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省助)
- 格式:docx
- 大小:43.60 KB
- 文档页数:12
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文件渝院研字[2014]3号关于做好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工作的通知校属各单位: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制度”的规定,现就我校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简称“省级教改课题”)申报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省级教改课题的立项范围与重点今年我省的省级教改课题立项仍以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为主体,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
立项范围主要是围绕高等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改革开展研究与实践项目。
立项重点应是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先进理念,采用现代化手段,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卓越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有推广价值,能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体现较高理论水平、涌现理论成果的研究课题。
鼓励教师将有较好基础的教研成果和卓越人才计划、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本科综合改革试点、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实训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力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教改成果。
二、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的要求省级教改课题实行课题申请人负责制,课题主持人仅限1人,参研总人数一般不超过5人。
课题主持人一般应是主持过校级以上科研课题或参加过省部级课题研究的教师或教学管理人员。
副高以下职称人员申报主持项目,须由2名教授推荐,推荐函应说明主持人的科研能力、专业知识以及对申报项目的研究成果预测等内容。
在研省级教改课题的主持人不得申报;项目主持人只能申报1个项目,一般不得同时作为其他项目成员;项目组成员至多同时作为2个项目的成员。
学校申报省级教改课题,应向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倾斜。
教学一线人员、青年教师的申报项目数应占上报项目总数的80%以上。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作者: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来源:《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王焱,董增川,刘平雷,周林(河海大学研究生院,江苏南京210098)收稿日期:2015-05-05作者简介:王焱(1981—),女,江苏沭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董增川(1963—),男,山西芮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刘平雷(1975—),男,江苏盐城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周林(1981—),男,贵州贵阳人,河海大学研究生院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讲师.基金项目:2014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GZZ14_022 );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2014~2015)研究课题“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基本要求与实践能力评价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ZDn-09).摘要:“双导师制”是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种全新的培养方式,它打破了研究生以往只以专业学习为主、忽略实践活动的局面,更加强调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双结合,提升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本文分析了双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河海大学的实践探索,提出了完善双导师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 A我国自1990年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在这过程中,构建和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双导师制”的实行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提升了培养质量,又推动了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科研项目的合作,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一、“双导师制”的重要性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要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基金项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YJG2014Y_07,YJG2015Y_09);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JGLX15_026,JGZZ_057);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资助(2016)。
作者简介:郑尚(1983—),男,汉族,工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软件演化及挖掘。
0绪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的不断攀升,非洲国家的相继独立与中非友好关系的稳步发展,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也随之有了较大的进展[1]。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开始接受非洲来华留学生,随着我国对非洲来华留学生学历层次和培养方式的政策调整,留学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实现了为非洲培养人才和促进中非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双重目的[2]。
留学生教育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融入世界的重要措施[3]。
因此,近些年中国政府开始向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支持和资助越来越多的非洲留学研究生来我国进行进一步深造和学习,因而非洲研究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然而从当前非洲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针对非洲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还不够成熟,很少关注留学生的个体需求,采用了与中国研究生“趋同式”的学术型培养,培养模式基本照搬本国研究生的固有模式,缺乏针对性,没有做到应“因材施教”。
因此留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不能很好地适应,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来华留学的积极性[2]。
与此同时,现阶段我国来华非洲留学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学术科研水平、实践能力等各方面受其所在国家与我国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差异的影响,与我国研究生有较大差距[4]。
1“分层次培养模式”教学的内涵由于来华非洲留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并且我国高校的留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目标缺乏明显的广度和深度的层次差异,因此,为了做好对非洲来华留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工作,本文根据非洲留学研究生的实际情况与中国高等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分层次培养模式”留学生教学进行探索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策略*杨榕1孙簃2闫孟宇3伴随着职业世界的纵深发展,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质量意识、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养,而当前职校毕业生的软技能却不尽如人意,无法满足新时代企业对于现代员工的职业要求。
传统重技能、轻素养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影响了职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
因此,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职校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已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内涵解析随着“软实力”这一概念在国际和国内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组织展开了针对人才软技能的讨论。
2002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在总结过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21世纪学生个人能力应当包括学习和创新能力,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生活与专业技能。
随后各个国际组【摘要】伴随着现代产业的纵深发展,软技能将会成为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竞争力。
软技能主要包含终身学习、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创新创造四种能力。
从建构主义视角审视阻碍职校学生四种软技能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知能传递忽视情景搭建、教学目标忽视经验获得、师生关系忽视情感交流以及教学评价维度单一。
以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提出了建构主义视域下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策略,即关注情境中的知识呈现、设置应用型教学目标、转变教师角色以及增加评价维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职校学生;软技能培养【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8-0017-06【作者简介】1.杨榕,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6)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2.孙簃,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0)正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3.闫孟宇,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南昌,330038)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本文系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苏州地区加工制造类专业为例”(ZZZ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基于CIPP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改进策略研究”(C-a/2020/03/01)、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危机诊断与应对策略研究”(19YJC8801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审核增列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撤销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
【法规类别】高等教育
【发文字号】苏学位字[2014]8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学位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4.08.08
【实施日期】2014.08.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江苏省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审核增列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撤销的硕士学位授
权点名单的通知
(苏学位字﹝2014﹞8号)
有关学位授予单位: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审核增列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及撤销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学位〔2014〕14号)精神,现将经
1 / 1。
研究生“党建带团建”思路初探收稿日期:2016-09-29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目标管理、过程培养、人文教育、党团工作“四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项目编号:JGLX14-084)作者简介:张云雷(1990-),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博士,研究方向:生物质资源利用;闫永胜(1962-),男(汉族),吉林东丰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分析化学。
一、什么是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团建,主要是指团组织成员在党组织领导的带领下,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前提下,对团组织的指导也得加大强度,并且要以党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推动团组织建设,增强团组织的生命力和顽强拼搏的能力,使其成为党的坚强后盾,帮助党完成它的预定目标。
更重要的是,各级党组织把共青团工作纳入基层部队党的建设规划,认真解决团员青年在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队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促使团建健康持续可协调发展。
二、为什么要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团建是对党建过去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将来的展望,它代表在党、团建设问题上面,我国已经迈出一大步。
回顾过去,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随着党的产生、发展和成熟,团也开始进一步产生、发展和成熟,可以说是团随着党的出现而产生。
当团的工作出现错误,党适时给予帮助和纠正;当团的建设面临困难时,党会给他以支持。
要知道,共青团作为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的坚强后盾、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的代表、国家的生机和人才源泉。
在高校,研究生就是这群人的代表。
党建与团建密不可分,而党建带团建,可以为党输送新鲜血液,提供源源不断的有志青年,致力于发展党的事业。
我党历来把青年视作最重要的群众组成部分,而高校研究生更是重点培养对象。
胡锦涛同志也曾在“七一”讲话中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
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
”尤其是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条件下,年轻的研究生们以其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在新兴经济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等领域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前所未有的。
University Education2014年6月June ,2014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以“双导师制”为主要特征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本文分析了这种培养模式中的“双导师制”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制度建设、导师合作、资金投入等问题,并就这些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这能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提供一种新思路。
[关键词]工程硕士培养双导师制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2-0043-03[收稿时间]2013-12-05[基金项目]本文江苏省2013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金项目(课题编号:JGLX13_042)。
[作者简介]王帅(1981-),女,硕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研究生教学管理。
郭业才(1962-),男,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
一、引言我国硕士研究生队伍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从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年报考人数的63500人发展到2013年报考人数的176万人。
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他们的就业去向已更多地从教学、科研岗位转向实际工作部门。
针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实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我国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对象主要是在职人员,一般在职攻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工学硕士重理论轻实践的特点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为弥补工学硕士实际操作能力差的特点,2009年教育部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来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全日制工程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