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全单元资料包 精品奉献
- 格式:doc
- 大小:58.00 KB
- 文档页数:6
a bc 21“证明”基础知识复习巩固1.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3.两边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AS)4.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5.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SSS)6.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7.由以上公理,容易证明以下推论:推论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AAS)此外等式的性质和不等式的性质也作为公理。
二、上学期学过的定理及推论:(一)、判定两直线平行: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二)、如果两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其它:①对顶角相等。
②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平行。
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0。
④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⑤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⑥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0。
例1.已知: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0求证:a∥b(用不同方法证明)Babc21例2.已知:如图,直线a,b 被直线c 所截,a ∥b 。
求证:∠1+∠2=1800。
例3.已知:如图,在△ABC 中,DE ∥BC ,∠A=600,∠C=700.求证:∠ADE=500例4.已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0,CD ⊥AB ,垂足为D 。
求证:∠A=∠DCB 。
例5.已知:如图,在△ABC 中,∠DAC=∠B 。
求证:∠ADC=∠BAC.例6.已知:如图,直线AB ∥ED 。
求证:∠ABC+∠CDE=∠BCD 。
C例7.已知:如图,在△ABC 中,BF 平分∠ABC,CF 平分∠ACB ,∠A=650求∠BFC 的大小。
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12部编九上语文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点汇总及复习过关资料《岳阳楼记》复习资料一、文学常识《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死后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岳阳楼与武汉的黄鹤楼、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二、重点词语解释(1)一词多义观①予观.夫巴陵胜状看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极①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尽②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此乐何极.穷尽③感极.而悲者矣十分去①去.国怀乡离开②西蜀之去.南海距离③委而去.之逃离,逃亡开①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解除,这里指天气放晴③开我东阁门打开(2)词类活用①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名词作状语,在……之前)③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后)④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作郡的长官)⑤忧谗畏讥(名词作动词,说别人坏话)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贤明之人)(3)通假字①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托付)②百废具兴(通“俱”,全,都)(4)重点词语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越:到了明年:第二年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4、增其旧制制:规模。
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作文:写文章以:来之:代指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6、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胜状:胜景,好景色。
7、朝晖夕阴晖:日光8、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9、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10、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11、前人之述备也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虽然这样,那么……极:尽13、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4、连月不开开:天气放晴15、若夫淫雨霏霏若夫:像那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雪繁密的样子16、浊浪排空排:冲向 17、日星隐曜山岳潜行曜:光辉潜:隐没18、薄暮冥冥薄:迫近 19、去国怀乡去:离开国:国都20、忧谗畏讥谗:谗言,说坏话讥:批评指责21、感极而悲者也极:到了极点22、春和景明景:日光。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守望精神家园-延续文化血脉1、中华文化(1)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3)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2、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原因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3、中华文化的重要性(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3)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4、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5、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措施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6、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
(3)美德走进生活、走向未来,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幸福。
第三单元第10课《岳阳楼记》一、思维导图二、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庆历六年(1046)。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
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三、生字浩浩汤汤.._______ 樯._______倾楫...__________ 淫._______雨霏霏_______摧岸芷._______汀兰四、重点词义1.庆历四年:2.谪:3.越明年:4.政通人和:6.浩浩汤汤:7.横无际涯:8.朝晖夕阴:9.大观:10.南极潇湘:11.迁客:12.骚人:13.淫雨:14.霏霏:15.开:16.排空:17.日星隐曜:18.山岳潜形:19.樯倾楫摧:20.薄暮冥冥: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22.景:23.波澜不惊:24.翔集:25.锦鳞:26.岸芷汀兰:27.郁郁:28.长烟一空:29.浮光跃金:30.静影沉璧:31.何极:32.宠辱偕忘:33.把酒临风:34.求:35.古仁人:36.庙堂:五、重点虚词1.嗟夫:3.至若:4.而:5.若夫:6.乃:7.然则:8.微:六、通假字1.具:(百废具兴)2.属:(属予作文以记之)七、古今异义1.夫古义:今义:2.横古义:今义:3.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古义:今义:4.宠古义:今义:5.排空古义:今义:6.南极古义:今义:7.进古义:今义:8.退古义:9.明年古义:今义:10.作文古义:今义:11.去古义今义:12.国古义:今义:13.集古义:今义:八、一词多义1.以(属予作文以记之)(不以物喜)2.或(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3.则(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然则北通巫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其(增其旧制于其上)(其喜洋洋者矣)(其必曰)(忧其君忧其民)5.极(北通巫峡,南极潇湘)(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感极而悲者矣)6.观(予观夫巴陵胜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和(政通人和)(春和景明)8.空(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9.通(政通人和)(北通巫峡)10.一(而或长烟一空)(一碧万顷)11.之(属予作文以记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前人之述备矣古仁人之心)九、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守:(滕子京谪守巴陵郡)2.形容词意动用法先、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形容词作名词废:(百废具兴)4.动词作名词为:(或异二者之为)5.名词作状语北、南:(北通巫峡,南极潇湘)十、重点句式1.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归纳同学们,第三单元的课文已经学完了,该如何对其进行归纳整合呢?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有的放矢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
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
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
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
二、积土成山1. 丰富的字词①生字: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
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
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
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
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
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
“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
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
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才能代表我们的民族。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市赛稿)宁波市兴宁中学徐赛儿一、谈“孤独”导入(上课前趁课间让学生看一些图片,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并采访学生,了解他们眼中的孤独。
)师:咱们今天这节课,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
(板书:孤独之旅)二、跟着杜小康,走孤独之旅(一)ppt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
——曹文轩散文:《前方》师:杜小康要离家了,请同学们关注第一段,看看,他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生:第二点,无奈。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的认为是无奈?生1:我是从“只好”这个词中看出来的,而且他曾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独生子”,而现在“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只好去放鸭”。
师:是的,杜小康曾经是一个极具有优越感的孩子,他是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的独生子,怎么个厚实法呢?老师可以用杜小康拥有的两样东西来说明这一点:第一、杜小康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而油麻地小学的学生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所以,杜小康上厕所的时候总有一些孩子呆在边上痴痴地看。
第二、杜小康拥有一辆自行车,而60年代初的油麻地几乎找不到第二辆自行车了。
此外,这优越感还来自他的学习,他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而且还是班长。
师:而现在杜小康已不再“小康”了,他成了什么?生:放鸭娃。
师:是的,他成了“杜放鸭”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天早上,杜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知道咱们9班有四个同学看过《草房子》,哪位来告诉大家原因。
生2:他的父亲运着一大船的货物出去,结果,船撞了,货物都掉入了水中,于是,他们家一落千丈了。
师:谢谢你,你说的基本上都对,他家的船是翻了,不过在回来的路上翻的,不是出去。
(教师拿起讲台上的《草房子》)同学们,《草房子》是一本百分百的好书,老师课后送给大家,希望大家好好去读读。
11.我的叔叔于勒学习目标——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揭示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名师讲析【文章内容】文章写了我的叔叔于勒挥霍了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打发于勒到了美洲。
于勒到美洲后竟发了财,而且写信要赔偿菲利普家的损失,菲利普全家日夜盼望于勒的归来。
菲利普一家在去哲尔赛岛的游船上遇到于勒,此时的于勒已经沦落为一个卖牡蛎的穷水手,菲利普夫妇躲开于勒,改乘船只回家。
【文章结构】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赞于勒——躲于勒于勒:挥霍家产一经商发财一衰败穷困第1课时【重点解析】例1 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分析小说围绕于勒的贫富变化,写了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于勒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并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时,菲利普夫妇怕拖累自己打发于勒去了美洲;接到于勒发财的消息后,朝思暮盼.赞不绝口;见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如遇瘟疫,惊恐万状,咒骂连天,没有相认。
菲利普夫妇的态度的变化都是围绕一个“钱”字,是金钱使亲兄弟相见不相认。
找到态度变化的原因,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
解答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总结提炼小说的主题要根据小说的情节。
只有全面把握情节的变化,才能理解作者的用意。
例2 小说写“我”有什么用意?分析“我”是一个涉世不深的孩子,见到于勒时,“我”多给了十个铜子的小费,说明“我”对于勒的同情;一句心理描写“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表明“我”对父母不认于勒的困惑和不满。
“我”的表现与父母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
作者正是通过一个单纯、善良、富有同情心正义感的孩子告诉世人社会需要亲情,家庭要讲亲情。
解答小说通过“我”反衬菲利普夫妇的庸俗、自私、虚伪、狭隘,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
[母亲的一件礼物]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浙江绍兴的没落户周家正为其大公子成婚。
周家的大公子不是别人,正是日后享誉文坛的鲁迅。
在那个时代看业,这场婚礼不过是一对新人普通生活的开始,然而这却是历史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悲剧的开始。
婚礼完全是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的。
鲁迅装了一条假辫子,从头到脚一身新礼服。
周家族人都知道鲁迅是新派人物,估计要发生一场争斗,或者还会酿成一种出人意料的奇观,于是便排开阵势,互相策应,七嘴八舌地劝戒他。
然而让他们想不到的是,一切都很正常,司仪让鲁迅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就连鲁迅的母亲也觉得很异常。
轿子来了,从轿帘的下方先是伸出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在地面上,绣花鞋掉了。
这时,一只真正的裹得很小的脚露了出来。
原来,这位姑娘听说她的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的欢心,没想到刚上场就败露了。
这似乎预示着她以后一生的不幸。
一阵忙乱之后,鞋又重新穿上了。
姑娘终于从轿子里走了出来。
她身材不高,人显得瘦小,一套新装穿在身上显得有些不合身。
在族人的簇拥和司仪的叫喊声中,头盖被揭去了。
鲁迅这才第一次打量他的新娘。
姑娘的面色黄白,尖下颏,薄薄的嘴唇使嘴显得略大,宽宽的前额显得微秃。
新人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同族,平日似乎跟鲁迅的母亲谈得挺机,亲戚们都称她为
“安姑”,大鲁迅3岁。
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从家中出走,重新到日本去了。
原来,25岁的鲁迅其时正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家里接二连三地催促他归国,有时一天来两封信,说是他母亲病了。
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故乡,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
原来他家里听到一种谣言,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领着孩子在东京散步,因此急着逼他回国完婚。
朱安在新房中独自做着各种各样的猜测,眼泪不停地流着,她不知所措,不知自己做错了什么。
作为一个旧时代的女人,没有文化的女人,在这场婚姻中,她一开始就处于最被动的地位。
从这一天起,然而她名义上的丈夫的一切又似乎与她无关。
鲁迅仅仅跟她维持着一种形式上的夫妻关系。
她在绍兴陪伴婆婆孤寂地度过了13个年头。
痛苦对双方都是重创。
鲁迅多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赡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
[41年的婚姻一片荒漠]
1919年11月,绍兴老屋由新台门六房联合出卖给绍兴大地主朱阆仙,母亲、朱安和周建人一家需要北上,同时周作人一家也来到北京,于是鲁迅买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这一处院子,全家搬了进去,建立了一个大家庭。
这所宅院是那种老式的三进院,外院是鲁迅自己
住以及门房和堆放书籍杂物的仓房,中院是母亲和朱安住,里院一排正房最好,是周作人和周建人两家分住。
全家虽然团聚了,然而鲁迅与朱安仍然形同路人。
鲁迅也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情形大都十分悲惨。
1923年夏,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二人反目。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决定搬家。
鲁迅征求朱安的意见: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搬家?朱安坚定地表示,愿意跟着鲁迅。
几个月后鲁迅买了阜成门内两三条胡同21号的住宅,搬了进去。
不久,周老太太也搬出八道湾同大儿子同住。
家庭经济开支交朱安掌管。
主持家务的朱安每天只有早午晚同鲁迅有三句日常的、每天一样的对话,此外,他们就很少有能够一起叙谈的可能了。
她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于丈夫身上,但是她不懂得他的心,不懂得他的事业。
他们甚至将一只箱子和箱盖分两处摆放,一处放洗好的衣服,一处放要洗的脏衣服,为的是将接触减到最少。
虽然她的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对鲁迅,对许广平毫无怨恨之意,她对别人提起大先生,总是反复说,大先生对她不错。
鲁迅每次买回点心来,总是先送到母亲那里,请她老人家挑选,次即送朱安,由她挑选,然后拿回自己吃。
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
有一次她向周老太太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先生领着一个孩子来了,她说梦时有些生气,但周老太太
对朱安的生气不以为然。
因为周老太太对自己的大儿子和许广平的事还是很高兴的,并且早就盼望有一个小孩在跟前“走来走去”。
朱安不无悲凉地说,大先生一天连句话都不和她说,她又怎么会有自己的孩子呢?
后来听说许广平有了身孕,朱安绝望了,她认为即使大先生不喜欢她,她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总会爬上去。
现在连这个机会也没有了,她只好侍奉娘娘(周老太太),给娘娘养老送终了。
但她毕竟是个善良单纯的女性,不久,她就释然,对人说,大先生的儿子也是她的儿子,等她百年后,她的儿子自然会给她斋水,不会让她做孤魂野鬼的。
[孤独地来孤独地去]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朱安和周老太太的生活主要由许广平负担,周作人也按月给一些钱。
但周老太太病逝后,朱安就拒绝了周作人的钱,因为她知道大先生与二先生合不来。
由于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和几样自制的腌菜,即使这样,也常常难以保证。
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终一分钱也没有拿。
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易接受别人损赠。
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
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
同时也拒绝提供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
不久,又有个艺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谢。
”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
这反映出,她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
正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朱安将许广平看做姐妹,视周海婴如己出。
周海婴在书中不无深情地回忆道,鲁迅先生逝世的当月,朱安就托人转告他们母子,欢迎他们搬去北平与其同住。
她说:“许妹及海婴为堂上所钟爱,倘肯朝夕随侍,可上慰慈怀,亦即下安逝者。
”她“当扫住相迓,决不能使稍有委曲(屈)”,还愿意“同甘共苦扶持堂上,教养遗孤”,她不但将他们母亲两人的住房都做了安排,甚至还说“倘许妹尚有踌躇,尽请提示条件”,她“无不接受”。
她的为人坦荡和对许广平母子二人的体贴,周海婴多年之后提起仍感怀不已。
对于周海婴,朱安表现出慈母般的关爱。
当海婴十五六岁时,她开始直接给他写信。
有一次在信中提出:“你同你母亲有没有最近的相片,给我寄一张来,我是很想你们的。
”直到病危临终前,她还念念不忘他们母子俩。
从心里她是把海婴当做了自己的香火继承人。
她爱她的大先生,她忠于她的丈夫,她将大先生的亲人当做了自己的亲人。
临终前,她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在大先生之旁。
她想念大先生,也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1947年6月29日凌晨,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朱安的墓地设在西直门外保福寺处,没有墓碑。
她在这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在她的人生悲剧中,所有的人都没有过错,错的是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