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 格式:pdf
- 大小:251.74 KB
- 文档页数:1
大班美术教案:唤醒孩子对美的感觉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班幼儿的美术教育更是面临着诸多需要克服的挑战。
如何将幼儿的美术潜力最大化,唤醒他们对美的感觉,是每位老师都需要探讨的题。
一、培养审美意识,弘扬美的精神在大班美术课堂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注重带领孩子了解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引导孩子去欣赏,去体验,使他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不同艺术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情感、意义和价值。
海报、画册和标志等设计作品,掌握基本的色彩、构图与排版原则,带领孩子去了解设计风格和技巧。
名家画作,可以用简单的语言与幼儿交流名家的画作形象、线条和色彩组合的运用,以及画作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还可以尝试让孩子模仿或借鉴名家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培养孩子的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提升绘画技能除了培养审美意识外,在大班美术教育中,我们还需要积极地引导幼儿发扬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涂鸦活动、素描练习、手工制作、造型对照等游戏和活动,让幼儿有多样的机会去发挥自己的创意。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他们尝试各种颜色表达方式,让他们创造所想所感,而不是局限于固有的形式和样式。
当然,为了提升幼儿的绘画技能,我们也需要注重技巧的指导和传授。
比如掌握画笔用法、颜料的搭配、线条和造型的运用等基本技能。
让孩子通过技艺的练习来提高他们的绘画技巧并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重要的是,在传授技巧的同时,我们要坚持鼓励孩子自由创作,不断提升他们的自信和创造力。
三、创建有趣、多样性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孩子更加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我们需要为孩子打造一个有趣、多样性的学习环境。
这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如布置适当的教学环境和场景、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优化教学资源和工具的使用等。
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上,可以营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创意角落,放置和挂载孩子自己的作品,让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创作和劳动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游戏、设定任务、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引导幼儿感受美
文学活动可以使孩子理解真善美、懂得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发现,熏陶文明、培养美感,如何提高幼儿在文学活动中的审美能力呢?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进而表现文学作品的美呢?
环境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纲要》中也特别提出要为幼儿创设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需要的环境。
因此,我们积极挖掘环境的影响作用,为所开展的文学活动创设相宜的活动环境,以通过其对幼儿多感官的作用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美的感受。
另外,在文学活动中教师的朗诵、讲述也是表现作品的有效手段,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环境因素。
孩子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语言的美,体验作品美的内涵的。
因此教师与文学作品相衬的语态、语调、语气都直接影响孩子对作品美的感受。
孩子对美的理解是需要成人去开发、去点拨的,但现在的教学又是需要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的。
因此,教者可以通过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幼儿积极地交流来理解作品的美。
通过孩子们积极的探讨、交流、甚至争论,从而达到各自不同的认识,对文学作品内涵的美也有了不同理解。
在教学的舞台上孩子是主角,在文学活动的学习中,孩子更多的应是主动参与感受和表达作品的审美价值。
此外还可以有效发挥日常生活及游戏区角的有利条件。
在语言活动区中为孩子提供作品的图片、图书,让孩子尽情地表述对作
品的理解,为文学作品提供孩子展现的小舞台,孩子们可以在这里进行配乐诗朗诵、诗伴舞、童话剧表演等来展现文学作品中精彩的部分。
在教学活动中,文学活动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倡导文学活动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感对幼儿现在乃至将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让我们抓住契机让孩子在文学美的熏陶下不断成长。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教育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但是,国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特别大。
因此,如何在国学教育中体现文化之美,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是每个国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文化之美:一、营造氛围,培养兴趣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温馨的问候、亲切的笑容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打破僵硬和紧张感,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在国学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传统音乐、书画和台词等,使他们获得视觉、听觉和心理上的愉悦与享受。
通过教学内容的精选,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讲解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愉悦和乐趣,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在国学教学中“领略美”的过程将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更加深刻和更加难忘。
二、注重实践,体验文化在学习国学时,理解文化概念尤其重要。
因此,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放下身段,深入到课程内涵中,与学生一起经历文化之美。
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创作古文、模仿古人书画等方式,使学生充分体验古代文化的魅力。
在课外,学生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感触文化之美,例如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古建筑等文化遗址。
在参观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寻找与文化相关的线索,开放思维,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三、以史为鉴,理解文化在学习国学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在本质和道理,感受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文化概念。
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注重国学的实际应用。
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生活越来越快节奏化,艺术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而对于学生来说,进行美术教学,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创意思维和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能力,更是能够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增加对美的热爱和向往。
因此,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首先需要具备教育者的素养,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产生兴趣、对美产生向往。
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将艺术作品展示给学生,而应该注重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来体验艺术的魅力,发现其中的美。
例如,在讲解一幅画作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发挥、想象等方式,让学生产生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受。
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
在培养艺术品味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美术博物馆等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和魅力。
在学习素描、色彩等技巧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美学理论和历史知识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精髓。
此外,在美术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应该将所学的艺术技巧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展现独特的视角和创造力,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的问题、风格多样的参考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社区等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文化氛围的美术教学环境,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形式丰富的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和美。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也可运用交互式白板、VR等技术工具,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支持。
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文化素养,更是增加他们的生活情趣和乐趣的一种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美”中国当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曾提出一种“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的看法,认为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思想、情感或意趣等相融合,便产生一种新东西,即“完整的形象”或“意象”,而美就在这个“完整的形象”或“意象”,是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的一种特质。
那么,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上生成这种“完整的形象”或“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到语文课堂之“美”呢?以下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尝试:一、通过美读,体会课文之情感美在阅读课上,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他认为“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且用口与耳才好,诵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
”美读能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够领悟到作品只能意会无法言喻的深刻内容,它的作用有时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达到的。
“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
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例如在《陈情表》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体会李密真挚和笃厚的孝心,感受缠绵婉恻,情意深重的情感美。
又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我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
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创造情境,欣赏课文之画面美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
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
”在教学中,要运用“美”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片、画面,把课文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美好的形象,让学生看到课文中美的情景,产生美感,激发情感,体会意境,从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第1篇一、引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将其纳入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美育教育学的学习,对美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学校美育教育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1. 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美育教育,学生可以了解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提高审美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运用审美观念去欣赏美、创造美,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 陶冶学生的情操美育教育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从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3. 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美育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创新意识。
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育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美育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同时,美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团队合作精神等,为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校美育教育现状及问题1. 美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我国,部分学校对美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美育教育视为副科,导致美育教育地位不高,师资力量薄弱。
2. 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部分学校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系统性、针对性,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3. 美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当前,学校美育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主要依靠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学校美育教育改革建议1. 提高美育教育重视程度学校应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加大对美育教育的投入,提高美育教育地位。
2. 完善美育教育课程设置学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设置多样化的美育教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欣赏与设计》教案设计:让学生享受美的熏陶,感受艺术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各种艺术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2. 引导学生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艺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门类(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的特点和魅力。
2. 艺术创作方法:介绍各种艺术创作的手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并运用。
3. 艺术史知识:普及艺术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重要人物。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艺术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
2. 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艺术创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 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教学环境1. 教室环境:宽敞明亮,布置优雅,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2. 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画板、画具等。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创作情况,了解其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品:评价学生的艺术作品,从创意、技巧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教案示例:第一节: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创作1. 导入:教师展示名画《蒙娜丽莎》,引导学生欣赏并探讨其艺术特点。
2. 讲解:介绍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艺术风格,如写实、抽象等。
3. 实践:学生动手绘制一幅画作,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学生展示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经典艺术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2. 比较研究: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境创设:教师创设有利于艺术创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实践1. 课堂创作:结合艺术理论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艺术创作,锻炼实践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诗可以使人灵秀,诗可以使人会儒雅,我们可以从诗中品味到生活的滋味,可以透过物质世界达到精神家园。
读诗,可以我们触摸到什么是爱。
品诗,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什么是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我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1,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像,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
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绘这样的图画: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乒,山中更显一片空寂。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洁的月光。
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船使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
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感到趣味无穷。
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
例如在学习高二语文上册的《词七首》之前,我教学生学唱了《虞美人》这首词,出乎意料的是,一石激千层浪,学生纷纷要求学唱七首词,我借机告诉他们:有些词谱已经失传了,既然大家这么喜欢唱歌,那就自结合词的内容给词谱曲,然后评比谁的作品优美动听,此举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我认为,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同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体积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了学生对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了。
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美感受美“音乐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
”这是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的名言。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美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学校审美教育的核心所在。
培养学生感觉音乐的能力感觉音乐的能力,就是对音乐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它通过联想、反应、共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去感受有旋律、节奏、和声、风格等组合而成的的音乐美。
音乐教学目的之一就是从音乐作品的内容、形象中激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动情和用情,使他们对音乐的形象感知达到真切、深刻的程度。
如台湾校园歌曲《乡间小路》,从歌词内容上是再浅不过了,但不能停留在这一般性的歌曲介绍上,要从其第一段音乐四句,典型的起、承、转、合民谣体旋律中,揉进青年歌曲的活动节奏及乐汇内涵,去引导学生体味乐感;从中间段出现的全曲最高音、节奏变化等表现中,体会“走在乡间小路上”的主人公的悠闲、得意的心境。
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所谓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就是理解音乐艺术表达思想感情所特有的手段和形式。
如在欣赏舒曼《梦幻曲》时,教师先不出示曲名,让学生根据乐曲展开想象,并为乐曲取名。
学生听后思路活跃,发言积极,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给乐曲配上了曲名;学生还给《月光曲》、《静》、《催眠曲》、《清风》、《夜晚的情侣》等极富想象力的歌曲配上了曲名。
通过“想”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音乐的判断能力。
培养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表现音乐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适当的力度和速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
有些学生不唱歌时欢眉笑靥,一旦唱起歌来却是有声无情,缺少表现力,这也许是与鹦鹉学舌式的学唱有关吧。
美,让学生感受;美,让学生创造——小学数学中的审美教育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冯煜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美育所陶冶的高尚情操,是道德、人格完美的必备条件。
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认为:“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为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
”他明确阐述了教育的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其中,美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不但能培养学生认识美、爱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且在陶冶学生的情操,造就学生呢感健全的心态,激活他们的创造力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学校是一个人从家庭走向社会的中间环节,也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学校无疑是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基地,我作为一名教师,在学科中实施美育,便是我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2、美育所激发的情感是创造的热情,是探索科学奥秘的巨大动力。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热衷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创立了一整套新式的教育方针和方法,并反复实践,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他的美育思想的提出,一九一二年他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全面阐述了美育方针的宗旨,他明确指出:美育即情感教育,它就象神经系统,起传导作用,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情感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师的思想、想法都能深深影响学生,学生愿意上学,有上学的兴趣,主要是因为他喜欢学校的某个老师或某些老师,老师对学生的信任、指导和真诚的帮助会化作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内心体验,有时能让师生产生一种共同把学习搞好的责任感,从而调动学生好学上进的积极性,这也有利于学生对老师和学校的热爱,师生感情融洽,学生就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学习和学校,而且也会更加自爱、自信、自尊和自强。
二、“审美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具体操作。
大多学生都认为数学学起来比较枯燥,因为经常面对的就是那么几个“1、2、3、4┅┅”,那么几个“+、-、×、÷”,还有那一句句、一段段比较死板的概念、法则、公式┅┅“那如何让学生激起学数学的火花,培养出他们学数学的兴趣,真正让学生乐学、爱学、好学,这是作为数学老师的我的一个重要责任。
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美美,无处不在。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
那么在英语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正确地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呢?一、朗读英语时感受语言美好书不厌百回读。
汉语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朗读,并有“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
其实,英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好奇心理,设置生动活泼的情境,用富含美感的口语,将英语对话中那种快节奏、升调、降调,借助体态语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模仿教师读英语的欲望。
例如:在教用英语进行购物对话表演时,我与学生分别扮演店主与顾客。
首先,我模仿店主的样子说:“Good morning!What can I do for you?”学生马上回答:“Good morning!I,m looking for a pen.”……在一轮示范表演结束后,我改变方式问:“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学生也用英语进行创造性回答:“Good morning!I want to buy a pen.”……这样,教师参与学生的朗读实践活动,师生互动,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英语的语言美。
教师还可以适时地组织同学观看李阳疯狂英语,并从中煽情,师生共同参与,感情投入,高声用英语呐喊,感受语言美所带来的快乐。
二、书写英语时鉴赏字体美英语虽然没有汉字书写时的隶书、草书、行书、楷体、行草、篆刻等变化的“六书”,但其书写中的大小写、印刷体、手写体、连写体,字母错落有致,饱含着一种字体字形的形式美。
尤其是书写英语时,有时斜一点,有时连起来,书写得又快又好看,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模仿、用心体会,感受他国文字的形式美,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甚至出国求学、劳务输出时做广告等奠定坚实的书写基础和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让学生加强鉴赏美的能力。
如何让学生感受美
发表时间:2016-06-17T11:35:37.610Z 来源:《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作者:申树波
[导读] 教学活动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辽宁省朝阳县二十家子镇中心小学122000
教学活动本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人类追求文明的活动。
教学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学不能没有美。
同时,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
本人多年来一直在探讨小语课堂教学美的艺术,研究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一、让学生感受教学节奏的张与弛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
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
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
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如《草船借箭》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神机妙算”理解课文内容,对诸葛亮“算”准“借”的时间这部分内容,教学节奏要慢,让学生学懂内容后小结学法。
有了这一基础,诸葛亮算准曹操、鲁肃、周瑜的性格特点和采取的策略等内容,则可逐步加快教学节奏。
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
“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二、让学生感受教学形态的动与静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
教学中的“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
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
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与静”合理搭配,低年级以“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三、让学生感受教学语言的庄与谐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
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避免引起学生身心的疲劳。
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
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
另外,调侃学生也是“谐”,它容易激发争强好胜学生的竞争心理,但自卑心理较重的学生容易受到伤害,因此须慎用。
四、让学生感受教学风格的情与理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教师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
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二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
擅于煽情的,能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能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
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型的风格。
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五、让学生真正感受美
我们的教学对象正是一群天生爱美的学生,我们的教材更是从不同侧面显示着、蕴涵着自然之美、社会之美或艺术之美。
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理应充分地体现美、利用美。
如《桂林山水》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当老师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着:“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
”随即出示一张放大的课文插图,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
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把情境延续下去,并加以强化:“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轻轻地摇荡在漓江上,那真是‘荡舟漓江’,让我们眯着眼看看这图画般的美景,想象漓江的水怎么静得不觉得它的流动……”
学生轻轻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浆》的曲子,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
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的想象悄然展开。
稍后,老师悄声地问:“你们听到漓江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吗?”学生在此柔美的情境中,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
正由于美感的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着课文,品尝着语感,主动地甚至是忘我地投入教学过程,这种学习活动是美的享受。
实践表明,无数成功的教学,一切深受学生欢迎的课,无不体现了一个“美”字,“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
幼小的心灵需要美去滋润,学生的智慧活动需要美去激活,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去推动。
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发展不能没有美,美在和谐。
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手段,使知识在协调、谐美的状态中交流和传递,使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