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 格式:docx
- 大小:14.65 KB
- 文档页数:4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完成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逐渐养成小组合作,共同实验、学习的习惯。
2、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提问的学习态度。
【本课知识点】1、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研究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实验,可出科学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瓦楞纸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
【教学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回形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料样品或是图片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展示各种形状的钢材\铝材的图片2、思考:为什么钢材和铝材要设计成“T”“U”“L”“工”“口”字形状呢?这些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关吗?3、过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饿研究1、制定实验方案(1)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2)保持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呢?(3)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2、小组合作,先预测再做实验,分别测出“一”字形、“U”形和“W”形纸的抗弯曲能力。
3、通过比较承载的回形针的数量,得出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科学结论。
4、思考:(1)其他材料的形状发生改变后,其抗弯曲能力也会改变吗?(2)为什么改变形状可以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5、引导:(1)增加宽度和增加厚度,哪个更能提高材料的看法弯曲能力?(2)将“一”字形的材料变成“L”形材料,相当于那一部分是立放了?宽度怎么变?厚度怎么变呢?6、总结:“L”形材料虽然宽度减小了,但是厚度却增加了,在不增加材料的情况下,“L”形材料比“一”字形材料具有更强的抗弯曲能力。
三、瓦楞纸板的研究1、观察瓦楞纸板的实物2、和普通打印纸相比,感觉瓦楞纸板的抗弯曲能力大小。
3、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并思考:(1)它有几层?(2)各部分的厚薄、软硬是如何的呢?(3)瓦楞纸板有什么特点?4、思考: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什么?5、同学发言,互相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归纳:瓦楞纸板报有好几层,比较厚,里面有层是弯折的,又折有黏合,具有较强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
但是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乐于根据观察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做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5.汇报实验结果: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从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形状和力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时,可能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不易察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思考。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也需要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卡片、尺子、夹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白板等。
3.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弯曲的竹签、变形的塑料尺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发生变形?它们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呈现(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内容,并提出探究问题: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卡片、尺子等材料,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以生活中的钢材为什么要加工成不同形状引入,旨在让学生发现、提出本课的研究内容——材料抗弯曲能力与材料的形状有关吗?接着进入探究材料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重点环节,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而要保证材料既有足够的抗弯曲的能力又可以尽量节约材料的道理,教科书以资料的形式给出,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
最后通过对瓦楞纸板的研究,不但可以加强对前面活动的认识,而且又把知识带到了实际的生活中,同时还体现出科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特点!尽力追求科学学习的生活性和探究性。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上形状与结构的第二课时。
但是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了第一课的基础上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用同样的纸做成像条形钢材那样的各种形状,测量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并与平展的纸比较,认识到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其抗弯曲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认识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历测试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过程。
2、经历观察瓦楞纸的结构并作出解释、提出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实验研究、根据实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和习惯。
2、体会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索创新的动力。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解释为什么改变形状也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研究了纸的抗弯曲能力,我们发现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厚度和宽度)那纸的抗弯曲能力除了与厚度、宽度有关,如果我把薄薄的一张纸的形状改变一下,它的抗弯曲能力会怎么样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板书)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1.教师出示一张纸让学生讨论,在这张纸长度不变的基础上,同学们能折出哪些形状呢?按照学生说的把形状画在黑板上.(板书:形状)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来预测一下这些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预测前出示实验的纸)抽两组的预测的结果写在黑板上.(板书:预测)3.我们已经进行了预测,那我们接下来要进行实测了,在实测时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呢?同学们可以想一下在前一节课的实验中我们是控制哪些条件不变的和我们这里有相同之处嘛!(板书:实测)注意:两边的高度不变,垫圈放的位置要在中间而且要轻轻的放,实验时纸梁架空的距离不变(我们统一为11厘米).4.学生分组实验:每个小组至少选择两种形状进行实测并记录: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特别关注预测的两组)形状预测抗弯曲能力实测抗弯曲能力5.汇报实验结果:两种情况以上测好的同学请举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实验的情况,请几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板书:实验数据)6.教师提问:看了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了改变纸的形状可以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或者提:纸的形状改变了,他的抗弯曲能力怎么样呢?7.结论: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板书:改变形状抗弯曲能力增强)进一步解释:让同学再观察一下改变形状的纸,出示一张没有改变形状的纸和改变形状的纸相比较,我们发现纸的什么改变了?(宽度减小了,厚度增加了)我们在前一节学到过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能加强抗弯曲能力.薄薄的一张纸把它的形状改变以后,他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了,那么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材料也是通过改变形状来改变抗弯曲能力的.出示钢材,为了节省钢材,把它们做成了这样各种形状,虽然材料节省了,但抗弯曲能力仍旧很强.三、瓦楞纸板的研究今天材料比较多,老师用一个纸箱子装了过来,我发现纸箱上还藏着个秘密呢!现在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小块这样的纸板,你们可以感觉一下,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吗?学生汇报,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硬板纸的内部结构原来硬板纸除了比较厚之外,更主要是里面有了抗完全能力特别强的波浪形,这种形状又象瓦楞状,我们就把这种纸叫“瓦楞纸”。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物体形状和力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可能对于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深入理解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变化,让学生深入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木块、铁片等)、弯曲工具(如钳子、扳手等)、测试仪器(如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同样的力,有些物体容易变形,而有些物体不容易变形?引发学生对于物体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并通过示例来说明不同形状的物体抗弯曲能力不同。
让学生初步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不同的形状的物体进行弯曲,并观察和记录结果。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实验中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法和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载重板、加载器、测量工具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形状上的差异。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些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装置,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不同的形状物体进行测试。
操练(10分钟)学生在实验中使用加载器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加载,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并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版科学六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教科书通过提供具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物体的稳定性、压力等。
但他们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去发现和总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让学生能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够从中总结出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操作,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3.交流分享法:鼓励学生团队合作,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和工具:牙签、水、玻璃板、铅笔等。
2.实验报告表格:用于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3.PPT:用于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力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PPT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让学生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和总结实验结果。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第一章:引言1.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定义。
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运用实验方法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尺子、剪刀、橡皮泥、实验桌。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1.5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的物体,如纸张、塑料板、木棒等,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
提问学生:你们认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有关系吗?第二章: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2.1 学习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2.2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数据分析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3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方法来探究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尺子、剪刀、橡皮泥。
实验材料:纸张、塑料板、木棒。
2.5 实验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张纸张、一把剪刀和一块橡皮泥。
要求学生将纸张折叠成不同的形状,如三角形、正方形等。
使用尺子测量折叠后的纸张的抗弯曲能力,即纸张的厚度。
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小组间的比较。
2.6 数据分析让学生观察实验数据,发现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释实验结果。
2.7 结论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形状和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第三章:形状和抗弯曲能力的应用3.1 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重点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难点理解形状和抗弯曲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4 教学准备实验室设备:实验桌、实物模型。
实验材料:塑料板、木棒。
3.5 应用实例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桥梁、建筑物的形状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对生活中的物体形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物体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形状,发现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2.实验法: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验证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3.讨论法:学生通过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用于让学生观察和实验。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准备一只笔和一本笔记本,用于记录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如塑料尺、木板、钢筋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形状。
然后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物体的形状与它们的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内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2.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形状与抗弯曲能力》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实验探究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观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2.难点:分析影响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弯曲力计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铁片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抗弯曲能力会有什么不同?”呈现(5分钟)教师呈现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每组选择不同形状的塑料片,用弯曲力计测量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操练(10分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抗弯曲能力。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形状合适的物体来承受外力,以提高其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和抗弯曲能力》教案(教科版)
2.形状和抗弯曲能力
首案编写者:崔向阳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2.观察瓦楞纸板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小组合作做实验进行探究的必要性。
2.乐于根据观察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学会与小组成员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做纸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观察瓦楞纸的结构,作出解释和提出问题.
【教法学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实验、实验、小组
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实验用的大小相同的纸若干张、铁垫圈、胶水、包装箱瓦楞纸板。
教师自己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钢、铝型材样品或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增加物体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但这样就要增加材料的重量和用量。
请大家想想我们能不能在不增加材料的重量和用量的前提下,也能增加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
二、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估计一下,什么样的形状有好的抗弯曲能力?
.实验要求:不改变纸的长度,把纸折成不同形状,预测并实际测试它们的抗弯曲能力。
2.测度记录:
形
状
预测抗弯曲能力
实测抗弯曲能力
3.小黑板出示问题:
与没有折的纸比较,它们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了吗?
比较这些形状的纸抗弯曲能力的大小,试做出自己的解释。
为什么有的钢材或铝材要做成“T”、“U”、“L”、“工”字或“口”字等形状?
三、瓦楞纸的研究
我们平时看到的很多物品的包装都用到一种纸,同学们知道这种纸的名字吗?(这种纸叫瓦楞纸)
.感知瓦楞纸的特性
同学人平时也接触过这种纸,现在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这种纸。
大家可以拿到手上感受一下并可以折一折,感觉一下它有多硬,抗弯曲能力如何?
2.实验一:
我们利用解剖的方法,观察瓦楞纸的结构是怎样的,看看各组成部分的厚薄和软硬。
四、总结
通过学习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哪些结构和情况下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强,指明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2.形状与抗弯曲能力
改变形状,可以增强抗弯曲能力
【教后反思】在教学中,学生对不同形状的纸的抗弯曲能力先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进行实测其抗弯曲能力,最后得出:形状改变,虽然宽度减小,减小了其抗弯曲能力,但增加厚度,却大大增强了其抗弯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