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林嘉教授)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84.50 KB
- 文档页数:22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模式论(下)从<劳动合同法>的视角解读林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 范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关键词: 劳动关系/劳动合同法/调整模式内容提要: 劳动关系的调整方式包括个体自治、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
由于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缺乏民事主体平等性和互换性的基础,因此,劳动合同中的个体自治实际上是雇主单方主导的,对于劳动者而言其自治空间较小。
因此,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不能简单地适用私法自治,而需采取多种调整方式,尤其是强调团体自治和国家强制,以协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以及社会安全的利益。
这一点在新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从《劳动合同法》解读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类型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是确立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重要依据。
就单个的劳动合同而言,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劳动者基于自身的意志同意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系,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但是基于劳动社会化的考量,劳动合同法的调整方法并不能完全依靠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因为,私法中的自治得以建立的两个前提在于私法主体的完全平等性和互换性。
而在劳动合同法中,作为意思自治前提的平等性和互换性都丧失了。
相对于用人单位,劳动者居于弱势地位,他们从属于用人单位,接受用人单位的指示命令,而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更加恶化了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此外,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工业劳动者源自“农业劳动者”,其原由在于工业化导致他们失去了对于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控制,他们只有出卖劳动力,因此,互换对于他们而言也是缺乏物质前提的。
因此,对劳动关系的调整不能简单地适用私法自治,而需采取多种调整方法,以协调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以及社会安全的利益。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性法律规范,其内容和规定体现了对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多种手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