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寒假假期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
- 格式:doc
- 大小:133.00 KB
- 文档页数:7
牡一中2017级高一学年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86分,43题,每题2分)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幕。
”这场战争开始的标志是()A. 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2、“1947年4月法国雷诺汽车厂工人掀起罢工浪潮,随即波及全国。
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工人运动也此起彼伏。
”针对这种情况()A.英国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B.美国政府制定了马歇尔计划C.美国政府提出了杜鲁门主义D.法国联合欧洲六国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3、杜鲁门曾说过: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其含义不包括()A. 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B. 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C. 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D. 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4、关于下面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
批评者的理由是()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5、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 .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 .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 .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D .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6、如图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是()(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A. 我们太小,实在无奈B. 他们相争,我们得利C. 各奔东西,争取自保D. 赶快联合,求得生存7、1962年中,戴高乐到法国中部视察期间,在利莫日发表讲话强调说,法国在履行其对北约义务的同时,不会让任何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它将在联盟内部实行自己的“意愿”、“行动”和“政策”;法国的目标是“建设我们的欧洲”,而不再是“两个大国”的欧洲.这表明法国()A. 宣称要与美苏决裂B. 倡议建立欧洲联盟C. 企图称霸欧洲大陆D. 主张欧洲独立自主8、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
牡一中2017级高一学年假期检测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1-20题,每题1分,21-35题,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全部属于大量元素的一组是()A.C、B、N、PB.C、O、S、CuC.H、O、Zn、ND.N、K、Ca、S2.下列有关实验课题和相应的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离细胞器利用了差速离心法B.细胞膜的制备,利用蒸馏水使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吸水涨破C.观察线粒体利用甲基绿染液将线粒体染成绿色,再用显微镜观察D.研究分泌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利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关于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是一种生物,在分类上属于原核生物B.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菌的遗传物质只有DNAC.由于病毒体内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所以病毒需要营寄生生活D.获取大量病毒的方法是将其接种在营养齐全的培养基上培养4.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由活细胞产生的B.催化作用都发生在活细胞中C.都是有机物D.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5.若要使细胞的细胞膜仅具有自由扩散的运输方式,则处理该细胞的物质最可能是A.淀粉酶B.蛋白酶C.脂肪酶D.蔗糖酶6.硝化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形成有机物需要下列哪种环境条件?A.具有NH3及缺氧B.NH3和氧气C.具有硝酸和氧气D.具有硝酸和缺氧7.在做植物实验的暗室内,为了尽可能降低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好安装A.红光灯B.绿光灯C.白炽灯D.蓝光灯8.酒厂利用酵母菌酿酒的过程中,检测到活菌数量较多却不产生酒精,应采取的措施是A.降低温度B.加缓冲液C.添加培养液D.隔绝空气9.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们设计出能够进行计算的大肠杆菌细胞计算器。
下一步他们将进行在酵母菌中设计电路,从而能够显著性地改善细胞的基因表达、细胞增殖等过程的调控机制。
下列关于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K+和Ca2+进出两种细胞均需要核糖体和线粒体B.大肠杆菌与酵母菌细胞相比,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染色体C.大肠杆菌将没有消化的食物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体外,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来看,大肠杆菌和酵母菌既是细胞层次也是个体层次10.美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为RHOGD12的基因,诱导该基因在癌细胞内表达后,癌细胞会失去转移能力,从而有助于避免癌细胞在体内的扩散。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42题,共84分)1.《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其中所谓的“周制”是指A. 宗法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礼乐制2.在夏商周时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下列制度能直接反映这一原则的是A. 礼乐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3.秦汉时丞相一职有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A. 专制主义皇权的不断加强B. 封建中央政府的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4.“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此政策A. 以德行为选拔标准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导致了士族的形成D. 实现向官僚政治转变5.汉武帝平定闽越国后,在闽越故都设立“东部侯官”,隶属会稽郡;会稽郡则处于扬州刺史的管辖范围之内。
当时扬州刺史行使的权力是A. 监察权B. 行政权C. 军事权D. 经济权6.“其实明朝之所以出现内阁制,其实说穿了就是对皇帝稍微偷懒的逐渐发展的一种自然性补偿。
”这实际上说明内阁A. 利于决策的科学性B. 上升为最高决策机关C. 部分的限制了君权D. 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7.“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巨相见,无论宣寺不得参,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达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这一现象主要是清代A. 政治体制不断强化的产物B. 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C. 提高办事效率的必然选择D. 弥补废丞相弊端的结果8.“古希腊民主政体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实际上是由‘发言权’组成,灾难性地缺少过滤器和安全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4月月考高一地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40题,每题2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自然地理环境呈现整体性特点,回答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描述最可信的是A. 枯水期时,河流搬运能力降低,河水含沙量增加B.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风力侵蚀作用强烈,流水侵蚀作用较弱C. 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红色土壤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因为风力侵蚀D. 北美西部温带荒漠的沙尘被气流携带到北太平洋,利于渔业资源的发展2.生物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其它要素,下列关于生物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使昼夜温差变大B.植被加快了海陆间水循环的速度C.陆地上生物的出现加快了岩石的风化D. 森林加大径流的季节变化某同学设计“森林之旅”暑假旅游线路,探秘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图中能够探秘最多森林种类的路线是A. 甲B. 乙C. 丙D. 丁4.可能见到最多森林种类的山脉位于A. ①地B. ②地C. ③地D. ④地5.影响图中甲路线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海拔B. 热量C. 水分D. 地形右上图为“四川省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常绿阔叶林B.针阔混交林C.热带雨林D.荒漠7.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拔B.热量C.水分D.土壤川藏公路被驴友誉为最有魅力的风景线。
读川藏公路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8.川藏公路许多路段特别弯曲,其影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 地形C. 河流D. 城镇9.该公路沿途风景优美,尤其在横断山脉路段呈现“一山有四季”景观,“一山有四季”属于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读“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完成第10~11题。
牡一中高三学年假期检测文综(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24、《韩非子》中记载,赵襄子被围在晋阳城中,解围后,他最先奖赏了没有大功的高赫,群臣不服。
赵襄子说:“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惟赫子高么思想主张A.行仁政 B.法先王 C.重礼乐 D.正其名25、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对此最恰当的解释是A.秦朝郡县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力量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6.《明太祖高皇帝实录》载,南雄商人以货人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商人远涉江湖,且纳课于官。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A.朝廷保护商人正常商业活动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高C.明代通过减税政策发展商业 D.政府逐渐放弃重农抑商政策27、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
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
这反映出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28.魏源做史书《圣武记》,该书以记载清朝盛世武功为主要内容,但并非歌功颂德之作,而是明确表达出希望清统治者效法祖先以实现“五官强,五兵昌,四夷来王”局面的思想。
这体现了A.经世致用、以史为鉴的思想 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念 D.清王朝面临严重的危机29.史载,清朝中期以前,满人官员在政权结构中占绝对的优势。
然而到了1866年,满汉总督比例为1:6.5,满汉巡抚比例为1:12,汉人在国家政权结构中逐渐占绝对多数,与之前形成鲜明的对比。
牡一中2018级高一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40题)1. 《论衡》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
”这体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 刀耕火种B. 休耕轮作C. 精耕细作D. 耒耜耕作【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壤自然肥力有肥、瘠之分,通过“深耕细锄,厚加粪壤”来增加土壤肥力,这是属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的体现,C项正确。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就地挖坑下种,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
休耕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种一年作物,第二年停一年,第三年再种;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复种组合的种植方式;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耒耜是一种翻土农具,耒耜耕作是指用耒耜作为耕作工具耕种土地,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 凯恩斯学派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 铁犁牛耕B. 重农抑商C. 小农经济D. 闭关锁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古代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与市场联系较少,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故C项正确。
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技术,不是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原因,A项错误。
B项提及的是古代中国传统经济政策,不属于造成中国的市场有效需求被扼杀的最主要的原因,故错误。
D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不符,故错误。
3. 汉代的国有土地称为“公田”,除士兵和服役农民耕种外,还假(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称为“假民公田”。
这一制度的宗旨是A. 冲击地主土地所有制B. 打破“累世公卿”局面C. 推动租佃关系的形成D. 稳固小农经济增加租税【答案】D【解析】“假”指出租、借贷,“假民公田”指将“公田”出租、借贷给百姓,征收一定的假税,这一做法有利于解决小农破产流亡问题,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正确;“假民公田”主要是出租、借贷国家所有的土地,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家把国有土地出租、借贷给百姓,并不属于租佃关系,C错误。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1.儒家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以下言论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D.“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2.“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
又弦歌鼓舞,习为声乐,此足以丧天下。
”这段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对另一学派的批评言论,这两个学派分别是( )A.墨家和法家B.儒家和道家C.法家和儒家D.墨家和儒家3.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
”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C.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D.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4.文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描述了四家思想流派的起源状况如下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商朝旧贵族被封楚地,道家有殷商遗民背景 B.法家异地而同心,与当时社会现实最适应C.墨家受儒家影响巨大,同样拥护宗法伦理 D.儒家产生环境特殊,流传时间最为久远5.《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6.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7.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C.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指出,秦始皇建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皇帝制度的创立始于A. 秦朝B. 西汉C. 隋朝D. 唐朝【答案】A2. 唐代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其身份等同于A. 太尉B. 御史大夫C. 宰相D. 刺史【答案】C【解析】政事堂是宰相办公的场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军事宰相,故C项正确;A是秦朝负责军事长官;B是负责监察制度官员;D是西汉负责监察官员。
3. 西汉时期,负责监察职能的官职是A. 郡守B. 太尉C. 刺史D. 县令【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故C项正确;A是郡县制下地方最高长官;B负责军事;D是县级长官。
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其根本原因是A. 监察官员素质低下B. 政治腐败C. 监察机构自身腐败D.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完备,但效能有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效能有限是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即封建专制主义皇权制度,故D正确。
监察官员素质低下,过于绝对,故A错误。
政治腐败,也属于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故B排除。
监察机构自身腐败,没有突出专制制度的本质,故C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5. 科举制度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始于A. 秦汉时期B. 魏晋南北朝时期C. 隋唐时期D. 宋元时期【答案】C【解析】秦汉时期实行军功爵制、察举制和征辟制,排除AB。
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故C正确,D错误。
6. 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是A. 尚书省B. 中书省C. 行省D. 宣政院【答案】C【解析】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C项正确;A和B均是中央部门;D是中央负责少数民族事务机构。
7. 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各个朝代采取了许多措施。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寒假假期检测试题一、选择题(共84分,42题,每题2分)1.“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B. 分封制C. 嫡长子继承制D. 世袭制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3.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 代远情疏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峄山刻石》肯定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6.“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此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D. 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8.“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9.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2017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84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2题)1。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
A.分封对象只有亲族B.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C。
周公是统治者D。
分封制不能维护统治2.《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禅让制 D.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3.《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A. 财产继承的原则B。
兄终弟及的传统C。
任人唯才的要求 D. 宗法制的基本法则4。
《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A。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C。
消除诸子矛盾D。
只为了维护嫡长子利益5.有人将秦朝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归结为:“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
皇权至高无上 B. 宰相独揽大权C. 秦律严苛细密D。
郡县长官世袭6.元朝人胡三省说:“秦置御史,掌讨奸猾,治大狱,御史大夫统之.”他认为御史大夫的重要职责是A。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B。
统领百官,处理政事C. 监察官员,审理大案D。
草拟诏书,审议执行7.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据此分析秦始皇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原因是实行了A。
禅让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8.秦始皇时期,在山东设置了琅琊郡,琅琊郡守的产生方式是A。
世代相袭B。
皇帝任命 C. 地方推荐D。
考试选拔9.隋唐时期制度创新,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制度创新的是①三公九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科举制④行省制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②③D。
②④10.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1.“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这主要是在批评A。
牡一中2017级高一学年上学期假期检测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84分,42题,每题2分)1.“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嫡长子继承制 D. 世袭制2.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 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 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C. 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D. 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3.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
“先天弊病”是指()A. 贵族执政B. 层级严密C. 尊卑有秩D. 代远情疏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中华文明的这个特点从根本上说应是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A.世袭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宗法制5.《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秦峄山刻石》肯定了A.分封制 B.郡县制 C.行省制 D.三公九卿制6.“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段话充分反映了()A.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危害 B.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腐朽C.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影响 D.两汉时期察举制的弊端7.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此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A. 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B. 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 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流动D. 实现了官员的公平选拔8.“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9.史学家赵翼在描述我国古代某机构职能时说:“即承旨诸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
该机构是()A.尚书省 B.门下省 C.内阁 D.军机处10.宋代以前,选任监察官的首要标准必然是刚正坦直、不阿附权幸,敢于直言进谏;宋代以后监察官多自进士出身,这一标准得到宋以后历代朝廷的一再强调。
这说明监察官选任A.逐渐趋于民主科学B.由注重门第到注重科举C.不再受到皇权干扰D.侧重德行到侧重学识11.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
“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反映了希腊()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12.亚里士多德曾说:“十个人的城邦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将不能自给;十万人的城邦是荒唐的,因为它将不能适当地治理。
”这说明()A.希腊城邦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当时的希腊城邦总人口没有超过十万C.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制不适合古希腊 D.城邦制符合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13.“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堆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十二铜表法》的上述规定集中体现了罗马法()A. 考虑周全,甄别案件性质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C. 叙述详细,内容庞杂繁琐D. 司法不公,保护强者富人14.“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
”(《十二铜表法》)这表明罗马法()A .调节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已见端倪B .意在保护贵族阶层利益C .以《十二铜表法》为其成熟的标志D .利于稳定罗马帝国秩序15.有人认为:罗马人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经商的本事不如迦太基人,却能一一打败这些部族,而且在战后还能与这些部族有秩序地和睦共处。
为什么?你会发现,罗马帝国的强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的宽容开放,它的兼收并蓄。
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罗马()A. 万民法广泛的适用性与实用性 B. 较为发达的工商业经济C. 帝国凭借军事实力不断进行扩张D. 《十二铜表法》成文化16.关于中国古代内阁制与英国近代责任内阁制的比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背景不同,中国是封建专制制度,英国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B.性质不同,中国是侍从、顾问机构,英国是行政机构C.产生方式不同,中国内阁首辅由皇帝任命,英国内阁首相由贵族任命D.影响不同,中国加强了皇权,英国促进了政治民主化17.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一步一步地行了制度改革。
可见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显著特点是A.内容的继承与创新 B.方式的和平与渐进C.君权的保留与限制 D.地位的首创与示范18.下表为英国政府议案在议会被修正情况统计,材料表明这一时期英国()A. 内阁对议会的影响力增强B. 议会上院势力明显衰落C. 分权制衡的原则逐渐丧失D. 统治阶级政策趋于一致19.“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
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
”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C.美国的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20.“1785年,为了统一货币,美国国会采用了美元,但1美元的价值是多少呢?新英格兰和弗吉尼亚等州定为6先令(英国货币单位),而中部大西洋各州定为7先令6便士,南卡罗来纳等州定为4先令6便士等.”这实质上说明()A. 国家核心权力体制未形成B. 美国尚未完成国家的统一C. 美元对英镑有重大依赖性D. 美国深受民主共和思想影响21.学者任东来指出:“美国宪法的目的是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以保护人民免受恶政之苦。
换句话说,它要防的是治者之恶,而非被治者之恶。
”下列最能“规范和限制政府的权力”的是A.分权制衡原则B.总统制原则 C.中央集权原则D.联邦制原则2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各个国家确立的形式有所不同。
下列说法符合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所规定的法国代议制特点的是()A.强调君主权力,突出“分权与制衡”B.议会权力至上,国王“临朝不理政”C.经参议院同意,总统可解散众议院D.议会掌握立法,须得皇帝批准才能生效23.《大外交》中写道:“19世纪末期,它的议会建立在欧洲第一个男性普遍参政的基础上,国会还是无法控制政府,政府由国王指派,只有国王能解散。
宰相和国王的关系,比国王和议会的关系更亲密……”其中的“它”指()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俄国27.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失利,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
下列符合材料意思的是()A.皇权专制过于强化是失败的主因 B.单纯发展海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洋务运动没有改良封建政治制度 D.缺乏团结统一的领导导致战争失利28.“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A.湘军 B.太平天国 C.义和团D.淮军29.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 B.《辛丑条约》 C .《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30.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1877年清政府在英国设立使馆;1901年,依据《辛丑条约》,清政府设立外务部。
这反映了清朝()A. 重获国家之独立B. 与列强和平相处C. 外交迈向近代化D. 对世界全面开放31.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 .中体西用的倡导者B .民主共和的实践者C .维新图强的呼吁者D .实业救国的践行者32. 学者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 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
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
它是一条分界线。
”这里的“分界线”突出表现在()A.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C.鼓励发展工商,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D.断发易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A. 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B. 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C. 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D. 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34.法国1875年宪法的一条修正补充条款:“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国1875年宪法为主要蓝本,同时根据当时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特殊需要加以改造而成。
两部宪法都()A.因人修订有关内容 B.结束了本国的君主专制C.是本国的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D.阻止了本国的帝制复辟35.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巴黎公社取得的成功没有比预示的未来更重要;它作为象征比作为事件更有威力。
”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巴黎公社()A. 标志大规模工人运动的兴起B. 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设想C. 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D. 将由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36.《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写道:在那动乱的1917年的4月,吓得昏头昏脑的小市民,早上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推开窗户,提心吊胆地询问比他起得早的邻居:“今天城里是哪一派掌权?”正确回答是()A. 罗曼诺夫王朝B.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C. 工兵代表苏维埃D. 工兵农代表苏维埃37.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说:中国人民从巴黎决议的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了一个整体。
”这段话评价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五四运动B. 辛亥革命C. 戊戌变法D. 国民革命38.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叙述,符合实际的是()A.确定党的中心工作的领导工人运动B.认识到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C.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推动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39.某纪实文学写到:“(1926年)7月9日,烈日灼灼,广州东校场,军旗飘飘,10万军民人头涌涌,‘打倒帝国主义’‘打到封建军阀’等口号声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