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233.86 KB
- 文档页数:1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学设计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碘量法测定维生素含量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2.通过实验使学生熟练酸式滴定管的使用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并会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减小误差。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维生素C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从而走出对维生素C的一些认识误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碘标准溶液滴定维生素C的的实验原理以及酸性的滴定环境。
2.教学难点:酸式滴定管的使用(关于酸式滴定管使用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
[教学过程] [教师]1934年4月3日年,美国教授查尔斯•葛兰•金首先分离出人体必需的维生素C,从此人类逐渐远离败血症的折磨,所以在医药上常把维生素C叫做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维生素C,无色晶体,是一种水溶性的六碳多羟基内酯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枣、辣椒、苦瓜、柿子叶、猕猴桃、柑橘等食品中含量尤为丰富。
除了这些,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C?[学生](回答)······[教师]大家说得很好,那么你们知道维生素C对人体有哪些作用吗?[学生](回答)······[教师](评价)看来大家课前都做足了功课。
现在老师来总结一下:维生素C在人体内影响胶元蛋白的形成,并且有解毒作用,另外参与多种氧化还原反应、羟化反应,还有防止贫血、可改善过敏体质以及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
因此准确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对饮食健康、医疗保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维生素含量的测定。
(板书“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根据我刚才对维生素C的一些介绍,对于本次的实验的方法,大家有没有一些想法?[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其实,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大体可以分为滴定法、光度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而滴定法又有2,6一二氯靛酚法和电位滴定法等,光度分析法又有2,4一二硝基苯肼分光光度法和钼蓝比色法等,至于高效液相色谱法又有HYPERSIL—C8色谱柱法和VenusilXBP—C18柱法等。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生素C的概念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2. 培养学生对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探究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维生素C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实验原理:利用维生素C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特性,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维生素C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讲解实验原理,演示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3.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5.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
6. 总结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 学生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能力。
4. 学生对维生素C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实验材料:各种果蔬、高锰酸钾溶液、滴管、试管等。
2. 教学课件:维生素C的概念、作用、实验原理等。
3. 参考资料:有关维生素C的研究成果、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数据等。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实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实验操作的技能培养。
3.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
难点:1. 实验条件的控制。
2. 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和处理。
3. 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解释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2. 使用直观演示法,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
4. 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实验准备:学生分组,分配实验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操作:学生按照预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目的】1.运用科学的方法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2.形成在探究过程中能周密地考虑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创新的能力。
【实验器材】材料:青椒、小白菜、西红柿、菠菜、马铃薯;苹果、甜橙或葡萄、梨、西瓜等蔬菜水果。
用具:烧杯、试管、吸管、高锰酸钾溶液、纱布、研钵、吸水纸。
【实验原理】维生素C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较高。
不同果蔬中含量不同。
维生素C具有一种奇妙的特性——它的水溶液能够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并且维生素C溶液越浓,用量就越少。
根据这一特性,我们就可以测定出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了。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师:生活中,有的同学在刷牙的时候,牙龈会出血。
这是怎么回事哪?生:是因为缺乏维生素C导致坏血病。
师:那又该怎样治疗哪?生:服用维生素C或多吃含维生素C丰富的食物。
师:回答的非常好。
不同的水果或蔬菜维生素C的含量是不同的。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亲自来比较一下不同蔬菜或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
明确步骤,完成实验(1)检查实验器材师:首先我们来检查一下我们的实验器材。
生:检查器材,汇报检查情况。
(2)任选两种本地常吃的蔬菜或水果,将蔬菜或水果放到研钵中挤出汁液或用榨汁机榨出汁液.师:介绍榨汁机的使用方法。
(也可以在课前由老师用榨汁机榨出汁液)生:尝试使用榨汁机榨出汁液。
(或用研钵挤出汁液)(3)将这两种新鲜的汁液分别倒入两个小烧杯内(4)取两支试管,分别注入同一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约2毫升.师:为了形成对照,两个试管中的高锰酸钾溶液应该如何处理?生:首先浓度要相同,而且容积也要一样。
(5)取洁净,干燥的滴管,分别吸取汁液,逐滴地滴入试管中,边滴,边观察.思考:1.在滴加汁液时是为什么要边滴边观察?2.滴加汁液时为什么要用同一个滴管?该如何操作?生:讨论后回答。
生甲:滴加汁液时要边滴边振荡边观察。
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兖州区第中学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探究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教材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熟练实验仪器的操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鉴别果蔬中维生素C的方法,并粗略了解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维生素的作用及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健康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经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果蔬中的营养又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果蔬中含有维生素,但对于含有什么维生素不太清楚,所以对于维生素的作用就更不清楚了。
而且有些学生存在不良的饮食习惯(如不爱吃青菜),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以认识。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对实验的操作不陌生了,只是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不规范,方法技巧不足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加强规范。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粗略鉴别维生素C的方法2.举例说明维生素的种类、来源及缺乏症3.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能够粗略鉴别出不同果蔬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2.在实验中练习规范使用实验仪器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中的结果数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讨论事例,让学生认识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2.实验中引导学生协调合作意识教学策略:从坏血病的故事入手,引入新课;通过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层层展开。
在该实验中通过组间分工合作,既避免了操作的偶然性,又有效节约了课堂时间;通过设置重复组,取平均值的方法,确保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得出了不同果蔬中维生素的含量不同的结论。
又通过拓展实验,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事例讨论引出维生素的作用,采用问题导学,使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维生素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合理膳食。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PPT课件、多媒体设备2.实验器具和材料:新鲜果蔬(橙子、梨、辣椒、油菜等)、研钵、铁架台、试管、烧杯、量筒、滴管、0.01%高锰酸钾溶液、、试管架、漏斗教学过程:素C,提问:喝饮料好呢,还是吃果蔬好呢?引导健康饮食。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2.学会使用测定方法测定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3.学会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二、教学内容:1.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作用;2.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3.测定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4.分析和比较不同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水果和蔬菜的概念,并提问学生,他们常吃哪些水果和蔬菜;2.提问水果和蔬菜对人体的作用是什么,引出维生素C的作用。
步骤二:讲授维生素C的测定方法1.讲解几种常见的测定维生素C的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滴定法等;2.讲解每种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及其适用范围;3.强调测定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如避光、保持温度稳定等。
步骤三:实验操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水果或蔬菜,准备相应的实验材料和设备;2.学生按照所学的测定方法进行实验操作,测定水果或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3.记录实验数据,并及时做好标记。
步骤四:结果分析和比较1.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2.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比较不同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会有差异,原因是什么;4.学生讨论不同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规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将维生素C的作用、测定方法、测定结果进行总结;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维生素C在日常饮食中的摄入问题,如何合理搭配水果和蔬菜,以确保维生素C的充足摄入。
四、教学评价:1.每个小组提交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内容;2.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3.学生对课程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评价。
五、教学资源和工具:1.水果和蔬菜的图片或实物;2.测定维生素C的实验材料和设备,如分光光度计、标准样品、指示剂、酸溶液等;3.实验室装备和教学工具,如实验台、显微镜、教学画板等。
测量果蔬中的VC教学设计引言维生素C(VC),也被称为抗坏血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VC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铁的吸收、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VC在果蔬中的含量以及测量方法,本文设计了一套测量果蔬中VC含量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VC在果蔬中的含量及其重要性;2. 技能目标:掌握测量果蔬中VC含量的方法;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饮食和营养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VC的作用和重要性;2. 常见果蔬中VC的含量;3. 测量果蔬中VC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引入(10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VC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例如:“你们知道VC对人体有哪些作用吗?”、“你们平时吃哪些含有VC的水果或蔬菜?”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引出VC在果蔬中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简要介绍VC的作用和重要性,例如:“VC可以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V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预防贫血;VC可以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保持皮肤的健康。
”对常见的VC含量丰富的果蔬进行列举,例如: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番茄等。
3. 实验操作(40分钟)在实验室中,每组准备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样品,选择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番茄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步骤一:准备榨汁机和滤纸等实验装置。
步骤二:将水果或蔬菜样品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榨汁机中榨出汁液。
步骤三:过滤汁液,将滤液收集在容器中。
步骤四:取一定量的滤液,加入三氯化铁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步骤五:根据颜色的深浅,判断VC的含量多少。
4. 实验分析(2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讨论,并总结水果和蔬菜中VC含量的高低。
5. 总结(10分钟)通过回答几个问题,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例如:“VC对人体有哪些作用?”、“你们学到了哪些含有丰富VC的水果或蔬菜?”、“你们觉得这个实验有什么问题和不足之处?”等等。
实验探究教案设计: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及缺乏症。
知道维生素C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实验的实施,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认同人类的营养来自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的观点。
【教学重点】探究过程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教学难点】探究过程中计划的制定。
【教法设计】
以学生探究为主,注重巡视指导,随时准备处理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认真规范的操作,对比、综合、各种现象,积极思考,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共同进步。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知道维生素C的作用。
【学习过程】
导入:出示大屏幕上的水果蔬菜图片,由此导入本课。
一、请同学们说说对维生素C的认识。
二、本实验的原理:(看投影)
三、小组合作,讨论、并制定本实验的实验方案。
四、清点实验器材,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看投影)
五、动手操作。
六、各小组的结果,登记在黑板上。
七、汇总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是:
八、总结一下,在这次试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九、清点器材、整理归位。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实验18 水果和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一、目的学会测定果蔬中Vitc含量的方法。
二、材料、用具及仪器药品1(材料,各种蔬菜或水果2(用具及仪器、研钵或捣碎机。
100ml锥形瓶、5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5ml移液管,100ml量筒,微量滴定管,漏斗、滤纸,电子天平3(试剂(1)2%草酸溶液:草酸2g,溶于100ml蒸馏水(2)1%草酸溶液:溶1g草酸于100ml蒸馏水。
(3)标准抗坏血酸溶液:准确称取50.mg纯抗坏血酸,溶于是1%草酸溶液,并稀释至500ml。
贮棕色瓶,冷藏,最好临用时配制。
(4)2.6-二氯酚靛酚钠溶液:溶31mg2.6-二氯酚靛酚在300ml热水中,冷却后加水稀释至500ml,滤去不溶物,贮在棕色瓶内,冷藏(大约可保存一星期)。
每次临用时,以标准抗坏血酸溶液标定。
三、原理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维生素C能还原染料2.6-二氯酚靛酚钠(蓝色)为还原型2.6-二氯酚靛酚钠(无色)。
因此,可用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样品中的维生素C,根据滴定时所用去染料数,计算出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
滴定终点的判定是以被滴定溶液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显现的粉红色不褪色为准,这是由于2 .6——二氯酚靛酚钠具有在酸性溶液中显粉红色,而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呈蓝色的特性。
四、方法步骤1、提取:用水洗净新鲜白菜叶柄,用纱面或吸水纸吸干表面水份,然后称取10.0g,加2%草酸20ml,置于组织搅碎机中打成浆状或用研钵研匀浆。
倒入100ml 容量瓶中以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静置10分钟,过滤滤液备用。
2、滴定(1)(标准液滴定:准确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1.0ml(含0.1抗坏血酸)置100ml 锥形瓶中,加9ml%草酸,微量滴定管以2.6-二氯酚靛酚钠滴定至淡红色,并保持15秒即为终点。
由所用染料的体积计算出1ml染料相当于多少mg抗坏血酸。
(最好做两份)2(样液滴定:准确吸取滤液两份10.0ml分别放入100ml锥形瓶内,滴定方法同前。
课题: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当今生物学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探究式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是确定证据收集的方向,如何在不止一个的合理解释面前做出判断。
由于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探究活动的相关内容,所以本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
探究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是不同。
2.学生通过对演示的模仿,获得相应的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2.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探究意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难点
1.实验步骤的制定。
2.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五、课前准备
材料用具:研钵,小烧杯,漏斗,纱布,小试管,滴管,体积分数为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新鲜蔬菜(菠菜、西红柿、菜椒)和水果(橘子、葡萄、梨)
小资料:维生素C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它能使紫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根据高锰酸钾溶液完全褪色所需果蔬提取液的多少,就可以粗略估计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六、课时分配 1 课时
七、教学流程:
情境设计→提出问题→制定计划→ 计划实施→得出结论→讨论交流
八、教学过程。
实验十: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教学目的要求基本知识点1、了解从果蔬中提取V C的方法。
2、掌握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V C的原理、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3、熟练采样、样品处理、称量、过滤、定容、滴定等基本操技术。
4、掌数据处理和结果计算技术。
重点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V C的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难点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V C的原理课时教学方案:复习与提问:1、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V C的原理。
2、2,6—二氯靛酚滴定法测定果蔬中V C的基本过程和操作关键。
3、检查学生实验准备情况。
【引入新课】V C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参加体内的氧化还原过程,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促进细胞间质中胶原的形成,维持牙齿、骨骼、血管和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
当人体中缺少V C时,就会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骨骼脆弱、粘膜及皮下易出血、伤口不易愈合等症状。
近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VC能阻止亚硝酸盐和仲胺在胃内结合成致癌物质—亚脱胺,从而减低癌的发病率。
据测定,成年男子每天约需V C 65 mg,成年女子每天约需V C 60 mg。
V C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新鲜的水果、蔬菜,特别是猕猴桃、鲜枣、草莓、枇杷、橙、橘、柿子等含有丰富的V C。
以100g水果的V C的含量来计算,猕猴桃含420mg,鲜枣含380mg,草莓含80mg,橙含49mg,枇杷含36mg,橘含30mg,柿子含30mg。
但葡萄、无花果、苹果各自只有5mg,香蕉、桃子各含10mg,梨子仅含4mg。
实验十:果蔬中维生素C的测定—2,6—二氯靛酚滴定法维生素C是人类营养中最重要的维生素之一,缺少它时会产生坏血病,因此又称为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化学名称为:L-3-氧代苏己糖醛酸内酯【英文名:Ascorbic Acid(INN)】,分子式为 C6H8O6,相对分子质量:176.13。
实验三果蔬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实验三果蔬中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维生素C在果蔬中的分布情况,为合理膳食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还原性,可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或2,6-二氯靛酚滴定法进行测定。
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各类果蔬样品的测定。
三、实验步骤1.样品处理:称取适量新鲜果蔬样品,用研钵捣碎,加入适量提取剂(如蒸馏水、酸性乙醇等),研磨成匀浆。
对于一些难以提取的样品(如胡萝卜等),可采用加热或超声波辅助提取。
2.样品过滤:将研磨好的匀浆通过纱布或滤纸过滤,收集滤液备用。
3.滴定:用移液管准确吸取滤液10.0mL,放入250mL三角瓶中,加入2,6-二氯靛酚溶液(浓度约为0.02g/L)约20mL,摇匀后迅速滴定至终点。
记录消耗的2,6-二氯靛酚溶液体积(V1)。
4.空白试验:用移液管准确吸取提取剂10.0mL,按步骤3进行滴定操作,记录消耗的2,6-二氯靛酚溶液体积(V2)。
5.数据记录与处理:根据滴定结果计算维生素C含量,并记录数据。
数据处理可采用表格或图表形式展示。
四、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1.实验数据记录:将实验过程中测定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包括样品名称、提取剂用量、滴定消耗体积等。
2.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各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对其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可以绘制柱状图或饼图来表示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比例。
还可以对不同种类果蔬中的维生素C含量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及其原因。
五、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掌握了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方法,了解了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和草莓等水果中维生素C含量较高,而根茎类蔬菜(如胡萝卜、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相对较低。
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种类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差异可能与品种、生长环境、储存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果蔬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目前多采用两种方法: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和碘测定法;本实验采用2,6-二氯靛酚钠测定法。
一、目的要求二、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近年来医药上又发现它有许多新的功能。
水果和蔬菜是食品中维生素C的主要来源。
因此,维生素C在果蔬中含量多少,是鉴定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果蔬中维生素c测定的原理并掌握其测定方法。
一、基本原理天然的抗坏血酸有还原型和脱氢型两种,还原型抗坏血酸分子结构中有烯醇结构,故为一种极敏感的还原剂.它可失去两个氢原子而氧化为脱氢型抗坏血酸。
利用染料2,6一二氯靛酚钠盐作为氧化剂,氧化抗坏血酸后本身被还原成无色的衍生物。
2,6一二氯靛酚钠盐易溶于水,其碱性或中性水溶液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桃红色,用这个变化来鉴别滴定的终点。
三、材料、仪器用具试剂(一)材料柑桔、鲜枣、苹果、猕猴桃、番茄、辣椒、洋葱等;本实验用的试材是猕猴桃。
(二)仪器用具微量滴定管(或25ml碱式滴定管)、10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100ml三角瓶,小刀、研钵或组织捣碎器、漏斗、滤纸、分析天平、离心机、白陶土等。
(三)试剂的配制与标定1.试剂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草酸溶液、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
2.配制与标定标准抗坏血酸溶液:精确称取抗坏血酸50mg (土 0.1mg)用2%草酸溶解,小心地移入250ml容量瓶中,用草酸稀释至刻度,算出每毫升溶液中抗坏血酸的毫克数。
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标定:称取2,6一二氯靛酚钠50mg,溶于50ml热蒸馏水中,再加人碳酸氢钠42mg,待盐完全溶解冷却后,加水稀释至250ml,过滤后盛于棕色瓶内,保存在冰箱中,同时用刚配好的抗坏血酸标定。
吸取标准抗坏血酸溶液2ml,加2%草酸5ml,用2,6一二氯靛酚钠盐溶液滴定,至桃红色15秒钟不褪即为终点,根据已知标准执坏血酸溶液和染料的用量,计算出每ml染料溶液中相当的抗坏血酸mg数。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生素C的概念及其作用。
2. 学会使用滴定法测定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3. 培养学生对比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维生素C的概念及其作用2. 滴定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3.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维生素C的概念、作用;滴定法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分析。
2. 教学难点:滴定法的操作技巧;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2.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各种果蔬(如橙子、苹果、草莓等)、滴定仪、标准维生素C溶液、酚酞指示剂、稀硫酸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实验报告表格等。
教案第一课时:维生素C的概念及其作用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作用。
2. 讲解:介绍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及缺乏症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第二课时:滴定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 导入:讲解滴定法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步骤。
2. 演示:教师演示滴定法的操作过程。
3.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滴定法操作。
第三课时: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1. 导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3. 数据分析: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 交流:学生展示实验报告,分享实验心得。
3. 点评:教师点评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第五课时:拓展与思考1. 拓展: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合理摄入维生素C。
2. 思考: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维生素C的重要性。
六、实验原理及仪器设备介绍1. 实验原理:通过滴定法,利用维生素C与碘液的反应,通过滴定的方式来确定果蔬样品中维生素C的含量。
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 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维生素之一, 而人体不能自身合成, 只能从食物和药物中摄取, 因此, 食品、药物中维生素C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蔬菜水果中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荧光比色法、光度比色法、电化学法、滴定法、酶法、色谱法等。
辣椒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较高,有些品种理论值可高达198mg/100g,橙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达70 mg/100g,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含量也约20 mg/100g,但品种不同差别较大。
本实验利用荧光法和固蓝盐B比色法分别测定西红柿和橙子中维生素C的含量。
固蓝盐B比色法是利用在乙酸溶液中,抗坏血酸与固蓝盐B反应生成黄色的草酰肼-2-羟基丁酰内酯衍生物,可在其最大吸收波长(420nm)处测定吸光度,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
荧光比色法是基于维生素C 被氧化剂如活性炭或Cu2+氧化为脱氢抗坏血酸(DHAA),DHAA 进一步与苯甲酸及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产生荧光协同增敏作用, 通过对体系荧光强度的测定进行维生素C的定量分析。
本实验选取Cu2+做氧化剂,该法样品处理简单、快速, 体系的稳定性好。
2% 乙酸的配制:量取20.0mL冰醋酸,加水稀释至1000mL。
西红柿样品处理:准确称取80g 左右西红柿,剪碎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机中预先加入50mL 2%乙酸),搅成匀浆,用布氏漏斗抽滤,滤液转移到250mL棕色容量瓶,用蒸馏水定容。
橙子样品处理:将橙子去皮和籽后,准确称取50g左右,剪碎放入榨汁机中(榨汁机中预先加入50mL 2%乙酸),搅成匀浆,匀浆液转移到250mL棕色容量瓶定容。
定容液用漏斗过滤,干滤法(漏斗、滤纸承接烧杯干燥),注意每次过滤前摇匀容量瓶溶液再过滤,过滤滤液约60mL左右备用。
Vc储备液配制:准确称取0.2g左右维生素C溶解于蒸馏水中,并转移到100mL棕色容量瓶里,定容,放在暗处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