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 第15课 认识非典 教案讲课讲稿
- 格式:doc
- 大小:20.51 KB
- 文档页数:4
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论抗击非典的伟大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2)了解该则新闻的历史背景。
(3)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方法和过程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培养速读课文,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新闻,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教学重点】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新闻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整个教学以听和读为主要手段,从“新闻的内容”、“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特点”三个角度对课文作反复阅读,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相继诱导、点拨。
2.延伸拓展法:新闻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体,为让学生切实把握这种文体,教学中宜选择几则新闻引导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拟标题、导语,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
【教学准备】多媒体、录音机、中央电视台新闻录音磁带、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喜欢新闻,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一起解读这则新闻带给我们的信息。
二、新闻背景资料简介教师:新闻不是孤立产生的,比如说《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这则新闻就与解放战争密不可分,那么就请同学们小组思考,讨论一下我们今天学习的这则新闻背景资料有哪些?“非典”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内地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疫情主要发生在粤港两地;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其中北京尤其严重。
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表明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取得胜利。
三、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内容和结构1.播放新闻录音或视频2.把握新闻的六大要素教师:新闻作为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它的基本要素和我们语文界常用的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一致的。
非典班会教案教案标题:非典班会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卫生习惯和预防传染病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
教学内容:1. 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基本知识介绍。
2.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学习。
3. 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1. 非典疫情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卫生习惯的宣传海报和视频。
3. 团队合作的案例和活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非典疫情的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回顾学校对非典疫情的防控措施。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呈现相关资料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和影响。
三、卫生习惯培养(15分钟)1. 分发卫生习惯宣传海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讨论其中的重要内容。
2. 播放卫生习惯宣传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视频中的正确行为和不良习惯,并进行讨论。
四、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培养(2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在非典疫情期间如何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本次班会所学到的知识和体会。
2. 鼓励学生提出对未来预防传染病的建议和想法。
教学延伸:1. 邀请专业人士进行非典疫情的专题讲座。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卫生宣传活动。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价。
2. 学生对非典疫情的理解和卫生习惯的掌握情况评价。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可以通过小组活动和展示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一份非典班会教案的大致框架,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级特点,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时间分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非典的基本知识非典是指非典型肺炎,是一种因感染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新的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非典知识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非典的基本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非典的概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传染性、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的特殊肺炎,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临床上以发热、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乏力、头痛、肌肉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和干咳、胸闷、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可有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影、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抗菌药物治疗无效是其重要特征。
重症病例表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并可迅速发展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截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发病例数为8422例,依据报告病例计算的平均病死率达到了9.3%。
非典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目前已知患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在潜伏期既有传染性,症状期传染性最强,极少数患者刚有症状时即有传染性,少数“超级传染者”可感染数人至数十人。
恢复期粪便中仍检出病毒,此时是否有传染性,仍待研究。
共同暴露人群中,部分人不发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
以近距离飞沫传播和直接接触呼吸道分泌物、体液传播多见。
气溶胶传播,即通过空气污染物气溶胶颗粒这一载体在空气中作中距离传播,是经空气传播的另一种方式,严重流行疫区的医院和个别社区爆发即通过该途径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SARS具有显著的家庭和职业聚集特征,主要流行于人口密度集中的大城市。
医务人员、患者家人、与病人有社会关系的人为高危人群。
早期,医务人员的发病数多、比例高,随着医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落实,医务人员发病明显减少SARS 的传播模式:(1)医护人员通过诊疗、护理病人被感染。
特别是气管插管、口腔检查时容易感染。
(2)家庭成员通过探视、护理病人或共同生活被感染。
预防非典感染教案教案标题:预防非典感染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非典感染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点。
2. 非典感染的症状和危害。
3. 非典病毒的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海报,展示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活动道具:洗手液、口罩、纸巾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介绍非典病毒的爆发历史和危害。
知识讲解:2. 通过PPT或教学海报,讲解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点,以及感染的症状和危害。
活动体验: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并列出预防非典感染的方法。
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并由全班共同讨论、整理出最佳的预防措施。
示范演练:4. 示范正确的洗手方法: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洗手步骤,并让学生模仿演练。
5. 示范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正确佩戴口罩的方法,并让学生模仿演练。
小结:6. 总结非典感染的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并强调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作业: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预防非典感染的小短文,包括预防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
拓展活动:8. 组织学生开展社区宣传活动:学生可以设计海报、制作宣传手册等,向社区居民宣传非典的预防知识。
评估:9.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教学延伸:10.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和学校的卫生保健活动,提高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参与度。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知识讲解、活动体验和示范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掌握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预防非典感染的方法。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和社区宣传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认识“非典”》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非典主要是靠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的。
2、了解非典的病症。
(二)能力目标1、了解预防非典的安全常识。
2、掌握预防非典的基本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要有预防非典的安全意识。
2、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了解非典的相关常识。
三、教学难点掌握预防非典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演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五、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非典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一)回顾非典,导入新课2002年11月,中国第一例非典病例于广东佛山出现。
2002年底,非典开始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传播流行,并相继导致部分医疗系统人员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有关致命传染病的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广东传播。
2003年春节长假后期,广东进入SARS病发高峰期,关于非典型肺炎传染并死人的惊人消息也开始在广东大范围传播。
2003年2月8日到10日,随着传统新闻媒体受体制所限保持沉默、政府权威部门声音的缺失,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终于演变为一场绝大多数家庭都卷入了的大规模抢购风潮。
2003年4月,各省市相继出现“非典”病例,非典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势万分危急。
4月17日,中央终于做出果断决策,全民动员抗击“非典”。
4月20日之后,全国形势开始明朗,抗击“非典”取得最终胜利。
(二)走近非典,识其真面目活动一:医生教你识非典(每位学生都是小医生,搜集有关非典的知识,分组进行展示。
) 1、常识普及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医生分别负责介绍非典病的病理、症状和传播方式。
2、交流总结,教师强调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非典的主要特点。
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活动二:老师教你识非典1、认真阅读《案例写真》2、思考A、叶欣为什么会染上非典?B、叶欣的病情为什么会加重?c、你有什么启发?3、交流发言明确要点:非典靠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染,叶欣是一位白衣天使,在救治病人过程中,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所以染上非典病毒。
非典语言教案标题:非典语言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非典语言,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相关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对疾病和灾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非典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应对疾病和灾难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词汇:非典病毒、传染、隔离、症状、预防措施等。
2. 语法:使用情态动词和被动语态表达建议和提醒。
3. 口语表达:讨论非典疫情,分享个人经历,提供建议等。
4. 阅读理解:阅读关于非典疫情的文章,回答问题,提取关键信息。
5. 写作:写一篇关于非典疫情的文章,包括症状、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视频或新闻报道引起学生对非典疫情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主体:2. 词汇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词汇练习和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与非典疫情相关的词汇。
3. 语法学习:介绍情态动词和被动语态的用法,并通过练习和实例让学生掌握如何用英语表达建议和提醒。
4. 口语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历和提供预防非典的建议。
教师可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5. 阅读理解:提供一篇关于非典疫情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回答问题,帮助他们提取关键信息和加深对疫情的理解。
6.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以非典疫情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介绍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师可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示范。
总结:7.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向学生强调非典疫情的重要性和预防措施的必要性。
8. 鼓励学生继续关注非典疫情的最新动态,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和预防措施。
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通过词汇、语法和口语练习,检查学生对非典疫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非典疫情的整体理解和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医生到班级进行讲座,深入了解非典疫情和预防措施。
非典教案中班教案标题:非典教案-中班教案目标:1. 了解非典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预防疾病传播。
教学重点:1. 掌握非典病毒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料介绍非典病毒。
2. 清洁卫生用品,如肥皂、纸巾等。
3. 游戏或活动道具,如拼图、球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非典病毒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非典是什么吗?它有哪些症状?”知识讲解:1. 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非典病毒的基本知识,如病毒的形状、传播途径等。
2. 强调非典病毒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避免接触病人等。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1. 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引导他们一起模仿洗手。
2. 分发纸巾和肥皂,让学生自己动手洗手,老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3. 在日常活动中,随时提醒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等。
团队合作活动: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些拼图碎片。
2. 要求学生合作完成拼图,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在活动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团队合作的好处,如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等。
评估与反馈:1. 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记录个人卫生习惯的改善情况。
2. 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肯定和指导,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医生或护士来班级进行健康教育讲座,加深学生对非典病毒的了解。
2. 组织学生制作宣传海报或手抄报,展示在学校或班级公共区域,提醒大家注意个人卫生。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进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知识讲解、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和团队合作活动,帮助中班学生了解非典病毒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培养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健康意识。
非典主题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了解非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3.掌握非典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4.增强公共卫生意识,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2.非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3.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步骤一:引入1.教师展示一组非典疫情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2.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谈谈他们对非典的了解和认识。
步骤二:疫情背景和发展历程1.教师简要介绍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发展历程,包括非典的起源地、传入地以及全球的传播情况;2.教师借助地图、数据等工具,让学生了解非典疫情的严重性和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步骤三:非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1.教师向学生介绍非典的病因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传播的;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或视频资料展示,让学生了解非典的传播途径;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探讨非典是如何传播的。
步骤四: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1.教师向学生介绍非典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佩戴口罩、勤洗手等;2.教师向学生介绍非典的防治方法,包括及早发现病例、隔离患者、消毒等;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思考在非典疫情发生时,应该如何做好个人和社区的预防工作。
步骤五:小结和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非典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有哪些收获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师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述,向学生传输知识;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非典的病因和传播途径;3.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4.小组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非典疫情相关的图片、视频或PPT;2.地图、数据等工具。
六、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情况: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2.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广度:学生对非典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作业评定: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布置相关的作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典”自2002年11月在我国内地出现病例并开始大范围流行,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疫情主要发生在粤港两地;2003年3月以后,疫情向全国扩散,其中尤以北京为烈。
2004年6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解除对北京的旅游禁令,表明中国内地抗击“非典”取得胜利。
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8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截至8月7日,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
自7月13日美国发现最后一例疑似病例以来,没有新发病例及疑似病例。
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
统计显示: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
2003年8月16日下午16时,卫生部宣布全国非典型肺炎零病例,至此,全国共确诊非典型肺炎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2003 年5 月上旬,是非典发病的高峰期,全中国非典新患者(确定)一天就将近增加180 名,而到月底的31 号,患者的增加人数(一天)竟减少到1 名,截止5 月初为止的统计是,中国因非典死亡的人数为173 名,而到5 月底为止,累计死亡人数高达332 名,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这次中国非典的最大牺牲者竟是为患者治疗的医生和护士等众多的医护人员。
5 月份,医护人员中的非典感染人数增至265 名,累计达1000 名左右,医护人员的患者人数约占非典患者总数的20%。
据事后统计,非典死亡人数中1/3 是战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
【非典简介】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非典型肺炎的一种。
在病症的病原体被确定后,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病症的特点而定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
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
防治非典基本知识防治非典基本知识1.什么是非典型肺炎?非典型肺炎是指近来世界部分国家和我国局部地区发生的,原因不明,主要以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引起本次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科新种,称为SARS病毒,传染性较强,病情重,进展快,危害大。
2.非典型肺炎有哪些症状?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非典型肺炎临床表现为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全身乏力、腹泻等;一般没有上呼吸道其他症状;可有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
普通感冒通常是在淋雨、受凉、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才容易得病。
因此,普通感冒往往是个别出现,不会像非典型肺炎那样流行。
普通感冒发病时,多数是低热,很少高热,病人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头痛、全身酸痛、疲乏无力,症状较轻微,如果没有并发症,一般不会危及生命。
3.非典型肺炎潜伏期有多长?一般约为2至12天,通常在4到5天。
4.非典型肺炎是怎样传播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播方式可能主要是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传播,以及与病人密切接触造成的。
密切接触是指:治疗或护理病人、探视病人;与病人共同生活;直接接触病人的呼吸道分泌物或体液。
5.非典型肺炎有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办法?非典型肺炎目前还没有消灭病毒的特效药物和治疗办法,但经过及时的支持性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绝大多数病人可以痊愈康复。
6.个人怎样预防非典型肺炎?主要是培养和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经常洗手,洗手后,要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要洗手;不要共用餐具、茶具和毛巾;注意饮食均衡,定期运动,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尽量不到人口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公共场所。
7.当家人或朋友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患者时,应当采取哪些预防措施?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患者家中或近期曾滞留的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包括空气、家具、衣物等;为控制疫情,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应配合疾病控制机构进行医学观察或隔离,一般为2周;避免探视病人,如必须探视时,一定要戴口罩,并穿防护服;随时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有不适要马上到医院检查。
非典演讲稿非典演讲稿:生命的美妙入夏之夜,滇池湖畔,潮涨潮落,犹如一场人类与SARS的激烈斗争正在不停的演绎和延续着.....这是一场关于生命的斗争!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命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的生存,更多的时候,特别是在今天,生命有了崭新的意义,那就是关爱和无私、奉献和付出、团结和力量。
当SARS 像寒冷一样无声无息侵袭着我们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威胁。
尽管寒冷属于冬天,而冬天容易让弱小的生命消失。
但我们决不害怕,也决不妥协,因为我们相信,冬天过后,必迎来灿烂的春天。
不是吗? 白天之后,依然是黑夜;黑夜之后,依然是明媚的白天。
正义之战永远属于顽强不屈的人类,SARS 横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抗击非典,征服非典,是勇敢者的责任,也是全人类的责任。
在这场没有硝烟但很悲壮的战争中,许多人失去了很多东西,甚至献出他们宝贵的生命。
他们用血肉之躯. 抵挡病毒的侵袭,为的是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他们义无反顾、一马当先奋战在非典第一线,用精神为我们树立了生命的丰碑,鼓舞我们与SARS作顽强的斗争。
他们是伟大的英雄战士,他们是今天最可爱的人!任何跟困难作斗争的人都值得崇敬。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共同的敌人,需要我们全社会、全人类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战胜了SAR s,我们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妙,才能为生命感到自豪和骄傲。
虽然象征生命的春天是短暂的,它一晃就过去,但在这个夏天,伴着轻轻的风,挽着细细的雨,心中的花瓣依然盛开,春天,又见到-一个春天,千千万万的心构成了美丽的大花园,人类从此紧紧团结在一起了。
是啊,这是一个永远不会褪去的春天,一个充满关爱和真情的春天。
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SAR S 固然可怕,但是我们一定要相信团结就是力量,黎明的曙光终将冲破最后一道障碍。
任何一个新的生命都应该尊重,而活着的生命都应该有活着的自由,我们必须摆正对非典的认识,走出非典的误区,正视非典,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非典,彻底将可怕的非典征服,还人类-一个健康、团结、和谐的大家园。
抗击非典教案教案标题:抗击非典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
3. 培养学生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教学内容:1. 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a. 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介绍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如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b. 讲解非典病毒的预防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等。
2. 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a. 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卫生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b. 分组讨论并列出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的具体措施,如勤洗手、保持整洁的环境、健康饮食等。
c.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在公共场所如何正确使用纸巾、避免接触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等。
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a. 分析非典疫情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 分组讨论并列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如听从政府的指导、保持冷静、避免传播谣言等。
c.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如何正确应对,如向家长报告情况、正确佩戴口罩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非典病毒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展示相关资料,介绍非典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列出个人卫生习惯的具体措施,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在公共场所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正确应对的情境。
5. 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家中整理个人卫生习惯的清单,并写一篇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文。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
2. 收集学生整理的个人卫生习惯清单,并进行评价。
3. 评阅学生写的关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短文,评估其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 非典病毒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的图表、图片等资料。
非典教育教案教案标题:非典教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非典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2. 掌握非典期间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3. 培养学生在非典期间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4.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学内容:1. 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影响;2. 非典期间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3. 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4. 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入(5分钟)介绍非典疫情的背景和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非典的意识。
步骤二:非典期间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15分钟)1. 介绍非典期间的远程教育方式,如在线教学平台、视频会议等;2. 引导学生了解非典期间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法,如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
步骤三: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个人卫生习惯(15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非典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 强调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如勤洗手、正确佩戴口罩等;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康促进活动,如体育锻炼、饮食健康等。
步骤四: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15分钟)1. 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提高学习效果;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培养兴趣和提高能力;3. 引导学生学会管理时间和资源,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步骤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非典期间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并反思个人在健康意识和自我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2. 学习成果评估:布置学生相关作业或小测验,检验学生对非典教育教案的掌握程度;3. 学生反馈评估:收集学生对教案的反馈和建议,以便改进教学。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展示非典疫情背景、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等;2. 网络资源:提供非典相关的资料和视频,以便学生进一步了解;3. 学习计划模板:帮助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健康宣传活动,提高健康意识;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3. 鼓励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和方法,促进学习互动和经验交流。
八年级《认识“非典”》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非典主要是靠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染的。
2、了解非典的病症。
(二)能力目标
1、了解预防非典的安全常识。
2、掌握预防非典的基本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要有预防非典的安全意识。
2、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
了解非典的相关常识。
三、教学难点
掌握预防非典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情境演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活动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分组收集有关非典的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一)回顾非典,导入新课
2002年11月,中国第一例非典病例于广东佛山出现。
2002年底,非典开始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传播流行,并相继导致部分医疗系统人员受到感染,甚至死亡,有关致命传染病的消息通过非正式渠道在广东传播。
2003年春节长假后期,广东进入SARS病发高峰期,关于非典型肺炎传染并死人的惊人消息也开始在广东大范围传播。
2003年2月8日到10日,随着传统新闻媒体受体制所限保持沉默、政府权威部门声音的缺失,关于非典的传言通过电话、短信、互联网迅速扩散并越来越耸人听闻,终于演变为一场绝大多数家庭都卷入了的大规模抢购风潮。
2003年4月,各省市相继出现“非典”病例,非典在全国范围内爆发,形势万分危急。
4月17日,中央终于做出果断决策,全民动员抗击“非典”。
4月20日之后,全国形势开始明朗,抗击“非典”取得最终胜利。
(二)走近非典,识其真面目
活动一:医生教你识非典
(每位学生都是小医生,搜集有关非典的知识,分组进行展示。
) 1、常识普及
全班分为三大组,每组选出一位小医生分别负责介绍非典病的病理、症状和传播方式。
2、交流总结,教师强调
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非典的主要特点。
主要传播方式为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活动二:老师教你识非典
1、认真阅读《案例写真》
2、思考
A、叶欣为什么会染上非典?
B、叶欣的病情为什么会加重?
c、你有什么启发?
3、交流发言
明确要点:非典靠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染,叶欣是一位白衣天使,在救治病人过程中,与病人近距离接触,所以染上非典病毒。
(三)远离非典,掌握预防技巧
1、回顾应对传染病的一般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学生议论如何预防非典,按照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方法来说。
3、学习课本知识“应对技巧”,你还有哪些补充?
(四)预防非典,课堂实操演练
1、看谁演得好。
在小组内演示打喷嚏、咳嗽用纸及手帕遮挡口鼻的动作要领,比一比,看谁演得好。
2、看谁写得好。
设计预防非典的公益广告词,在班上进行评比。
(五)平安歌谣,唱练结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牢记“平安歌谣”,配上动作,加深印象。
非典来了不恐慌,出现症状医生帮。
科学预防是根本,勤晒衣被多开窗。
2、播放雪村的歌曲《预防非典听我说》,大家听一听,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体验生命安全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及体验。
结合叶欣感人的事迹,体会白衣天使救死扶伤、舍生忘死的高贵品质,从而认识到生命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