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课时同步练习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 格式:docx
- 大小:62.08 KB
- 文档页数:7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同步练习1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B、伴随着工业化过程,城市数量逐渐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C、伴随着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一定阶段内越来越大D、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2、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来看①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3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差异不大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30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都比较低,而且差异较大③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美元以后,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城市化水平④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美元以后,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B、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就已超过城市化于C、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过程往往表现出相同的特点D、当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时就会形成严重的“城市过度膨胀症’4、江苏省A、位于中国长江下游、东海之滨B、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C、在19世纪初,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仅有10个,其中有6个集中在江苏D、全省面积20万多平方千米,人口超过7000万5、江苏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有A、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B、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污染点不断减少,面积却在扩大C、乡镇工业发展过分集中D、特大型城市过多,于小城镇发展不利6、乡镇工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有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很高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③减缓乡镇经济的发展速度④污染大规模扩散,破坏生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④7、近20年,江苏省经济总量在全国一直排在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8、下列属于目前江苏全省在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几个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是A、小城镇规模在不断缩小B、城市相对规模增长过快C 、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周边发展D 、特大型城市过多,难以带动全省快速发展9、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正确的是①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②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③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④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5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测试一、单选题(共15题;共52分)1.关于珠三角地区与苏南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 珠三角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B. 苏南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C. 外资驱动型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D. 乡镇企业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2.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及我国东海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舟山渔场为我国主要的渔场,其成因可能是()①大陆架广阔②寒暖流交汇③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④实行伏季休渔制度⑤海水温度和盐度适宜A. ②③④B. ①②③C. ③④⑤D. ①②⑤(2)太湖平原近年来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有()①工业化和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②土壤肥力低③水旱灾害频繁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②④3.下图为“珠三角都市圈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深圳迅速发展和崛起的主要原因是()A. 大力推进工业化B. 改革开放的政策C. 大量的外来民工D. 香港的产业转移(2)下列关于珠三角都市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东莞的服务职能比深圳多B. 香港与广州相比,金融、贸易、商业的服务范围更广C. 与国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地理位置最优,经济腹地广D. 与国际大都市圈相比,珠三角都市圈缺少核心城市,市场小4.读2001—2005年广东省三个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图中信息反映()A. 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比2004年少B. 2001—2005年珠江三角洲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变化在三个区域中最大C. 2001—2005年北部山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高于东西两翼D. 2001—2005年东西两翼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最小的是2001年5.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A. 石油、石化产业增长潜力较大B. 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C. 纺织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D. 目前缺少增长快、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2)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②加大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③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6.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哪方面发展条件稍差()A. 交通不便B. 国内的经济腹地较小C. 农副产品供应缺乏D. 水资源不足,气候温暖湿润7.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改变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全面改造提升加工制造业,使之成为高水平、高技术和高效益的工业基地B. 东北工业基地的工业特色是石化工业、大型机械制造、纺织工业、汽车制造、森林工业较为发达C. 东北工业基地的地缘优势是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又邻近韩国、日本D. 东北工业基地发展脱困的最主要障碍是政策问题8.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国家总的森林面积会逐渐减少。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用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下面不属于这些指标的是()A.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B.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C.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答案 C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A.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B.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C.乡镇企业发展分散所产生的问题D.知名的乡镇企业太少答案 D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5题。
3.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曲线的是()A.①B.②C.③D.④4.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5.①表示的国家城市化水平最接近()A.英国B.日本C.埃及D.印度3~5.解析第3题,我国城市化水平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点,即城市化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且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低于60%。
故④图例代表的曲线最符合我国的状况。
第4题,在图示期间,我国与美国比具有以下特点:城市化水平低;总人口多,城市人口数量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
第5题,图中①表示的国家目前城市化水平位于70%—80%之间,应是发达国家的情况。
另外英国是城市化最早的国家,城市化水平很高,即使存在逆城市化现象,但城市化水平仍高于90%,故日本最符合题意。
答案 3.D 4.C 5.B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据此回答6~8题。
6.1985—2000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的总体特点是()A.大城市发展快,中、小城市发展慢B.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C.小城市发展快,大、中等城市发展慢D.特大城市发展快,中等城市发展慢7.推动本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8.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6~8.解析仔细读图,1985—2000年期间,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特点是大、中、小城市均发展较快。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2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读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图,完成1、2题。
1.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优势条件有( )①矿产资源丰富②第三产业基础好③水陆交通便利④产业技术领先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2.为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长远发展,应该 ( )①发挥资源优势,加速发展资源型产业②依托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③各城市统一工业结构,增强地域竞争力④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1选A,2选D。
第1题,长江中游城市群,包括湖北、湖南和江西三个省的部分地区,湖南、江西有丰富的矿产资源,①正确;第二产业基础好,第三产业基础差,②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沿长江分布,京九线、京广线等重要铁路经过此处,沟通东西、联系南北,具有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③正确;产业技术比东部落后,④错误。
第2题,资源型产业要面临资源枯竭问题,不适合长远发展,①错误;该城市群交通条件好,所以可以依托区位优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②正确;各城市统一工业结构,会导致同业竞争,不利于增强地域竞争力,③错误;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基础好,所以可以依托产业基础,打造优势产业集群,④正确。
新型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特色小镇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动力。
小镇的面积一般控制在10平方千米以内,人口规模控制在3~5万人,其最终目标是形成一个特色支柱性产业。
读2017年浙江和西北各省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示意图,完成3、4题。
3.西北地区( )A.工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B.以传统型工业为主C.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占主导D.对外开放程度高4.与浙江相比,西北地区特色小镇数量少,其原因是( )A.经济水平低,基础设施不完善B.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C.第一产业比重高,特色产业少D.劳动力素质低,人才匮乏【解析】3选B,4选A。
第3题,结合图示可知我国部分省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小,却无法查看我国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的比重,但是我国西北矿产资源丰富,应以资源开发利用等传统工业为主,而不是以轻工业为主;图示陕西、宁夏、青海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大;我国西北地处内陆,而沿海的浙江省第三产业比重超过了第二产业,说明沿海省区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同步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1 对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描述错误的是()A 非农业人口比重的增长B 农业人口比重的增长C 城市规模的扩大D农业人口比重的下降2 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1)城市绿地面积的扩大(2)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3)城市功能性分区(4)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A (1)(3)B (3)(4)C (1)(2)D (2)(4)下表格数据是对: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
据此回答3—4题。
3 对照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可以看出中国最接近国际指标的是()A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B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4 调整就业结构,合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采取的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安排当地农民就业B.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销售等第二、第三产业C.加快城市化进程,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以非农就业促进农民增收D.将东部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西部牧区迁移5 江苏省濒临的海洋是()A 渤海B 黄海C 东海D 南海6 有关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存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1)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2)工业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产生环境问题(3)乡镇企业分散使土地资源浪费,污染扩散,生态破坏(4)特大型城市多,城市特色明显,不利于全省快速发展A (1)(2)B (1)(3)C (2)(3)D (3)(4)7关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叙述错误的是()A 工业结构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的措施B “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立三大“城市圈”C 工业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城市化D 体制和政策保证了进城农民的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据此回答8----12题8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从“三来一补”进步的,“三来一补”是指()A 来资金、来科技人员、来劳动力和补偿贸易B 来料加工、来图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C 来优惠政策、来服务设施、来劳动力和补偿贸易D 来生产设备、来技术指导、来优惠政策和补偿贸易9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A 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B 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C 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D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10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城镇数量猛增(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3)逆城市化现象凸现(4)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城市分布密集A (1)(2)(3)B (2)(3)(4)C (1)(2)(4)D (1)(3)(4)11 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对策的说法,正确的是()A 继续以轻工业为主,限制重工业的发展B 应加大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C 区内各城市需加强分工与合作,构建以澳门、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D 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已经很成熟,“村中村”问题已经得到解决12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在产业升级中面临的问题表现在()(1)产业基础差(2)科技实力薄弱(3)人才队伍差(4)南岭的阻隔,使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A (1)(2)(3)B (2)(3)(4)C (1)(3)(4)D (1)(2)(3)(4)二、综合题13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湖北省浠水县洗马高级中学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同步测控中图版必修3 "一、选择题1.衡量一国是否完成工业化,国际上通常用三个最重要的结构性指标,下面不.属于这些指标的是( )A.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B.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C.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60%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2.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城市化是指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②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都很低④发达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③ D.②④3.下面四幅图中,黑点表示乡镇、圆圈表示城市,按从左向右的顺序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4.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的主导因素是( )A.侨乡 B.政策C.交通 D.劳动力5.20世纪90年代后期,与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的主要原因是( )A.政策优惠 B.科技发达C.劳动力廉价 D.产业升级“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期望,下图为“江苏省制造业部分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6~7题。
6.1999至2003年间,江苏四个主要制造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是( )A.化学工业B.冶金及延压工业C.运输设备制造业D.通讯、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7.江苏工业发展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 )A.能源和资源缺乏 B.劳动力素质不高C.资金严重短缺 D.对外交通不便(2011年江苏启东期中考试)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
据此完成8~10题。
8.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A.矿产资源丰富 B.地形平坦C.海运便利 D.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区9.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B.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省内城市化水平比较均衡10.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A.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区B.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C.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D.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桥车,减轻交通拥挤二、综合题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涌现出三种典型模式: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
高中地理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同步练习2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在19世纪初,全世界人口超过50万的城市仅有10个,其中中国占6个,有3个集中在江苏他们是A、苏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B、南通、无锡、苏州C、徐州、扬州和江宁(今南京)D、无锡、苏州和江宁(今南京)2、乡镇企业过分分散会造成A、职工上下班困难B、企业经济效益下降C、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的投资D、不利于农民脱贫至富3、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区划调整目的主要是为了A、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B、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C、扩大城市规模,减少城市数量D、精减机构,减少政府支出4、“苏南模式”的特点正确的是A、以个体经营为主,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B、乡镇企业规模较小,数量较多C、依靠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城市形成竞争态势D、重视科技知识和人才,提高产品质量5、关于城市化的一些叙述,正确的有A、城市化不但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还包括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必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C、城市仅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不大D、城市化必将扩大城市之间的差距6、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C、用地规模的扩大D、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下图是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
读图,回答7~8题。
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乡村人口总人口1950年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1980年7、30年间该地区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人B 、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C 、总人口增长了两倍D 、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8、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A 、大幅度提高B 、略有提高C 、没有变化D 、略有下降9、人们将以制造业为主的伊利诺伊州、印第安纳州、密歇根州、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等地区形象地称为“锈带”的原因是A 、这些地区气候寒冷,金属易生锈B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些地区工厂大量倒闭,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C 、这些地区工业部门以机械制造业为主D 、这些地区以钢铁工业为主10、密歇根州复苏的主要战略措施不正确的是有A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如对企业的扩张和易地办厂提供税收优惠B 、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当地经济呈现多元化C 、进一步加强其汽车工业的优势地位,增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程度D 、大力推动生命科学产业,使之形成支柱产业二、综合题11、读图,回答: AB C D EF GH MN(1)图示地区为我国的 经济区。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一、工业化和城市化1.工业化。
(1)概念:工业化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2)衡量指标: ①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③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
(1)概念:城市化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增长的过程,即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2)内涵: ①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②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
③城市文明向广大农村地区扩散。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力反作用于城市化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现状。
(1)工业化:目前总体上处于中级阶段,其进程呈现明显加快特征。
(2)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1.存在的 问题⎩⎪⎨⎪⎧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城市化发展不尽合理⎩⎪⎨⎪⎧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改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2.主要措施。
(1)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2)“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3)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4)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5)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教材P 65探索思考提示:(1)2002年中国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已基本达到国际通用标准。
但从更重要的农业就业人数和城镇人口指标看,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50%,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20%);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国际通用标准(>60%)。
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建议用时实际用时满分实际得分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6分,共7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B.该国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C.该国属发展中国家D.阶段Ⅲ,该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2.阶段Ⅲ,该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产业部门有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②资源密集型工业③技术密集型产业④第三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中山、珠海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是 ( )A.第一、第三产业都上升B.第一产业上升,第三产业下降C.第一、第二产业都上升D.第一产业下降,第三产业明显上升4.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近些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最主要因素是( )A.当地优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增长C.大量来自内地流动人口的涌入D.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
据此回答5~7题。
5.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 )①矿产资源丰富②地形平坦③处在季风气候区④海运便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6.下列关于目前江苏省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镇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②三个都市圈全部在我国南方地区③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④省内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7.在江苏省城市化过程中,下列说法可行的是( )①建设发达的交通网,干线尽可能经过市中心地区②加强规划,以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③合理布局,促进苏南、苏北协调发展④提倡居民购买私人小轿车,减轻公共交通压力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
课时跟踪检测(九)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工业化水平最低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阶段分别是( )A.①②B.④②C.③① D.③④2.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解析:1.C 2.D 第1题,工业化水平最低时,第二产业比重最小,第一产业比重最大,应是第③阶段;城市化水平最高时,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应是①阶段。
第2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第一产业比重应越来越小。
3.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解析:选D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4.下列关于江苏省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不协调②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完善③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污染面积扩大④知名的乡镇企业太少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解析:选A 江苏省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一些地区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一些地区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工作重心放在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其他建设项目的推进上,导致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其次是产生了环境问题,特别是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环境污染严重。
中图版高二地理必修三课时同步练习江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1~3题。
1.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密集且经济发达,下面不是其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是( ) A.平坦的地形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2.该地区工业专业镇的兴起,反映了工业生产的( )
A.转移B.升级
C.专业化D.环境要求较低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其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水土流失现象
答案
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变化图”,完成4~5题。
4.关于该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正确叙述是( )
A.城市化水平始终低于工业化水平
B.①~②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②~③阶段工业化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
D.③~④阶段工业化水平升高,城市化水平降低
5.②~③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
A.农业B.工业
C.采矿业D.服务业
答案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6~8题。
6.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7.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8.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下图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A、B、C分别代表的要素可能是( )
A.纺织工业、中小型企业、劳动力和市场
B.微电子工业、中小型企业、资源和能源
C.微电子工业、大型联合企业、技术和劳动力
D.航天工业、资源和技术、中小型企业
10.图中a模式的发展条件有( )
①接近资源产地②海陆交通发达③科技发达、人才众多④航空和高速公路运输发达
A.①③B.②④
C.①②D.③④
答案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工业区某小商品生产企业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关于对该工业区的说法合理的是( )
A.该工业区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
B.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
C.该工业区资本集中程度高
D.该工业区同类企业竞争激烈,利润低
12.该区域原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经济落后的乡村,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示范区,该区域( )
A.乡村工业化推动了大城市的形成
B.产业的升级导致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C.不可能出现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
D.乡镇企业促进了中小城市迅速发展
答案
解析第11题,该工业区的工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原料供应、生产企业、销售企业俱全,形成了原料—生产—销售配套体系;生产规模小,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区同类企业形成了既竞争又合作的经营模式,利润较高。
第12题,该工业区生产经营规模小,以中小企业为主;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属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出现了城市、乡村交错的景观;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大城市为中心城市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又称“中三角”)是涵盖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特大型城市群。
读图,回答13~15题。
13.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B.水陆交通便捷
C.自然资源丰富D.劳动力素质高
14.下列关于“中三角”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商品谷物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矿产资源开发加重环境污染
15.三中心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规模退耕还林,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棉花价格的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答案
解析第13题,由图可知,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而在工业基础、水陆交通、劳动力素质方面没有优势。
第14题,“中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机械化水平低。
该地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该地区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该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冶炼工业的发展会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第15题,该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外,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迅速发展,占用大量耕地,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津城市新规划方案将天津城市性质确定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经济增长极。
下图为天津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图。
材料二天津滨海新区与深圳特区产业结构现状比较。
(1)
(2)开发滨海新区对天津老城区具有哪些积极意义
(3)在滨海新区未来开发中,需要面对哪些环境问题
(4)滨海新区作为带动天津区域发展的经济增长极,若参照深圳特区,你认为滨海新区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
答案(1)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地价较低;发展空间大。
(2)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3)水源短缺;“三废”排放;海平面上升。
(4)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现代物流中心;发展旅游业;发展现代服务业。
解析第(1)题,天津滨海新区拥有海港,水陆交通便利;位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因开发较晚,与市区相比,地价低,发展空间较大。
第(2)题,滨海新区开发可以接纳老城区人口和产业的转移,所以能分散老城区人口和部分城市职能;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
第(3)题,该区域年降水较少,且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所以会面临水资源短缺;人口增多和产业发展,排放的“三废”会增加;因地势低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很大威胁。
第(4)题,对比表格中与深圳特区的第二、三产业的差异,所以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17.(2018·湖南长沙长郡中学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则将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进行整体谋划。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图。
(1)分析我国三大经济圈吸引外资的共同优势区位条件。
(2)说明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环境的影响。
(3)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整体规划的意义。
答案(1)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市场广阔,对外开放程度高;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工业发展历史悠久,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2)工业的集聚效应加强;城市化加速,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环境压力增大。
(3)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区位优势条件: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等。
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吸引外资的其他优势,如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国家政策支持等。
第(2)题,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集聚效应会加强;城市化水平提高,人口增多,环境压力会增大。
第(3)题,从基础设施利用、信息交流、规模效益等方面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