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16课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4
八年级上册14课15课16课的生字词加拼音加意思第14课《白杨礼赞》:开垦【kāi kěn】:把荒地垦植成农田。
主宰【zhǔzǎi】:①主管;支配;②起支配、控制作用的力量。
倦怠【juàn dài】:疲乏,懈怠。
丫枝【yāzhī】:①树木枝叉;②枝桠。
倔强【juéjiàng】:刚强,不屈服。
婆娑【pósuō】:①形容盘旋和舞动的样子;②枝叶纷披的样子。
虬枝【qiúzhī】:亦作“虯枝”。
盘屈的树枝。
伟岸【wěiàn】:①(身材)高大挺拔;②高明卓异。
傲然【ào rán】:①高傲地;②有时用褒义,形容坚强不屈的样子。
宛然【wǎn rán】:仿佛秀颀【xiùqí】:美而高。
鄙视【bǐshì】:轻视,看不起。
妙手偶得【miào shǒuǒu dé】: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文学素养很深人,出于灵感偶然得到妙语佳作。
坦荡如砥【tǎn dàng rúdǐ】: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比喻人非常直率,现多用来形容大面积的地方很平坦。
潜滋暗长【qián zīàn zhǎng】:形容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恹恹欲睡【yān yān yùshuì】:形容患病而精神疲乏。
旁逸斜出【páng yìxiéchū】:指树枝从树干旁边伸出。
不折不挠【bùzhébùnáo】: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顽强。
第15课《散文两篇》:兴味【xìng wèi】:兴趣。
洗涤【xǐdí】: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卑微【bēi wēi】:地位低下而渺小。
牛犊【niúdú】:小牛,乳牛。
茸毛【róng máo】: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九年级下册语文15 16课课后生字词拼音第十五课《枣儿》
蓦mo然囫囵hu lun吞枣:比喻做事不加思考,笼统含混。
贬义(褒贬误用)
第十六课
峥嵘:zhengr6ng高峻,突出。
嬷嬷:mo mo对年长修女的称呼。
涟漪:liany被风吹起的水面的波纹。
鳞次栉比:|incizhi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
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鳞:鱼鳞。
栉:梳篦的总称。
比:整齐的排列。
通宵达旦:tongxiaodad通宵:通夜,整夜;达:到;旦:天亮。
整整一夜,从天黑到天亮。
顶礼膜拜:dingIYm6b拜佛时的最高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比喻崇拜到了极点。
多为贬义。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课前预习】1、为什么汉初对匈奴实行‘和亲’,而到汉武帝时却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反击?2、张骞在出使西域中遇到了哪些挫折?3、‘投笔从戎’讲的是哪一历史人物?【课前小练】1.两汉时期,把今甘肃和以西即今地区和更远地方的统称为西域。
2、公元年,帝为联络夹击匈奴,派第一次出使,了解了西域各国情况。
公元年,汉武帝派张骞出西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
因此有人说: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3、公元年,西汉政府设立,从此今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注意西域都护府的大致方位。
4、丝绸之路(1)路线:从通过、今地区运往,再转运。
(2)开通时间:张骞出使西域后。
汉武帝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重难解析】丝绸之路的得名,是因为中国的丝绸最初由陆上道路运往地中海的西方世界,成为中国输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
但它的更大贡献却是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
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教学反思】【综合练习】一、单选题1.对开通丝绸之路贡献最大的是A.班超 B.张骞 C.汉武帝 D.甘英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汉朝时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称为A.大秦 B.西域 C.安息 D.新疆3. 小明在网上看到2008年6月17日这一天发表的题为《奥运火炬感受西域风情》的报道。
课题:《15、落花生》学科:语文 课时:第一课时 班级:五(1) 授课人:陈琪 日期:10.18 审核人:洪玲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课前准备: 中板(写有互动合作的要求) 课型方式:要素组合方式学习方式:①单元组 ②约定 ③板卡④表达呈现⑤团队1.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冥想,画思维导图。
3.引导学生展示分享思维导图。
①②③④ (想+做+看+听)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③④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收集有关花生的资料。
(做+想+读+动手) ②③⑤教学流程 达标测评知识梳理 1、布置探究问题:1.填写生字表④ 2.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
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③④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⑤团队 4.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①⑤(动+静+做+听+想+看+讲) 自主学习 互动合作 7分钟 8分钟 5分钟 20分钟课题:《15.落花生》学科:语文 课时:第二课时 班级:五() 授课人:陈琪 日期:10.18 审核人:洪玲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七年级冀教版第15,16课笔记总结一、第15课《保卫家园》1. 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关于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的知识,包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然灾害的种类及预防措施。
2.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课文首先介绍了环境污染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危害,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学生们通过学习了解到了垃圾分类、节约用水、植树造林等环保知识。
3. 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课文还介绍了地震、旱灾、洪灾等自然灾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提醒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和家园。
4. 知识延伸:课后习题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了对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范的理解。
二、第16课《伟大的科学家》1. 本课主要内容:本课介绍了几位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和贡献,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
2. 牛顿的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课文生动地介绍了牛顿的苹果事件和万有引力定律,引导学生了解力学和万有引力的基本概念。
3.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课文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启发学生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深入思考。
4. 居里夫人的发现:课文着重介绍了居里夫人对镭元素的发现和其对医学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放射性元素的危害和利用。
5. 知识延伸:通过课后习题和课外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几位伟大科学家的生平和成就。
结语:这两篇课文内容丰富,不仅传授了环境保护和自然灾害防范的知识,还介绍了伟大科学家们的成就,为学生拓展了视野和思维。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能培养环保意识和科学精神,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15课《保卫家园》的内容着实让人深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脆弱的家园中,而环境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课程中,孩子们学到了很多关于环境保护的知识,比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和植树造林等。
这些小小的行为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实际中却能够积少成多,对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垃圾分类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轻松实施的环保举措之一。
高一历史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 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学习目标】1.熟记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
2.理解五四精神的基本内涵,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预习案【重难点阐释】【预习自测】1.有学者提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实质指五四运动是()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C.资产阶级专政向无产阶级专政过渡的开始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2.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
”其中“亡羊”喻指()A.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B.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C.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D.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3.五四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
这充分说明了()A.上海是最早发生工人罢工的城市B.五四运动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五四运动具有反封建的性质4.“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捕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对这段发生在五四运动中的历史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队 B.商人是五四运动中的主力军C.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D.说明五四运动群众基础广泛5.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
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探究案材料一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第十五课她去上海了教学对象:零起点班所用教材:《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二册主编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编写单位:比什凯克人文大学INDO教学点编写:编写时间:2015年9月教学学时:12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用汉语能正确熟练地掌握每课重点练习的汉语基本句型和词语的用法;能就每课课文的话题及重点练习的功能项目在实际生活当中与说汉语者进行初步的听说读写的交际,并且在每课所涉及的话题范围内,掌握用汉语进行交际所必需的文化知识,特别是风俗文化知识;要求学生继续按照汉字结构规律认写汉字,扩大汉字量;继续对学生在语音上严格要求,巩固并提高其汉语语音能力。
要求学生掌握每课课文的基本对话,会读会背诵会默写。
本课的所有生词,会默写和正确的运用;能够熟练的掌握课文内容,流利地复述课文,并能根据课文的相关内容进行自由对话;能够很好的理解并运用这些口语对话和习惯用语。
教学内容:1、学习生词。
要求学生会读会写,知道词义,知道词性,在句子中理解词义并能自由灵活地运用。
2、重点词语讲解。
通过练习重点词语,学习词组搭配、语法用法、广造例句,加深学生记忆,努力做到不但能说,而且能自由运用,为学习课文做准备,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学习本课语法。
简单情态补语的应用,助词“了”的使用方法,汉语100-10000的称数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由易到难,反复举例,反复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应用。
4、课文教学。
包括注释,预设语境,给出话题,提出问题等。
5、练习。
正确要求学生根据本课所学的内容,准确的完成课后练习。
使用《新实用汉语》第二册的《综合练习册》,复习巩固。
第1-2学时教学步骤:一、组织教学二、检查上节课的作业,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第十五课生词学习1、认读生词。
先让学生读一遍,再跟老师读一遍,要及时纠正发音。
给学生时间自己读,记忆词语意思。
过后合上课本,老师提问。
2、讲解生词。
重点词汇让学生现场造句。
让学生了解词的含义,常用搭配,相关词语。
第15课《北伐战争》教学设计1、指导思想:本节课设计将体现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核心思想开展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教学内容设计将符合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点。
课堂内容将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启发学生心智。
2、教学重难点:重点:北伐战争。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二、教学过程环节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在上一节课中我们讲到工人运动的失败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而此时国民党的领袖孙中山在经历了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之后也深刻的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那么,国共两党是如何实现的合作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导入新课环节2、讲授新课【板书】一、国共合作的实现【板书】 1、背景【教师活动】学生齐读结合课本70页教材第一段回答问题:师:中国三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生: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中共三大,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师:孙中山为何要同中国共产党合作?生: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受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
[过渡]孙中山决定同共产党合作后,遂着手准备召开国民党一大,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国民党一大召开的相关信息。
[点拨]正文中提到了中共三大和三民主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和旧三民主义的相关内容,便于把知识理成线,也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巩固和理解。
【学生活动】讨论:阅读教材,讨论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过渡]两党合作后意识到需要培养自己的武装力量,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建黄埔军校。
师:教师展示黄埔军校大门图片和材料,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中国革命之所以迟迟不能成功的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革命武装队伍;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15、16课)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问世之前:人们把文字刻画、书写在甲骨和简帛上面,或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2.造纸术:①西汉时期,人们已懂得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
优点: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意义:①纸的使用日益普遍,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②中国造纸术辗转传播到世界各国,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东汉末年名医,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了诊断上要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②他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三、历史巨著《史记》1.作者: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
2.史学地位: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3.内容: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4.影响: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兴起: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张陵在汉中、巴蜀地区创立了五斗米道。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时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
2.佛教的起源: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3.佛教传入中国:①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②东汉明帝时,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时间:200年2.交战双方:袁绍、曹操3.结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军主力4.意义: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二、赤壁之战1.时间:208年2.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孙权和刘备组成的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4.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三国鼎立1.魏: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222年,孙权称吴王。
三年级上册语文15课16课的一类生字15课搭船的鸟
搭(dā)搭配搭车搭台
父(fù)父亲祖父神父
舱(cāng)船舱机舱货舱
沙(shā)风沙沙滩沙土
啦(lā)好啦错啦
夫(fū)渔夫农夫车夫轿夫
翠(cuì)翠绿翠竹翠鸟
漂(piāo)漂浮漂泊漂洗
嘴(zuǐ)嘴巴张嘴多嘴
悄(qiāo)悄然静悄悄悄悄话
吞(tún)吞吐吞咽忍气吞声
16 金色的草地
蒲(pú)蒲草蒲扇蒲苇
英(yìng)英语英国英俊
盛(shèng)盛开盛情盛饭
耍(shuǎ)玩耍戏耍耍猴哈(hā)哈腰哈欠哈气
欠(qiàn)欠条欠缺欠佳钓(diào)钓鱼钓竿垂钓察(chá)观察察觉视察趣(qù)兴趣趣味风趣喜(xǐ)喜欢喜悦欣喜
睡(shuì)睡梦沉睡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