMI作为一突发、凶险、病死率高的疾病,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为了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我院从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工作以来,对2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应用护理程序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及评价,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诊断;护理措施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是在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
临床上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为特点。
常并发心衰,休克及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2]。
这是突发而严重的疾病,病人常表现出恐惧、焦虑情绪,护士应全力以赴,配合抢救及做好相应的护理。
我科从1997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对2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全面评估病人的情况,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病人情绪稳定,积极配合治疗,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出院后能坚持服药、定期复查,降低了复发率。
其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1 护理诊断1.1 疼痛是最早最为突出的症状,程度较重,难以忍受,并出现烦躁、冷汗、恐惧或濒死感,与心肌缺血缺氧有关。
1.2 恐惧濒死感由于持久而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对设备及治疗方法的不了解、现实的或设想的对自身健康的威胁。
1.3 心输出量减少与心肌缺血致心肌收缩力减低、心律失常有关。
1.4 自理缺陷和活动无耐力与急性疼痛、心律失常及心输出量减少有关。
1.5 便秘与紧张恐惧、卧床、体虚无力、饮食不合理有关。
1.6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
1.7 知识缺乏缺乏对疾病治疗,防治病情复发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健的知识。
2 针对护理诊断采取的护理措施2.1 疼痛的护理2.1.1 发病后1~3 d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告诉病人及家属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 PCI 术后的个案护理》一、疾病概述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完全或部分阻塞,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的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其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基本病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破裂后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
- 冠状动脉痉挛:在某些情况下,如吸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导致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引发心肌梗死。
- 其他:冠状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等也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 诱发因素- 体力活动过度、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吸烟、大量饮酒等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也可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1. 疼痛- 是最先出现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 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肩背部、上肢、颈部、下颌等部位。
2. 全身症状- 发热:一般在疼痛发生后 24~48 小时出现,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持续约一周。
- 心动过速:发病后 1~2 天内出现,可伴有心悸、乏力等症状。
- 白细胞增高:发病后 24~48 小时内白细胞可升高至(10~20)×10⁹/L,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3. 胃肠道症状-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上腹胀痛等胃肠道症状,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
4. 心律失常- 见于 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 1~2 天内,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 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 低血压和休克- 疼痛期间血压下降常见,但不一定是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护理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紧急情况。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中,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特殊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并制定合理的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
1.心肌缺血患者因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心肌缺血,护士通过心电图、血压、呼吸等监测评估患者的心肌供血情况,护理措施包括:-促进冠状动脉血流:保持患者心率、血压在合理范围内,避免过度活动和劳累,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如硝酸甘油等。
-减少心肌耗氧量:维持氧气供应,保持血氧饱和度在合理范围内,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用力排便。
2.异常心功能患者因心肌梗死导致心功能受损,护士通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心音、心电图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心功能情况,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心电图变化:密切观察患者心电图,及时检测心律失常等异常情况。
-维持循环稳定: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及时处理低血压或心律失常情况。
-改善心脏功效:使用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ACEI/ARB、利尿剂等,来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功能。
3.高风险护理干预-监测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呼吸情况等,并监测尿量、心电图等指标的变化。
-防止并发症: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可能的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呼吸衰竭等。
4.教育和康复-心脏病的认识: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心脏病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
-生活方式改变:教育患者关于健康饮食、适度的运动、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建议和指导。
-药物管理: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使用药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按医嘱正确使用药物。
总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应以心肌缺血、心功能异常、高风险护理干预以及教育和康复为重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水平和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诊断:1 疼痛:与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有关
2 部分自理能力缺陷:与疼痛不适,心律失常及需要卧床休息有关
3 活动无耐力:与氧的供需失调有关
4 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
5 恐惧:与剧烈疼痛导致濒死感有关
6 气体交换受损:与急性左心衰有关
7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出血
措施:
1 一般护理:
①休息与活动,②饮食指导,③保持大便通畅
2 病情观察:心电图,血压,呼吸,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血流动力学监测
3 疼痛护理:应用吗啡——注意呼吸功能的抑制,观察血压,脉搏。
给予吸氧——根据血氧饱和度监测调整氧流量.
4 溶栓治疗的护理:
询问病人有无活动性出血,消化性溃疡,脑血管病,近期手术,外伤史,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血型。
5 心理护理:
向患者解释不良情绪对疾病的负面影响,及时了解病人的需要,及时解决病人的问题。
6 康复护理:
①住院期间: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进行低强度体力活动。
实施健康教育。
②恢复期:鼓励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
③维持期: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进一步保持体力,心功能。
7 健康指导:
①运动指导,病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运动,避免因为运动引起过度疲劳。
②生活指导:应合理膳食,防止过饱,应戒烟限酒,保持理想体重,并根据天气
的变化适量增减衣服,防止感冒。
③避免危险因素,积极治疗梗死后心绞痛,高血压等疾病,控制危险因素,保持
情绪稳定,避免寒冷,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排便用力。
④用药指导坚持每天按时服药,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复查。
⑤心肌梗死发作时自救。
a)立刻就地休息,保持靠坐姿势,心情放松,并保证环境安静而温和。
b)积极与急救站联系,呼叫急救车将病人送往医院,切忌搀扶病人步行。
c)如果有条件的话应立刻吸入吸氧。
d)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连续多次服用,并可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
丸等扩张冠状动脉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