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98.00 KB
- 文档页数:15
中国“急性心衰诊断和治疗指南”发布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峻“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借鉴了国外相关指南的经验,包含了这一领域内最新的观念和理念,同时肯定和推荐了我国学者处理急性心衰的经验和近几年我国制定、修订的相关指南和共识意见。
其主要内容不仅城市大医院的医生可以应用,而且基层医疗单位的一线医生亦可接受和乐意应用。
分类和诊断:简单且易于掌握临床类型根据急性心衰病因、诱因、血液动力学及临床特征作出分类(表1)。
急性左心衰的临床表现包括基础心血管疾病的病史和表现、各种诱发因素、早期临床表现(如原因不明的疲乏和运动耐力降低、心率增加和气急)、急性肺水肿和心原性休克的表现。
实验室和辅助性检查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血生化等);心衰的生物学标志物,包括B型利钠肽(BNP)/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心肌坏死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或T或I(cTnT或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
病情严重程度分级分级方法主要根据末梢循环的望诊观察和肺部听诊,无需血液动力学监测,适合一般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床边分析(表2)。
从Ⅰ~Ⅳ级病情逐渐加重,病死率分别为2.2%、10.1%、22.4%和55.5%。
鉴别诊断:强调特征检查急性左心衰对于可疑病例应先根据上述左心衰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性检查,作出初步诊断。
仍有怀疑者,应检测BNP/NT-proBNP。
如BNP<100 ng/L或NT-proBNP<400 ng/L,心衰可能性很小,阴性预测值为90%;如BNP>400 ng/L或NT-proBNP>1500 ng/L,心衰可能性很大,阳性预测值为90%。
急诊就医并伴明显气急、临床难以确定气急原因系由于呼吸系统疾病,或急性心衰者,如这两个指标正常或偏低,几乎可以除外急性心衰。
急性右心衰此类患者常需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多见于三种情况:(1)右心室梗死伴急性右心衰:有右心室梗死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改变,伴典型症状如低血压、颈静脉充盈和肺部呼吸音清晰的三联症。
急性心力衰竭中国急诊管理指南(2024)目录CONTENCT •指南背景与目的•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与评估•急诊治疗原则与措施•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体系建设•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01指南背景与目的急性心力衰竭现状及挑战发病率和死亡率急性心力衰竭(A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特点,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诊疗现状目前,AHF的诊疗存在诸多挑战,如早期诊断困难、治疗不规范、患者预后差等。
急需规范化管理为提高AHF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急需制定规范化的急诊管理指南。
80%80%100%指南制定目标与意义通过指南的制定和实施,规范AHF的急诊管理流程,提高诊疗效率和质量。
指南强调多学科协作在AHF 诊疗中的重要性,推动急诊科、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等多学科共同参与。
通过规范化的诊疗流程,提高AHF 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
规范急诊管理流程推动多学科协作改善患者预后适用范围和对象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急诊科对AHF患者的接诊、评估、诊断和治疗。
适用对象指南主要针对急诊科医师、心血管内科医师、重症医学科医师等参与AHF诊疗的医护人员。
同时,也可供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使用。
02急性心力衰竭诊断与评估临床表现与分型临床表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状痰,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增快,奔马律等。
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急性左心衰竭和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
分型根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可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HFmrEF)。
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诊断依据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后作出诊断。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典型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异常、胸部X线检查异常、超声心动图异常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疾病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