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
- 格式:docx
- 大小:20.53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我国通识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全面、多元的教育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与此我国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浅析,以期为我国通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是积极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通识教育,积极探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一些高校还在通识教育中引入了跨学科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存在着课程设置单一、缺乏灵活性的问题。
由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与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法相衔接,因此一些高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往往难以突破学科壁垒,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通识教育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学完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影响了通识教育的效果。
我国通识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的评价中主要依靠学分制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导致通识教育的效果无法真正发挥出来。
我国通识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
目前,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学科研究能力的优秀教师,导致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加以解决。
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丰富和多样化通识教育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引言: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普及率不断提高。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
然而,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如何,是否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待进一步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四所著名高校为例,对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揭示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通识教育的定位和目标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教育要求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等。
这四所高校在通识教育定位上各有侧重,北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清华大学注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人民大学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北京师范大学注重教育的综合素养和教育思辨能力的培养。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这四所高校中,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丰富多样。
课程的内容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些课程既有基础性课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础物理学》等,也有选修课程,如《中华传统文化》、《心理咨询与个人成长》等。
这些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多样化的知识和学科背景,培养其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这四所高校中也有所不同。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采用辅修制度,使学生有机会选择学习其他学科领域的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则采用公共必修制度,所有学生都要修完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
这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产生不同的影响。
四、通识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通识教育在这四所高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缺乏认识,不够重视。
其次,一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的能力有待提高。
一、概述通识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就和经验。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我国在通识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二、政策支持和制度建设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发展方向。
各级学校也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制度建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价体系。
政府还加大了对通识教育的投入,提供了更多的经费和人力支持。
三、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等。
学校还创新教学方法,引入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和资源,如项目学习、实践教学、上线教育等,全面提高了通识教育的质量。
四、学生体验和综合能力培养我国的学校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参与,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到通识教育当中,如社会实践、志愿活动、科技竞赛等。
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我国的通识教育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性的通识教育项目和活动,促进了我国通识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六、挑战与展望在通识教育领域,我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我国更需要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和学生特点的通识教育模式和路径。
我国在通识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无法忽视的,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通识教育一定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为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七、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在我国,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
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相对较为优越,而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校则面临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通识教育在实践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摘要]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在实践中面临着许多困境与挑战,需要人们深思。
对通识教育本义理解上的误区,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管理制度等都是影响和制约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因素。
借鉴发达国家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改造中国教育传统理念,结合中国国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通识教育十分必要。
[关键词]通识教育实践制约因素随着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大学的不断渗入,许多研究型大学开始对通识教育进行各种实践和探索。
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一些制约和影响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正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关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会推动我国通识教育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一、对通识教育本义的理解有误区对通识教育本义的理解与认识,不仅在国内存在着混淆,在国际上也是难以厘分。
如果没弄清通识教育的本义,那么通识教育的实践必然是盲目的。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指贯通。
学生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通达不同领域之识,培养学生开放融通的思维,寻找事物本质的普遍的联系。
“识”不仅限义于理性的知识,还包括人的情感、责任、合作、意志等。
通识教育不仅着眼于知识的获得,还着力于全面人格的培养,要人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去。
通识教育是针对一些新兴的大学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而出现的。
哈佛大学《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红皮书”对通识教育的理解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理论,重视学科渗透。
”通识教育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宽广、全面,但它强调的不是客观知识的广博性,更注重人性和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
通识教育培养的学生自觉能力强,具备宽广的适应性和较深厚的知识底蕴。
教育活动的最高价值在于其完整性。
当我们知道的东西越多时,能掌握的东西就越多,学习就变得越容易上手。
知识储备越多,认知领域越广泛,创造性就越大。
完整的心智有助于新观点的产生,笼统的知识储备能增强创造性。
可以说,通识教育能帮助改善人的观念和理解。
人们常将跨专业学习、复合型人才培养误认为是通识教育,其实它们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通识教育,而是为了纠正高等教育过分细化专业化培养人才的弊端,为了更好地进行“专业教育”,都属于“专业教育”范围内的调整。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一、发展现状我国的通识教育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动通识教育的发展。
不少高校纷纷将通识教育引入到学生教育中,并建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学校内部也开始逐步形成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和支持。
我国政府也对通识教育发展做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促进了通识教育的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我国通识教育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通识教育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后,能够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问题尽管我国通识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
我国通识教育在理念和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脱节。
一些学校在进行通识教育时,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由于通识教育的推行倾向于课程设置,而非真正的教育理念转变,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国通识教育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存在问题。
一些学校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实践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一支高素质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这就导致了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作用。
我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些学校在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时,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性,导致了课程设置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体系。
我国的通识教育在评价体系上亦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学校对通识教育的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主要以学分绩点为主要评价指标,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综合测评。
这就使得通识教育的效果不能真正得到全面的反映。
三、对策建议针对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和改进。
学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的理念转变和实践创新,从而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加大对通识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
浅析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1. 引言1.1 背景介绍通识教育是一种发展迅速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
我国通识教育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通识教育逐渐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通识教育也在逐步发展和完善。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态度,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其影响和启发。
我国通识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思考和解决。
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对于深入了解我国教育体制的现状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情况,掌握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和走向。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制定科学的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现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根源和内在联系,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探讨影响因素和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促进我国通识教育的健康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研究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1. 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目前我国各大学普遍设立了通识教育课程,但通识教育的普及程度还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尚未充分重视通识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2. 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的设置种类繁多,涵盖面广。
除了传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通识课程外,还涉及到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领域。
近年来中国通识教育现状研究分析作者:贺法容林启我朱倩文程铭楷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10期【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新的人才目标需求,我国通识教育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旨在对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的通识教育相关论文以及相关权威著作资料进行整理,从通识教育基本走向、发展现状、实践困境、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剖析出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普及的基本情况,进而更精确的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
在未来通识教育研究中,要加大通识教育的普及力度,加强对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关注民族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国家“十三五”规划强调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实行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通识教育在我国的普及发展,虽然诸多高校已逐步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实施通识教育,但学生的专业门阀观念过强,部分高校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认识尚浅,通识教育师资人才缺乏,课程体系设置不全等问题都成为了推行通识教育的瓶颈。
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及学术期刊的整理和分析,探究出中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框架本文以中国知网“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平台进行数据采集。
首先,以主题包含“通识教育”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980个样本数据;其次,再以主题包含“我国通识教育现状”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获得70个样本数据;最后,对这70个样本进行精读与分析,剔除重复样本和与本课题无关样本,最终实际获得15个样本。
针对这15个样本,参考部分相关权威书籍,本文从通识教育的定位、论文的授予年份、师资、实践现状以及课程体系设置五个方面为分析框架,进行质性分析。
二、基于通识教育发展阶段基本情况走向的分析对于相关博硕士论文授予年份的整理分析,可以大概了解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而更加准确地给出未来通识教育建设性意见。
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措施分析发布时间:2021-07-30T11:43:25.58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4月第10期作者:宋兆祥王南冰[导读] 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宋兆祥王南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山东青岛 266109摘要: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是各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高校开设此类课程有着非常强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遗憾的是,很多高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存在着诸多问题。
我们从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平台、探索实施知识能力素质一体的通识教育课教学模式、加强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措施,以期对通识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存在问题;解决措施分析一引言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源自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英国教育家纽曼继承并发展了亚氏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古典人文学为主要内容、以开发和培养人的理性为内涵的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德学院教授帕卡德首次提出“通识教育”的概念,并应用于大学的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为学生提供一种古典人文的、社会的、科学的和综合的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加以系统和有机地整合,在学生致力于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如今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世界一流大学非常重视本科教学。
加强通识教育,培育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培养智慧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是这些学校的共识(冯永刚魏敏敏2020)。
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指出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素质教育。
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开始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二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中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由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受到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支撑,更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内在要求。
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彭红梅摘 要: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实行了通识教育的改革。
尽管通识教育的理念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认同,但由于我国的通识教育脱胎于原有的专业化办学模式,致使当前的通识教育实践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因此,要使通识教育在我国取得实效,必须调整通识教育的目标,强化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人文性,并增加教学强度和严格考核。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核心课程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43-1027/F(2008)7-085-01作 者:长沙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07一、通识教育的内涵通识教育理论发端于欧美,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书(即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提出通识教育应以教会学生有效思考、思想沟通、分辨价值为目的,努力培养“全人”,即善良的人、善良的公民和有用的人。
当今美国学者关于通识教育的流行观点是将之看为非精化和非专业化的学习,强调其目的是要给学生某些价值、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其在自由的社会中生活得恰当舒适和丰富美满;要让学生对于其生活中的丰富文化遗产,现实社会中的可贵经验智慧,能够认同、择取、内化,使之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美国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成功的国家。
自从1951年通识教育计划在哈佛大学正式推行以来,它已经从一种教育理念发展成为科学化、系统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为美国大学的世界一流地位做出了举世公认的贡献。
二、通识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建国后,在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专才教育,加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我国通识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摘要: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部分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不健全;②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③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及支持机制。
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①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②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③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
关键词:通识教育;存在问题;现实出路一、通识教育的发展通识教育的历史久远,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
19世纪初,美国学者帕卡德(A.S.Packard)提出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概念并引入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以“核心课程”(哈佛大学)、“经典名著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分类必修课”(其他多数高校)为主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格局。
中国学者对通识教育的探索起步较晚,研究分散且不够深刻,但不乏李曼丽教授运用马克思的“理想类型”方法,就通识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三个维度进行了系统阐述。
各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然尚未对通识教育的内涵达成共识,但大多都认同:通识教育是随着近代高等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暴露的弊端应运而生的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它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二、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现状本文选取福建省不同层次各具代表的部分普通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厦门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一本高校———福州大学、福建省高水平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公办本科二本大学———闽江学院、省属地方本科院校———三明学院、民办本科院校———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据调查统计:厦门大学涵盖文学、哲学、艺术等11类38门通识课程,另设“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用于课外讲座、科技竞赛、文艺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素质教育第二课堂宣传与引导;福州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文学与艺术、创新与创业四大模块通识课程,并于2015年颁布的《高水平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专项规划》中指出,将在未来三年打造20门通识教育选修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体育、文学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并按文科类、理工类、农科类学生制定不同的通识教育培养计划;闽江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等9门通识课程;三明学院涵盖历史和文化、社会科学、心理健康教育等10门一般通选课程,另于2013年起将其引进的本科国际通识教育项目纳入高招计划;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语言、艺术教育、体育与健康、创新创业教育等六大模块通选课,其中公共选修课占课程比例5.53%,实践课占课程比例28.4%。
三、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2018年4—9月,笔者对上述高校开展的通识教育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发放问卷582份,实际回收569份,实地访谈36人,发现普遍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高校缺乏对通识教育的准确把握1.理念存在误区各大高校的教育发展离不开其办学办校理念、自身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观念,有些高校具有比较强的就业导向性,偏向于技能和应用,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有些高校着重发展本校的特色学科、特色专业,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教学资源倾斜,导致其他“冷门”专业“冷暖自知”;虽然有些高校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仅把它作为专业教育的补充,且易在实践过程中不自觉地为之蒙上专业教育的“面纱”,或是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割裂、相互对立,以至于精英说着精英们理解中的通识教育,学校教育的具体执行人员做着自己能够做到的通识教育,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2.课程体系不健全不难发现上述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分布,主要模仿通识教育发展较成熟的美国高校通识课程设置,简单将数十门通选课分为四大类、五大类模块,并规定每类至少选修几门或几学分,尚未形成具有本土特色、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表面的模仿没有真正把握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更没认清美国高校将通识教育视为一、二年级学生主课而非通选课如此重要地位,形成分科课程多、核心课程少、“内容杂、质量差、结构乱、地位低”的通识课程体系。
(二)师生缺乏对通识教育的高度重视1.教师方面不少教师对非本专业课程缺少兴趣且未接受专业的通识教育培训,其开课的动机往往出于课时的达标,或与其博士论文、研究课题项目相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单一的讲授法,将自己近期研究的结论单向式灌输、填鸭式灌输,忽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性交流探讨。
讲授内容易偏向专业化、知识化,或是直接变成专业教育的初级科普,尚未理解到“通识教育”中的“识”并不泛指简单的“知识”,而是要形成“远见卓识”“有智之识”。
2.学生方面通过对上述高校学生通识课程学习态度的情感、认知、行为三个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对于如何进行通选课程选择,44.5%选择以线上线下授课模式为首,25.9%以课程考核难易程度为主,16.7%表示能抢到什么课就上什么课,9.7%依兴趣选择;对于通识课程作业的抄袭频率,37.8%的人抄袭频率一般(3—5次),28.2%会偶尔(1—2次)抄袭作业,23.8%会经常(5次以上)抄袭作业,而几乎没有抄袭过的同学仅占10.1%;对于通识课程的考核难度,71.4%的同学认为通识课程考核难度较容易,18.3%认为考核难度一般,10.2%表示考核难度较难;对于通识教育课程的意义,37.2%的人认为能加强学生基础教育,为专业学习做铺垫,28.5%认为能获得专业知识及技能,促进更好地就业,20.9%认为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13.4%认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可见,学生普遍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度粗浅,重视度不高,学习效果不佳,认为通识课程仅是“混学分”的次位课程。
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两个重要主体,教师与学生对通识课程的不重视逐渐淡化了高校中通识教育的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甚至使部分通识课程极易沦为2018年以来教育部狠抓淘汰的“水课”。
(三)高校缺乏通识教育发展环境和支持机制1.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阵地有限通过对上述高校研究发现,大多数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模式仍处于探索改革阶段,虽然已基本形成了第一课堂(公共必修课、通识选修课)、第二课堂(课外读书活动、文学讲座、科技竞赛、文体活动、社团活动;校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第三课堂(班级文化、宿舍文化)相结合的通识教育实践路径,但存在明显的“课堂等级”,以课程质量良莠不齐的第一课堂为主,而把举足轻重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放于次等地位,对整个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重视程度不高。
2.通识教育相关的支持机制不完善通识课程变“水”,课堂氛围懒散浮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缺乏外在考核体系的强约束力,相比涵盖师生互评、课上课下评价、期中期末评价等多样化的专业课程评价系统,缺乏全面的课程支持体系,极易传输一种“学校不重视,教师、学生也没必要重视”的错误观念。
四、普通高校通识教育发展的现实出路(一)高校走出观念误区,完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1.高校需准确梳理自身定位、培养理念及发展目标,打破“通”与“专”的对立局面,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高度配合,并从校园文化环境、师资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配套考核机制等方方面面提高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
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通识教育不应只被看作公共选修课及其任课教师的责任,而应该是所有大学教师的责任,改变“非本专业即不教学”的误区,并通过教学过程潜移默化让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
2.高校积极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甘阳教授在《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两个中心环节》中的观点,高校需要做的并不是大刀阔斧地改变原有课程体系,而可以通过增设各样形式的通识课程,充分挖掘本校优势资源,具体分析本校学生发展特点(文、理、工、农科等),制定本校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建设全校最基本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并与专业教育有效衔接,逐渐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核心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二)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1.教师方面(1)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熟读经典、博古通今,自觉接受与通识教育相关的锻炼培训,真正做到学高为师,方能教书育人。
(2)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加实效的教育方法,例如以小班授课、小组探讨等形式,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探索性教学、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获取、运用知识。
(3)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思想观念和批判精神。
2.学生方面联结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学习动机强化理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某位教师在“经典阅读”的第一堂课上指明这门课程的理想效果是:通过一学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作者在书中流露的人文思想及情感变化,并根据课程要求,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每周一次读书笔记作业和每学期两次读书报告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部分顺利完成任务同学的行为时,也需关注另一部分同学为什么无法完成任务,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最后,行为可能被强化,不良行为(作业拖拉、抄袭、质量差)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于是,需要一定的惩罚来减少不良行为。
当然,强化学生学习动机还需深化学分制改革、严格规定考核制度、适当调整课程平时分与期末考试分各占比例等辅助机制,注重提高学生平时的学习意识,而不是习惯性日常逃课,期末简单地抱佛脚、混学分。
(三)校内外专家积极交流,开展闽台高校合作1.充分利用全省、全国优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校内外研究与实践,如教育机构整合研究、校外教学软件开发、教育管理理念创新、优秀的师资引进,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科建设方面探索本土化的发展之路。
2.充分利用福建省的地域优势,增进与台湾、香港等通识教育更加成熟的高校研讨交流,借助学生交换学习、教师学者访学考察等机会,取其精华并切合实际地运用在省内各高校。
如台湾高校成立的通识教育研究中心,重新整合通识教育资源,开辟创新制度,值得深入研究。
总之,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舞台上还是一个仅诞生二十多年的“新事物”,其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需要众多高校、学者积极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1]汪雅霜,汪霞.高水平大学通识课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基于混合研究方法的实证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2):68-75.[2]冯英.近二十年来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54-57.[3]孔令帅.当前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4]李曼丽.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86-99,190.[5]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6]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1-28.[7]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3-12.[8]章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作者:黄欣悦陈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