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诗教学的语文价值及基本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1.51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汉语图像诗教学的建议☆尹才干(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目前,我国的汉语图像诗教学处于低潮,汉语图像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反对和抵制,但仍有一些大专院校在教授图像诗,为此,我要特别感谢这些专家、学者、教授的宽容。
今天,就汉语图像诗歌的教学,我讲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图像诗教学意义。
图像诗教学应该从娃娃抓起。
让小学生与图像诗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图像诗的美,领悟图像诗的情,通过多种形式教学,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文学及绘画素养,以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读图时代‛。
正确认识图像诗。
图像诗,首先是诗。
它在诗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字、符号的排列美(图像)。
诗画同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既是诗歌,也是图像,诗即是图,图即是诗,这是图像诗歌的显著特征;在‚有形中展现无形的美‛,这是图像诗歌的本质所在。
知晓基本教学法。
因诗悟画,因画悟诗,强化体验是教学图像诗的有效方法。
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阅读、分析、归纳,由诗领悟画意,由画的形式来深刻理解诗意。
开创多元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图像诗教学方法总体上显得单一。
不少老师的教学多是让学生初略感知一下图像诗后就让学生进行创作,而忽略创作之前的图像引导,致使学生产生‚作图像诗难‛的感叹。
在图像诗创作之前,应该先对学生进行静态式图像(平面式图像、立体式图像)及动态式图像的引导教学,借助现代多媒体,用朗读、讨论、演示、想象等多元的图像诗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灵活、轻松地学习图像诗。
注重创作方法指导。
创作图像诗歌,既要得意(诗意),也要得形(图形),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否则,写出来的就不是图像诗。
一般是先思考诗歌的语言和诗意,再根据诗歌要表达的主题来构思图形。
更多的是时候是边写诗,边形成图形,边修改图形,力求做到意(诗意)与形(图形)的大致统一。
在进行图像诗创作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图像诗创作流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诗意的想像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展示他们的绘画能力。
小学古诗词中插图对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光靠把文字讲解清楚是不够的。
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插图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意义。
以下是插图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插图的内容应当符合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
学生看到插图后会想象自己身临其境,从而对古诗词的景象、色彩等形式有了更好的认识。
同时,还可以刺激学生的想象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帮助学生理解难以描述的事物和情感
某些诗词描写的景象或情感是难以用文字准确描述的,比如“芙蓉出水”,“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时,插图就派上用场了。
通过画面,学生能够看到芙蓉破土而出或者泪眼中垂落的花瓣,准确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视觉记忆是人类最强的记忆之一,而文字却容易被遗忘。
通过插图,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古诗词中所描述的事物,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更加深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课文内容。
四、提高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接触和学习古诗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而插图则是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使用插图展示古诗词,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张好的插图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古诗词中的情感,还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能够更好地体验古诗词中的情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总之,插图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十分重要。
适当使用插图,能够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课文内容。
插图不仅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更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认同文化和体验情感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看图作诗的语文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看图作诗的含义和方法;2.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观察力;3.学习并掌握五言诗的形式和特点;4.激发幼儿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幼儿看图作诗;2.如何让幼儿理解五言诗的形式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多幅图画;2.材料、笔、纸。
四、教学过程:1.导入(1)听课文《看图作诗》。
(2)出示一幅漂亮的图片,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3)引入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如何看图作诗。
2.讲解看图作诗的方法(1)出示多幅不同的图片,让幼儿自由欣赏和想象。
(2)呈现一些诗句,鼓励幼儿进行联想和想象。
(3)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交流,指导幼儿如何看图作诗。
3.学习五言诗的形式和特点(1)教师示范朗读几句五言诗。
让幼儿尝试模仿。
(2)讲解五言诗的基本要素:平仄、押韵。
(3)鼓励幼儿创造性地想象和表达,帮助幼儿写出精美的五言诗。
4.实践活动(1)出示一幅图片,让幼儿观察、想象、表达,完成一首五言诗。
(2)幼儿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创造能力,写出一首五言诗。
五、教学总结:(1)总结看图作诗和五言诗的基本知识和要素;(2)用幼儿自己的五言诗作为总结和展示。
六、作业布置: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欣赏一些图片,讲述感受和想象,并完成一首五言诗。
七、教学反思:在此次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示范、讨论交流、实践体验等等。
同时,我还注意到幼儿的个性化,尊重他们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自由发挥,创造自己独特的五言诗。
期望能提高幼儿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及运用策略对于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一个以文字为载体的学科,但是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也能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因此,在统编初中教材中,插图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从插图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插图的运用策略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插图的意义和作用插图是教材中的视觉元素之一,其作用不仅是美化教材,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认知理解和记忆效果。
1. 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插图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的视觉画面,增强学生对于课文情境的感知。
例如,在讲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诗句时,插上相应的图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句所表现出的美好世界。
这些画面能够直接渗透到学生的感官之中,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更加情趣盎然,体验到语文学科的美好和乐趣。
2. 提高认知理解由于语文教材涉及到的话题和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是插图可以使其变得更加具体和直观,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
比如,在讲述古代文化遗产时,配以这些文物的图片,能够让学生更快速、精准地理解课文内容,相应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提高记忆效率插图具有直观性和易记性,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记忆效率。
在学习古诗文时,插入相应诗句的图画可以帮助学生记住对应的内容,并且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感悟诗意。
这样的记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业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插图的运用策略插图在教材中的运用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阶段和教材性质进行合理安排。
以下是关于插图运用的一些策略建议:1. “以文导图”,充分表现文本内涵插图应该是以课文为基础,充分表现文本内涵。
插图应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在结合文字的力量的同时,也突出了插图的作用。
2. 适量灵活,不可过多插图的数量需要适量控制,不可占据教材的大部分,否则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减弱其对于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强调知识传递与感官体验的结合插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感官体验中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及运用策略一、插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价值1.丰富阅读体验2.激发学习兴趣插图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运用,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纯文字的阅读,插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更愿意去深入了解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
学生在浏览插图的过程中,会激发出对故事情节的思考和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促进认知能力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一些抽象概念、物体形态等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插图的形式,可以更形象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领悟。
这样的认知能力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
1.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在教材编写中,插图应当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能够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形象形态。
插图不仅可以是对教材内容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直观的阅读体验和情感沉浸感。
在插图的选择上,应当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突出课文的场景、人物、情感等重点内容。
2.注重插图的美感与质量在插图的运用中,应当注重插图的美感与质量。
一幅优秀的插图,不仅需要符合课文内容的描述,更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优秀的插图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好的视觉体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插图的选择和制作上,应当注重美感和质量的控制,确保插图能够为学生呈现更好的视觉效果。
3.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在插图的运用中,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插图不仅是教材内容的一种呈现方式,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切入点和互动方式。
通过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描述等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在插图的选取和运用上,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让插图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益补充。
4.多样化的运用方式在教材中,插图的运用方式可以多样化。
除了在课文中单独的插图之外,还可以通过插图的排版、配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引导和情感共鸣。
浅谈插图在小学低年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内涵。
插图在小学低年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增强学习的兴趣、形成记忆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古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常常使用意象和比喻,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的概念可能难以理解。
使用插图可以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句的含义。
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通过插图展示月亮高挂在天空中,以及床前明月光照在窗户上的情景,帮助学生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月光的美丽,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插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于古诗词可能缺乏兴趣。
而插图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更加愿意去了解诗词内容。
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精美的插图来展示诗人描绘的景色、人物形象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以设计一些与插图相关的活动,如让学生动手画插图、模仿插图中的景物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记忆。
古诗词常常使用押韵和节奏感较强的语言,这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记忆。
而插图可以将诗句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视觉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在教学《登鹳雀楼》时,可以通过插图展示楼高耸入云霄,以及楼上的风景等,让学生在记忆诗句的通过插图中的形象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对于小学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通过诗句和插图中的形象,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诗人的意图,并且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的细节,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让学生通过画插图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插图在小学低年段古诗词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增强学习的兴趣、形成记忆等方面的作用。
如何运用文本插图促古诗词教学
1、引入插图,引出古诗词教学
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诗句表达的内容不同于现代文章,词语首先需要被解释。
使用文本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诗词的意思,从而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
文本插图可以使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更加直观看清其思想内容,从而提升古诗词的学习效果。
2、如何利用文本插图促进古诗词教学
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文本插图引入诗词的教学中,利用高清视觉效果帮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在脑海中构建比较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可以请学生们欣赏到插图中的江南景象,根据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从图片中感受到诗句表达的情思,激发学生诗句的理解欲和表达能力。
3、利用文本插图进一步拓展古诗词教学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利用文本插图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拓展,比如可以结合课堂教材学到的诗句,用图片来帮助学生联想到诗句表达的真正意思,从而拓展诗句的联想贴图,帮助深入理解诗句内容。
另外,还可以结合文本插图,让学生通过古诗的解读,去探索与该诗有关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几大背景,让其能够像当代读者一样,在现代视角下发散思维,去审美古人创造的信息,让学生在阅读诗词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更深刻认知。
4、文本插图带来巨大好处
利用文本插图辅助古诗词的教学,正如学有所获,往往是带给学生巨大的收益。
文本插图不仅有助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诗词,辅助学习,同时在学习中也让学生在愜意的文化氛围中沉浸,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学习状态当中。
由此可见,文本插图对于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值得我们对其进行重视。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及运用策略【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多样化的插图形式运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在使用插图时,教师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插图,注意插图与文本的吻合度,保持插图的新颖性和质量。
合理运用插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更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教师可以更好地运用插图来辅助教学,让插图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运用插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关键词: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运用策略、重要性、学习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多样化形式、注意事项、建议、角色、学习兴趣、探索、实践。
1. 引言1.1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及运用策略在运用插图提高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插图形式,把握好插图的数量和位置,同时要注意插图的质量和风格。
多样化插图形式的运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插入实物图片、漫画插图、图表等形式,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插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合理运用插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将更加得心应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意义。
2. 正文2.1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插图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视觉形象的呈现,加深学生对文字描述的理解。
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当学生看到精美的插图时,会感到愉悦和欢乐,从而更加投入到学习中。
插图还可以帮助学生联想和想象,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通过插图,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理解深度。
冯思佩所谓图文诗,指的是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独立的图书形式,特别强调图与文的内在联系,是用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小学低段语文教学倘若发挥图文诗“最完满的感性形象的显现”的功能,抓住小学生的形象、具象思维特点,通过切合儿童心理的故事性情境营造以及色彩丰富的图片导引,学生就会在自主的言语实践中以图解意或以诗悟图,形成独特的诗化言语表达,自然生发启迪诗思、陶冶诗情、积淀诗语等多向度的语文价值。
一、图文诗教学的多向度语文价值图文诗既可以视作绘本的一种形式,也可以视作诗歌的一种体裁。
也就是说它既兼有绘画的形象鲜明性、故事情节性特点,又兼有诗歌想象性、韵律性特质。
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图文诗教学具有的教学价值是多向度的。
(一)绘画与诗歌的互动:启迪学生的诗性智慧“诗性智慧”这一重要概念来源于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根据维柯的理解,人类社会最初的智慧就是一种“诗性智慧”。
由于原始人处在人类发展的儿童时期,其智力是混沌不分的,理性的抽象能力尚不发达,但却富于感觉力和想象力。
这种感觉力和想象力被维柯称为“感觉到的想象出的玄学,这种玄学就是他们的诗,诗就是他们生而就有的一种功能,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
”[1]与成人相比,儿童具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是诗性智慧的精髓。
他们从感性上去对美的对象进行观照,产生出最为真实的情感反应。
但是,这种诗性智慧不是天生就具备的,情感和想象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阔、自由、诗意的后天环境。
如果儿童失去了这样一种关键期的培养,那么他们将难以获得诗性的智慧,而后来的成长也将难以弥补这种缺失。
将图文诗引入到小学语文的课堂,不是简单的图与诗的叠加,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图与文之间架起对话的桥梁,其焦点就在绘画与诗歌的互动上,这种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指出,“凡艺术都是让存在者本身之真理到达而发生的,一切艺术本质上都是诗。
”[2]处于小学低段的儿童本身就对色彩精美、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的绘画有特别的关注。
通过绘画,儿童开始接触美、感知美、理解美,将生活之美逐步吸收成为人性之美。
而图文诗的语言本身也是富有生活具象的语言,是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语言。
通过诗,儿童看见了另一片语言的田野,这片田野给儿童提供了表达的自由天地,说着自己想说的语言,将对这个世界的感性知觉通过语言来诉说。
图与诗的互动,既将绘画与语言进行圆融,也将图里的图景与生活的图景进行圆融,还发挥诗的道说功能,图诠释诗,诗传导图,学生以图画为媒介、以想象为依托,凭借诗,依托诗,对自然、社会、自我进行直觉式、超越式地体验、思考与感悟,自然形成了“物物相融、物我合一”的诗性思维方式。
(二)绘画与诗歌的合奏:诗化学生的语言表达图文诗作为一种阅读绘本,插入短小精湛的诗歌和富有想象力的插图,除了达到吸引孩子增加阅读量的目标,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孩子语言的表现力。
这种语言因为融入了绘画的元素,又包含诗的韵律,自然成为诗化的语言。
孩子最初来到这个世界,睁开眼睛相遇的是画面,画面是儿童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画面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他们喜欢颜色丰富、画面感强的读本。
图文诗,对于绘画自然有特别的要求——隐含文字。
何谓有文字的图画?图文诗的图画不是简单的形象摆设,或者单纯作为诗歌的装饰品,而是形象与形象之间早就建立好了相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就隐含儿童的言说,凭借该言说,让儿童去道出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及其彼此关系的困惑、意义。
儿童凭借图文诗的“画”去探寻生活的秘密,甚至可以对自然、社会、自我予以切己性的解答、塑造。
也就是说,把有文字的图画,提取出来训练儿童语言,有意识地发散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的想象,刺激儿童想表达的欲望。
儿童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自然会变得有色彩,每一句话都带有自己对生活的体会,每一丝情绪都是真实情感的再现,这样的语言朴实、丰富。
例如小学生陈蕴僖写的一首名为《给我一个拥抱》的诗歌:“我是一棵孤单的小草,我还是一棵没有家人的小草。
夜里,我对月亮说,你能给我一个拥抱吗?月亮一句话也没说,只是用手轻轻拥抱着我。
第二天,我再也不孤单,因为有月亮的拥抱陪着我。
”当读起这首诗时,会让人感受到故事的发展随着画面而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还能感受到这位小诗人细腻温暖的情感。
有画面的诗歌语言,使人能更加体会童诗的本真。
(三)绘画与诗歌的共鸣:促使真美善的圆融图文诗的本质特点在于图与文的交融: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小学学生具备一种图景思维的能力,他们能够赋予图景中的自然之植物、动物以及事情以美善的情怀,而吟咏、写作诗歌又是一种触发心灵感动的言语实践活动,将绘画与诗歌圆融起来,自然能够从归真、求善到至美的不同层面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陶冶儿童的诗意情怀,逐渐提升儿童的诗意品质。
从古至今,历代的仁人志士对于绘画都有一种深切的情怀,以艺术之境悟胸中之境。
如郑板桥的画竹之道中就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
”眼睛所到之处是对事物“真”的感知,而后内化为社会人“善”的理性认知,再凝聚心中自我“美”的创造,从而促成手中之“竹”。
这是一个物我交融的创作过程,感知与创作的辩证统一的活动,更是真善美圆融的活动。
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中,孔子也特别强调“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其意思是真正学问的安顿之所,要以仁为标准,达到仁的境界,也就是说学问达到真善美圆融的境界。
图文诗教学,无论是绘本的选择,还是诗歌的导引,首先要尊重儿童的天性之真,然后导引社会之善,最后回归自我内心之美。
教学依托言语实践,让学生在师生、生生多元的言语实践中层层递进,自然达到真善美的圆融。
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所获得的初步感受经过个体的体悟逐渐过渡到人生境界的提升,这种提升最明显的标志是从艺术作品中得以窥见画家的博大胸怀。
二、图文诗教学的基本策略(一)营造审美教学情感场,陶冶学生的诗意情怀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就是说,无论是作家的创作,还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图文诗教学是儿童化、生活化、审美化活动。
这种活动的顺利展开,需要以情动作为逻辑前提。
这就要求营造好切合儿童的情境,这个情境既是学生自主建构图景意义的平台,是生活知识提炼的现实背景,还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空间,更是包含学生生活情象体验和教师教学意趣形同物理学磁场的情感场。
在图文诗情感场的创设中,重视儿童的审美能动性,抓住“图画美”与“语言美”两个角度,去塑造教学的审美情境:首先,图片的选择需要与儿童的生活建立联系,带给学生触动心灵的审美体验。
从儿童最真实的生活中去提取审美的形象,儿童的审美体验就不会只流于表面,而是与他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有利于唤醒儿童无限的想象力和领悟力。
其次,以图造境引真情,将静态的图片转化为动态的感受。
一副寓意深刻的图片有利于激发儿童丰富的想象力,表面存在的形象实则是真情实感的外化。
所以,将一些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又蕴含情感要素的图片引入到图文诗的教学中,通过图画的有意义编排,营造出一个充满美感的教学情境,使儿童在图画美的熏陶下,审美意识一步步加强,审美水平一步步提高,儿童自然而然会对审美表现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追求。
所以,通过图画创造审美的情境可以使儿童感知美的存在,发掘美的独特,使心灵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受到美的润化。
儿童的心灵要想得到真正的成长,通过“图画美”这一渠道进行培养是不全面的,还需要通过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情感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语言美”涉及到两方面,一是教师本身的“语言美”,二是儿童的“语言美”。
诗意课堂的产生与两种“语言美”的互动紧密相连。
教师的语言流露出诗意的美感,对于儿童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儿童可以从教师的语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写出更美好的诗句。
所以,通过“语言美”去塑造诗意的情感场,教师拥有一个诗意情怀的同时,还需要诗化自身的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儿童进行诗歌创作。
并且,在图文诗课堂上,当儿童说出生动的诗句时,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儿童的语言,引导儿童进一步展开想象。
因为,“语言美”的课堂,不是教师诗意语言的表演场,而是与儿童语言互动的情感场。
通过师生语言的交流、情感的互动,诗歌课才会真正活起来。
(二)运用图文交融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张世英先生认为把握事物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思维,一种是想象。
想象,在诗歌创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要受个体的生活经历与思想体悟制约的。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世界与成人世界太不相同。
他们不受社会上很多规则、形式的制约,而是单纯地去感觉周围的世界。
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去表达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感受。
所以,图文诗教学所采取的是“以图促想、以文促思”的教学方式,时刻关照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激发学生进行想象的同时还能从多角度保护儿童纯真的想象力。
教师在进行图文诗的教学时,要选择一些贴合主题的图片,建立起与语言表达训练的联系,以两种形式的交融来触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图文诗的“归真”想象训练,教师选取贴近生活而富有一定内涵的图片,为学生创造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
这一环节的想象,是基于儿童生活的体验,是一种对生活本身的感受。
第二阶段为图文诗的“求善”想象训练,学生基于前一阶段的积累,从生活情境出发,进入到假设情境的环节。
教师选取的图片不仅要精美生动,更要蕴含丰富的想象点。
同时,语言训练的设计应更具有创造性。
旨在激发学生通过图片发散想象力,从而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获得求善的精神品质。
第三阶段为图文诗的“至美”想象训练,从文本之境要走向生活之境,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最佳的方式是使儿童实践于生活,从而不断地去激发想象、创造想象。
这一阶段,对诗歌的引导目标是学生进行自我创作。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生活经历,去感受生活中的画面,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并且逐步升华自己的精神感悟。
这个阶段的想象颇具人文气质,能让学生得到精神成长的同时去拥有一个诗意的情怀,用诗意的精神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想象到理性思维过渡,但这并不代表,想象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逐渐走向消亡的过程。
理性思维的萌发与建立,同时也为想象力的丰富提供了一个多元的空间,能让儿童的思维更加具有生命力。
而这种精神的生命力对于诗歌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想象力的诗歌才会擦出灵动的火花,才能够唱响一曲生命之歌。
(三)回归言语实践本体,训练学生诗意的语言表达米兰·昆德拉说:凡触及本质的皆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