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和方剂类型及作用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30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1.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
2. 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白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主治脾虚湿盛证。
3. 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或气虚下陷证。
4. 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
5. 四物汤: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功效:补血调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6. 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发热证。
7. 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生姜、大枣。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及脾不统血证。
8.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虚证。
9. 金匮肾气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
功效:温补肾阳,化气行水。
主治肾阳虚证。
10. 炙甘草汤:炙甘草、人参、阿胶、生地黄、桂枝、麦冬、火麻仁、大枣。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阴血阳气虚弱,脉结代。
11. 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药、白术(炒)、茯苓(炒)薄荷(炒)、甘草(炙)。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2.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青连翘(炒)、干生地(净)、车前子(炒)、淡黄芩(酒炒)、生栀子(炒)、粉丹皮(酒炒)、泽泻(炒)、苦木通(去节)、生甘草(生)。
功效: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实火证及下焦湿热证。
13. 左金丸: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
功效: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及嘈杂吞酸证。
14. 清胃散:生地黄(细锉)、当归身(酒洗)、牡丹皮(去心)、黄连(拣净)、升麻(去根)。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及牙宣出血等症。
15. 玉女煎:石膏(煅)、熟地黄(酒蒸)、麦冬(去心)、知母(酒炒)、牛膝(酒蒸)。
66种常见的中医方剂功用及主治中医方剂学由总论和各论组成,总论中方剂的治法、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较重要。
1.《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2.方剂的变化形式:(1)药味增减的变化——逍遥散和黑逍遥散(2)药量增减的变化——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3)药味加减与药量增减变化的联合应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半夏泻心汤与生姜泻心汤。
Wellness accessories3.君药和主要功效来命名的是:龙胆泻肝汤、桃核承气汤、半夏泻心汤、黄连解毒汤、苏子降气汤。
4.火郁发之: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5.以泻代清:凉膈散。
6.辛开苦降:左金丸、麦门冬汤、小陷胸汤、半夏泻心汤。
7.应用高良姜的方剂:天台乌药散8.生姜、干姜同用的方剂:厚朴温中汤、实脾散。
9.桂枝汤: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药后“啜热稀粥”。
10.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
其中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全方体现“散中有收”。
11.九味羌活汤: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12.银翘散:“辛凉平剂”13.麻杏石甘汤:石膏倍于麻黄。
14.败毒散:佐药人参——扶助正气,鼓邪外出。
15.大承气汤:主治①阳明腑实证。
②热结旁流证。
——体现“通因通用”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16.大黄牡丹汤: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17.大陷胸汤: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18.温脾汤: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等。
19.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
20.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等。
21.小柴胡汤:用量最大的是柴胡;人参的作用是①扶正祛邪;②益气实里。
22.蒿芩清胆汤:功用——清胆利湿,和胃化痰;主治——少阳湿热证。
23.四逆散:主治——①阳郁厥逆证。
②肝脾气郁证。
柴胡为君,透邪升阳以舒郁;与白芍疏肝理脾;与枳实一升一降,舒畅气机,升清降浊。
举出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一、理论型中药方剂在中医药理论体系中,有许多经方名剂,这些方剂大多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例如《伤寒论》中提出的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等就是理论型中药方剂。
二、经验型中药方剂经验型中药方剂是中医师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治病秘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
比如汤药类、丸剂类、散剂类等,在临床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复方型中药方剂复方型中药方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成药组成,通过研制而成。
例如清热解毒丸、逍遥丸等都是典型的复方型中药方剂。
四、通用型中药方剂通用型中药方剂是指一些常用的、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十全大补丸等都是治疗多种疾病的中药方剂。
五、个性化中药方剂个性化中药方剂是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制订的特色方剂,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特点。
这类方剂常常由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配方。
六、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典型病症型中药方剂是根据一些常见病症制定的特色方剂,如《金匮要略》中的金匮肾气丸等都是治疗特定病症的典型中药方剂。
总结回顾:通过全面分析以上六种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我们可以看到中药方剂不仅包括理论型、经验型、复方型、通用型、个性化和典型病症型的方剂,而且具有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药方剂的种类繁多,不同类型的方剂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中,对中药方剂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对中药方剂的常用类型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我看来,中药方剂的多样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对于推动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不同类型的方剂,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广泛的临床实践,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健康需求。
希望以上对中药方剂常用类型的讨论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也希望能够为你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需要深入探讨,欢迎随时与我交流讨论。
常用中药方剂 Excel中药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下面是一份常用中药方剂的 Excel 表格,包含了方剂名称、组成药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来源出处、禁忌人群、适用人群和药理作用等九个方面。
1. 方剂名称方剂名称是中药方剂的标识符,用于描述方剂的主要组成和功效。
每个方剂都有一个独特的名称,通常由多个中药材名称组合而成。
2. 组成药材组成药材是中药方剂中的主要成分,也是决定方剂功效的主要因素。
每个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每一种药材的用量都有明确的规定。
3. 功效主治功效主治是中药方剂的主要治疗方向和作用机理。
不同的方剂具有不同的功效,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也有不同的治疗效果。
4. 用法用量用法用量是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法和用药量。
中药方剂的用药量通常以克为单位,使用方法包括口服、外敷等。
5.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是指在服用中药方剂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禁忌,包括孕妇禁用、过敏体质慎用等。
6. 来源出处来源出处是指中药方剂的来源和出处,包括古代医书、现代医学文献等。
了解来源出处有助于了解中药方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7. 禁忌人群禁忌人群是指不宜使用该中药方剂的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
不同的方剂有不同的禁忌人群,需要注意用药安全。
8. 适用人群适用人群是指适合使用该中药方剂的人群,根据不同的病症和体质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进行治疗。
在用药前需要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症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方剂。
9. 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是指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包括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等方面的调节作用。
了解药理作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药方剂的治疗原理和使用方法。
例如,某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药理作用方面,需要特别注意中药方剂的作用机理和作用途径,以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对于一些具有较强药理作用的中药方剂,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用药安全和有效。
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通过各种中药的组合使用,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成的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
下面将介绍中医最常用的20个方剂。
1.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是用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具有益气养阴、利水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湿热下注、腹胀便溏等症状的治疗。
2.四君子汤四君子汤是用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脾虚胃弱、气虚脱陷等症状的治疗,具有益气健脾、升阳固表的作用。
3.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用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肾阴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滋阴补肾、益精生髓的作用。
4.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用当归、桂枝、生姜、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侵袭、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5.十全大补丸十全大补丸是用人参、黄精、当归、白术、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胃的作用。
6.温胆汤温胆汤是用胆组合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胆囊寒凝、胆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胆通腑、化石消肿的作用。
7.逍遥散逍遥散是用中药组合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心神失常、躁狂等症状的治疗,具有安神定志、清热解毒的作用。
8.赤芍当归汤赤芍当归汤是用赤芍、当归、川芎、白芍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血瘀络阻、经血不畅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
9.四逆汤四逆汤是用人参、干姜、大枣、炙甘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寒邪困脏腑、阳气不足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温阳散寒、调理气机的作用。
10.茵陈蒿合剂茵陈蒿合剂是用茵陈、蒿子秆、凌霄花、五味子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湿气内盛、小便不利等症状的治疗,具有清热利湿、解毒通便的作用。
11.前胡败酱散前胡败酱散是用前胡、败酱草等中药制成的方剂,主要用于风寒郁闭、头痛感冒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舒散风寒、解表止痛的作用。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中药方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骨伤科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活血化瘀类1、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常用于跌打损伤初期,瘀血肿痛。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共为臣佐药。
2、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损伤后瘀血内阻,胸痛头痛等症。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柴胡疏肝解郁;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3、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瓜蒌根润燥消瘀;穿山甲破瘀通络;大黄荡涤凝瘀败血;甘草调和诸药。
二、接骨续筋类1、续骨活血汤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续骨。
用于骨折中期,瘀肿渐消而未尽,疼痛减轻。
方解: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活血养血;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接骨续筋;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2、新伤续断汤组成:当归尾、地鳖虫、丹参、乳香、没药、骨碎补、泽兰叶、延胡索、苏木、续断、桃仁、桑枝。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接骨。
适用于新伤骨折,筋脉损伤。
方解:当归尾、桃仁、丹参、地鳖虫、苏木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活血止痛;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泽兰叶活血利水;桑枝通经络。
3、接骨紫金丹组成: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
功效:接骨续筋,活血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断。
方解:土鳖虫、自然铜接骨续筋;乳香、没药、血竭、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大黄逐瘀通经;硼砂清热解毒。
中医常用方剂一、治燥剂轻宣润躁1、杏苏散:【处方】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功能主治】轻宣凉燥,化痰止咳。
治外感凉燥,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嗌塞,苔白脉弦。
【用法用量】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备注】方中杏仁苦辛温润,宣肺降气,苏叶辛苦芳香,解肌发表,并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理气机,前胡降气化痰,宜肺散风,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
合用共奏轻宜凉燥,化痰止咳之功。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桑杏汤【处方】桑叶3克杏仁4.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功能主治】清宣燥热,润肺止咳。
治秋感温燥,灼伤肺津,身不甚热,干咳无痰,咽干口渴,舌红,苔薄白而燥,右脉数大者。
【用法用量】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重者再作服。
【备注】方中桑叶轻宣燥热,杏仁宣降肺气,共为君药;豆豉宣透胸中郁热,栀子皮轻,清上焦肺热,同为臣药;沙参、梨皮、象贝生津润肺,止咳化痰,均为佐使药。
对于秋感温燥初起,见证如上所述者,甚为适合。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2、翘荷汤【处方】薄荷4.5克连翘4.5克生甘草3克黑栀皮4.5克桔梗9克绿豆皮6克【功能主治】清上宣肺。
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耳鸣目赤,龈胀咽痛者。
【用法用量】上药以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顿服之。
日服二剂,甚者日三服。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备注】方中薄荷、连翘、栀皮清宜上焦之燥热;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绿豆皮味甘性寒,与连翘、桅皮合用,能清热解毒。
诸药同用,则燥热得清,诸症亦解。
【摘录】《温病条辨》卷一3、清燥救肺汤【处方】桑叶石膏甘草人参桑白皮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知母地骨皮【功能主治】清燥润肺。
常⽤中药及⽅剂常⽤中药及⽅剂渗湿利⽔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茵陈、萆薢、威灵仙、⼟茯苓;利尿作⽤⽐较:泽泻>猪苓>茯苓健脾化湿药:茯苓、⽩术、苍术、⼭药、⼭楂;理⽓药:陈⽪、厚朴、⽊⾹;助阳化⽓药:⾁桂、桂枝、附⼦、⼲姜;补益药:黄芪、党参、⽩术、⽩芍、当归、⽢草。
⽊通常⽤于⽔肿、⼩便不利,但关⽊通中含马兜铃酸(肾毒性物质),⼤量应⽤可导致肾⼩管上⽪细胞坏死,所以要慎⽤。
汉防已、⼴防已、马兜铃、天仙藤都含有马兜铃酸,要慎⽤。
五苓散:茯苓、猪苓、泽泻、⽩术、⾁桂;具有化⽓利⽔、健脾祛湿的功效,适⽤于⽔肿、⼩便不利等症。
泽泻渗湿利⽔为主药,茯苓、猪苓增强泽泻利⽔作⽤为辅药,茯苓、⽩术健脾渗湿,桂枝助阳化⽓。
五苓散与平胃散(苍术、厚朴、陈⽪、⽢草)合⽅称胃苓散,治疗泄泻⽅剂。
平胃散燥湿运脾,⾏⽓和胃,治疗采⾷减少,多种泄泻。
五⽪散:⽣姜⽪、桑⽩⽪(五加⽪或地⾻⽪)、陈⽪、⼤腹⽪、茯苓⽪各等分,是治疗⽔肿的通⽤⽅。
茯苓⽪渗湿利⽔兼能健脾;⽣姜⽪利⽔;桑⽩⽪降肺⽓、通调⽔道;⼤腹⽪、陈⽪理⽓除湿。
本⽅重在健脾渗湿、利⽔消肿,针对肾性⽔肿、⽔盐代谢障碍等疾病,可辩证加减使⽤,常配合补⽓健脾药如党参、黄芪、⽩术,温⾥助阳药⾁桂、附⼦、⼲姜等药物。
中药组⽅:茯苓、⽣姜⽪、泽泻、⽩术、黄芪、⼭楂、⽊⾹、厚朴、⽢草;按0.5%~1%⽐例拌料,可以加复合维⽣素B、维⽣素E 等;⽅中茯苓、⽣姜⽪、泽泻利⽔消肿,茯苓、⽩术、黄芪、⼭楂健脾利⽔消⾷,⽊⾹、厚朴调理⽓体,⽢草调和。
保肝中药:五味⼦、柴胡、茵陈、⽩芍、郁⾦;利尿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萹蓄、瞿麦;解毒药:⽢草、绿⾖;提⾼免疫⼒:黄芪、党参、五味⼦、茯苓、⽢草、⽩术;也可⽤车前草⽔、⽢草糖⽔等解毒。
病毒引起的肾病,初期以清热解毒,宣散风热为原则(银翘散、双黄连);⿍盛期以泻⽕解毒,清热⽣津为原则(⽩虎汤、⿇杏⽯⽢散);深⼊期以清热解毒,凉⾎活⾎为主。
史上最全中药配方大全1.四物汤:益血安神,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症状。
2.寒凉消痛胶囊: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适用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症状。
3.茵陈蒿汤:清热解毒,适用于胃肠炎、急性结膜炎等症状。
4.逍遥散:祛风湿、消肿止痛,适用于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症状。
5.扁豆散:清热解毒,适用于急性扁桃体炎、溃疡性口炎等症状。
6.補中益氣丸:补中益气,适用于乏力疲倦、气虚内伤等症状。
7.回春丸:滋补强壮,适用于体弱多病、养颜美容等症状。
8.逍遥丸:安神定志,适用于失眠、健忘等症状。
9.薏苡仁散:利湿消肿,适用于水肿、排尿困难等症状。
10.四神丸:安定心神,适用于失眠多梦、焦虑不安等症状。
11.茯苓健脾丸: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12.治疗乙肝:黄连上清丸、护肝片、核仁肝片等中药配方。
13.治疗慢性咽喉炎:慢喉宁口服液、藿香正气口服液等中药配方。
14.治疗脱发:养生脱发汤、益毛丸等中药配方。
15.治疗消化不良:大力神胃康片、参苓白术散等中药配方。
16.治疗痛风:活络消痛酊、通淋颗粒等中药配方。
17.治疗感冒:感冒清热颗粒、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配方。
18.治疗便秘:大承气丸、红豆薏苡仁汤等中药配方。
19.治疗高血压:复方丹参片、降压草本颗粒等中药配方。
20.治疗糖尿病:降糖胶囊、龙胆降糖片等中药配方。
21.治疗失眠:安宁神静胶囊、安宫牛黄丸等中药配方。
22.治疗便血:血府逐瘀片、止血宝合剂等中药配方。
23.治疗子宫肌瘤:原发逐瘤丸、红花逐瘤丸等中药配方。
24.治疗痛经:桃仁红花丸、茵陈蒿汤等中药配方。
25.治疗冠心病:血脉通胶囊、养心安神胶囊等中药配方。
中药虽然源远流长,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毒性较大或者功效不确定的药物,请务必遵医嘱,并在合格的中药店购买正规的中药。
同时,在使用中药时也应该注意个人体质的差异,不要盲目追求疗效,而忽视身体的变化。
祝愿大家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