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教案知识分享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4
材料二:“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1927年,《田中奏折》结论2:日本将中国东北视为生命线材料三: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结论3: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急于发动侵略战争。
材料四: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国民政府集中重兵三次“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结论4:蒋介石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3、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为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世界舆论。
另外,柳条湖距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东北重镇沈阳很近,便于日军在事件后迅速对这两个战略要地进行攻击。
4、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1)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结论1:民族失败论(2)1931年10月,许世英代表蒋介石声称“如果日本能担保中国本土十八省的完整,则国民党可同意向日本……让出东北“。
结论2:牺牲局部,保住全局5、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面对日本的侵略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么做的呢?全国人民: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
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本的侵略。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危机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二、一二九运动(1)背景:华北危机日益严重(2)时间:1935年12月9日(3)地点:北平新华门前(4)口号:“打到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
学校姓名年级初二课题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课型综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本质。
过程与方法:搜集中国军民英勇抗战,侵华日军侵华等资料,学习收集历史材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卢沟桥事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法西斯反人类,反社会的本质。
重点了解日军在侵华期间所犯下的罪行。
难点如何分析历史资料,全面客观地评价国民党的作用。
关键知道中国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组织教学:师生互致问候。
二、导入新课: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炮声震惊了全世界,也唤醒了一个民族,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开始了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你想了解这些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
三、传授新课:学生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提问:如今人们为什么把北平的两条路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了解中国守军第29路军英勇抗战的故事)看“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路线图”1、痛忆日军侵略中国的路线、范围。
2、此时日本的野心是什么?看图说出日军占领南京的时间。
教师激发学生习趣,导入新课。
播放《卢沟桥事变》影片部分片段。
教师设置问题。
教师指导学生看图,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
教师注意对学学生听讲。
学生观看影片,看书,讲述卢勾桥事变的爆发。
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在教师的知道下回答问题。
回答。
振奋学生的激情导入新课。
以电影的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培养学生识别地图能力。
为了更好地衔接两个子3分15分9分提问:当前日本有一股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认为这是中国人捏造的,你有什么看法?在民族危难的时刻,国共两党的表现怎么样?四、思维升华:学习完本课内容后你最想对日本当局说的话是什么?五、作业(导航)生发言的补充。
教师联系当前热点问题提出话题。
教学设计:《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课标要求: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日本侵略者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认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了解西安事变的经过,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播放《松花江上》、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赏析歌词《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合唱《少年中国》等方式,通过歌词赏析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歌词意境自然融入到特定的历史年代中,从而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影响,激发学生的真挚情感。
通过现场拼音《西安事变》,化解本课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历史,从而做出正确的历史判断。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的历史史实,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以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通过现场配音西安事变的经过,使学生感受当时的政局形势,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精神,认识共产党人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博大胸襟。
通过“家国责任、我辈担当”的版块设置,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计:首先是歌曲导入,从《松花江上》的视频播放,起到到歌曲的教化作用。
进而切入正题:同学们,歌声可以陶冶情操、歌声也可以唤醒斗志,其实,歌声还可以还原历史画面,追溯历史原因。
刚刚的一曲《松花江上》已然将我们带入到80年前那幅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历史画卷中。
所以今天,老师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在歌词赏析中揭开那段尘封的往事,请同学们翻开教材,我们共同学习人教2011课标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8课,回望《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word版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1.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和结果、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的开始、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及其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丧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感受,了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野心,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勇于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爱国行为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选择,进行爱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教育。
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难点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松花江上》。
(多媒体播放)教师:同学们,我们从这低沉、忧伤的乐曲中,能听到什么呢?(指出)我们听到的是东北人民对自己富饶家乡的热爱;是东北人民对日寇侵占家乡的愤懑;是东北父老对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景象的惨痛诉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教师:(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由日本来参予该地的主权,并由日本担当该地的治安工作。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
今天之满蒙地位……不仅在我国国防上,就是在经济上,也可以说是我国的生命线。
材料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初,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忙于应付本国的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理解19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掌握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重点1.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分析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
2.如何理解和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
3.如何理解和评价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教学方法1.解说教学法:以讲授为主,结合课件和教材,介绍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2.讨论教学法:以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为主,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提出问题,促进思维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3.辩证教学法:以讨论和比较分析为主,通过对中日冲突和鲁迅与梁启超思想的分析和比较,让学生感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第二步:讲授(30分钟)讲解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起因、过程和结果,分析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介绍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
第三步: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为小组,讨论中日冲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并就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步:班级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和交流,并就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起因和结果,中日冲突的主要矛盾和斗争形式,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五步: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强调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对中日关系和国内政治的影响,以及鲁迅和梁启超对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复习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思考和分析鲁迅和梁启超的思想和影响,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评价。
初中历史第18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掌握明清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
2. 了解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认识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能够分析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
2. 难点: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1. 教材:《历史》第18课教材内容。
2. 多媒体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
3. 教学案例: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
四、教学过程
1. 开篇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话题。
2. 学习内容介绍:介绍明清时期的经济情况和主要经济政策,让学生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案例分析:分析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案例,让学生理解明清时期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让学生思考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5. 总结提高: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主要政策,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教科书相关知识,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 思考并分析两个明清时期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活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了解明清时期的经济变革和主要政策,同时培养学生思辨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3.通过讨论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的仇恨和对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对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九一八事变1.日本对的侵略蓄谋已久。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军队破坏,炮轰沈阳城。
东北军不战而溃。
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沈阳。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
短短4个多月,东北全部沦于敌手。
3.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分裂出去。
东北3 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
4.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
东北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寇的侵略。
共产党派杨靖宇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改编为由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1.日本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18《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一、课标内容本课要求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影视及文学作品中已经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但由于思维还不够成熟,在看待问题时容易过于片面或偏激,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帮助他们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
三、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包括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为了厘清各部分内容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日本对中国的步步侵略,另一条是中国社会各派政治势力对日本侵略的抗中。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___、爱国学生、部分___爱国将领展开了反日浪潮。
___在___,爱国学生发动了一二·___,爱国将领___、___发动了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既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又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因此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通过自主研究、史料讲解、课堂探究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研究目标:目标1:通过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研究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说出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间、地点、经过;列举伪满洲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人物;通过了解抗日英雄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培养分析、归纳、表述历史史实的能力。
目标3:列举华北危机的表现有哪些;说出一二•___的时间、领导党派、口号、意义。
目标4:说出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目的、结果、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探讨:___、___“以下犯上”,扣押___的原因,培养小组探讨、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课堂导入播放视频《松花江上》并思考:是什么事件让东北人民背井离乡,有家难回?2.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九一八事变、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书的课题是战略大决战,向学生再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在党中央英明领导下,由弱转强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并把优势发展为胜势,最终夺取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而国民党军队却由强转弱,优势转为劣势,劣势导致不可逆转的败势,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
从而感悟“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最伟大”的道理。
二、课程标准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2、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通过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五、教学过程第一篇:未雨绸缪——劣势转优势(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关门打狗——辽沈战役展示:阅读材料及课本93页《三大战役形势图〉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在东北打响?材料一:东北野战军拥有12个纵队、17个独立师及步兵、骑兵、炮兵、坦克团约70万人的强大军事力量,加上地方武装,总兵力超过百万,军事装备也有了很大改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九一八事变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日本侵略中国的过程和战争状况。
3.掌握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课前导学:让学生回忆一下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是什么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和地点等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新知预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阅读提示等形式,预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二、课堂展示展示有关日本侵略中国的图片和文物等教育资源,介绍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事件。
通过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了解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三、学习重点1.日本侵略中国的历程。
2.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学习当时愤然反抗的民族情感。
3.清新广场在西安事变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四、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
2.小组对话。
3.电脑课件辅助讲解。
五、互动讨论1.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2.小组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及组员,共同认真学习,形成有效的合作学习。
六、展示课件以电脑课件为展示媒介,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历史事件结合图片和文物为学生们深入呈现。
七、课堂任务1.请学生自主查阅相关书籍,撰写有关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小论文。
2.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教学总结: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两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使学生在这两个事件的相关知识方面成为一个专家。
2.本节课中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对话、电脑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和收获。
3.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以促进自身的不断提高和进步。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知识点总结一、九一八事变。
1. 事变背景。
-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将中国作为其主要的侵略目标之一。
在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
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日本军国主义者妄图通过侵略中国东北来获取资源和市场。
- 当时的中国,蒋介石政府正忙于“围剿”红军,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这也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2. 事变经过。
-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3. 事变影响。
-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端。
它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此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对东北人民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掠夺东北的资源,东北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
二、一二·九运动。
1. 运动背景。
-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华北,妄图制造第二个“满洲国”。
1935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而国民党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还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来满足日本的要求。
-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北平的青年学生们深感“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2. 运动经过。
-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
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
请愿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的镇压,但学生们并没有退缩,他们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
3. 运动意义。
-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