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 格式:ppt
- 大小:676.5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5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一、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1、背景:国内战争使苏俄的工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政治稳定。
2、时间:1921年
3、内容: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
实行粮食税,税后余粮由农民自行支配。
采用租让制和租赁制等方式,把外国资本和私人资本重新引入国有企业,鼓励私人企业发展。
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自由贸易。
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劳动报酬级差制。
4、评价: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从俄国的实际出发,以发展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为主要目标,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商品货币关系较快地恢复了国民经济,稳定了政治形势。
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2年12月底,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第十四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8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知识框架即时巩固的入场劵考情分析引领考试的风向标考试说明2015年2016年2017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复习建议:1.学习苏联的经济建设的历程中汲取其经验与教训,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适合本国国情;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是易错易混点,在记忆时要注意区分考点导学扬帆启程的导航灯考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1)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①________年,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内容(1)农业:实行②______________(核心)(2)工业:大中小型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3)商业:取消了自由贸易(4)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制特点兼有“③__________”和“④__________”的特色【点题训练1】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
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A.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C.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考点二新经济政策【点题训练2】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
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要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相同点两种政策都是无产阶级政权实施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措施,具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性质不同点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实物配给制和劳动义务制固定粮食税,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特点行政命令式发展经济利用市场来发展经济作用适应了战时需要,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投影教学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表教学设计表学校:洛阳市回民中学学科: 高中历史授课年级:高一下教师姓名:符学良章节名称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计划学时1课时课程改革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
本课内容的教学注重以上教学理念。
学习内容分析(可附加知识导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一课时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课时。
本单元与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经济政策的调整》共同构成了世界现代史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相互对抗的时代特征。
了解苏联这一段历程,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都有一定现实意义。
学习者分析一般特征高一下半学期的学生已经初步适应了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于高中、初中学习侧重点的差别已经了初步的认识,但对本节课内用可能比较生疏,对于经济政策的评价可能缺乏一定的标准。
初始能力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学科理解、思维能力,能够对一些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看好和问题,但缺乏深入分析的能力和全面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苏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联经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三个发展阶段,认识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相关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影响,提高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联系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提高比较历史问题能力。
3、通过对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内容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马克思、列宁、斯大林、邓小平等人对“社会主义”的不同论述与实践,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立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伟大探索,是进步的标志。
第 1 页 共 1 页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①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②“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应当用军事办法来解决经济任务”“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③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④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材料二 在新经济政策中,⑤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
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了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①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集聚战争资源;②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带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点;③指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重要内容:余粮收集制;④表明当时实施普遍义务劳动制;⑤是新经济政策部分措施的体现,即农民获得了产品的部分收益权,市场经济得到一定恢复;⑥表明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
两则材料展现了苏俄(联)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并分析其实施的主要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