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劫罪若干问题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20.64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抢劫罪的几个问题的探讨[内容提要]: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犯罪,历来为我国刑法重点打击,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多发,且情形复杂。
《刑法》第263条虽对抢劫罪作了一个较具体的规定,但由于立法对文字简明性、概括性的要求,使得法条本身不可能明确且全面地表述所有实际情形。
因此,学术理论界和司法实践者对于抢劫罪的许多方面,历来多有探讨,譬如对于搞公安工作的同志,需要探讨的首要问题就是罪与非罪,因为这涉及是否需要立案、采取侦察措施、提请逮捕、起诉等问题。
本文试选择几个对定罪有着重要影响且有争议的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工作有所裨益。
一、社会危害性是判断罪与非罪的根本标准一种行为之所以成为犯罪且受到刑罚的惩罚,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种行为严重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犯罪构成是社会危害性的外在法律体现。
前者是第一层次的概念,后者是第二层次的概念。
一般地,行为如果符合犯罪构成,那么这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就达到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这一行为就构成犯罪,具有刑罚应罚性。
但实际情形并不总是这样简单。
犯罪构成要件只不过是从纷繁芜杂的实际犯罪情形中概括、归纳出来的,是决定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主要方面,并非全部。
许多不为犯罪构成所包括的方面,诸如犯罪的动机、情势的需求(如国家根据社会治安形式的变化在不同时候采取从重或从轻的刑事政策)、实际情形的变化(如投机倒把行为在计划经济年代与在市场经济年代罪与非罪的变化)等等方面都会影响行为在特定条件下的社会危害性。
有许多行为,从犯罪构成要件上看,是完全具备的,但一旦综合考虑行为的方方面面,其社会危害性就减低而不够刑罚标准。
正是考虑到这一情形的实际存在,为了尽可能准确到做到罪刑相适应,保证刑罚预防目的的实现,《刑法》在总则第十三条赋予执法者自由酌量的权力:“......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只顾及行为是否具备抢劫罪的犯罪构成要件而不综合考虑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出现许多不妥的地方。
抢劫罪定罪量刑若干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影响社会安全和秩序。
在我国刑法中,抢劫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已经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抢劫罪定罪量刑有些问题出现了。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抢劫罪的定罪量刑若干问题,为完善我国刑法刑事立法体系提供参考。
二、研究问题和展开思路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关于抢劫罪的定罪标准是否合理?2.关于抢劫罪的定罪量刑是否公正?3.关于抢劫罪的定罪量刑是否满足应有的威慑作用?对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1.对抢劫罪的概念、构成要件和性质进行简单介绍,明确抢劫罪的犯罪类型和危害性质。
2.比较国内外有关抢劫罪的定罪标准,深入剖析现有标准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
3.分析我国现有抢劫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及其实施情况,探讨量刑标准是否存在缺陷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影响。
4.针对抢劫罪定罪量刑是否满足应有的威慑作用这一问题,将对相关研究和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分析和实证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搜集有关我国抢劫罪的刑法规定、司法解释、实践指南等相关文件,对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定罪标准、定罪量刑等进行梳理和分析。
2.比较多国抢劫罪的构成与定罪标准,了解不同国家的实践经验,并分析其可借鉴之处。
3.通过对我国相关案例的分析,调查抢劫罪定罪量刑是否满足应有的威慑作用,以及对犯罪嫌疑人的实际影响。
四、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果:1.准确认识抢劫罪本身,确定其性质和危害性。
2.深入了解抢劫罪的定罪标准和量刑标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3.探讨改进抢劫罪的刑法立法和应对手段,以更好地保护社会安全。
4.为完善我国刑法刑事立法体系提供参考,促进我国司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理解与适用1997年刑法修订后,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有关抢劫的司法解释,对于指导审判实践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司法实务界对刑法及司法解释相应条款的理解和适用产生歧异,产生了适用法律的不统一,导致定性不当和量刑失衡,有碍司法公正。
有鉴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于2005年6月8日颁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两抢意见》)。
《两抢意见》的出台,对于正确适用法律审理好抢劫、抢夺刑事案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文拟结合对《两抢意见》的理解,就司法实践中几个争议较大的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作为加重处罚情节,刑法对人户抢劫配臵了与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相同的法定刑幅度,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直至死刑,说明立法者认为抢劫特定场所“户”的行为具有超出一般抢劫行为的危害性,值得刑法给予特殊的保护。
为了与抢劫罪的其他加重处罚情节相平衡,突出打击的重点,做到罪刑均衡,有必要对于人户抢劫行为给予规范。
司法实践中,这种规范是从三个方面进行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户”的范围应如何界定。
刑法实施后,为了避免对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入户抢劫中的“户”的范围做扩大理解,不适当地加重被告人的刑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将“户”界定为“供他人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从而将营业场所或对公众开放的其他场所排除在“户”的范围之外。
但司法实践中对于单位集体宿舍、宾馆客房临时搭建的工棚等是否属于“户”的范围仍存在分歧。
有的观点认为它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户”的特征,应属于“户”的范围。
笔者认为,“户”的范围应限于家庭住宅。
理由在子,刑罚量的多少取决于刑事责任的大小,而刑事责任的评价既是规范性的,也与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伦理观念密不可分。
对于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观念一一家庭生活的安全性、私密性的侵犯应承担更大的道义责任,这是世界各国的通例。
抢劫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探讨简介抢劫罪是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它对社会秩序和人民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然而,在抢劫罪认定中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本文将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讨论: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的关系、抢劫罪的时机要素、以及抢劫罪的共犯问题。
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的关系对于抢劫罪认定来说,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是两个必要构成要素。
主观故意是指犯罪人在实施抢劫行为时所持有的故意或用意,它是判断犯罪人是否有罪的重要标准之一。
客观行为则是指实施抢劫罪所必须具备的行为,包括使用暴力或威胁以及非法侵占他人财物等。
在司法实践中,主观故意和客观行为的关系经常会引发争论。
有些案件中,犯罪人可能并非有明确的抢劫意图,而是出于其他目的(如自卫或抢夺债务),而使用了暴力或威胁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认定犯罪人是否属于抢劫罪?法院需要仔细审查犯罪人的主观意图和实际行为,综合判断是否构成抢劫罪。
抢劫罪的时机要素抢劫罪的时机要素指的是犯罪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抢劫罪需要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在夜间实施,二是在人未抵抗或者抵抗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实施。
然而,在实际案件中,抢劫罪的时机要素常常被质疑和争议。
例如,如果抢劫行为在白天发生,是否仍然构成抢劫罪?如果被害人具备足够的抵抗能力,是否不符合抢劫罪的要件?这些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法院应该充分考虑案件的特殊性和犯罪人的行为动机。
抢劫罪的共犯问题在抢劫罪中,共犯问题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根据刑法规定,抢劫罪可以存在多个共同犯罪人。
然而,在实际认定中,对于共犯的认定标准和责任界定往往存在困难。
共犯问题的讨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共犯的认定标准,即对于是否构成共犯,法院应当以何种标准进行判断;二是共犯之间的责任界定,即在共同实施抢劫行为中,每个共犯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如何分配。
要解决抢劫罪的共犯问题,法院需要考虑犯罪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主观意图以及实际行为等因素,综合判断他们是否具有共同的犯罪意图和行为,以及各自的责任大小。
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论文提要: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截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抢劫罪不仅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而且严重侵犯人的生命和健康权利,是侵犯财产罪中性质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犯罪。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重点从抢劫罪的犯罪对象问题、抢劫罪加重情节问题、转化型抢劫罪问题、抢劫罪和相关犯罪的界限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初浅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全文约8100字。
正文:抢劫罪是一种严重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权益的常见多发的犯罪,故一直为刑法理论界所关注。
由于修订刑法对抢劫罪作出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加上现实生活中新的犯罪形态不断出现,司法实践在认定抢劫罪时,存在许多疑难之处。
本文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抢劫罪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初浅探讨。
一、抢劫罪的犯罪对象问题刑法规定,抢劫罪的犯罪对象是公私财物。
所谓财物,是指存在于人体之外,能为人所支配控制且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物体。
一般认为,有体物、动产、合法财物能够成为抢劫行为的对象,但对无体物、不动产、非法财物能否成为抢劫行为的对象,则有争议。
1、无形物。
无形物,又称无形财产,是指所有权以外的不具有物理属性的财产,如知识产权、股权、土地使用权等。
无形物实质上是一种权利,具有不同于一般财物的特殊性。
对无形物本身的抢占,损害的是无形物所有权人的期待利益,而不是现实利益,不会导致所有权人对其所拥有的权利的无法行使或者完全丧失。
鉴于无形物的特殊性,刑法特设其他条款加以保护,如侵犯商业秘密罪、侵犯商标罪等。
因此,实践中使用暴力、胁迫等方法抢劫他人的技术成果(如工业设计图纸、工艺流程等技术资料)的,应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不能以抢劫罪论处。
应当注意的是,电力、煤气、天然气、热能等财物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的(如为气态),应属于有体物的范畴。
实践中,抢占这些财物的行为极为罕见,但如果行为人用暴力、胁迫等方法迫使他人为自己当场无偿提供上述财物使用,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也可以抢劫罪论处。
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开题背景:抢劫罪是一种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治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化,抢劫罪的犯罪形式与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
同时,由于法律法规的局限性及司法实践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导致一些抢劫罪案件存在疑难问题,给侦查和审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因此,对抢劫罪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有利于促进司法实践的改进和提升犯罪预防和打击能力。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重点研究以下问题:1. 抢劫罪认定标准与证据难点:就抢劫罪的成立标准及证据采信问题进行探讨,深入研究掌握抢劫罪的构成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证明抢劫罪所需的证据种类及证明标准等方面的问题。
2. 抢劫罪的犯罪心理与行为特征:对抢劫犯罪行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抢劫犯罪行为的本质和动因,为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提供有益的依据和启示。
3. 抢劫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就抢劫罪的发生原因、犯罪手段及犯罪动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合理的犯罪预防和打击措施,理性控制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案例材料和统计数据,并对其进行梳理、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预测和推测,得出建议和结论。
预期成果与意义: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深入探讨抢劫罪的构成要素、认定标准及证据采信难点,提供有益的法律解释和司法实践指导。
2. 分析抢劫罪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为犯罪预防和打击提供有益的启示和依据。
3. 对抢劫罪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可行的治理策略和方法,为社会治安稳定和公共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对抢劫罪的认识与掌握,完善抢劫罪的构成标准与证据采信标准,促进司法实践的改进和创新,提升犯罪预防和打击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法律实务zhigong falv tiandi-40-2017 年第 6 期职工法律天地抢劫罪的构成要件的若干疑难问题任 倩(710063 西北政法大学 陕西 西安)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所有人、持有人或者保管人等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财物,或者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的行为。
本罪不仅侵犯他人财产财产法益,而且侵犯他人的人身法益。
这既是抢劫罪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重要标志,又使抢劫罪成为财产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
①但刑法为何将抢劫罪规定于刑法的第五章“侵犯财产罪”而不是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呢?当然,作出此等分配并不是建立在法益比较的基础之上的,一般情况下,生命健康法益要重要于财产法益,但是在抢劫罪中,甚至暴力的行为可以到达“先杀死人后夺物”的程度呢?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立足于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一、抢劫罪的构成要件之“行为”抢劫罪的行为是指“当场使用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强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暴力、威胁或者其他强制方法是方法行为,而劫取财物是目的行为。
接下来,笔者将对“行为”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剖析。
所谓暴力,是指对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占有人的人身实施不法的打击或强制,致使被害人不能反抗的行为,如殴打、捆绑、伤害、禁闭等等,只要行为足以压制受害人的反抗即可。
在刑法中不同的条文都有“暴力”这个词的出现,然而暴力的程度究竟可以达到何种程度,还必须结合其法定刑来判断。
笔者认为,抢劫罪中的暴力是可以达到“故意杀人”的程度的。
由于抢劫罪的最高法定刑为死刑,而故意杀人罪的最高法定刑也为死刑,因此以杀人为手段来实施抢劫行为的应定抢劫罪。
但是如果在抢劫以后为了灭口而又杀人的,则应当按照抢劫罪与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坚持“以刑制罪”的立场,有助于纠正实践中的错误倾向。
如果从规范意义上要排除抢劫罪的暴力可以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是不符合我国的司法实务的,原因在于实务上出于直接故意杀人取财的案件比比皆是,犯罪人并不因为我们解释上有什么分歧意见而不能如此实施抢劫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法发[2005]8号抢劫、抢夺是多发性的侵犯财产犯罪。
1997年刑法修订后,为了更好地指导审判工作,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劫解释》)和《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抢夺解释》)。
但是,抢劫、抢夺犯罪案件的情况比较复杂,各地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为准确、统一适用法律,现对审理抢劫、抢夺犯罪案件中较为突出的几个法律适用问题,提出意见如下:一、关于“入户抢劫”的认定根据《抢劫解释》第一条规定,认定“入户抢劫”时,应当注意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户”的范围。
“户”在这里是指住所,其特征表现为供他人家庭生活和与外界相对隔离两个方面,前者为功能特征,后者为场所特征。
一般情况下,集体宿舍、旅店宾馆、临时搭建工棚等不应认定为“户”,但在特定情况下,如果确实具有上述两个特征的,也可以认定为“户”。
二是“入户”目的的非法性。
进入他人住所须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
抢劫行为虽然发生在户内,但行为人不以实施抢劫等犯罪为目的进入他人住所,而是在户内临时起意实施抢劫的,不属于“入户抢劫”。
三是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必须发生在户内。
入户实施盗窃被发现,行为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如果暴力或者暴力胁迫行为发生在户内,可以认定为“入户抢劫”;如果发生在户外,不能认定为“入户抢劫”。
二、关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公共交通工具承载的旅客具有不特定多数人的特点。
根据《抢劫解释》第二条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主要是指在从事旅客运输的各种公共汽车、大、中型出租车、火车、船只、飞机等正在运营中的机动公共交通工具上对旅客、司售、乘务人员实施的抢劫。
在未运营中的大、中型公共交通工具上针对司售、乘务人员抢劫的,或者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不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对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分析对抢劫罪疑难问题研究,掌握抢劫罪所采用的犯罪手段以及清楚了特殊的转化型抢劫罪的特点及构成,对司法实践的意义是重大的。
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或保管人当场实施暴力或者以当场实施暴力相威胁,或者以使被害人不能抗拒的其他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夺走其财物的行为。
行为人当场采用旨在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方法,并且当场占有其财物,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和占有行为的两大突出特点,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当场,都不能构成抢劫罪。
抢劫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且多发的犯罪现象,但是在理论上还仍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需要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抢劫罪犯罪对象的认定问题关于抢劫罪的犯罪对象问题,在学术界断断续续地总有一些新的观点被提出来。
从有体物(或有形财产)、无体物(或无形财产)、欠条,再到非法财物、违禁品、有价票证等等,都曾成为抢劫罪犯罪对象的讨论热点。
下面我们仅就专有技术和不动产是否能够成为我国刑法中抢劫罪的犯罪对象谈点自己的看法。
专有技术属于知识产权保护范畴,属于无体物(或无形财产),它与有体物(或有形财产)以及电力、煤气之类的无体物(或无形财产)相比具有本质的区别,其遭受侵害的表现及其危害后果也与有体物(或有形财产)以及电力、煤气之类的无体物(或无形财产)不同。
当前许多国家都把严重侵犯专有技术作为侵犯商业秘密来保护。
我国1997年已经把侵犯专有技术作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一部分规定在《刑法》“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章中,而不是以抢劫罪来论处。
由此,是否可以说我国《刑法》第219条侵犯商业秘密罪与第263条抢劫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按照重罪优于轻罪的吸收原则,侵犯专有技术应以抢劫罪论处呢?显然,如果适用重罪优于轻罪的吸收原则,侵犯专有技术则无一例外地适用抢劫罪,而我国《刑法》把侵犯专有技术定性为侵犯商业秘密罪,就不仅显得《刑法》中的侵犯商业秘密罪形同虚设,而且有点多此一举,这显然有悖于立法意图【1】(P1198)。
《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13.11.11•【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理解与适用一、问题的提出《解释》制定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打击抢夺犯罪的司法实际需要。
抢夺犯罪是一种多发性侵财犯罪,社会危害大,一直属于司法机关严惩范围。
2002年7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02年《抢夺解释》)规定了抢夺罪定罪量刑数额标准,对于惩治此类犯罪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抢夺犯罪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司法机关办案中不断遇到新的法律适用问题,需要司法解释进一步明确以适应惩治抢夺犯罪的实际需要。
二是与盗窃罪等侵财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保持协调。
2002年《抢夺解释》规定的抢夺罪“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认定标准与1998年3月10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1998年《盗窃解释》)规定的盗窃罪数额标准一致,分别是500元至2000元以上、5000元至2万元以上、3万元至10万元以上。
201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3年《盗窃解释》)调高了盗窃罪的数额认定标准,2013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敲诈勒索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13年《敲诈勒索解释》)调高了敲诈勒索罪的入罪标准。
如不及时修改抢夺罪的数额认定标准,就会出现抢夺罪与盗窃罪等侵犯财产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失衡,有悖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因此,需要调整抢夺罪的定罪量刑标准,以保持抢夺罪与盗窃罪之间定罪量刑标准均衡。
为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自2013年11月18日起施行。
抢劫罪的几个问题的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抢劫罪中的几个易于引起混淆的问题,旨在从刑法理论和司法实务的角度论证抢劫罪概念的应有含义,抢劫罪构成特征中犯罪客体的划分、犯罪行为方式的确认、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转化型抢劫罪的认定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及“入户抢劫”中“入户”和抢劫的认定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抢劫罪构成特征犯罪行为犯罪主体犯罪客体转化型抢劫罪户ABSTRACKT:this paper analysed some questions of robbery criminal that were often confused by people .these questions were demonstrat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riminal law and of justice practice and there were four of them as follows: the defined meanings of the concept of robbery criminal,,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the criminal object 、affirmation of the mode of criminal behavior 、the criminal subject and connizance of criminalsubjective aspects ,the key topic to be noticed in the connizance of transformative robbery ,the questions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on connizance of “entering home” and robbery in “robberying in home”.KEY WORDS:robbery criminal constitueted chracteristic criminal behavior criminal subject criminal object transformative robbery home一抢劫罪的概念为分析抢劫罪,首先应明确抢劫罪的概念,那么什么是抢劫罪呢?从实证的角度看,我国刑法典第263条对抢劫罪的规定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
收稿日期:2019-01-12作者简介:吴超超(1995-),女,浙江温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7级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抢劫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吴超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摘要:抢劫罪的认定存在诸多争议。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这一加重情节中,“公共交通工具”应包括在拼车状态下的小型出租车、黑车以及单位班车,也包括处于始发站、终点站和停靠在服务区的公共交通工具;这一加重情节还包括拦截交通工具后抢劫的情形,但不包括在无乘客的交通工具上抢劫司机的情形。
关于转化型抢劫,它的主体应包括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它的先前行为不要求达到“数额较大”;它的既遂标准是行为人最终取得财物。
关键词:抢劫罪;加重情节;公共交通工具;转化型抢劫中图分类号:DF6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50(2019)03-0046-06抢劫罪是侵犯财产型犯罪中最为严重的一种,案发率非常高,是我国刑法打击的重点,在司法实践中,对抢劫罪的处理存在很多争议;在学术界对抢劫罪的认定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例如抢劫罪的8种加重处罚情节的具体认定标准,转化型抢劫的具体认定问题,等等。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法条的规定本身过于概括,不够明确,导致人们对条文的理解不同。
一些类似的案件,可能因为地域、判案法官的差异而得到截然不同的裁判,甚至产生了罪与非罪的差异。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先前的法律规定要做灵活的解释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因此,对抢劫罪的若干疑难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十分必要,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1抢劫罪的加重情节我国刑法第263条共列举了普通抢劫罪的8种加重情节,但由于刑法条文表述的抽象性,其对这8种加重情节规定得较为简单,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些情节的理解与适用产生了诸多争议。
“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危及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它的危害性比抢劫罪的一般情形更大,因此我国刑法将其列为抢劫罪的加重情节。
关于抢劫罪认定若干问题的研究一、抢劫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1、抢劫罪的概念我国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对抢劫罪最为常见的定义表述为;“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从抢劫罪的犯罪客体、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入手,可以对抢劫罪做出如下的定义: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产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持有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被害人当场交出财物或者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2、抢劫罪的构成要件(1)犯罪客体应属复杂客体。
即行为人的行为不仅侵犯了被害人的人身权利,还侵犯了受害人的财产权利。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持有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迫使其当场交出财物或将财物抢走的行为。
“暴力”狭义的范畴,是指对人身直接不法行使有形力的情况,且达到足以压制被害人反抗的程度。
笔者认为,“暴力”是指对被害人实施搂抱、捆绑、禁闭、殴打、伤害甚至杀害等足以使被害人身体受到强制,处于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的状态。
“胁迫”,是指对被害人以立即使用暴力相威胁,实行精神强制,使被害人产生恐惧,不敢抗拒。
“其他方法”,指的是行为人用醉酒、药物麻醉等方法,使被害人不能反抗或者不敢反抗。
总而言之,要强调使被害人处于不敢、不能或者不知反抗的状态。
(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中国人、外国人、无国籍人。
《刑法》第17条第二条规定,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犯抢劫罪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4)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
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就这一构成要件而言,行为人如果是抢去自己的财物或者被他人非法占有的财物,都不构成抢劫罪二、抢劫罪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抢劫罪在司法实践中认定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
1、抢劫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
抢劫罪若干问题探索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其他在场人当场实施暴力,胁迫或者采用其他当场侵犯人身的方法,迫使被害人交出财物或者当场夺走其财物的行为。
①刑法第263条、第267条第2款、第269条分别对抢劫罪作了明确规定。
但是,无论是刑法理论还是司法实践,对于抢劫罪的认定和处罚都存在不少的争议。
本文拟就其中几个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一、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认定问题; 1、拦截公共交通工具后实施抢劫是否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 由“公共”一词决定,公共交通工具,是指正在运营的供公众(不特定的多数人)使用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大中型出租汽车等,对于什么是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如果行为人本人就在该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行为人拦截公共交通工具后上车抢劫的,在刑法理论上基本不存争议。
关键是如果行为人只是拦截公共交通工具以胁迫方法抢劫,并未进入交通工具的应如何认定的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不应追问行为人有无进入交通工具。
②另一种观点认为:未进入交通工具的则不能视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③笔者认为前一种观点。
首先,从立法原意上看,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规定为抢劫罪的一种严重情节,主要是针对车匪路霸行为,现实生活中行为人本人在该公共交通工具上而抢劫的情形较为少见,将公共交通工具拦截后上车抢劫的也不常发生,最常见的是行为人拦截公共交通工具而未进入交通工具将乘客或司乘人员赶下车而抢劫的情形。
如果将此情形加以排除在情节加重范围外,将不利于打击这类严重的犯罪,无法实现立法目的。
其次,从社会危害性来看,行为人拦截公共交通工具后实施抢劫,无论之后有无进入交通工具,其社会危害性都是相当的。
因此无论行为人有无进入交通工具,只要行为人拦截公共交通工具后以胁迫的方式抢劫就应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 2、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是否属于“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问题。
; 笔者认为应对此种情形加具体分析。
理由是: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是一种严重地扰乱公共秩序,威胁不特定多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危害极大的行为;而在小型出租车上抢劫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司机,犯罪对象单一,其社会危害性与一般抢劫无异,因此此种情况应予排除。
若同时又抢劫出租汽车的,如达到数额巨大的标准,则可根据刑法第263条第2款第4项规定处罚。
如果行为人是以载有乘客的小型出租车为目标加以拦截,后对司机和乘客施以抢劫的,笔者认为此时小型出租车因其具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性质,应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抢劫”。
最高法院刑二庭专门召开审判长会议纪要的精神;实践中发生在小型出租车的抢劫案件,大多是犯罪分子以租乘为名,骗司机将出租车开到偏僻无人的地方后,针对司机行抢,或者同时抢劫司机驾驶的出租汽车。
这种抢劫犯罪不是针对众多乘客实施的,因此,不同于威胁众多乘客人身、财产安全的“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犯罪案件,故不能根据刑法第263条第(二)项规定,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④可见,从该精神看也将只是以租乘为名针对小型出租车司机抢劫的情形排除在“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外。
; 3、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后转化为抢劫的案件,是否按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处。
; 根据《刑法》第263条规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实践中对公共交通工具上盗窃后被发现,因窝藏财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转化为抢劫的犯罪是否相应地认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而加重处罚认识上存在分歧。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而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这是对入户盗窃后犯意转化为抢劫的规定,并非转化型抢劫。
对转化型抢劫是否认定为入户抢劫,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只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是否适用263条规定的加重处罚规定仍无明确说法。
; 一种意见认为:在确定抢劫罪名后,量型时应依照刑法规定,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因为无论行为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还是公共交通工具下使用暴力或者暴力相威胁,必然是当场使用的,即抓捕的过程没有中断,否则不能构成转化型抢劫。
行为最初发生于公共交通工具上,理应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第二种意见认为:这种情况不宜按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论处,因为行为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犯罪的目的是盗窃,尽管最终转化为抢劫,但此种抢劫与直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主观恶性是不同的,不应认定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而应视做量刑情节,在幅度刑内接近十年上限从重判处。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区分转化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下分别对待。
; 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刑法之所以对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规定了较普通抢劫更重的刑罚,是由于此种抢劫因犯罪地点的特殊而比普通抢劫具有更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在转化型的抢劫犯罪中,转化行为如果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下,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无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故意;从客观方面看,行为人使用暴力或者暴力威胁的手段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下,其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实施的只是盗窃行为,如对此种情况以在公共交通工具抢劫量刑,有悖严厉打击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立法本意,故不应将其认定为加重处罚情节。
转化行为发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行为人的行为危及了公交乘客的安全,考虑刑法规定的对这种特定场所发生抢劫所进行的特殊保护的精神,应当认定其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 二、“携带凶器抢夺”的定性问题; 1、对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的定位。
我国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抢劫罪论处。
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刑法新规定的转化型抢劫罪,是携带凶器抢夺转化而成的,相对于原转化型抢劫(即刑法269条之规定)而言是静态的,消极的。
⑤另一种观点认为:该款只是刑法的一个特别规定,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抢劫罪。
⑥笔者认同第二种观点。
因为转化型犯罪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必需由一个先行犯罪行为因符合转化的主客观条件而变成另一种犯罪,刑法第267条第2款不符合这一特征。
;2、是否行为人客观上“携带凶器抢夺”就一概认定抢劫罪。
有观点认为,从立法原意上看刑法之所以规定携带凶器抢夺的要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是为了严厉打击这类型犯罪,因此只要行为人带刀、枪抢夺的就以抢劫论。
但笔者认为,刑法关于这一特殊类型抢劫罪的规定失之过严,致使打击面及打击力度过大,此规定显然过于严苛,但目前司法实践都是这样处理的。
笔者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这样一个案例,被告人甲、乙躲在一楼道里伺机抢夺,看见一妇女手提一包路过,被告人甲便推乙说“你去抢包”,被告人乙便冲上去抢了包就跑。
后两被告人均被捕。
被告人乙在供述中供述其在抢包时,衣服口袋里有一把刀,但既没拿出来也没让人看到。
被告人甲证实被告人乙抢夺时没有拿刀,其也不知道被告人乙口袋里有刀。
被害人陈述其不知道被告人乙有刀。
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后认为被告人抢夺时携带凶器,符合刑法第267条规定应认定为抢劫罪。
被告人上诉后经二审法院审理维持了原判。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从犯罪构成理论分析,要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这一特殊类型抢劫罪,关键看该行为是否符合这类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 具体地说,其构成要件为:第一,行为人实施了公然抢夺公私财物的行为;其二,行为人实施抢夺行为时,随身携带了凶器;第三,行为人实施抢夺行为时年龄已满14周岁,并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第四,行为人主观上是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产的目的。
只要符合上述四个要件,即可以认定其行为构成这一特殊类型抢劫罪。
至于行为人抢夺的数额是否达到较大的起点,所携带的凶器是否为被害人所感知,携带凶器的目的是什么则在所不问,因为立法上并没对此作出要求。
因此,前述案件法院对被告人甲、乙的认定是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
但笔者认为,典型抢劫罪的犯罪构成,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人身强制方法,转化型抢劫罪也是如此,因此这一特殊类型抢劫罪也应符合这一特征。
从字面上分析,所谓“携带”,按《现代汉语词典》的注解,是“随身带着”之意,它至少包含了两层含意:一是明示地持有,二是暗藏着(未显露、明示或暗示,亦未使用)。
上述案件即是此种情形。
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这两种情况。
在第一种情况下,行为人是亮出凶器进行抢夺,显然对被害人构成胁迫或精神强制,符合典型抢劫罪的特征,因而以抢劫罪定罪处刑是恰当的。
但在第二种情况下,暗藏凶器因不为被害人所感知,因而不会令被害人产生心理恐惧,即不会产生胁迫等精神强制效果,也就是说,暗藏凶器抢夺实质上不具备典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暗藏凶器抢夺的行为性质实质上与典型的抢夺一样,而不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故对这种类型抢夺,应认定为抢夺而不能认定为抢劫。
现行刑法将暗藏凶器抢夺的行为以抢劫罪定罪处罚,对该行为人来说,是加重了其刑事责任,归根到底,是有违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
; 3、“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它器械进行抢夺”的认定问题。
; 值得注意的是。
2000年11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对“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和认定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条,所谓“携带凶器抢夺”的理解和认定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根据该条,所谓“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
根据这一规定,“携带凶器抢夺”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形:(1)行为人在抢夺时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的情形。
对于这种情形司法解释规定的较明确,在司法实践中较无争议。
(2)为了实施犯罪,行为人在抢夺时随身携带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的情形。
在这种情形下,在理论和实践中争议都很大。
从司法解释的规定来看,这例案件也可以适用刑法第267条第2款的规定,以抢劫罪论处,因为司法解释并未限定只能是为了哪一类犯罪,只是说为了“犯罪”而携带其它器械抢夺的,都可成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