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 格式:ppt
- 大小:2.67 MB
- 文档页数:2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第一节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一、“语文”名称的由来二、语文名称的歧义(一)语文即语言文字(二)语文即语言文学(三)语文即语言文章(四)语文即语言文化 1.由于建国初语文学科没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来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语文”命名的意图只在语文课本的“编者的话”(即后来的“编辑大意”或“说明”)中作了非常简单的解释,自然会使大家产生“望文生义”的解释。
2.建国后,全国第一部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借鉴苏联,将语文课程分为汉语与文学两门学科。
3.自建国初至1978年以前的17年中,语文教育屡次受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与政治(即文与道)关系问题的论争占据了语文教育研究的主阵地,而语文教育内部问题的深入研究倒居于次要地位。
4.认为语文就是指语言文化这一观点,我们不能完全否定,说他们是赶一时之时髦。
其实他们的观点倒是将此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了。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首先,语文课程内容中承载着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与文化现象。
其次,语文课程内容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第三,语文课程也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人文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体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真、善、美。
四、语文课程的地位(一)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
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1.语文课程存在于基础教育的始终,开设时间最长。
2.语文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计划中排名第二,且是基础教育中课时最多的课程之一。
3.各级各类学校考试中,总是离不开语文。
第二节语文课程目标概述(一)“目的”与“目标”之含义(二)语文课程目标一、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二、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一)导向作用(二)语文课程目标的推进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控制作用(四)语文课程目标的管理作用三、语文课程目标的特征(一)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目标的明确性和模糊性。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1.中学语文课程时中学教育阶段对学生继续实施母语教育的课程。
2.在我国,语文教育指的是汉语言教育。
3.语文教育实际上是关于祖国语言的教育活动,通常称作“母语教育”。
4.作为专门的学校教育的语文活动,是在学校出现后才产生的。
在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并没有以独立的语文课程为基础的语文教育活动。
5.语文课程设立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中国文学是最早设立的语文课,国文一词是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语文一词始于1949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叶圣陶。
6.语文课程的性质:(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言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3)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它不仅是人类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而且还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5)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对学生精神世界有深远的影响(6)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7.语文课程的地位:(1)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它具有语言教养的功能和精神陶冶的功能(2)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3)语文课程的客观功能使它担负着发展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特殊使命(4)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5)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8.即使到了多媒体时代,语言文字也仍然是教材的最基本符号,最基本的还是通过师生双方的有声语言即听说交流去实现的。
9.语文课程目标的概念:(1)描述的是学生完成中学语文课程学习任务,接受相关教育后具有的素养及其表征。
(2)而完成语文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和教育任务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前提条件。
10.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1)国家的教育方针(2)中学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11.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1)是编制语文课程的依据(2)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3)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12.中学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的确定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一、学习目标•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理解和掌握语文课程的目标,并学会制定具体课文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要点1、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即从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双基训练、道德说教、课文讲析转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形象感知、熏陶体验、语言实践。
工具性是指为事物而用,使语文作为工具作用于人。
但是,语文作用于人是通过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而实现的,我们必须要关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
事实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而得以体现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很好地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必须学会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去感受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只是孤立于文本的说情感,这样的情感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说,这样的情感获得方式不能体现出语文课程自身的特点。
2 .语文课程的目标(1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系统:纵向的最高目标叫“总目标”。
接下来的目标叫做“阶段目标”(低段目标、中段目标、高段目标、初中段目标)。
横向分为“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
每一课书都要在横向和纵向目标之间找准一个点,才能制定出恰如其分的目标。
(2 )课程总目标体现出的课程理念突出人文性、主体性、现代性、实践性、发展性(3 )目标的组成: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显性知识)过程和方法(隐性知识和策略知识):让学生自己亲历学习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语文中获得对人生意义的正确认识,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把握什么是真正的美。
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1949年6月正式命名为语文。
语文就是语言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叶圣陶解释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
二、语文课程的性质: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一)目标设计的特点8一是“九年一贯制”设计,课程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十条)和阶段目标(四个学段)两部分,体现出语文课程整体性与阶段性特点。
二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目标源,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商与情商并重,结果与过程并重,知识能力与人格健康并重。
三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提出“阶段目标”(二)语文课程总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2022版课标语文课程性质解读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理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方法变革;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性。
三、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四、课程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
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设置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层设“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1个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第二层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3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第三层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2个拓展型学习任务群。
五、课程实施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性质被定义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此,最新版课标(《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指语文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点和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发展为本: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4。
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使课程充满活力。
培养综合素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开放而有活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
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
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这在前面已经讲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
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
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
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
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二)19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这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交替的时期1、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