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白鹿原》中女性的悲剧命运《白鹿原》是中华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从一个地方的生活展开,描绘了一个家族中各个人物的悲剧命运。
其中,女性所承受的命运最为辛酸。
一、女性家族地位低下在小说中,女性的家族地位普遍较低,他们拥有的财产和权力往往要优先分配给男性。
女性的社会地位处于弱势,在家庭和社会的角色被期待为妻子、母亲和家务劳动者等低头受屈的职位。
比如,富家出身的二姐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旧社会家庭压力和束缚,她被父亲几乎视为财产一般而不是人,即便是她出去读书却被母亲斥责说影响家族的利益,且夫家妈妈如令其示弱不够健康自动退出。
二、被迫婚姻,感情不幸福婚姻是女性命运的重要因素。
小说中,女性往往面对着被迫婚姻的命运,为了家族的利益或者是被迫嫁给家族早就规定好的对象,而不是她们真正热爱的男人。
如二姐,就是暗恋上萧十一郎的,却被迫与大嫂家的二哥定亲。
另外,如长孙满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被定下了婚约,而她的父亲则将她嫁给年龄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之后便是生命中的一段没有爱的婚姻。
同样,玲珑公主也被迫婚姻,另一方面亦有相思之苦。
三、被迫接受封建礼仪在小说中,女性家庭角色被要求地非常明显。
她们需要遵循传统封建礼节,要对长辈恭敬,对丈夫服从,不能表现出自己的想法与意愿。
这种约束使得女性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并使得她们的生命受到了限制。
即使是生了病也不被允许表露真情,不能对医生说自己的真实情况等。
四、很多女性沦为牺牲品小说中,许多女性都沦为了家族、社会以及男性意志的牺牲品,她们在生活中遭受着极大的痛苦和折磨。
比如,何艳秋,在生下瘫痪的儿子后便一蹶不振,不但深感自己的不幸,也理解了自己的处境,毅然将儿子扔进水坑。
此外,也有一些女性遭受了家庭和外界的贫困和苦难,她们的生活遭受了巨大的压力。
综上,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在各个方面,大多源于传统封建观念、社会制度的束缚以及男权和社会的不公。
但是,小说描绘的女性并不是退缩以屈服的,他们在命运的反复中不断努力,为自己活出一条养育和坚毅抗争的道路。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它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人物和事件。
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雷雨》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 封建制度的压迫:《雷雨》发生在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压迫。
男女不平等、家族权威至高无上等封建观念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权力和金钱,这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压迫使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1. 家庭关系的复杂:周、鲁两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 家长制的权威:周朴园作为家庭的长者,对家庭成员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这使得家庭成员在压迫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原因1. 人物性格的缺陷: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周萍的懦弱无能、鲁侍萍的放纵等,这些缺陷使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2. 爱情的盲目: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爱情中盲目追求,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这导致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悲剧。
3. 自我救赎的无力:在面对家庭矛盾和自身困境时,剧中的许多人物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摆脱困境,但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救赎,最终走向悲剧。
结束语:综上所述,《雷雨》中的悲剧产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复杂、家长制的权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物性格的缺陷、爱情的盲目以及自我救赎的无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红楼梦封建礼教与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又称《石头记》,这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作。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琉璃世界中的女性为中心,展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本文将从封建礼教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两个方面,探讨红楼梦中女性命运的悲剧。
一、封建礼教的束缚封建礼教,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价值观念,对于女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伦理体系强调男尊女卑、妇德须崇,对于女性的思想、行为、地位都产生了迫使。
贾府作为红楼梦的主要背景之一,封建礼教的束缚在贾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贾府的女性们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出了婉约淑女的品质,强调服从和忍耐。
例如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贵族女性,她天生聪明且有才情,然而受制于封建礼教,她的奇思妙想和个人追求只能隐藏在心底,无法得到发声。
这种束缚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二、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低下,社会地位受限,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和婚姻。
红楼梦中的女性注定了她们命运的悲剧。
首先,大多数女性的婚姻主要依靠家族的考量和安排。
如贾母、王夫人两位女性,她们的婚姻完全由家族决定,她们无权选择自己的伴侣。
这种婚姻安排的结果往往导致了不幸和不和谐。
其次,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完全依赖于家族或丈夫的供养。
嘉庆时期,女性地位相对被动,不能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
女性的地位限制了她们追求自己的价值和发展。
最后,性别对女性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被定义为一种被动的角色,她们的命运通常是被决定的。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命运多样,有的不幸,有的幸福,但无一例外都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三、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中的女性命运多为悲剧,这与封建礼教及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息息相关。
首先,林黛玉的命运悲剧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
她虽然聪慧而有才情,但因为受制于封建礼教的伦理观念,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
她被迫成为家族荣耀的代表,一直承受着家族的期望和压力。
2004年 6月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2004增刊第 1期 Journal of G uangxi T eachers Education Uniersity (S ocial Science Edition Supplement N o. 1叛逆女性悲剧命运解源———安娜・卡列尼娜与蘩漪形象之比较李(, 广西南宁 530001要 ]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
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 蘩漪 ; 比较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同名长篇小说中的女主人公 , 蘩漪是中国剧作家曹禺在其剧作《雷雨》中着力刻划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 争取自主爱情 , 敢于反抗压迫 ,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社会妇女形象。
虽然她们出自不同的作品 , 处于不同的时代 , 不同的国度 , 但却殊途同归 , 她们以自己的悲惨结局控诉了迫使她们走向毁灭之路的社会 ,揭露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对女性的残害。
同时 , 她们的悲剧结局也反映了资产阶级个人反抗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为此 , 本文将从时代、外貌、婚恋、性格等几个方面对这两个人物形象作比较分析。
一、时代安娜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年轻少妇。
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上都发生着剧变的阶段。
19世纪 70年代的俄国 , 正是“ 一切都翻了一个身 , 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时代 , 旧的农奴制度正在日趋崩溃 , 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 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新的社会思潮已经出现在俄罗斯的大地上 , 同时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也随之变化 :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作主 , 中间人作媒的俄国婚姻风俗 , 可是由儿女自己作主的英国风俗也不被接受 , 年轻人则希望恋爱自由 , 婚姻作主。
红楼梦女性命运的悲剧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其中,描绘了众多女性角色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呈现出了一幅悲剧般的画卷。
一、女性地位的被动在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处于被动地位。
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大多被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所束缚,无法自主决策。
比如黛玉,原本是一个有才情、独立思考的女子,却在家族和父亲的安排下,被迫成为荣府的住持,无法选择自己的人生轨迹。
她的自由被剥夺,终使她陷入悲剧的命运。
二、婚姻的惨状封建社会的女性婚姻观念着重于门当户对、妇德妇言,强调家族的利益,而忽视个人感情和幸福。
女性被迫嫁入豪门,成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如贾迎春,她被迫嫁给和她没有感情的贾家,最终导致了她的生活悲剧。
婚姻的不幸福使得许多女性在红楼梦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三、命运的无情红楼梦中的女性角色命运多舛、无情。
她们的悲剧纷纷展开,如迎春、探春、黛玉等人都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
她们备受煎熬,最终无法逃脱遭遇的悲剧。
其中,黛玉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她从小就被命运注定为悲情的存在,她的爱情和友情都以悲剧收场,最终权谋之争将她命丧黄泉。
四、对女性命运的思考红楼梦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悲剧,使人不禁思考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束缚,失去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这是对于女性的残酷剥夺。
究其原因,是封建制度下的观念所致,需要真正的改革与进步。
总结:红楼梦是一部以描绘女性命运的悲剧为主线的古典文学巨著。
通过对女性地位的被动、婚姻的惨状、命运的无情的描述,使人对封建社会下女性命运的无奈深感触动。
这部作品引发了人们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013[摘 要] 鲁迅先生的《祝福》通过描述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像祥林嫂这样的女性数不胜数。
以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及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为例,浅析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原因。
[关 键 词] 祥林嫂;封建礼教;女性;悲剧浅析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原因——以祥林嫂和《家》中的女性形象为例丁亚男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可憎又可怜,旧式大家庭气息及封建包办婚姻将一个健康活泼的女性摧残成为一个扭曲、变态的“疯子”;萧红笔下年仅12岁的小团圆媳妇在封建礼教及封建婚姻的迫害下,在花儿一样的年纪离开了这个世界。
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腐朽的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让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们,深受毒害和麻痹。
尤其是妇女,她们不但受到“封建礼教”的限制,遭到“贞洁思想”的迫害,而且由于她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任人宰割,导致众多女性悲惨地度过短暂的一生。
今天,就让我们以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例,浅析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命运及原因。
一、作品简介《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作品讲述了祥林嫂因为再嫁而生发的故事,展现了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该作品创作于1924年,当时封建政权虽然被推翻,但是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摧毁,广大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其中,受迫害最深的是妇女。
中华民国初年,政府颁布 “表彰节烈”的条款,复古主义者在报刊上公开鼓吹“节烈”“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封建礼教思想。
一直以来,鲁迅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执着而又犀利,尤其是对压迫妇女的封建节烈观念和等第思想深恶痛绝。
于是,鲁迅先生创作了小说《祝福》,借“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抨击束缚妇女的封建伦理道德。
回顾祥林嫂的一生,初到鲁镇时,她虽贫困,但有活力,对生活抱有希望;被卖改嫁后,她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可这段时光是短暂的,在贺老六和阿毛相继离世后,她再次回到鲁镇。
浅谈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观摘要:鲁迅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与封建礼教进行顽强的斗争,他热切的期望女性能够摆脱封建传统意识的束缚和悲剧命运的摆布,树立个性自由的解放思想。
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刘和珍等,无一不透露着鲁迅先生心中的女性观及其对女性解放思想的解读。
关键词:鲁迅悲剧命运;个性自由;女性解放思想一、引言鲁迅作为我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都以抨击旧势力,揭露社会黑暗现象为己任。
尤其在对于女性命运这一问题上,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笔墨,在1918年先生就写下了《我之贞烈观》一文,开始其对女性命运的关注,用犀利的笔法批判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社会。
在先生之后的作品中,如《祝福》《明天》《离婚》《纪念刘和珍君》等,他既表达了对封建制度下女性悲剧命运的同情,又有对女性自身麻木不仁的批判,还对敢于反叛斗争封建礼教的这一类女性形象进行了讴歌,同时,先生自身也在不断探索如何解放妇女,改变社会现状的道路。
概括来说,鲁迅先生笔下的女性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二、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一)愚昧落后的“守旧”形象《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太是一个身居穷乡僻壤的老太太,她对现状生活极其不满,经常利用她的一句口头禅“一代不如一代”来揭示她的不满,她的不满在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她蔑视儿孙,连孙女饭前吃炒豆子她都不满,说:“我活到七十九岁,活够了,不愿意眼见这些败家相,立马就要吃饭了,还要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其次表现在她和儿媳妇争论秤的问题时,她不管三七二十一又用“一代不如一代”来招架。
总之不管什么情况,不管她懂不懂,她都要用这句口头禅。
作者写九斤老太太频繁使用这句口头禅,并不是单纯写她不满的情绪,而是想揭示出小生产者因循守旧、冥顽不灵的保守观念。
(二)自觉自省的“反叛”形象在《离婚》中作者塑造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爱姑。
爱姑具有“母夜叉”般的性格,撒野又泼辣,面对丈夫的背叛,她回娘家搬兵讨伐,势要出这一口恶气,闹离婚一闹就是三年,连婆婆也奈何不了她。
读书心得——论巴金《家》中青年女性悲剧命运之因巴金在《家》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美丽善良的多位女性形象,然而她们的命运或悲惨或壮烈,每一段故事让人心绪难平。
以梅和瑞珏为代表的大家闺秀,以鸣凤为代表的下层婢女,以琴为代表的新青年,她们在黑暗的封建圈子里痛苦的生活着,终究命运悲惨。
她们悲惨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落后的封建礼制和旧礼教的迫害造就了她们软弱的性格,最后造成了这些女性命运的悲剧。
一、强大的封建势力在封建旧社会,女性没有完全的自由自主可言。
女人大都按照俗话“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的所谓“伦理、风俗”存活着。
梅是高家的表亲,自小与自己的表哥高觉新青梅竹马,相互倾心。
梅有着林黛玉一般的忧郁气质,惹人怜爱,高家上下对她也是喜欢不已。
高家人都看好他们的爱情,为他们祝福。
可两人的幸福被硬生生的隔断,梅的母亲因在牌桌上受了大舅母的委屈而拒绝这门婚事。
高家也因为高老太爷想早点有一个重孙,另外给她心爱的表哥安排了另一桩婚事。
这一对的爱情故事有一个美好的开始,最后只因为双方家长的原因,造成了两个年轻人永远的悲剧与伤痛。
觉新的妻子瑞珏在知道了梅与自己丈夫的关系后也是痛苦不堪,瑞珏后来还在家长们的腐朽封建的思想下被迫迁去郊外难产而死。
与梅和瑞珏不同,鸣凤只是高家的一个丫头,她不到十岁失去爹娘,被送进高公馆在高公馆生活的八个年头里,她暗恋高家三少爷觉慧,宁愿做小的,但后来被高老爷送给六十多岁的冯乐山做小妾时,最后自尽。
她的死是对这个封建社会的不满,对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控诉,对表面道貌岸然、实际上荒淫无耻的罪恶封建家庭的愤怒!二、相爱对象的软弱觉慧是高家的第一个掘墓人,接受了新思想和新教育,摒弃了传统的世俗偏见和等级观念。
他和家里的婢女鸣凤相爱,向婢女鸣凤表示纯洁的爱情,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观念和五四时期的彻底的反封建精神。
但依然受着旧的封建观念的影响,不自信。
当得知高老爷要把鸣凤送人之时,经过一夜的考虑后决定放弃鸣凤。
浅论萧红《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及其现代意义摘要:萧红在《生死场》中书写的一幕幕女性的悲剧命运,主要体现在女性的生存悲剧以及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两方面。
从生存悲剧来看,首先是女性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其次是女性在绝望中走向死亡。
女性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悲剧主要体现在女性在爱情中饱受伤害,在生育中饱尝痛苦。
《生死场》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女性要实现独立自由,首先要冲破男权桎梏,实现思想解放;其次要摆脱生殖奴役,获得生育自由。
关键词:萧红悲剧命运女性《生死场》萧红的生命虽然十分短暂,但是她为人类留下了近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她在《生死场》中通过描写中国封建社会东北农村女性凄惨的人生境遇,一步步揭开蒙在女性悲惨命运上的面纱。
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命运值得现代女性深思,对女性追求平等的权利、实现自身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死场》中女性悲剧命运的体现萧红颠沛流离的生活经验使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或多或少融入了自己的影子,《生死场》中的女性在生存和死亡间苦苦挣扎,在不幸的爱情与婚姻中饱尝痛苦。
(一)生之艰难,死之挣扎1.在贫穷中饱受摧残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人们都希望能摆脱贫困,过幸福富足的生活。
但是在《生死场》中,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民族危难之中,黎民百姓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生死场》中的农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乱坟岗子是地主施舍给贫苦农民们死后的住宅,但活着的农民,常常被地主们驱逐,使他们提着包袱,抱着小孩,从破房子再走进更破的房子去”。
物质上的贫穷也导致了精神上的贫穷,农民们对庄稼的看重远远高过人的生命。
寒冷的冬日,平儿把爹爹的靴子偷穿出去,王婆立即凶暴地让平儿打赤脚回家。
孩子们弄坏了地里的一棵菜苗,就要遭到母亲严厉的惩罚。
生活的贫困让女性无法称职地担当母亲的角色,对她们来说,孩子的价值远远没有生活中的物质需求重要。
五月节的前几天,成业天天和金枝吵架。
摘要:唐传奇里出名的压卷之作《霍小玉传》描写了霍小玉悲剧的一生。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森严的封建制度将霍小玉由王女变成妓女;李益的负心使她的感情世界破灭,孤独去世;士子对婚恋和科举的态度兼李益母亲的决定,导致了霍小玉沦为悲剧。
英文摘要:The famous YaJuan wachuan "HuoXiaoYu biography, describes HuoXiaoYu tragedy in life。
This paper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gedy. The feudal system will HuoXiaoYu heavily by the king's daughter became prostitutes, The LiYi scorned the feelings of the world that she died, lonely, For marriage and the imperial attitude and LiYi mother decided, HuoXiaoYu into tragedy.关键词:霍小玉:悲剧原因桎梏下无望的挣扎论霍小玉悲剧的原因爱情历来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反映在文学中就出现了众多的情爱作品,这些涉及爱情的作品深深打动了千百年来的读者,历久弥新。
唐传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颇为特殊的文学形式,其中涉及爱情的作品,为数不少。
有人曾统计1979年张有鹤先生编选的《唐宋传奇选》,其中三分之二为爱情作品。
有动人心魄,惹人竞读的《任氏传》《莺莺传》《李娃传》,还有《霍小玉传》也十分的让人动容,令人垂泪。
为一个在封建桎梏下无望挣扎的弱女子动容,为一个把爱情当作毕生追求的跋涉者动容,为一个被至爱所负甚而失去生命的至情之人动容。
天地之间,亘古之时,有什么是可以永留万世,让人吟咏再三至悲而泣喜而乐上天入地把生死臵之度外为之奋不顾身的,唯有爱情。
妻妾成群女性悲剧答辩稿在古代中国,女人地位低下而被当作奴隶看待。
在封建社会,男人的地位更是十分低下,妻、妾成群更被认为是中国社会的不礼貌。
古代女性对于这些耻辱,几乎是没有反抗精神的,这也就意味着她们不可能得到丈夫以及他们所爱吃、穿、住这些东西。
虽然中国女性在政治上享有一定的民主自由权利,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
当然,即使存在这样如此大的差异于社会生活状态的差别,也很难避免人们对于女人悲惨命运会做出这样的评价或者说对于这一类女性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进行讨论和分析。
这种讨论中还不乏一些女性自身所遭遇到到很大程度上她们所遭受到到的不公正待遇所引起者。
一、《红楼梦》中的贾府女性的悲剧命运首先,从女性自身来看,她们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他们没有办法像男性一样受到同等的礼遇和尊重,她们只能依附于男性而生存,并最终沦为附属于他们的女人的工具;其次,从她们的社会地位来看,她们的社会地位很低。
她们的丈夫往往也只配与她们朝夕相处,没有地位可言。
最后,从她们各自的家庭情况来看,由于丈夫不在,她们就不得不将其所有一切都奉献给丈夫;另外丈夫在外忙着生意或者其他事情时,要照顾她们一些饮食起居和家务劳动时,丈夫也只能将所有的家务活都推给妻子;甚至有的男子在外工作之余,也会给一些小妾做些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
总之,女人只有靠自己才能获得生存机会,只有依靠他人来帮助自己才能够生存。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运行起来了,女人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如果说女人付出再多的代价得到不到什么成就的话,那么女人作为这个社会下弱者的悲剧命运就应该被所有人所唾弃。
1、王熙凤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物。
她的形象特点:一、贪嗔自私,极爱阿谀奉承上司,阿谀奉承时卖弄自己的才干;二、她对丈夫宁国府上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凤姐,见了你,也该我活上三百六十日,我也活得够了。
”可以说是典型得将女性逼到了墙角。
在贾府中她是一位没有地位,没有话语权、没有影响力也没有存在感,被当成一个工具人,她就是在利用王熙凤这个人物来为自己谋私利。
古代文学中女性悲剧探析一以《红楼梦》为例《古代文学中女性悲剧探析—以《红楼梦》为例》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女性的命运常常被描绘成一曲曲悲歌,充满了无奈与悲哀。
而《红楼梦》这部巨著,更是将众多女性的悲剧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析古代女性命运的绝佳视角。
《红楼梦》中女性的悲剧首先体现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上。
在那个时代,女性被要求遵循一系列严苛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比如“三从四德”,要求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并且要具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种礼教的束缚使得女性失去了自我表达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
就像薛宝钗,她聪明、美丽、识大体,然而却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真性情,处处以礼教规范来约束自己,最终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
婚姻制度的不合理也是造成女性悲剧的重要原因。
在封建婚姻中,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性没有自主选择配偶的权利。
而且,婚姻常常被用作家族利益的交换工具。
例如迎春,被父亲贾赦为了偿还债务而嫁给了“中山狼”孙绍祖,婚后受尽折磨,最终悲惨死去。
这种没有感情基础、只基于利益考量的婚姻,使得许多女性陷入了痛苦的深渊。
经济上的不独立更是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之一。
古代女性在经济上完全依赖于男性,没有自己的财产和收入来源。
这使得她们在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一旦失去男性的支持,便陷入困境。
像尤二姐,在失去贾琏的庇护后,只能任由王熙凤欺凌,最终吞金自尽。
在《红楼梦》中,女性的才华和智慧也常常被埋没。
尽管有些女子有着出众的才华,如林黛玉的诗文才情、探春的管理才能,但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环境中,她们的才华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认可。
这种对女性才华的压制,无疑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再看王熙凤,她精明能干、泼辣狠毒,在贾府中掌握着一定的权力。
但她的权力也不过是在封建家族的框架内,最终也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她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和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最终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论古代女性悲剧形象及其成因——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看传统女性悲剧典型从现存的各种文学作品记载中,可得知,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女性形象已然独立于其他人物形象之外,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后来的文学作品也就直接取而用之了。
那么,喜欢同女性形象缘何如此悲剧?悲剧形象的塑造期间又为什么形成牢不可破的循环圈?!如果,生活在现代,杜十娘能否撇开身价和地位实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的承诺?下面就从本文中寻找答案吧!一、文学作品中传统女性的悲剧典型1、封建礼教和风化习俗的牺牲品:“又恨我杜十娘未看透人生虚妄,世态炎凉,费尽苦心,任旧逃脱不掉被人拐来卖掉的命运。
”明代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具有以小见大的深广内涵,杜十娘作为一个自尊自爱、宁折不屈的刚烈女子,身处社会的最下层,在长期的妓女生活中受尽欺凌。
当她苦心经营终于从良后,得到的却是被欺骗、被买卖、被遗弃的结果,直至走上了以死抗争的道路。
杜十娘的悲剧从情节上讲也许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但事实上,这偶然性又是当时社会环境所滋生的必然。
传统的道德观念中妇女的依附性地位和妓女卑微的社会地位,是最终造成;杜十娘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
2、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中国古代,女性特别是美女往往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她们伴随着王朝的起起伏伏,生生死死、上上下下,甚至对历史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政治斗争、权位之争的工具,自身也不可避免的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也都是这样。
《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在当时有倾国倾城之貌,却无辜成为政治斗争的附庸,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
她们不是没有反抗和怨言,只是在庞大而黑暗的政治和制度禁锢之内,逐渐麻木和消亡。
3、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制度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算是最为广泛的,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决定了社会制度下男女地位的极度不平等,男尊女卑使得制度下妇女遭受沉重的打击和不幸。
《诗经. 氓》中塑造的一个个痴情、善良的女性,最终落得被丈夫抛弃并被家人嘲笑的悲惨遭遇,“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一部中国封建史,是一部中国古代妇女悲剧命运的血泪史,一部女性向不公平命运的抗争史。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凡伟大的作品,作者都能由自己的生命个体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后而认识到人类的终极命运的悲剧性。
一个生命个体,由生则会死,由喜则有忧,由胜就有败,由聚就有散,由祸就有福。
人生尚且不满百,何必常怀千岁忧。
人生在世,日月相生,阴阳交替,乾坤转移,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盛宴。
德国意志论哲学家叔本华说,人因意志而生活着,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意志是得不到满足的,所以人生是痛苦的。
我想叔本华所说意志应该就是人的欲望吧。
《红楼梦》中说出了人生的几个欲望:功名、金银、娇妻、儿孙。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子孙满堂,延续香火,绿叶成阴子满枝,是古人的追求。
由于古代公子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的思想,必须在仕途上谋个前程,这也是古代年轻男子的唯一出路。
却不像现在条条大路通罗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为此,封建家长总打着一些旗号,或者是影响功名,或者是无嗣,或者是门不当户不对的,将所有的罪过统统压在了女性的身上。
《大戴·礼记·本命》记载对妇女具有歧视性的“七出”:“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
”由于受到这个顽固不化思想的禁锢,在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女性的悲剧或多或少可以从中找到它的影子。
这也为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
说到爱情,我想大多数人会有自己不同的感悟,魂牵梦绕,痛彻心扉….女人作为常用感性思考问题的动物,对于爱情更是如罂粟般,一染就无法自拔。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可以发现,女性的感情故事总是以悲剧收场。
祝英台跳进梁兄的坟墓为爱化蝶;白素贞千里迢迢为许仙盗取仙草,甘冒天规水漫金山,即使最后被镇雷锋塔;关盼盼被白居易一首“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而逼死。
逃不脱的悲剧命运——女性主义原理分析《雷雨》中主要女性人物摘要:本文主要以女性主义的原理分析《雷雨》中的三个主要女性人物周繁漪,鲁侍萍和鲁四凤。
从作者对这三个主要女性人物的心理描写,女性形象塑造等方面具体分析三人摆脱不了的悲剧命运。
对于这部经典的悲剧艺术,从女性悲剧命运角度做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雷雨》女性主义悲剧命运女性主义批评文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自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女性主义成为20世纪文学界最为活跃的的一种文学思潮。
1880~1920年,女性政治意识觉醒,并获得选举权,以英美为代表的一批女性理论家和评论家,抨击了男权社会对女性世界的“话语霸权”,反抗男权主义的文学标准,抨击了文学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并提出要重新构造女性文学史。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带来先进思想,《雷雨》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在《雷雨》这部作品中出现了知识女性周繁漪,她不顾一切拼尽全力与不公的命运抗争;与周繁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侍萍和鲁四凤母女,她们温柔善良,顺从的接受不公的命运并认为那就是“命”。
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命运对女性的不公,无论如何她们都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本文将从文章主题,女性的心理描写,采用的象征手法以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作品中的三个女性,关照她们的悲剧命运。
一、男性中心主义是女性悲剧的根源《雷雨》所呈现的是一个男权中心的家庭,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威,表现了中国式帝王的威严与专横。
他为了迎娶有钱门第的小姐,逼迫刚刚为他生育孩子的女人在大风雪的日子里去跳河,为了获得利益,故意让承包的江堤处险,害死了两千多辛劳工作的小工……尽管他是一个去德国留过学的人,这也并没有改变他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夫为妻纲的思想已经深深的根植在他的灵魂深处,他所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在体现着对女性的压迫。
在周公馆这个阴森森、鬼里鬼气,处处透露着腐朽气息的地方,女性没有话语权,有的只是顺从。
封建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小组成员:蔡煌、周健、胡龙飞
论文撰写:蔡煌
中国数千年的古代社会,基本上仍是一种以男性为主导的环境架构。
因此,诸如“男尊女卑”(语出《周易》)、“男主外,女主内”(语见《大易通解》)、“女子以弱为美”(源自班昭《女诫》),与“女子无才便是德”(参见《易酌》)等说法,确实对中国的女性影响深远,也已发展成多数人根深蒂固的观念。
导致极多女性的才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这些女性的处境与心声,透过一些优秀艺术品的诠释,如《红楼梦》、《西厢记》、《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作品,才幸运地博得同情与关注。
中国古代有不少给女性的人身自由加以摧残和束缚的封建礼教和陋习,其中如“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以缠足为美等。
商周二代是华夏制度文明确立的关键时期,正是这两个王朝的更迭完成了由父系制的高级阶段(商代)向父权制时代(以周礼确立为标志)的过渡。
从此,为巩固和强化男性的支配地位,便造出了一系列宗法伦理的信条,既以规范社会,更以桎梏女性。
女性地位之全面低落,既肇因于这种宗法伦理所维护的男性统治,男性统治更藉这种宗法伦理而大行其道,世泽绵长。
一、女性是父权社会的经济附庸。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
旧时有“男称丁,女称口”之说,封建时代皆以一家中“丁”的数目分配土地和担负赋税,把女性排除在外。
这“计丁受田”制度最典型说明女性毫无经济地位的事实。
女性在家庭中也没有私有财产。
《礼记•内则》谓“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这就是说,女子在出嫁前没有财产,出嫁后作为妻媳也无私有财产,甚至女子从娘家带去的财产的所有权也被剥夺了。
有些女性出于家庭的原因被迫出外劳动,仍一样为男性所歧视,冠以“三姑六婆”之称。
有时女性甚至沦为男性买卖的对象,有卖为奴婢、卖为妻妾、卖为童养媳、卖为娼妓,陷入最悲惨的境地,这都是因为女性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造成的。
泯灭女性的经济权力,令其成为男子的性奴隶与生育工具,已成为封建宗法约束女性的有力武器。
二、女性被排除在政治之外。
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乾坤正位”便成为规范男女的理论基础。
“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 “……男主内,女主外……这种分工模式给两性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男性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增长了‘才干’,那些成功者制造了自己的‘历史’,成为财富与权力,妻妇与奴隶的拥有者,而生活于其中的妇女不得不屈从于男人为自己设就的生活范围和既定的角色,将自己的职分降到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从而形成了妇女无权的隐忍的经历,形成了认为妇女是无能的短见的偏见,从而妇女本身也就成了无史的沉默的群体。
” 妇女被禁锢在家中,服役于人,料理家务,就是连统治阶级的皇后也属被禁之列。
不仅如此,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甚至宠信妇人,使之预政便是祸患的传统理论。
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只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一件理论武器。
总之,一切女性的基本政治权利在这一男权社会中消失殆尽。
三、传统女教自始至终渗透着封建伦理的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石,故传统女教向以贯彻儒家的宗法伦理观念为宗旨。
在汉代以前,已出现了奴化女性的封建女教。
女教轻视智育,认为“妇女只许初识柴米鱼肉数百字,
多识字,有益无损也”,有的竟认为“妇人识字多诲淫”。
正是这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剥夺了妇女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与机会,使她们的才智开发不出来,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不能自立。
与此相反,女教异常重视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
而西汉刘向的《列女传》,东汉班昭的《女诫》,成为讨论女子问题的范本。
连同后来的《女论语》、《女学者行录》,都在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封建社会的这些所谓女教、女学,不是真正的女子教育,而是一种货真价实的奴化教育。
向女子灌输奴性服从的礼教纲常,给她们套上精神枷锁,束缚妇女的言行,限制她们的发展,以使妇女成为封建伦理道德的自觉遵行者和殉道士,使她们长期安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 班昭是汉代女名人,为其兄班固续写《汉书》,是一代儒学女大师。
然就是这样一个颇具才学的女子,所作的《女诫》七篇,成为后世压抑女子的宣言,奠定了女教的理论基础,创训诫女教书之模式,至晚明更被列为《女四书》之首。
而后来出现宋明理学之后,既嫁殉夫、未嫁殉烈的贞女、烈女层出不穷。
这是传统女教的最大成功,也是传统女教最大之不幸。
妇女缠足,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种摧残妇女身心健康的陋习。
关于它的起源,明清时代的文人学者有很多考证,且众说不一。
大体上认为起始于南北朝、唐代和五代时期。
但从宋代缠足已流行的实际来看,起始于五代较为可信。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缠足”一文中说:“(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
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形,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
唐镐诗曰:‘莲中花更好,云黑月常新’,因娘作也。
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
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
”
南宋初年,张邦基所著《墨庄漫录》一书,叙述缠足之事时,也是说“近代兴起”。
五代时,缠足之风大约还只是在宫廷中流行,至北宋中晚期,在贵族妇女中已较普遍。
《南村辍耕录》说:“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
”北宋徐积《咏蔡家妇》中有“但知勒四支,不知裹两足”的句子;陆放翁《老学庵笔记》中说:“宣和末,女子鞋底尖,以二色合成,名错到底。
”苏轼《菩萨蛮》词曰:“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临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可见,到了宋代,已以脚小为美了。
此后,缠足之风迅速流行,愈演愈烈,就连一般人家的女子,如不缠足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甚至婚嫁都要成问题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男尊女卑”等落后观念早已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新中国的建立极大提高了我国广大妇女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职业妇女活跃在现代化的中国,发挥着她们的才智和活力,“男尊女卑”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