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格式:ppt
- 大小:2.20 MB
- 文档页数:8
微课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目标解读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要真正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仅靠这样的解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本条“标准”要求通过具体实例,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加以理解。
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和本模块已涉及了很多内容,学习时只需要适当的复习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关键是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标准”中要求的“举例”,即是指举一定的区域(最好是学生学习过的区域)为例。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还应注意其“现状”和“变化”两方面的内涵: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存有的;各要素在特征上保持协调一致,并与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形成干旱的环境特征,其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都体现出干旱环境的特征。
另一方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至整体环境状态的变化,即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
例如,滥伐森林和植树造林都会对地理环境带来一系列的不同影响。
由此,人类在改造某环境要素时,应注意对其他要素以至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可能影响。
二、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以生物和人类活动为例,分析说明了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以及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
从中我们能够初步理解到,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整体系统。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板书)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举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如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理环境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讲义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而又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整体性是地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地理环境要素的组成地理环境主要由气候、地形、土壤、生物和水文等要素组成。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光照、风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其他要素的特征和分布。
例如,高温多雨的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发育,而干旱少雨的气候则会限制植被的种类和分布。
地形是指地表的起伏形态,包括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形不仅影响着气候的分布,还对土壤的形成、水文的流动以及生物的栖息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山地地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多,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
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生物等组成的,它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土壤的性质和肥力受到气候、地形、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它们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生物的种类和分布受到气候、地形、土壤和水文等环境条件的制约,同时生物也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水文指的是自然界中水的各种运动和变化,如河流、湖泊、地下水等。
水是生命之源,水文状况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对地形的塑造和土壤的侵蚀、沉积起着重要作用。
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气候对地形的影响较为显著。
例如,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在气候的影响下可以改变地形地貌。
湿润地区的流水作用强烈,容易形成峡谷、沟壑等地貌;干旱地区的风力作用强劲,常形成风蚀地貌和沙丘等地貌。
地形对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
高大的山脉会阻挡气流的运动,使得山脉两侧的气候出现明显差异。
例如,我国的秦岭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南下,使得秦岭以南地区冬季气温相对较高。
气候与土壤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也不同。
【地理知识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地理环境不同:东部圭亚那高原及奥里诺科平原为热带草原地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雨林区;东部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区,同纬度西侧为热带草原及热带荒漠区;南纬40°以南,西侧为温带森林区,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则为温带半荒漠及荒漠区。
显然,安第斯山脉对南美东、西部地理环境的分异起着重要作用。
即安第斯山脉这部分影响了它东西两侧的部分。
再次,全球大小各级自然综合体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整体的制约。
自然综合体一经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其内部各要素和各部分是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单独改变其中任一要素和部分是困难的。
当然,在人类强有力的影响下,地理环境也会发生局部的变化,如由于人工灌溉、沙漠地区可以出现局部绿洲;由于人为滥伐,热带雨林可以局部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但一旦人类的影响停止,让其自然发展,只要大气环流形势不变,最终地理环境仍然要恢复它原来的面貌。
这表明任何一个要素和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要受到地理环境整体的制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人类圈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五要素:气候、地貌(地形)、水文、土壤、生物(植被)。
2整体性: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①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发展的,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包括对其他地区的影响)。
3土壤:具备肥力,能生长植物的陆地结石表层。
肥力就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成土母质: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重要影响(继承关系)。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
例如:中等水热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累积最多。
(温带半湿润环境下的黑土就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壤);通过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地貌形态以及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构成和发育。
例如:湿热条件下风化壳最厚,土壤层厚度小。
旱情或者炎热条件下,风化壳厚,土壤层也厚。
生物: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没有生物的参与(生物循环),就不会有土壤的形成。
(成土母质→低等植物生长→原始土壤→高等植物生长→成熟土壤)。
一般而言,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要低于草地土壤。
地形: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促进作用于土壤。
例如土壤的垂直地带原产。
平缓的山坡:地表物质搬迁速度快,容易发育浓厚的土壤。
平缓的地方:地表物质的冲刷速度慢,平衡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浓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不好,但冷却受高,水分极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改造自然土壤为各种耕作土壤;消极影响―土壤退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等)3环境的整体性建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存有综合的考量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