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1
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东坡突围读后感一大抵是在高二读到余秋雨先生的这篇散文,当时只当是一项任务草草地完成。
如今再次接触余先生的文字,才顿悟那凄然的箫声后是怎样的伤痕累累。
虽说豁达乐观如苏子,必不以一时遭遇自伤;但人岂是无情之物?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茕茕孑立于天地之间,无处呐喊,那是怎样的一种苍凉。
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
现实毕竟归于涩意,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尽受了官场的炼狱洗礼,恰如余秋雨先生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在艰苦的中垦荒种地中,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当身边的繁华似潮水般退去,往昔的得意如梦一般消失得不留痕迹。
只有眼前南国的山水,静默,静默,提醒着生活的继续。
强烈的反差,巨大的转折,往往最能体现文化大师和“文化群小”的本质区别。
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
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和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际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寂寞让世人难耐,只有智慧之人,才能体味到这寂寞中的清纯和朴实;荣华惹世人追逐,只有高洁之人,才能看透这荣华背后的无奈与疲惫;灾变令世人痛苦,只有明达之人,才能领悟这灾变之外的永恒与淡然。
智慧如苏子,高洁如苏子,明达如苏子,才能由挣扎而超脱,由突围而升华。
我曾听说道家所信奉的“人生三境界”:风就是风,雨就是雨,这是初入世之人的天真;风已不是风,雨已不是雨,这是为世俗所累、急欲遁世的高节之士的心境;风还是风,雨还是雨。
只是风、雨、天、地、人,已浑然融为一体。
这是大彻大悟之后的笑对人生,是悠然于“入世”与“出世”之间的恬淡潇洒,是物与我皆忘的大智若愚,是忠实于心灵的信念坚守。
苏子之突围,不仅是生命对压迫的突围、文化对时代的突围,更是他的心灵对自我的突围。
苏东坡的突围读后感《突围》是一部以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为主角的历史小说。
小说以苏东坡的一生为背景,以他的才华横溢和坎坷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苏东坡形象。
小说通过对苏东坡一生的描写,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敬仰和对他的人格魅力的赞美。
同时,也展现了苏东坡在政治上的坚持和对民生的关怀,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在小说中,苏东坡被描绘成一个真实、立体的人物。
他有着丰富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同时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矛盾。
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的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和对理想的追求,也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坚持和对民生的关怀。
苏东坡在小说中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一个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普通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荣华富贵,也经历了挫折和失败,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豁达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另外,小说还展现了苏东坡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豁达和乐观。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文学成就是不可磨灭的。
小说中对苏东坡的文学才华和创作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同时,小说也展现了苏东坡在人生的挫折和失败面前的豁达和乐观,他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这种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通过阅读《突围》,我深刻感受到了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学家的风采和魅力。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生的热爱,这种精神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同时,通过对苏东坡一生的描写,我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中国古代文学家的风采,这种文化传统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
通过阅读《突围》,我不仅对苏东坡这位伟大文学家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我的文学修养和人生观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总的来说,《突围》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苏东坡一生的描写,小说展现了苏东坡的人格魅力和文学才华,也展现了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中国古代文学家的风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范文余秋雨,当代中国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20XX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首富。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东坡突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
只得独个儿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
它竟响了,急忙冲过去,是台北《中国时报》社打来的,一位不相识的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
问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
最后一个问题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欢哪一位文学家?”我回答:苏东坡。
她又问:“他的作品中,您最喜欢哪几篇?”我回答:在黄州写赤壁的那几篇。
记者小姐几乎没有停顿就接口道:“您是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我说对,心里立即为苏东坡高兴,他的作品是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一点就着,哪怕是半山深夜、海峡阻隔、素昧平生。
放下电话,我脑子中立即出现了黄州赤壁。
去年夏天刚去过,印象还很深刻。
记得去那儿之前,武汉的一些朋友纷纷来劝阻,理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并不是在那里打的,苏东坡怀古怀错了地方,现在我们再跑去认真凭吊,说得好听一点是将错就错,说得难听一点是错上加错,天那么热,路那么远,何苦呢?我知道多数历史学家不相信那里是真的打赤壁之战的地方,他们大多说是在嘉鱼县打的。
但最近几年,湖北省的几位中青年历史学家持相反意见,认为苏东坡怀古没怀错地方,黄州赤壁正是当时大战的主战场。
对于这个争论我一直兴致勃勃地关心着,不管争论前景如何,黄州我还是想去看看的,不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古战场的遗址,而是从艺术的角度看苏东坡的情怀。
大艺术家即便错,也会错出魅力来。
懊像王尔德说过,在艺术中只有美丑而无所谓对错。
于是我还是去了。
这便是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矙,江面有小船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和冥思的价值。
写苏东坡突围读后感写苏东坡突围读后感写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实话说来,我也并未见过苏轼的长相也更不愿相信那画像是他真实的长相,因为自从看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后,对诗歌便有了喜爱,借阅时也最爱东坡的诗,总是灵气逼人,东坡式的独特神韵和气概贯穿始终,是他人仿不来也写不来的。
且不说豪放词,怕是悼念诗也写得比谁都痴情,看得我流过泪,心里念叨:若此生能遇到像东坡这般的好男人,可是三辈子福气,赶紧嫁了。
他的人格魅力不论几经岁月流转也始终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写东坡被贬的那段史实心中直替他喊冤,整件事从头到尾无不只有莫名其妙可以形容。
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虽不值得与此事相提并论,但那种被推到风尖浪口,周围的所有人不论是家长老师甚至是朝夕相处的同学都冷语相加,冤不知何处申、理不知何处出的心酸和苦楚我是感受过的,被打入谷底无助挣扎的感觉我是晓得的。
更何况是一代文豪,受尽了追捧和喜爱,拥有无数“挚友”,甚至当朝皇帝都为自己的忠实读者,这种得天独厚,这种殊荣无不直引他登上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就是这个时刻他狠狠地摔了跟头。
那得多疼啊!仿佛从百丈高的悬崖失足跌落,竟可笑的捡回了一条小命,弄得一身湿,半身不遂,仰天长叹,叹自己苦命不幸,天不惜怜眷顾,又何用?而他站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崇爱的苏轼,苏东坡,苏大文豪,他就是有这般不倒的意志和挺着疼痛依旧迈开大步走自己的路的能耐,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来的。
你看他失足后都做了什么?他没有怨天,痛斥那些小人伪君子,而是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看清了那些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无情抛弃他的客面之友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明白了人世间的冷暖原也不过如此;他拿起了锄头,自己耕种,抛弃锦衣玉食的过去,自给自足;他发现一切都不算太糟,河岸边原是一片“桃林”;他不恨将他拽至谷底的他所挚爱的诗词,而是更加疾笔,留下了不朽诗篇!他在自己的人生的波谷另起一条抛物线从而达到了另一个顶峰。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200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著名作家贾平凡。
这部小说以北宋名臣苏东坡的生平为背景,以苏东坡的成长经历和政治生涯为主线,展现了一个忠臣良将的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原则和信念,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他的一生中,他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难,不惧风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小说中,苏东坡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和立体。
他聪明睿智,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智慧,但同时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矛盾。
他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也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
他在政治上受到了许多非议和打压,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
在小说中,苏东坡的政治生涯被描绘得非常丰富和多彩。
他在政治上经历了许多风波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和原则性。
他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不畏艰难,不惧风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忠臣良将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在小说中,苏东坡的形象被描绘得非常真实和鲜活。
他有着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矛盾。
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忠臣良将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通过阅读《苏东坡突围》,我对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人,他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他在政治上的表现展现了一个忠臣良将的形象,也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时代。
这部小说不仅让我更加了解了苏东坡这位历史名人,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人生境界,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是一部描写中国古代文人苏东坡生活的小说,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经
历和心路历程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他那种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让人深受感动。
阅读完《苏东坡突围》,让我更加了解了苏东坡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不仅
拥有卓越的才华和文学造诣,更有着坚韧不拔的信念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遭遇
挫折和困境时,苏东坡总是能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挑战,努力突破困境。
他的坚韧与乐观,给人以极大的力量和鼓舞。
同时,通过《苏东坡突围》,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苏东坡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他
对文学、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文学画卷,让
人感受到了他那种对生活、对文学的热爱。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追求,让苏
东坡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总的来说,阅读《苏东坡突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敬佩苏东坡这位宝
岛风流的文学巨匠,也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段人生的经历,坚定地向前,突破自己的困境,追求自己的梦想。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200《苏东坡突围》读后感。
《苏东坡突围》是一本以中国古代文学巨匠苏东坡为主角的历史小说。
小说以苏东坡的一生为线索,通过对他的情感、思想、人生观念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形象,同时也通过对苏东坡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描绘,展现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生动图景,使读者能够深入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
在小说中,苏东坡是一个极具个性魅力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等多重身份的兼具者。
小说通过对苏东坡的成长经历、思想观念、创作风格等多个方面的描写,展现了他的才华横溢、胸怀坦荡、刚直不阿、宽容大度等多重鲜明的个性特征,使读者对苏东坡产生了深刻的兴趣和共鸣。
在小说中,苏东坡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他在政治上坚持清正廉洁,励精图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文学上坚持创新求变,不断探索创作新路,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为人处世上坚持宽容大度,善待他人,以诚实、正直的态度对待朋友和敌人,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爱戴。
通过对苏东坡的一生的描写,小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形象,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描绘,展现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
《苏东坡突围》是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通过对苏东坡的一生和宋代社会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苏东坡形象,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宋代的社会生活和历史风貌。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好书。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读后感】篇一:苏东坡突围读后感正如,苏辙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 他太出色、太响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谏臣有了嫉妒的目标。
苏轼然后就被你一拳我一脚的批评,贬损。
在这些人中,那些既没有真本事,又没有良好品德的酸文人就成了急先锋。
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名的文人都会是先被社会捧起很高,之后再被重重的摔下。
被捧到多高,就会摔多重。
在这种没有职业道德,又没有制度的当时,有名还未必是一件好事。
这成了阻止他的第一条封锁线。
像舒坦、李定、李宜之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没有做人的基本道德,没有人情。
舒坦,忘恩负义,在给皇帝的揭发信中,把举荐自己当官的恩人卸载了上边。
李定,一直嫉妒苏东坡,而不知进步,没有理性地攻击苏东坡。
李宜之,一个绿豆大小的官,他却来来“揭发”苏东坡,为的可能不是什么别的,而是为了给自己增重吧。
沈括,他的朋友,还检举过苏轼与他离别时送给自己的。
像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这是第二条封锁线。
所有这些,在苏东坡身边形成了一道绵延无休止的包围圈。
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包围圈是无法突围出来的,而苏东坡却坚持了下来,完成了这个在我们看来无法实现的目标。
他没有害怕,没有退缩。
试图为自己辩护,细说那些根本就不存在的流言。
乌台诗案是他明白了“亮剑精神”,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也要死出个名堂。
但是,他找不到可以慷慨赴死的理由。
顿时,他仿佛是一个被命运玩弄的小丑,一个命运的奴隶。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
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做人应该低调,不能张扬。
他通过自省,正确地剖析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突围的方向。
他以坚持不懈,不畏强权,自强不息的精神化作动力,冲出了包围圈。
他突出了重围,像凤凰涅槃一般,经过砺炼,他成熟了。
最后的成熟,包含了多少的困苦和无奈,多少的诬蔑和陷害,多少的磨砺和艰难。
有时候,体验挫折磨难正如唐僧师徒的九九八十一难一般,正是人生成长的必须要走过的驿站。
它是人生心灵的一次涅槃,是一次人生的一次蒸馏的体验。
苏东坡突围读书心得2020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初读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俨然被一种才华横溢的文风所吸引,读罢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一代文豪苏东坡命运之坎坷是身为凡人的我们所无法想象的,这是第一次穿越古今文化深入了解一个人,历史隔着斑驳的围墙印记,展露给我们一个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东坡,转而深深膜拜。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这是苏东坡,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凭吊历史文人,这种表达无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
些许心酸,些许感叹,流芳百世的苏东坡在他生活的时代竟如此不堪,“乌台诗案”竟涌现出如此多的小人,尽管平日里毫无过节却还是会随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远不止这些,东坡昔日好友竟无人现身求情,沦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吧!在《苏东坡突围》里处处体现着命运的嗟叹,着实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风度深深感动了一把,文人与文人,惺惺相惜,本该如此。
读书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该戛然而止,不去追究过多细节,心里的那份执拗还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问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旅——论余秋雨现象》被捧在手上,所谓的余秋雨现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怀着疑问读完这本书,竟有些晦涩难懂,但*里的肯定与批评还是读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颇多,有一种自觉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高度,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指摘,“试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径使得“乌台诗案”这一历史事件隔着千年光阴来光明正大地拷问现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虑了吧!”已看过诸如此类不少的争论,大多情况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选择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终不敢苟同或反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
写*始终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对*越是保持一种纯粹的想法,越能从中收益良多。
never lie, cheat or steal. always smile a fair deal.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苏东坡突围》读后感《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1082年春,苏轼来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在林间游玩,却和一场突如其来的雨不期而遇,但苏轼仍且行且歌,吟出“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
然而在苏轼名动京师之时,其__却如“以图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
不禁疑惑,为何他的诗风有这么大的转变呢?1079年,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小人算计,提捕入京。
好在最后苏轼被免了死罪,流放黄州。
经历如此风雨而没有脆败,这让苏轼有了很大的转变。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经受了物质上的孤苦与精神上的孤独。
他的物质生活“日以困匮”,迫于生计只能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而在他还在信里对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
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
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的确,苏轼开始属于他的突围。
他将自己转向自然。
在黄州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苏轼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可谓“放浪山水间”——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
“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种旷达潇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与世俗突围的宣告。
苏轼又将自己转向了生活。
在黄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从闲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
买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终于捣鼓出“东坡肉”,还搞出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这样的新花样。
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却温柔待之。
风景不转心境转
“乌台诗案”——这四个惊心动魄的字,就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打入大牢,贬谪黄州。
没有好友的安慰,只有友谊的脆弱;没有皇帝的挽留,只有被贬的敕令。
苏东坡咽下了冤屈与苦楚,带着一身的孤独寂寞,到了黄州。
无知蔓延疾病。
在那个憎人富贵厌人贫的时代,不能放过别人的资源,不能缩小自己的版图,不能抵抗权力的诱惑,所以苏东坡便成了众矢之的。
糟践、诬陷、围攻,事实被歪曲,是非被颠倒,这一位文化全才一路艰辛、一路坎坷、一路无奈,将子虚乌有如污水般泼向自己的罪名恨恨吞下。
这虚名的团练副使,没有任何俸禄,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任所,对这样一个豪迈的文人,简直就是酷刑。
可笑,悲哀。
社会容不下他,唯有靠自己在咀嚼寂寞中反思自己。
于是到了黄州的苏东坡,没有消沉,没有失落,反而活得更通透。
一次苏东坡在途中遇雨,没带雨具,常人只有狼狈二字,雨声打在竹林上发出巨响,不是不寒心的。
他却笑吟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是你可选择听,但声音只是外物,你的心可以决定听不到,境界不可谓不高。
何妨,是一派优悠,反正被雨水淋湿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不如吟唱慢慢行。
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让它自然存在吧。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苏东坡的确悠然,手拿竹杖,脚穿草鞋,从头到脚尽湿,没有坐马,真是一步一生,比骑马还轻便,从负面自嘲中发掘出乐趣。
“一蓑烟雨仍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面对人生风雨,他可真是我行我素,不畏坎坷,旷达超逸的胸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莫名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温暖。
真是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
走过了这样得人生险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苏东坡真的变得更成熟了。
成熟……
雨可以不是雨,逆境中凭心境自乐,于是,晴天也不是晴天,万法无常之变已与他心境无关。
雨过天晴,佳句天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