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古诗三首望洞庭
- 格式:docx
- 大小:36.68 KB
- 文档页数:2
三年级的第17课《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首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
诗人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手法,描绘了天门山雄伟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的杰作。
诗人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西湖的美景刻画得淋漓尽致,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性格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名篇。
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湖光秋月、君山的景色,表现出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材和教辅材料或请教语文老师,了解更多具体信息。
三年级语文十七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第十七课中的三首古诗分别是《望庐山瀑布》、《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
这是一首描绘庐山瀑布景色的古诗,
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
下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
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表
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审美观念,即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感受。
在学习这些古诗时,学生们可以通过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意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
三年级上17古诗三首望洞庭《三年级上 17 古诗三首望洞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组古诗三首,其中一首便是《望洞庭》。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洞庭湖的美丽风光,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遐想。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诗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整首诗意境优美,用词精妙,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神秘的洞庭湖畔。
“湖光秋月两相和”,诗人开篇便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画面。
湖水的波光与秋天的月光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一幅柔和、美妙的景象。
这“和”字用得极为巧妙,它不仅表现了湖光与月光的自然融合,更传达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想象一下,在一个秋夜,月光如水般洒在湖面上,湖水轻轻荡漾着月光,那是多么美丽而宁静的场景啊!“潭面无风镜未磨”,这一句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打磨的铜镜。
在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平静得就像一面巨大的铜镜,虽然有些朦胧,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铜镜在古代是人们梳妆打扮的工具,而这里将湖面比作铜镜,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湖面的平静,还让人联想到了湖水的清澈,仿佛能够映照出世间的一切。
这种比喻既生动又贴切,让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之美。
“遥望洞庭山水翠”,诗人站在远处眺望洞庭湖,只见山水一片翠绿。
这里的“翠”字用得极为精彩,它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山水的生机勃勃和绿意盎然。
洞庭湖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树木郁郁葱葱,与湖水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整首诗中最为精妙的一句比喻。
诗人将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将湖中君山比作青螺。
远远望去,洞庭湖就像一个巨大的白银盘子,而君山则像盘子里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
这个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的广阔和君山的渺小,还展现了两者之间的和谐之美。
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能创造出如此奇妙的景象。
刘禹锡的这首《望洞庭》,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美丽的湖光山色。
三年级古诗三首望洞庭一、望洞庭
(一)
洞庭湖心月淡蒼,滿江秋色滿天紅。
万山浮藍一片碧,一輪紅日不落東。
(二)
閃閃湖光蔚未央,拂面寒岸紅晴風。
蒲梁翠蓋秋影隱,數里之外雁陣冷。
(三)
昼夜顛顛太廻舟,洞庭山拱似會流。
清暑映雨晴夕漸,邀客遊山何時休?
二、湖中夜游
(一)
湖水漁火夜放歌,湖畔風生清虹膜。
摩天碧船輕煙起,滿城霞光一汪紅。
(二)
倒波渺渺暮雨襟,嬌色景物在此深。
雙橇花影紅帳裏,床邊微波輝似金。
(三)
月照湖上五湖灣,沙上青芷滿天蓬。
鳳凰島珠碧華燭,川流夜游紅紗冢。
三、滔滔江潮
(一)
滔滔江潮下放沙,月畫山和水伴霞。
遠峰高低迢迢曲,星斗紅雲夜添花。
(二)
泛浮碧簾重婪婪,芙蓉空中接劍青。
鹽桨吹又復激激,舟子煙消島逝情。
(三)
漁笙清歌心自輕,夜深雲氣滿海湛。
漁火點點滿天明,一曲紅塵歸空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