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63.4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一、影响气候的因素(1)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的最主要因素,它决定了全球气候从低纬向高纬;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渡的总体分布特征。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间进行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交换,对全球降水分布产生最重要的影响;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气流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水汽易凝结,降水多;从海洋吹来的气流因为水汽含量丰富,降水多。
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重要的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的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温带的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和季风气候)。
(3)下垫面(地面状况):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
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大气中的水热状况,表现在:下垫面(地面状况)则使各地气候进一步复杂化。
因为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不同的下垫面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如:沿海与内陆、副热带地区的大陆东岸与西岸、高原山地与平原、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裸地、植被覆盖地与水面等。
①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差异。
大陆性气候:日较差和年较差都大,降水比较少,且比较集中;②地形地势:山地比附近平原年均温度低,温度变化小;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垂直差异。
A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日较差)。
B对降水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C山脉往往是气候的分界线。
③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④反射率:新雪>冰面>裸露地面>植被覆盖地面>海洋(4)人类活动①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放出大量人为热(如热岛效应)。
②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小气候)。
良性的:修水库,使库区附近的大气湿度、云量和降水量有所增加,缓和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调节气候。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1、只分布在北半球的气候类型(或南半球缺失的气候类型)共四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2、只分布在大陆东岸,西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3、只分布在大陆西岸,东岸没有的气候类型有三种: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4、气候类型分布最多的大洲:北美洲(11种),其次是亚洲(10种)5、除了南极洲外,在各大洲都有分布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和高山气候6、受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控制)冰原气候(常年受极地高压控制)7、受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受信风带控制)温带海洋气候(常年受西风带控制)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干季受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三、判断气候类型的几种方法又叫分布规律法。
主要是根据气候类型在全球的纬度分布规律来判断,所以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可以浓缩在一张模式图上。
(如下图)根据提供的气温和降水资料,一般可分为全年几个月或各月气温和降水的统计表,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称为数据法。
具体步骤如下:A、先以气温定带(气候带),缩小范围全年平均气温高于20℃,最冷月均温在15℃以上,为热带(包括四种)气候。
最冷月均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或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最冷月均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总结气候类型知识点一、热带气候热带气候是指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太阳的直射光比较集中,因而温度较高的一类气候。
一般来讲,热带气候的特点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量充沛、潮湿多雨、雨季和旱季分明,比如南亚热带气候、东南亚热带气候等。
热带气候适宜于热带农作物的生长,比如水稻、椰子、橡胶等,也适宜热带水果的种植,比如菠萝、香蕉、榴莲等。
二、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是指在地球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和赤道以南至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交替出现的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降水分布比较均匀,适宜于麦类、稻谷、玉米和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温带气候区也是人类传统的居住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三、寒带气候寒带气候是指在北极圈和南极圈以内的地区,由于受到极地冷爆强烈的影响,气温较低的一类气候。
寒带气候区的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极低、降水量少、植被稀疏。
由于环境恶劣,寒带气候区一般没有农业生产,也没有人类居住,只有极地研究站等科研机构设在该地区。
四、高原气候高原气候是指地处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和气候的双重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气候类型。
例如,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就是典型的高原气候区。
高原气候区的特点是气温低、气压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降水量较少,适宜于牧业和林业的发展。
五、海洋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是指受海洋影响较大的地区,因而气温较为温和,降水量充沛的一种气候类型。
海洋性气候区的特点是温差小、降水分布均匀、潮湿多雨,适宜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区包括英国、日本、北欧等地区。
总之,气候类型是地理学和气象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气候类型有着不同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方向。
因此,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加强对气候类型的了解和研究,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高中地理气候问题知识点总结归纳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4.海陆位置:(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1.纬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充足);白昼时长长,光照充足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大气透明度)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1)气压带、风带:低气压带控制区降水多,高气压带降水少;西风湿,信风干,而大陆东岸因信风来自海洋上,带来水汽,降水较多;(2)夏季风影响地区,暖湿多雨;冬季风影响地区,干燥少雨。
高中地理简答题:气候专题高中地理老师谢健(QQ:1531262246)1. 气候与自然带专题⑴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西亚的热带沙漠气候与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①西亚、北非位于大陆中西部,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形成沙漠气候;②南亚、我国东南部位于大陆东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形成湿润的季风气候。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⑵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我国降水南方多,北方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⑶昆明准静止锋与江淮地区、华南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时间成因有什么不同?①昆明准静止锋: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受地形阻挡而成,导致贵阳一带冬雨连绵。
②江淮地区准静止锋:6-7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江淮地区出现梅雨。
③华南地区准静止锋:4-5月,冷暖空气相遇,势均力敌而成,导致华南地区出现阴雨。
⑷简述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冬季:特点:从南向北气温逐渐递减,南北温差很大。
原因: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越到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并且白昼越短;越到北方越接近冬季风的源地。
夏季:特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很小原因:夏季太阳直射在北半球,虽然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大,但越到北方白昼越长,因此南北方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相差不大。
⑸简述青藏高寒区的气候特征。
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冻土广布;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强大;降水稀少。
例: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比四川盆地强,而近地面气温比四川盆地低?答:青藏高原比四川盆地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因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又因为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又弱,所以近地面气温又比四川盆地低。
⑹简述四川盆地与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冬夏气温均偏高的原因。
总结气候类型知识点归纳一、热带气候类型热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地区,包括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三种亚型。
1.雨林气候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特点是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气温变化不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热带雨林植被繁茂,各种物种丰富多样。
雨林气候的典型代表是亚马逊雨林,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也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
2.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向南北两侧,特点是温暖干燥,降雨量较少。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以草原为主,树木相对稀少。
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代表是非洲的大草原,如东非大草原和南非的高原草原等。
3.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向南北两侧的岛屿和沿海地区,特点是温暖干燥,降雨量极少。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几乎不存在,主要是沙漠和沙漠草原。
热带沙漠气候的典型代表是撒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亚的荒漠。
二、温带气候类型温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赤道地区向北纬30度至60度和向南纬30度至60度的地区,包括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三种亚型。
1.温带海洋气候温带海洋气候主要分布在洋流影响下的西风带地区,特点是气候温和,降雨量适中,冬暖夏凉。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繁茂,农田广袤。
温带海洋气候的典型代表是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英国和法国等西欧国家。
2.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内陆大陆地区,特点是冬寒夏热,降雨量较少。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以草原和针叶林为主,农田集聚。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典型代表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北美的大平原等地区。
3.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和附近地区,特点是冬季温暖湿润,夏季干燥炎热。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植被以低矮的绿植和常绿灌木为主,适宜发展园艺和果树种植。
地中海气候的典型代表是地中海周边的各国,如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等。
三、寒带气候类型寒带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北极圈和南极圈附近的地区,包括寒带大陆性气候和寒带海洋气候两种亚型。
高中地理气候与人类活动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与发展规律的学科,其中地理气候与人类活动是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包括地球气候带、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等内容。
一、地球气候带地球气候带是指地球表面上一系列纬度带状的区域,每个气候带具有特定的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候要素。
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气候带可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主要气候带。
1. 寒带气候带寒带位于极圈之间,主要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极低,降水量少。
冬季非常寒冷,夏季也较冷。
在寒带气候带中,植被基本为苔原、冻原等低矮的灌木和草地。
2. 温带气候带温带气候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分布均匀。
温带气候带适宜农业发展,有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3. 热带气候带热带气候带位于赤道附近,主要特点是温暖、潮湿,日照充足,降水丰富。
热带气候带的植被种类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等。
二、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长期气象要素的变化,包括气温、降水量、气压等。
气候变化通常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引起的。
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理位置等。
太阳辐射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太阳辐射的变化会导致地球气候的变化。
地球自转会形成昼夜和季节的交替变化,而地理位置则决定了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2.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也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以工业化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温室气体会在大气层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的气温升高,导致气候变暖,气候极端事件增多。
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室气体排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利用等活动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加剧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引起气候变暖。
2. 森林砍伐与植被破坏森林是地球的“肺”,具有吸收二氧化碳、保持水循环等重要功能。
高二地理高考必背知识点一、全球气候特征地理的气候学研究着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和变化规律。
了解全球气候特征对于高中地理的学习和高考备考至关重要。
1. 地球气候区划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寒冷区、温带区和热带区三个大的带状气候区。
寒冷区主要位于北极和南极,温带区分布在寒冷区和热带区之间,热带区则位于赤道两侧。
每个气候区都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和主导气候系统。
2. 主导气候系统全球的气候受到主导气候系统的影响。
主导气候系统指的是在气候区域内起主导作用的气候系统。
例如,亚洲大部分地区受到季风气候系统的主导,北美受到温带西风带主导。
了解不同地区的主导气候系统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气候变化。
3. 气候因素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分布、地形地貌、海洋暖池、地球自转和风等。
纬度越高,气候越寒冷,纬度越低,气候越炎热。
海陆分布和地形地貌也影响气候分布,例如山脉会形成雨影和地形气候差异。
海洋暖池是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地理环境与发展地理环境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地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对于理解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和高考地理题目的解答至关重要。
1. 自然资源与经济开发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程度不同,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不同。
例如,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石油工业,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则可以发展农业经济。
了解自然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各地经济的特点和差异。
2. 地理条件与城市发展地理条件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港口城市通常位于河口或海湾,便于海上交通和贸易发展。
山区城市则以旅游和资源开发为主要支柱。
了解地理条件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布局。
3.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自然灾害、人口迁移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例如,地震、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会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人口迁移则受到气候、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
地理高二气候知识点归纳总结气候是指地球不同地区长时间的天气状况的统计结果。
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纬度、海拔高度、陆地和海洋分布、大气环流等。
在高二地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气候类型和形成原因。
本文将归纳总结这些地理高二气候知识点。
一、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
其特点是常年高温、高湿和大量降水。
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热带地区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导致高温;二是热带地区常年有大规模的对流性降雨,水蒸气充足。
二、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多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干旱带,它的特点是温暖、干燥和季风影响。
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夏季的热带风暴和秋季的季风系统。
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干旱和季风的特点。
三、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多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东部。
其特点是夏季雨量充沛,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的交互作用以及季风系统的影响。
四、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以及部分滨海地区,其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湿润温暖。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海洋和陆地气候的相互作用以及地中海盛行风系统的影响。
五、大陆性气候大陆性气候多分布在内陆的大陆性地区,其特点是温差大,降水少。
大陆性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有大陆性气候背后的大陆和海洋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等。
六、高山气候高山气候位于高海拔的山区,其特点是冷凉、降水充沛和气温随海拔高度而下降。
高山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山地的地形和气氛中水汽的凝结。
七、冰川气候冰川气候多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带,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和气温极低。
冰川气候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球自转和倾斜轴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以上是高二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形成原因的归纳总结。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变化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
希望这篇归纳总结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再次咨询!。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特点笔记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等地区。
特点:常年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小,各月平均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大多在2000毫米以上,全年分配比较均匀。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南北两侧。
特点:年平均气温高,但气温年较差略大于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大多在400—1500毫米之间,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离赤道越远,干季越长,因而降水量也越少。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亚和中南半岛等地。
特点: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但有些地区远多于此数。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4、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或大陆西岸。
特点:年平均温高,年温差较大,日温差更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普遍在250毫米以下,许多地区只有数十毫米,甚至数毫米,降水变率很大,常常连续数年不下雨。
成因: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控制。
5、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地区。
特点: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夏季较热,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
冬夏干湿差别不大,因此被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地区,以地中海沿岸地区最为典型,故名。
特点:冬季温和,夏季炎热或暖热,降水主要集中在冬季,夏季干旱,因此又称为亚热带夏干气候。
成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7、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温带地区。
特点:为冬季不冷(1月平均温在0℃以上),夏季不热(7月平均温在22℃以下),全年都有降水,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左右,在地形有利的地方可达2000毫米以上或更多。
2024年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与天气的概念和区别1. 气候与天气的定义气候是指一定地区长期形成的大气现象和植物、动物等自然条件的总和,是对长期平均气象要素的统计。
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的变化和现象。
2. 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是对长时间尺度上的大气变化进行统计和总结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大气过程的统计规律。
而天气是对短时间尺度上的大气变化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结果,是地球表面大气过程的瞬时状态。
二、气候要素与气候类型1. 气温气温是指某一时刻大气中的热力状态,是衡量气体分子热运动程度的物理量。
气候分带规律:从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从海洋向内陆,气温逐渐升高。
2. 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水滴或固体粒子落到地面的现象。
降水与湿润带和干旱带的分布有关,通常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较多,而赤道和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
3. 湿度湿度是指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通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湿度与气候类型有关,高湿度的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4.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对地面单位面积的压力,是衡量大气垂直压强的物理量。
气压与气候类型有关,通常高压区域降水少,低压区域降水多。
5. 风风是指大气中由于气压差异引起的空气运动,是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风与气候类型有关,通常来自海洋的海洋性风和来自陆地的大陆性风会影响气候类型。
三、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热带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温暖,降水充沛,植被茂盛。
热带草原气候温暖,降水季节性明显,植被以草原为主。
2. 半干旱气候半干旱气候常年降水较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植被以草原为主。
3. 中纬度湿润气候中纬度湿润气候包括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较湿润,冬季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4. 寒温带气候寒温带气候包括大陆性寒带气候和型地中海气候。
大陆性寒带气候夏季短暂而凉爽,冬季严寒干燥;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而干燥,冬季温暖而湿润。
地理中考气候总结知识点第一,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因素1. 气候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其中,纬度、海陆分布和地形等是重要的因素。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显著。
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候越炎热,越靠近极地的地方气候越寒冷。
3. 海陆分布也对气候有显著的影响。
海洋对气温起调节作用,使得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而陆地上的气候则较为干燥。
4. 地形同样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山地会造成雨影效应,使得山地的一侧较为湿润,而另一侧则较为干燥。
第二,气候类型和特征1. 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气候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其中,热带气候特征是气温高,降水充沛;温带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降水适中;寒带气候特征是气温极低,降水少。
2. 除了这些常见的气候类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大陆性气候和高原气候等。
这些气候类型在特定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
第三,气候变化和影响1. 气候变化是地球自然规律的一部分。
我国受季风、暖温带和寒温带气候的影响,气候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2. 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作物减产、自然灾害增多以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
第四,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应用1. 了解气候对于不同地区的农业、旅游和城市规划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方面,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可以进行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旅游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安排合适的旅游活动;在城市规划方面,了解气候可以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资源分配。
2. 由于气候对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很大,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生搬硬套。
在总结了以上的知识点之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气候对于地球和人类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地理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深入了解气候的知识,以便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及其特点成因.亚洲1.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2. 热带沙漠气候:成因:位于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地区,终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高温少雨。
3. 热带季风气候:成因:(1)西南季风成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向右的地砖偏向力影响,偏转成西南风。
由于经过印度洋空气湿润,带来大量降水。
(2)东北季风的成因: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故该地冬季盛行东北风,来自亚欧大陆较干燥,形成干季。
4. 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成因: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降温快,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海洋上气温相对较高,气压相对较低,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注意:我国季风气候和日本季风气候比较大陆性较强,日本海洋性较强。
(海洋性表现:温差较小小,降水较为均匀)5.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东岸)成因: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相同,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6. (偏南的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亚欧大陆面积广阔,加上高山高原的对水汽的阻挡,内陆地区距海遥远,降水较少。
受大陆气团控制故而温差较大。
(如我国的吐鲁番围着火炉吃西瓜)7. (偏北的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成因:受大陆影响同时也受附近海洋影响。
8.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成因:风带和气压带季节性移动,导致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9. 极地气候:包括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成因:终年受极低高压控制。
10.高山高原气候成因:亚欧大陆高山高原集中于中部,随着海拔升高,水热条件变化引起气候变化1. 纬度低2.相对高度大总结:1.亚洲气候复杂,但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因为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大陆西岸,而亚洲西部是陆地,没有西岸。
二.非洲(因为赤道横穿中部,气候南北对称,没有温带和寒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成因:(1)刚果盆地: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多对流雨。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总结
高中地理中,气候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沙漠气候、寒带大陆性气候、寒带冻原气候等。
下面对这些气候类型进行总结。
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气温高、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大于2000毫米,常年湿润,植被丰富。
2. 热带草原气候:位于热带地区的内陆,气温高,降水不足,植被以草原为主。
3. 热带沙漠气候:位于热带地区的沙漠地带,气温高,降水极少,植被稀疏。
4. 温带海洋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受海洋影响,夏季凉爽,冬季温和,降水分布均匀,四季明显。
5. 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稀少,季节变化明显。
6. 温带沙漠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的沙漠地带,夏季高温,冬季寒冷,降水极少。
7. 寒带大陆性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极寒,夏季凉爽,降水少,季节变化明显。
8. 寒带冻原气候:位于极地及高纬度地区,气温极低,全年永久冻土,降水极少。
这些气候类型的差异主要由纬度、海洋影响、地形等因素所决定。
地理气候类型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全球的气候分布和环
境特点。
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总结一、气候和天气的概念- 气候是指某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风向等方面的变化。
- 天气是指某个地区短期的气候状况,通常指一天或几天的气候变化。
二、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日照时间越短。
- 海洋因素:海洋对气候有调节作用,海洋附近的地区气温较为温和。
- 地形地貌:山脉、河流等地形地貌对气候有影响,如山脉可阻挡或改变风向。
- 气候类型: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区气候特征不同。
三、主要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气温高,降水充沛,湿度大,四季如夏。
2. 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季风影响明显。
3.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度适中,降水均匀,四季明显。
4. 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四季明显,降水较少。
5. 寒温带气候:气温低,降水较少,冬季漫长。
6. 极地气候:气温极低,降水少,冰雪覆盖。
四、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 主要原因有温室效应、人类活动等。
- 全球变暖引发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降水模式改变等。
五、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农业: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 水资源:气候影响着水循环,进而影响水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
- 能源:气候条件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影响。
- 城市规划:气候条件需要考虑在城市规划中,如水资源利用、建筑物绝缘等。
六、气候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 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 促进节能减排。
-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以上是高中地理气候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气候知识点特点笔记总结1. 气候分类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层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根据不同的特点可以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具有高温多雨的特点;亚热带气候位于热带和温带之间,冬季较温暖,夏季较炎热;温带气候居于赤道之北和南,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凉爽;寒带气候则位于地球两极,气温极低,且寒冷干燥。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地球上的气候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球系统(包括大气、海洋、陆地和生物)长期变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气温、降水量、风向等。
其原因主要是地球各种天然过程以及人类活动所致。
气候变化对地球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包括城市洪涝、农业干旱、海平面升高等。
3. 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的。
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包括生态系统失调、自然灾害增多等。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气候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责任与义务。
4. 气候与健康气候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高温、酷热、寒冷等极端天气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同时,气候的变化也会导致疾病传播、空气污染等问题。
5. 气候与经济气候对经济也有直接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农业产量减少,工业生产受阻等问题,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6. 气候与能源能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风暴等天气极端事件对能源产出,分配和消耗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7. 气候与政治气候变化也会对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产生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资源危机、边界争端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政治纷争的导火索。
8. 气候变化的应对针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广清洁能源等。
9. 科学家对气候的研究科学家通过模型模拟、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气候变化进行科学研究,以提供决策者科学依据和建议。
总结气候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自然系统,它与环境、健康、经济和能源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应对。
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类型及判读气候类型及判读一、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带型气候类型分布成因气候特征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之间(夏)赤道低气压带、(冬)信风交替控制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沙漠气候南北纬20°~30°之间副高或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25°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旱(10-次年5月)、雨(6-9月)两季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南北纬海陆热力性质夏季高温多雨,(季风性湿润)气候25°~35°大陆东岸差异冬季温和少雨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温带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0°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带控制全年温和多雨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冬寒夏热,干旱少雨亚寒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北纬50°-70°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夏季温暖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寒带苔原气候环北冰洋大陆沿岸极地气团控制长冬无夏冰原气候南北半球极地内陆终年严寒全球气候模式分布图全球气候实际分布图二、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1)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
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或是内陆)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2)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3)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
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形”定位(半球):6、7、8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峰线);12、1、2月气温高(气温曲线呈波谷线)以“温”定带(温度带):热带:终年皆高温:> 15℃;亚热带:冷季最低温:0℃ < T < 15℃寒带:冷季最低温:< 0 ℃以“水”定型(气候类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气候(年多雨);热带沙漠气候,冰原、苔原气候(年少雨)夏雨型: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三、气候特征的描述技巧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降水以及光照三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气候资源的特点
(1)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2)开发利用
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二、气候类型
(3)南亚的热带沙漠气候这一地区为塔尔荒漠,又称印度荒漠,包括印度河流域的印度西部和巴基斯坦东部干旱区。
虽然处于南亚季风区并与世界降水量最多的乞拉朋齐分别在印度半岛北部平原东西两侧,却形成鲜明对比,年降水量仅为75毫米~150毫米。
(4)西风带内的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西风带但处于山脉的背风坡”)同纬度西侧太平洋沿岸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雄踞其西侧,阻挡了西部暖湿的西风气流,成为西风带背风雨影区。
(5)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区的狭长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的分布特点。
主要原因是受到南北走向、雄踞美洲西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限制,各气候带不能向东延伸。
(6)南半球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原因在于南北半球海陆分布不同。
在南半球55°~65°的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所以缺失苔原气候和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7)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如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智利火地岛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四、影响气候的因素:
1. 纬度位置。
通常情况下,赤道地区降水最多,两极附近降水最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2. 海陆分布。
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
3. 地形地势。
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较少。
4. 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大陆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5. 人类活动。
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气候。
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区气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当地气候恶化。
此外,人类活动还可形成热岛效应等。
全球变暖就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
五、气候类型的判断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高中地理气候专题总结
相似点不同点
降水量较多(7热带季风气候月份降水突破600mm)季)℃气温:终年高温(>15) 降水:有明显的旱(干(和雨湿)季降水量相对较少热带草原气候
最冷月均温(关键)> 0℃,雨季较长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雨热同期)最冷月均温(关键)< 0温带季风气候℃,雨季较短
最冷月均温(关键)> 0℃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降水总量有时相当最冷月均温(关键)< 0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
均温低于0℃的月份少,有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相对较多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冷夏热,降水状况都是夏季相对较多的月份多,一般无明显的雨季,年降水量少℃0均温低于温带大陆性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