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种族大熔炉
- 格式:pptx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25
美国的民族政策曾信凯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种族大熔炉。
除了极少数的稀有民族外,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它就有多少民族。
人口超过了一百万人的种族有31个,一百万人以下的种族更多。
除了白人占大多数,印第安土著、黑人、南美洲西语裔、亚裔,都是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的原因,印第安人、黑人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
美国是“民族大熔炉”模式的典型。
美国政府不对族群(种族)进行法律、政治等实体方面的认可和标识,不给予族群(种族)集团以法律上的承认,特别是不容许任何一个族群生活在一块属于自己的历史疆域内,而是千方百计通过国籍法、移民法、英语教育、立法、司法、行政、传媒等法律和公共政策,着力构建一个不分来源、不分族群、不分宗教的统一的美利坚民族(American nation)和美国人(American)身份。
美国任何族群的成员(印第安人有所例外)都不得以种族身份为由在政治任命、选举、教育、工作机会等方面给任何人以优待或歧视。
从美国民族政策的历史看,早期的大熔炉政策(第一代)是一种强力的盎格鲁-撒克逊化政策,主要是把其他族群同化为盎格鲁新教群体的过程。
20世纪初以来,随着来自德、意、法、西、墨等世界各地大量新移民的不断涌入,第二代大熔炉政策主要在于促进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域、具有不同族群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成为具有美国核心文化特质的美国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第三代大熔炉政策在强调继续巩固和发展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统一性的同时,承认和容忍族群的“文化多元性”,允许不同族群保持具有族群特色的文化传统。
但是,“尽管近年来(文化)多元主义准则变得很是强势,事实仍然是族群差异正趋于消弭”。
通过两百多年持续不断的民族大熔炉政策,美国有力地建构了美利坚民族和美国人的身份和身份认同。
通过强调国族身份的建构和统一,强调个人的公民权利平等(而不是族群的集体权利平等),避免把公民的财富、权力、声望、职业、教育等个人差距与族群身份、族群集体联系起来,既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又有利于激发公民的个人平等竞争,促进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繁荣,同时也有力地防止了个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族群矛盾和族群冲突。
美国熔炉文化理解
以下是对于美国熔炉文化理解,包含四方面:
1. 欧洲殖民统治;黑奴买卖;华工美国打工;土著印第安人;
经过南北战争后就形成大熔炉的趋势。
2. 美国人几乎有世界上所有民族和人种,各人种马赛克似的生活在一起。
不管原来是什么文化背景什么信仰什么语言什么特征,来了美国以后都说美式英语,信仰基督教新教,接受美国文化,把美国作为自己的祖国,把美国当作自己的家,人种特征也逐渐趋同,各种族渐渐融合在一起,具有美利坚民族的精神。
说民族熔炉不为过。
3. “大熔炉”是指美国可以融合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为美国文化,众所皆知美国是移民国家,美国的移民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有欧洲的,南美的,非洲的,亚洲的等等.每个移民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但美国社会不排斥这些文化,不同的文化在美国这样开放,民主,法制的国家里融合着,形成多元的美国文化.就像一个大熔炉似的把不同文化融合在一起.而非单一的英国殖民地文化.所以说美国是个大熔炉.
4. 熔炉在此是指不同文化与种族的人移居到美国,共同生活,融合在一起,创造了我们今天称作美国文化的奇妙文化。
总结:因为美国作为一个由于殖民和移民而产生的国家,民族和文化都很多元化,即使是现在,也是不断的有移民在往美国移民,注定了美国不可能是一个文化单一的国家,不同的文化和思维在美国的大背景下冲撞妥协,就好像一个不停在冒泡的大熔炉一样,每一个人都随着这种融入的过程中在趋于融合统一,又随着新鲜移民的加入而继
续冲撞加温。
美国知识整理
一、民族大熔炉
1、美国共有50个州,其中本土48个州(北温带),还有北极圈附近的阿拉斯加州和北回归线附近的夏威夷州。
美国本土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临墨西哥湾。
2、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西部高大的高原和山地(落基山脉)、中部广阔的中央平原、东部低矮的山地(阿巴拉契亚山)。
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耕地广大。
3、白色人种来自欧洲(殖民者);黑色人种来自非洲(奴隶贩卖);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
4、农业特点:机械化、专业化、高效率、产量大、商品率高,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5、农业主要灌溉水源有:密西西比河、东北五大湖(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6、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20世纪70年代,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星兴起。
文化大熔炉的例子文化大熔炉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来形容一个地区或一个社群内不同文化、民族、宗教等元素的融合。
这种融合可以使得一个地区或社群更加多元化、丰富多彩。
下面是关于文化大熔炉的十个例子。
1. 美国:美国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大熔炉,被称为"移民的国度"。
美国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
2. 加拿大:加拿大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许多不同的文化在这个国家融合。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各个文化群体保持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同时也要求他们融入加拿大社会。
3. 新加坡: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国家,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不同的文化群体。
这些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新加坡文化。
4.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等不同的族群。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马来西亚共存并相互影响,形成了马来西亚独特的文化。
5.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澳大利亚的文化受到了英国、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多元化的澳大利亚文化。
6. 巴西:巴西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有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等地的移民。
这些不同的文化在巴西相互融合,形成了巴西独特的文化。
7.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200多个不同的民族。
这些不同的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和语言,共同构成了印度尼西亚的多元文化。
8. 南非:南非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11个官方语言和多个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群体。
南非的文化受到了南非黑人、白人、印度人和科伊桑人等文化的影响。
9. 英国:英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语言和习俗,丰富了英国的文化。
10. 法国:法国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
这些移民带来了各自的文化和习俗,丰富了法国的文化。
以上是关于文化大熔炉的十个例子。
这些地方或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民族和习俗,但他们通过相互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美国熔炉的名词解释美国熔炉(melting pot)是指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人们共同生活、工作和参与社会建设的国家形象。
这一概念源于美国历史上对移民文化融合的描述,旨在强调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在这个名词解释的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美国熔炉的含义、特点以及其对美国社会的影响。
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欧洲殖民时期的移民潮。
从那时起,各种种族、宗教和文化的人们陆续来到美洲大陆,带来了各自的语言、宗教信仰、习俗和价值观。
这种多样性的存在使得美国社会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熔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建立新生活。
美国熔炉所蕴含的含义是指,到达美国的移民们选择放弃自己祖辈的文化传统,消化吸收主流文化,融入美国社会。
这种融合并不打算将移民的原始文化完全忽视或遗忘,而是通过接触和交流,使不同文化之间互相影响、融合演化,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美国文化。
美国熔炉的特点之一是多种族的融合。
美国是一个由各种种族组成的国家,如白人、黑人、拉丁裔、亚洲人等。
这些不同种族的人们经过了数百年的接触和交流,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且包容的社会。
美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美国百分之十几的人口是非裔,百分之十几的人口是拉丁裔,而亚洲移民也正在快速增长。
这种多种族融合的现象可以在各个城市和社区中得以体现,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交往和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多样性的社会。
除了多种族的融合外,美国熔炉还涉及到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
美国的宗教多样性是世界上少有的。
在美国,各种宗教信仰都可以自由行使,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信仰的对象,也可以不信仰任何宗教。
基督教是美国最主要的宗教信仰,但佛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也在美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这种宗教的多元性为美国社会提供了更加宽容开放的氛围,人们彼此尊重和理解不同宗教信仰,增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美国熔炉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促进了社会的融合和交流,减少了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和误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国第1课时民族大熔炉农业地区专业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美国第1课时民族大熔炉农业地区专业化》主要介绍了美国的民族构成、人口迁移以及农业的地区专业化特点。
本节课内容丰富,旨在让学生理解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率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人口迁移、民族构成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概念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美国的多元文化背景认知有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拓宽视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美国的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及农业地区专业化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提高对不同民族的包容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美国的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及农业地区专业化的特点。
2.难点: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概念理解及实例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国国旗和提问“你知道美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引发学生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兴趣。
2.讲解民族构成:介绍美国的民族构成,引导学生了解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特点。
3.分析人口迁移:通过地图和数据,展示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原因和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讲解农业地区专业化:介绍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概念和特点,分析其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5.实例分析:以美国中部玉米带和乳畜带为例,分析农业地区专业化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
6.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农业地区专业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一、历史因素——文化的基础被称作“种族大熔炉”的美国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移民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620年。
近400年来,美利坚民族已成为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混合体,就连矗立在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也是在1886年从法国“移民”到美国的。
移民们怀着各自的梦想,远涉重洋来到这片理想中的土地,在美国历史上曾经掀起几次大的移民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移民造就了美国,是移民发展和改变了美国。
当然,“种族大熔炉”的移民历史,也对今天的营销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二、地理因素由于自然状况和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结果,地理上的差异,往往又会导致消费习俗和消费特点不同。
尽管在较小的地理区域内开展营销活动是最有效地,但着眼于更大的地域范围,会使我们更容易看到各个地域在消费方式上的差别。
专门化(区域的)营销通常会比标准化(全国的)营销成本更高,因此,营销者必须权衡增加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
三、文化因素——营销的灵魂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文化因素看,是指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风俗习惯。
而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的深层原因。
(一)美国的主流文化1、个人主义美国人认为每个人均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包括政府、教会、贵族阶层或其他任何权威机构甚至父母的控制。
2、讲求竞争美国人深信:生活就是一场追求成功的竞赛,均等就意味着人人都有同等的机会参与这场竞赛并取得胜利。
3、实利主义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对金钱的崇拜就成为美国人的一个基本价值观。
美国人认为物质财富是对努力工作的奖赏或回报,同时也是美国人个人能力的良好佐证。
4、效率至上对美国人来说,时间是一种资源,时间是金钱。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是有限。
快餐工业可以被看作美国文化产品的一个例子。
美国人还有许多优良的社会文化,比如人性本善与自我提高,态度坚决与直率等等,这些构成美国的主流社会文化价值观,时刻影响和引导着美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