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1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导言:语文课程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积累和理解能力。
然而,什么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并提供一些相关观点。
一、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语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学科,具有明确的学科性质。
它包含了一系列相关的知识、原则和技巧,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语文课程,学生能够了解语言的运作机制,学习如何正确地运用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得到有效的传达。
语文课程的学科性质使它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语文课程除了具有学科性质外,还具有明显的人文性质。
语文是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载体,通过语文课程,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深入了解社会、历史和人文知识。
语文课程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读写技巧,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质使得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来实践和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
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学生可以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不仅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步骤。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加他们对语文课程的兴趣和理解。
四、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语文课程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具有社会性质。
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语文课程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语文课程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在语文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社会伦理道德和司法法律等重要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因此,语文课程的社会性质使得它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结论: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多维度的,既具有学科性质,也具有人文性质、实践性质和社会性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根本属性。
它对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制约作用。
语文课程性质的演变过程,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过程。
要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必须弄清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1 )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言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表达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语文课程是认知的工具。
叶圣陶先生以前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叶老的“工具论”把语文课程定性为基础工具,认为语文是学习其它一切学科的工具,这个论断是非常准确的。
因为只有学会熟练地使用语言,才能实行的阅读与表达,这是其它学科学习所必备的条件。
有研究结果说明,学生的阅读水平在解答数学应用题中起主要作用。
即使阅读水平和计算水平对于成功地解答应用题都起作用,但阅读水平比计算水平起的作用更大。
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水平强,他的数学成绩也会相对地好,由此能够作出这样的推断:凡是以言语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其学习成绩与语言学科的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
那么,作为学习语言的语文课程,如何充分发挥其认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升理解和使用语言的水平,并利用这些水平实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
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水平,才能再学习。
其次,要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掌握获得语文知识和水平的自学方法。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两者密不可分,又因为任何学习方法都是和思维方法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获取自学方法的过程。
学生一旦获得了自学的方法,就能大大提升语言学习的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复习参考题1、正确认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什么?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
(2)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什么?工具性是语文课程所固有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可以传达社会价值观,从而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
(3)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什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
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
(4)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内涵是什么?如果说,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着重指明:学生“应学什么、怎么学”,那么,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
这四个问题是完整的学习过程的必要的构成部分,是与学习者休戚相关的。
其中,“应学什么”的逻辑前提是“为什么而学”,“为什么而学”的问题是历史地形成的,而不是先验地预成的。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这也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明确语文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地位。
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是学生了解和掌握祖国文化的基础。
. . 1、 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2、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5个体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5个体现如下:
1. 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2. 育人导向: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重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都有体现。
3. 核心素养: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
4. 规范语言文字:对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来说,学习的就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各民族语言、方言的运用不在其内。
5. 多元文化: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主要学习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时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原文件第四章“实施与建议”。
语文课程的性质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历来争论很多,本节不纠缠于历史上的争论,而是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描述,来阐释这一语文课程的根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的“工具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第一,语文是个人学习和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基本工具;第二,语文是人们彼此之间进行交际的主要工具;第三,语文是人类文化历史传承的重要工具.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使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的“人文性”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语文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蕴藏着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精神内核;第二,语文是人们思维和思想的重要载体,它显现着人们的思维和思想的基本形式;第三,语文是人们丰富情感的重要载体,它包含着人们在外界事物影响下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反应.我们强调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强调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发挥其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一改过去过分追求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一面,忽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面,强调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目的在于突显这两方面的功能.过去,语文教学曾因过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从而弱化了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忽略了形象感染,轻视了情感熏陶,使本应具有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语文教学缺失了应有的文化魅力,语文教学陷入了“纯工具论”的泥潭。
现在,“人文性”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语文教师的视野中,引起了语文界的高度关注。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成为人们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又开始淡化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工具性,从过去的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如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人文内涵,让学生谈一谈“读了课文之后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段落”,整个课堂就围绕着此类问题让学生畅谈感悟,就像一场抒发感受的讨论会。
新课标试题一、名词解释(10 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龄,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文化、身体、心理素质 ) 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二、填空(20 分)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 、新的语文性质定义,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时代的联系;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判断(10 分)1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 √ )2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 √ )3 、语文教学的特点一是人文性,二是实践性,三是民族性。
( √ )4 、语文实践的基本方式是说、唱、读、写。
(×)5、语文课程目标在初中阶段识字与字的要求是熟练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4000 个其中 3000 个左右会写。
(×)四、简答(24 分)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思想,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答: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②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制一贯教材,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③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④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其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语文课程性质的名词解释语文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科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文化素养。
它是一门全面的课程,包含了语文知识的学习、文学作品的阅读、写作技巧的培养等多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和属性。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语文课程的性质。
第一,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
语文不仅涉及汉字、词语的学习,还包括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语言的运用规则和表达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可塑性的。
语文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不断提升和改进。
学生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发展自身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开放性的。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内涵的学科,包含了古代文学、现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感兴趣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
通过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文学情趣和审美意识。
第四,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实践性的。
语文不仅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写作文章、进行演讲等实践活动,可以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五,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感受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和精神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第六,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启发性的。
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文章的批判性思考、语言的灵活运用等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创造力。
语文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可塑性、开放性、实践性、文化性和启发性。
语文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解读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是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这种性质,决定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本质区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特点,概括起来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
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也是文化传承、科学传播、思想启迪、道德熏陶的重要凭借。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言文字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
这种内涵,既有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时代精神的体现;既有普遍的共同美,也有各自个性特色美。
这种内涵,是内隐的,需要用心去感悟;这种内涵,是丰富的,需要去认真体验。
语文课程的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运用语言文字,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审美能力;需要具有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需要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全的人格。
这样的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个方面。
口头表达方面,要求能听懂别人的话,讲清楚自己的意思;书面表达方面,要求能写一篇结构完整、意思明白、感情真实的文章。
同时,还要求通过学习经典作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建议:注重实践应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实践中,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多接触各种语言现象,多了解各种语言表达方式,多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
同时,还应让学生有机会在真实情境中交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注重整合与贯通。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丰富的,涉及到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整合各种资源,贯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提高综合素养。
注重创新与拓展。
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创新。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性质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首先,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文化性的。
语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关于文化的一切都以文字的方式传承着,它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课程涉及到中国历史文学中的许多作品和文章,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其次,语文课程性质是教育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是传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和体会文字之美。
另外,语文课程也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最后,语文课程性质还是实践性的。
语文课程不单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的意义,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字的美妙,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学修养。
总的来说,语文课程性质是文化性、教育性和实践性的综合体,它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实践环境,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字的意义,并学会欣赏文学之美。
小学语文教学论复习资料20220609一、填空题1.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语文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的。
3.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五大内容是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综合性学习。
6.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内容包括(23)个声母,(24)个韵母,(16)个整体认读音节。
7.汉语拼音教学要注意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8.写作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9.在小学第一学段就应指导学生学习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10.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归类识字分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识字、(韵语识字)和(事物规律识字)。
1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1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速度。
1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朗读课文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6.第一学段多数学生的朗读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识字量少,朗读速度慢;二是(不会断句);三是经常出现添字、漏字、错字的现象;四是(拿腔拖调),唱读的现象屡见不鲜。
17.对小学生进行默读训练,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指读),并有一定的(速度)。
18.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
19.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语文新课标——课程性质和理念解读一、新课程性质课程性质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课程性质的变化高中语文教师已经熟悉2003年版课程标准,为便于一线教师思考、理解、掌握,本文重点将新旧课标进行对比,从新旧变化的角度去解读新课程性质。
新旧课程性质的变化。
旧课程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旧课程性质表述全文122字,新课程性质表述文字387个。
新课程性质中保留了“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等表述。
在文化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表述大概一致。
新课程性质最大的变化在于:“运用”“思维”两个关键词上。
旧课标没有对语文课程进行定义,新课标旗帜鲜明地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目标一、小学语文的课程性质课程的性质是某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属性。
只有正确地认识课程的性质,才能在教学中正确地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的教学任务,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因此,正确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
具体到语文学科来说,就是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语文所独有的。
那么,语文的性质是什么呢?这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在教学法课本的第54页到65页论述了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的争论。
其深层原因就是由于对于“语文”的理解不同造成的。
这在前面已经讲过。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关于语文性质的演变过程。
(一)特殊历史时期(1949——1966)1、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国家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包括政治、经济等等各方面。
在教育中,表现在语文上,认为应该对教师的思想进行改造,认为语文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要对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要求既不能超脱政治,讲究单纯的语文,也不能超越语文单纯进行政治教育,认为语文教养和思想教育是一个很自然的统一过程,思想教育应该密切结合语言本身。
2、但是、1958年,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语文知识教学,虽然,1959年,中央的“二月会议”批判了大跃进的浮夸,开始重视语文的落实和加强基础知识,认为教学生学会了文,学通道是自然的结果。
这时候,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语文教育目的”的讨论。
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非常笼统地承认,文、道不可分割(文以载道)但是,在1965年开始,语文教学开始显现“极端政治化”倾向,强调语文是学习用语言文字表达无产阶级的思想观点。
政治是灵魂,必须贯穿在整个作文教学的始终。
接下来,是我们这一代人为不可思议的十年动乱,什么都颠倒了。
(二)1978年之后,一直到1990年,这是工具性和思想性交替的时期1、1978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人发表了很多文章,要求语文教学要做到使学生善于使用语文这个工具。
1、语文课程性质是什么?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
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
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
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
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
神成长。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1)全面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
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语文课程。
3、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一共有几点?
10点。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
能说普通话。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
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
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20、课标实施总的教学建议哪四点?答:①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③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答: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25、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都有“有感情地朗读”,指的是什么?答: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26、关于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建议是什么?答: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
指导与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
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
28、写作教学应抓住哪几个环节进行指导学生?答: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
29、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评价建议共有哪四点?答:
①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②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③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④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30、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答: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