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空间的革命——库哈斯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 (1)
- 格式:docx
- 大小:1.28 MB
- 文档页数:9
来,我们来看看北京“大裤衩”设计师出版的书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是著名的荷兰建筑师,对建筑有兴趣的人对他 1975 年创办的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都非常熟悉。
如果你不了解他的作品,找个没有雾霾的天气,去北京国贸桥边看看央视新址吧,这个大裤衩就是他的设计。
我们还曾报道过 OMA 在中国大陆的最新项目——上海陆家嘴的展览中心。
然而今天,我们不打算介绍库哈斯的建筑作品,却想认真推荐他出版过的书籍。
没错,库哈斯可能是最爱出书的建筑师(哈哈,其实比不上科布西耶,那一位设计一幢房子就可以搞本书),他不仅对本领域的内容感兴趣,还有很多城市、人文乃至时尚相关的兴趣。
可以这么说,他参与过的出版物都充满了浪漫和乌托邦色彩。
Rem KoolhaasRem Koolhaas一切要从头开始说起。
Rem Koolhaas 是荷兰人,出生于 1944 年,八岁到十二岁间,他在印度尼西亚度过了童年时光。
那段经历对 Rem 来说非常重要,亚洲作为一个庞大的命题首次走进了他的人生里,“那是我第一次在亚洲生活,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渐渐对跨文化交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3 年,19 岁的雷姆库哈斯在《海牙邮报》当记者,还当过一段时间的电影编剧。
但 5 年后,他决定投身到建筑行业。
24 岁到 28 岁间,他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rchitecture Association School)学习了几年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
1972 年,库哈斯获得了 Harkness 研究奖学金,这笔钱使得他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疯狂地迷恋上了纽约,并开始分析都市文化对建筑的冲击,出版了《癫狂纽约》(Delirious New York)一书。
这本书不同于传统的建筑书籍,它讲述的是曼哈顿的历史和文化,具体来说,是库哈斯撰写的“建筑小说”。
他分析了曼哈顿的高层建筑,将城市定义为红色的热点,并提出“城市是令人上瘾的机器,人们从中无路可逃”。
世界上那些有趣的图书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图书馆依然是知识的宝库,是人们心灵的避风港。
世界各地有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图书馆,它们不仅是书籍的收藏之地,更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文化交流的中心。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些有趣的图书馆,领略它们的独特魅力。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中央图书馆,以其独特的现代化设计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座建筑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设计,外观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盒子,不规则的几何形状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走进图书馆内部,明亮的光线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层层叠叠的书架上,营造出一种开放而通透的氛围。
馆内的布局也十分创新,不再是传统的封闭式分区,而是采用了开放式的流动空间,让读者在不同的区域之间自由穿梭,仿佛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而在挪威的文内斯拉图书馆,则展现出了与自然融合的美妙。
这座图书馆坐落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上,建筑的外观采用了木质结构,与周围的森林环境相得益彰。
图书馆的一侧有一面巨大的落地窗,读者可以在阅读的同时欣赏到窗外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此外,图书馆还特别设置了户外阅读区,让人们在阳光和微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还有位于爱尔兰都柏林的圣三一学院图书馆,它是爱尔兰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以其丰富的藏书和宏伟的建筑而闻名于世。
图书馆的内部装饰华丽,木质的书架和穹顶充满了历史的韵味。
馆内收藏着许多珍贵的古籍和手稿,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凯尔经》,这是一部有着千年历史的手抄本,其精美的插画和细腻的文字令人叹为观止。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明日博物馆。
这座建筑的外观犹如一艘来自未来的飞船,充满了科技感和动感。
图书馆作为博物馆的一部分,采用了数字化的展示方式,让读者可以通过互动屏幕和虚拟现实技术获取知识。
这里不仅是一个阅读的场所,更是一个探索未来的实验室。
而在中国天津,有一座被称为“滨海之眼”的滨海图书馆。
从正面看,图书馆的白色外观宛如一只巨大的眼睛,寓意着书籍是人类观察世界的窗口。
■规划设计2017 年以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为例探析现代图书馆室内空间设计思路林斌(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福建福州350001)摘要从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整体设计的基本介绍、设计理念、空间设计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充分体现了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设计的大胆与创新,彰显了它与众不同的艺术及文化魅力。
通过对其设计的深入探析,详 细地从空间设计原则、自然光设计、空间材质设计、室内色彩设计上阐述现代图书馆的室内空间设计思路,从而为现代 图书馆增光添色,赋予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其最大化满足人们的不同心理需求,转变传统图书馆单一的功能,成为具有 艺术设计感、现代化、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理想公共空间,更加凸显出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空间设计;设计思路0引言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是荷兰著名建筑设计师库哈斯的作 品,他于1944年出生在荷兰一个小镇中,他从小对设计就表 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与奇特的天赋,在他的设计作品中,设计 理念先进、想法独特大胆、敢于突破传统的设计形式、打破以 往的建筑结构,从建筑的内在本质出发,在其基础功能及作 用上,进行拓展及创新。
这也是库哈斯设计的主要特点,也正 是因为这一点,让他从众多建筑设计师的行列中脱颖而出,被世界所熟知,他的每一个作品,都会引起设计界强烈的轰 动,让人为之震惊与赞叹。
从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整体设计 上来看,处处彰显着库哈斯建筑设计的狂野张力,充分体现 了他暴风雨式的改革思想,他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全部融合到建筑设计中,希望通过建筑将三者紧 密联系到一起,凸显新旧碰撞、交融的火花,使最终所设计的 建筑物成为城市的中心,代表着城市的形象及发展成果。
因此,库哈斯的设计理念及手法,为现代图书馆的室内空间设 计提供了大量丰富资源及素材,激发了更多设计灵感,并转 变了以往对图书馆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现代图书馆 的发展与进步。
高校图书馆室内空间的色彩配色作者:周密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36期摘要:色彩能够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在高校图书馆室内进行合理的色彩配色,能够营造良好的色彩环境,进而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提高阅读效率。
本文针对读者在阅读认知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从探讨对图书馆室内的色彩配色设计进行设计,论述高校图书馆色彩装饰设计的重要作用及对读者产生的重要影响,分析图书馆内部环境的色彩配色的方面,探究图书馆色彩装饰如何使读者既感受到幽雅、舒适,又符合其生理、心理和身心健康。
关键词:图书馆色彩心理配色装饰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2(c)-0131-021 色彩心理学色彩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起到装饰美化和传达信息的作用,它还能够成为重要的语言媒介,在情感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色彩能够引发某种情感沟通,恰当地应用色彩,会产生较高的审美和有益身心健康的特殊效果。
比如黑色会使人产生沉稳、严肃、压抑等心理感受,通常会伴强烈的沉重感。
美国肯尼迪图书馆正是利用了色彩的这一特性,大面积运用黑白对比色,将美国总统的悲剧性死亡渲染得淋漓尽致。
巨大的黑色玻璃幕墙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肯尼迪图书馆的纪念意义与一般总统纪念图书馆截然不同,使读者直观地感受到沉思、缅怀的庄严气氛。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如青、绿、蓝等冷色使人感到平静,红、黄、橙等暖色使人充满活力,而黑、紫、灰等暗色系则使人心情沉重。
巧妙地运用色彩,能带给人完全不同的的心理感受。
所以在高校图书馆的内部环境中,色彩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色彩心理学研究显示,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绝大部分读者希望寻求安静的角落,其中有的人喜欢光线充足、明亮的环境,而有的则希望身处略显幽暗的空间。
图书馆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应考虑如何正确运用色彩,通过色彩对读者的心理影响,达到增加亲切感、提高服务水平的目的。
2 图书馆内部空间色彩大部分的图书馆都已成为高校的标志性建筑,能够代表高校的学术水平。
西雅图国家图书馆分析——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论文公共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一项社会性,艺术性,技术性等综合性很强的设计工作。
公共建筑可分为商业建筑,交通建筑,展览建筑,纪念建筑,文教建筑,医疗建筑,体育建筑等。
这次我分析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就属于文教建筑。
1.设计者及其理念1.1设计者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由荷兰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所设计,不仅获选为时代杂志2004年的最佳建筑奖,2005年美国建筑师协会的杰出建筑设计奖,还赢得了纽约客杂志的高度赞誉,被称为“本时代修建的最重要的新型图书馆”。
1.2设计理念库哈斯的建筑概念灵感来源于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惊人的功能组合,建筑的必然元素,以及大面积的玻璃墙创造出非常现代而又有渲染力的空间感。
同时,他还非常重视建筑对环境的永续性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建筑拥有大片的玻璃墙,能有效减少室内对于照明的需求,同时建筑明练简洁的设计减少了建筑材料不必要的浪费,此外,落到建筑上的雨水还可以被收集起来灌溉室内外的植物。
西雅图图书馆在建设之初就被定义为可以避雨的巨大建筑,而这一特质对于爱读书的西雅图市民以及这个爱下雨的城市是如此的和谐而美丽2.总体环境布局:2.1总体概况: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是美国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系统的旗舰馆。
它位于市中心,是一幢由11层(56米高)的玻璃和钢铁组成的建筑。
对位于图书馆室内的人来说,可以拥有很宽的视野,而部分透明的玻璃结构在阅览区内还能够提供柔和的室外光线,并可防止眩光。
从远处看过去,这就像一位耸立在市中心的钢铁巨人。
折板状的建筑外型呼应西雅图错移山脉与转折河流的地景,内部空间明亮宽敞,用色大胆活泼,创造出一个现代化的生活休闲空间,巧夺天工地以立体的设计,让你处身室内亦能感到户外的绿化气色。
2.2室外空间的空间与场所A.开敞的空间场所(集散广场)在公共建筑中,因为人流比较集中而要求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广场,需要各种流线的通行。
图书馆空间的革命The Revolution of Library Space——库哈斯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解析The analysis of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by Rem Koolhaas高阳1GAO YANG摘要: 本文以图解的方式对库哈斯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功能、空间及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究其思想及功能体块的组织所引发的图书馆形式和空间的革命,同时指出其对当代图书馆的设计的指导性意义。
ABSTRACT : Based on the diagram ,this paper analyzes design concept 、function 、space 、form of the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designed by Rem Koolhaas ,and explores the revolution of form and space of library that are caused by his thinking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function blocks, meanwhile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library design.关键词: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 功能体块 形式 空间革命KEYWORDS : Seattle Central Library Function blocks Form Space Revolution1. 库哈斯及其图书馆理论1.1库哈斯介绍 如图01。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1944年生于荷兰鹿特丹,作为当今建筑界先锋派的建筑师之一,他拥有着狂飙式的革新性思想,希望通过建筑来连接各种复杂关系,加剧新旧事件的碰撞、融合,使建筑本身某种程度上成为城市的中心,以此表达人的各种思想、解决社会问题,。
1975年,库哈斯成立OMA (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表明了他将以建筑作为介入社会的窗口,并决定用“大都会建筑”作为响应大都会的方式;90年代后半叶成立了AMO 2,致力于对虚拟建筑的研究。
2000年获得普利策奖。
1.2库哈斯的图书馆理论正是通过对大都会的响应和图书馆形制的深入反思, 库哈斯才得以有针对性的提出其空间布局策略,实现了对传统图书馆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通过设计实现都市建筑空间与媒体虚拟空间的首次结盟。
1 高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6级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生(220060054) 联系方式: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进香河路35号 荟萃楼302室 邮编:2100962AMO :起源于哈佛,成形于 OMA ,拥有OMA 在建造方面的“硬性技术”和哈佛在社会政治文化方面的“软性技术”,将之结合成为没有钢筋混凝土的、非物质的“虚拟建筑”──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建筑”,使用平面设计、媒体技术等一切手段,图解式的建造,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场所的数据。
图01 库哈斯设计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图片来源:吴锦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摄图05 设计理念图 图片来源:EL croquis 134/135 首先,库哈斯界定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不再仅是关于书本的文化机构,而是所有新旧媒体共存、互动的场所。
其次,库哈斯尝试创造出一种新建筑概念:将真实世界空间的激动人心的特质(侧重人的感受——不可预测)与虚拟空间中的组织结构的清晰性(侧重计算机等技术——可控性)结合起来,并且形成互动关系。
其思想的产生与其早年有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后赴伦敦AA 学院(激进主义的温床)学习建筑的经历有关,建筑成为他发掘和制造事件的方式,而他将记者对事件的敏锐直觉带到了建筑中,是第一个系统地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建筑融为一体的建筑师,“他使建筑不再只是个容器,而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的反应堆”。
他不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是建筑理论家。
2. 西雅图公共图书馆设计分析2.1背景介绍 新的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占地5000m²左右,建筑面积33700m²大大超过了旧馆的18540m² 。
主要藏书为各类图书,如文件、期刊、音像视觉类材料等,达90万册,而旧馆只能储存70万册。
项目整体耗资 1.6555亿美元(造价较低是其最终胜于史蒂文·霍尔方案的原因)。
其中重要的是该图书馆需要储存大量的音像资料,它需要充分的体现现代社会发达的数字、媒体的影响。
对于数字化信息和图书的关系,其事务所进行了3个月的研究,甚至访问了微软公司,这就必然使得该图书馆不同于传统的图书馆,如图02、03。
首先传统图书馆基本上是一种平面上的功能划分,而西雅图公共图书馆则是从整体的体块入手,在垂直方向上进行了功能划分和流线组织,并且整体的书籍借阅方式也与传统有很大的不同,在后面有详细的论述。
图书馆位于第四、第五大街之间的一块带斜坡的基地上,由南至北逐渐升高,高差约10米。
周边设有广场、停车场。
周围高层林立,怎么与周边已有或古或今的建筑形成一定的呼应是库哈斯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决定图书馆最终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底层对道路进行了退让,形成了一定的虚空,并反射街道上人们的活动,增加了行人行走的趣味性;同时反射周遍林立的高层、天空的景象,使整个建筑消融于环境,如图04。
2.2设计理念该图书馆从当地社会、文化以及街区环境的角度出发,在人文的意义上对当代图书馆在城市中的定位给予了阐释。
他认为图书馆已经从一个单一的借阅空间转化为了人们社会活动的中心,担当着一个传播文化的角色,使不同年龄、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其中进行交流,而借阅只是其一部分功能,更多的其他事件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发生。
图02 传统图书馆功能流线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04 与基地关系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及吴锦绣现场照片、 EL croquis 134/135 OMA图03 西雅图图书馆功能流线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06 体块分析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07 功能分解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库哈斯觉得图书馆把自己定义为道德的最后堡垒是不明智的,他认为建造这样一座图书馆有着特定的时空条件,如图05:(1)网络使得传统的以收藏图书为主的图书馆模式发生了变化,交流无限制,那么图书馆的所有空间也应有交流的特质;(2)灵活布置的要求使得图书馆必须打破传统单一的大空间;(3)图书馆肩负的社会责任在建筑上反映为多功能、多内涵的社会中心;(4)兼顾到各种信息获取方式的平等,那么就要化解书本的影响;(5)基地的有限性决定了图书馆的各层次竖直布置。
而这些要求使得图书馆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这也正满足了库哈斯对“大”的喜好,在其《S,M,L,XL 》(1995),将其作品分为四类:小、中、大、超大,他所界定的:“大”是最大化差别的集合,可以完成各种事件杂乱的存在、并相互或独立或依赖从而形成各种新的关系这一复杂而又有创造性的任务 ,最终形图11 螺旋书库剖透视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成人们不同的行为和多样的空间体验。
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其过人的雄心与气魄。
而他对于城市的情有独钟也使得“城市起居室”的概念被引入到这个图书馆设计中来,如1978年所写的《癫疯的纽约——一部曼哈顿的回溯性的宣言》就论述了他对都市化的革命性认识,把它作为一种思考方式、一种意识形态,进而把这种理论融入到他今后的设计中。
所以说库哈斯是一个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结合的建筑师。
2.3功能体块、流线库哈斯把当代图书馆的复杂功能和内部活动进行整合压缩,重组成九个功能区,提出了了“5+4”的体块组合方式,形成了五个尺度不同的实体与它们之间形成的四个虚体,这种操作方式使五个相对私密的功能体块间自然形成了活跃的公共空间,如图06。
实体代表着不同的相对私密的功能,顶层的体块为办公,往下依次是螺旋书库、采编、仓库及设备停车。
中心阅览作为单独的一部分,悬浮于建筑的上部,下面的开敞空间为演出,交流,文化活动等公共性更强的功能,提高了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作用。
根据基地现有高差,在其不同标高层设有不同人员的出入口。
主要人流出入口设在北面的第五大街上,由三层进入,并就近设置单独的残疾人入口;在南面的第四大街设有少儿图书及外文入口,避免了大量人流对于少儿的干扰。
各个功能体块间主要以电梯和自动扶梯相连,不同的人流被分送到相应体块内,整个建筑虽然规模宏大,但流线清晰合理,使用高效,如图03、07。
2.4空间各相对固定但错动的功能体块由于位置和面积的变化会自然形成很多奇特的多角空间,并与其所夹的公共活动空间紧密咬合,二者相互补充形成了流动而又透明的空间,形态的贯穿空间开敞明亮,但感觉又是自然生成不留人工痕迹的, 种活动,不同的事件在此发生,关系,也许只是人们午休的好去处,正如库哈斯本人所称的:是“城市的起居室”的所在。
该图书馆中,书库部分。
整体由类似赖特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式的螺旋楼层组成,这种手法在库哈斯早期的法国国家图书如图08中黄色部分为螺旋馆——资料查询馆,在西雅图图书馆中终于得以实现。
该丰富、新奇空间的配置是与其采用了一种新的图书分类方式分不开的,他认为:在现今,跨学科学习、应用愈发重要,所以他把书分为虚构的(Fiction )和非虚构(No Fiction )的两类,整个螺旋书库利用杜威十 图08 库哈斯的法国国家图书馆方案中的螺旋馆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09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系统图 图片来源:EL croquis 134/135 OMA 图10 螺旋书库轴侧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13 黄色空间 图片来源:单数•双数(上) 及吴锦绣现场照片 进制图书分类系统3,如图09,按书号的顺序,从“000”到“999”,依次排列,沿坡道形成一条连续的书带,单独分隔的书库消失了,除小说以外的所有书籍都被陈列在一个空间内,不管什么背景的人都可以在同一个空间内阅览书籍,人们可以任意的在书库的各楼层间穿梭,大大节约了读者借阅的时间,如图10、11。
新的图书检索系统可以向任何专业背景的读者提供所有有关的其他专业的书目及内容介绍。
在图书馆内部特定空间的营造上,库哈斯大胆的运用色彩,通过不同色彩的冲击形成丰富而又多变的空间。
如图12为会议空间采用全红色配以曲线的形式,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楼梯和地面局部也采用红色处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和划分空间的作用。
而通往采编区和螺旋书库的自动扶梯则为明亮的黄色,强调了主要的交通流线,使借阅者第一眼就可以找到通往下一个目的地的路径,如图13。
在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结合上,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库哈斯尝试创造出一种新的建筑概念:将真实世界空间的激动人心的特质与虚拟空间中的组织结构的清晰性结合起来,并且形成互动关系,他在具体空间的设置上进行了一定的考虑,如在通往报告厅的自动扶梯两侧墙面上,时刻有动态的影像不断闪现,给人营造一种虚幻诡异的氛围,读者在感受实体的黄色空间的同时,也会被变换的画面所展现的空间景象所吸引,从而创造出一种幻觉:不知自己身在何方——现实?幻境?如图143 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系统(Dewey decimal system):就是利用十进制来对图书进行分类和编号,所有图书别分成十大类,每一大类又分成十个小类,每个小类又可再分,以此类推,每个数字代表某一个级别的分类,数字位数越多,所指的类别就越具体,比如查找有关“蝴蝶”的书,就是59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