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技术规范1[1]
- 格式:ppt
- 大小:5.06 MB
- 文档页数:1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我国乙类传染病。
布病主要侵害机体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家畜患病后可以发生胎膜发炎、不孕、不育、流产、睾丸炎、乳腺炎以及各种组织病变为特征;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波状热、多汗、关节痛、神经痛及肝、脾肿大,关节变形等,病程较长并易复发,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和损失。
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曾报告发生人畜布病疫情。
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2006年以来,随着我省家畜饲养量不断增加,动物及其产品流通频繁,部分地区布病等人畜共患病呈持续上升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生产,也严重危及人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河南省是我国布鲁氏菌病严重流行区之一,2018年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共2144例,主要传染源是羊只。
目前我省采取监测、检疫、免疫、消毒、扑杀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疫苗免疫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
河南省属于布病感染的一类地区,按照《国家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6-2020年)》和《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要求,在布鲁氏菌病一类地区,除种畜和奶畜外,对牛羊实行全面免疫,做到应免尽免。
《河南省布鲁氏菌病防治计划(2017-2020年)》也规定种畜禁止免疫,实施监测净化;奶畜原则上不免疫,实施检测和扑杀为主的措施;对其它牛羊采取以免疫接种为主的防控策略。
由于布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对人类健康的威胁,研发具有良好安全性和保护性的疫苗已成为科学家的共识。
由于布鲁氏菌为胞内寄生菌,不会被吞噬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消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反而保护布鲁氏菌免受机体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和其他抗菌物质攻击,所以细胞免疫在清除体内布鲁氏菌时发挥重要的作用。
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高、便于储存运输等优点,但是无法提供持久的保护力。
目前国内针对牛羊免疫使用的活疫苗,主要有A19和S2。
预防接种技术操作规范(一)皮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卡介苗。
2.注射部位:左上臂三角肌外下缘皮内。
3.操作方法:(1)家长抱紧儿童,露出儿童左胳膊;(2)用1ml一次性注射器或蓝芯注射器配4.5号针头吸取1人份摇匀后的疫苗,皮肤常规消毒,等酒精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10°~15°角刺入皮内。
再用左手拇指固定针管,但不要接触针头部分,然后注入疫苗,使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圆形皮丘,针管顺时针方向旋转180°角后,拔出针头。
勿按摩注射部位。
(二)皮下接种法1.适用疫苗:麻疹疫苗、乙脑疫苗、流脑疫苗、风疹疫苗和腮腺炎疫苗。
2.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下缘附着处皮肤。
3.操作方法:(1)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于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家长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2)接种人员用1ml注射器配上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柄,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1/3~2/3,放松皮肤,左手固定针管,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若有回血,应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三)肌内接种法1.适用疫苗:白百破联合疫苗、白破联合疫苗、乙肝疫苗。
2.接种部位:乙肝疫苗为上臂外侧三角肌中部或大腿中部前外侧肌肉。
3.操作方法:上臂外侧三角肌注射①如在儿童左上臂接种,家长取坐位,儿童应坐在家长腿上;家长左臂抱紧儿童,使儿童头部靠在家长左肩部;将儿童右臂置于身后;家长用左臂固定儿童双腿,右手握住儿童左手,防止在接种过程中乱动。
大年龄儿童可取坐位或立位,注射侧的手叉腰。
右上臂接种时相反。
②用0.5ml或1ml注射器配上6号或5.5号针头吸取1人份疫苗后,皮肤常规消毒,左手将三角肌绷紧,右手持注射器(以执毛笔式),与皮肤呈90°角,快速刺入针头长度的2/3,固定针管,放松皮肤,回抽无血,注入疫苗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球稍加按压针眼部位。
预防接种工作技术规范一、机构、人员及职责1、预防接种单位:县卫生局指定,明确责任区域。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具有经过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接种单位接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并按照预防接种工件规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2、人员:接种单位根据工作任务,合理安排工作人员。
承担预防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资格,并经过县卫生局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3、职责:⑴乡镇:根据上级的要求,组织开展或实施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预防接种注射安全,建立健全疫苗领发登记,做好疫苗管理。
开展冷链温度监测,指导村级冷链设备的使用与管理。
进行常规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
开展预防接种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活动和对村级人员进行培训。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以乡镇为单位负责预防接种服务的乡级单位,同时应承担接种单位的职责。
⑵接种单位:根据责任区域内预防接种工作需要,按照各项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制订第一类疫苗使用计划和第二类疫苗购买计划。
做好疫苗管理,保证疫苗冷藏。
按照有关规定对新生儿建立预防接种卡(证),及时发现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并按规定建卡,给予接种或补种。
开展接种率常规报告和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针对传染病的报告工作。
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报告,对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进行处理。
开展健康教育和有关咨询活动。
收集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基础资料。
二、疫苗使用管理1、疫苗分类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疫苗分为两类。
⑴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预防接种法律法规知识及接种规范预防接种是一种重要的公共卫生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为了确保接种的安全和质量,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接种工作。
本文将介绍预防接种的法律法规知识以及接种的规范。
一、预防接种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中国的一部重要法律,对预防接种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该法规定了公民、医务人员和社会团体的预防接种义务,明确了疫苗接种的范围和程序,并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处罚规定。
2.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中国卫生计生委颁布的法规,主要用于规范和管理预防接种工作。
该条例明确了预防接种的目标和原则,规定了疫苗接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要求接种单位和医务人员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资质。
此外,该条例还包括了对疫苗质量和接种技术的监督和评估要求。
3.国家免疫规划国家免疫规划是中国卫生计生委确定的针对特定传染病的预防接种计划。
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我国实行了一系列免费接种项目,其中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疫苗等。
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疫苗接种率,控制疫苗可预防病的发病和死亡。
二、预防接种的规范1.目标群体确定根据不同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和疫苗接种的效果,确定接种的目标群体。
通常情况下,疫苗接种主要面向儿童群体,但也包括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等。
2.接种程序和时间安排接种程序包括预先评估、确定接种方案、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接种和接种后观察等环节。
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接种时间要求,需根据具体疫苗说明书来安排接种时间。
3.接种技术规范接种技术的规范对于接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有效期和免疫程序的完整性,遵循无菌操作要求进行接种。
接种后要做好对接种部位的观察和记录,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4.疫苗质量监督疫苗质量监督是预防接种工作的重要环节,涉及到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
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时的疫苗选择、免疫程序、免疫接种前准备、免疫接种及应急处理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牛羊布鲁氏菌病免疫接种。
2 疫苗选择2.1 A19疫苗适用于奶牛,仅限于3~8月龄犊牛免疫,皮下免疫注射。
2.2 S2疫苗适用于羊、肉牛、奶牛,口服免疫,可用于孕畜。
3 免疫程序3.1 羊、肉牛S2疫苗全群口服,初免后1~3个月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口服免疫一次。
免疫活菌数要求:羊≥1.0×1010CFU活菌/头,肉牛≥5.0×1010CFU活菌/头;具体用法、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
3.2 奶牛3~8月龄犊牛用A19疫苗免疫,免疫活菌数要求:犊牛≥6.0×1010CFU活菌/头;可在18~20月龄(即第1次配种前)再接种1次,免疫活菌数为1.0×109CFU~3.0×109CFU活菌/头,免疫过A19疫苗的犊牛在产奶前可不再免疫;8月龄以上的奶牛每年口服一次S2疫苗,免疫活菌数≥5.0×1010CFU活菌/头。
4 免疫接种前的准备4.1 防护用品N95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胶靴、消毒药等。
4.2 投药器免疫时应使用布病疫苗专用全封闭式投药器或连续注射投药枪。
使用前,先对投药器或投药枪各部位进行仔细检查,并用清水进行调试,以确保其完好、严密、无堵塞。
4.3 消毒药品4.3.1 用于布病免疫畜舍压尘消毒药:酚类、碘类,氢氧化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4.3.2 用于手、皮肤消毒药:0.1%新洁尔灭、酒精、碘类等消毒药。
4.3.3 用于防护物品消毒药: 0.1%~0.3%新洁尔灭、二氧化氯、碘类等消毒药。
4.4 穿戴防护用品4.4.1 穿戴顺序内层手套、口罩、帽子、防护服、护目镜、鞋套或胶鞋、外层手套。
4.4.2 注意事项4.4.2.1 穿戴防护用品前用流水或肥皂水洗手。
4.4.2.2 穿戴过程双手不得接触面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