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影像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42
肺栓塞诊断标准肺栓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对肺栓塞的诊断十分重要。
在临床上,医生们根据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而这些表现和结果也构成了肺栓塞的诊断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肺栓塞的诊断标准,以便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识别这一疾病。
一、临床表现。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悸、咳嗽、发热等。
其中,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0%的患者。
此外,约有一半的患者出现胸痛和咯血。
这些临床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初步的诊断。
二、影像学检查。
肺栓塞的影像学检查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肺动脉造影是确诊肺栓塞的“金标准”,但其侵入性较大,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肺血管造影和肺通气/灌注扫描。
CT肺血管造影能够直接观察肺动脉血栓,而肺通气/灌注扫描则可以评估肺部通气和血流情况,有助于判断肺栓塞的部位和范围。
三、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是一种纤维蛋白溶解产物,其水平在肺栓塞患者体内常常升高。
因此,D-二聚体检测可以作为肺栓塞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然而,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四、肺动脉压力检测。
肺动脉压力检测对于怀疑存在严重肺栓塞的患者尤为重要。
通过右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量肺动脉压力和氧合情况,有助于评估肺栓塞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预后。
五、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检查对于肺栓塞的诊断也具有一定的价值。
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检查可能出现T波倒置、S1Q3T3征、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表现,这些异常表现有助于医生进行诊断。
六、其他检查。
除了上述常用的检查手段外,如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超声、血气分析等检查也可以为肺栓塞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肺栓塞的诊断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医生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进行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结合各项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肺栓塞,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病死率。
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首先,临床症状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发热、低血压等表现。
这些症状的出现应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尤其是对于有肺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等。
其次,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
肺动脉造影是金标准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肺动脉内栓子的情况。
但是由于其侵入性和较高的并发症率,临床上常用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来替代。
CTPA能够快速、准确地诊断肺栓塞,对于大、中型肺栓塞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0%以上。
此外,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扫描)也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不能做CTPA检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血液学检查也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手段之一。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升高提示肺栓塞的可能性较大。
但需要注意的是,D-二聚体的升高并不是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因此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
最后,心电图检查也对诊断肺栓塞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可以是心电轴右偏、T波倒置、S1Q3T3征等,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临床上并不是所有肺栓塞患者都能检测到心电图异常。
综上所述,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血液学检查和心电图检查。
医生在诊断肺栓塞时应全面综合各项检查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内容能对临床医生有所帮助,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为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周围环绕着高密度的血液。
这种低密度充盈缺损通常呈现为条状或块状,与血管壁紧密相连,长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可能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还表现为肺血管的增粗和扩张。
受影响的肺动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粗,管径增大,管壁增厚。
这种增粗和扩张通常是对称的,但有时也可能出现不对称的情况。
在CT影像学中,肺动脉栓塞还可以表现为肺野的密度增加。
受影响的肺组织因血流减少而出现密度增加,表现为肺实质的密度增高,肺纹理增多,肺野密度不均。
这种现象在肺动脉栓塞的早期尤为明显。
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还可见到肺部并发症的表现。
例如,肺栓塞后可出现肺梗死,CT影像学上表现为低密度梗死灶。
梗死灶的形态、大小和分布因栓塞的部位和范围而异。
肺动脉栓塞还可能导致肺血管床减少,表现为肺泡间隔的增厚和肺血管的减少。
在CT影像学中,还可以观察到肺动脉栓塞的动态变化。
例如,随着治疗的有效进行,受影响的肺血管逐渐恢复,管径缩小,管壁变薄。
同时,肺栓塞所导致的肺部并发症也逐渐减轻,梗死灶减小或吸收,肺血管床逐渐增多。
总的来说,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通过观察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肺血管的增粗和扩张、肺野的密度增加以及肺部并发症的表现,可以对肺动脉栓塞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T影像学仅作为一种诊断手段,不能替代临床综合评估。
在诊断肺动脉栓塞时,还需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在临床诊断中,CT影像学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重要诊断手段。
当我提到肺动脉栓塞的CT影像学表现时,我要描述的是肺血管内的低密度充盈缺损。
这种现象表现为条状或块状的低密度区域,与血管壁紧密相连,长度可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
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周围环绕着高密度的血液,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某些情况下,这些低密度充盈缺损可能呈现为不规则的形状,使得诊断更具挑战性。
~100m l行增强扫描,速率2.0m l/s~3.0m l/s。
2 结果2.1 检查结果 57例累计发现83个病灶,其中单发42例,多发15例。
病灶分布为肝右叶52个,肝左叶24个,肝尾叶7个。
病灶最大者17cm×12cm,最小者1.0c m×0.8cm。
2.2 CT平扫表现 肝血管瘤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
较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呈星形或不规则形。
CT值35Hu~41Hu。
2.3 增强造影扫描表现 均表现为肝血管瘤被造影剂充填的表现,大部分肝血管瘤于动脉期可见边缘呈结节样强化,且环绕病灶周围,其密度和同层大血管密度相同,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心扩展。
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的中心区可以始终不填充,与平扫时所见的中央更低密度区一致或更明显。
等密度填充时间与病灶大小有关,病灶越大,所需时间越长。
3 讨论目前认为,肝血管瘤主要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为肝血管发育异常致血管海绵状扩张而形成[1],患者多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因而多见于成人,其危害性在于瘤体破裂出血。
肝血管瘤的壁由胶质纤维细胞构成,瘤内含丰富血管腔隙,在较大瘤体中心部可见机化的纤维瘢痕组织,或血栓形成,这是病灶中心部不强化的病理基础[2]。
本组57例患者有51例行B 超检查时发现病变而行CT检查。
9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有占位病变未能定性,而作CT检查。
另6例因有右上腹胀痛直接作CT检查。
肝血管瘤CT扫描均有特征性表现,平扫几乎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密度均匀的低密度影,增强扫描病灶显示更清楚,且具有特征性的从病灶边缘开始呈结节样强化,逐渐向病灶中心扩展,直至造影剂完全填充病灶,呈“慢显慢退”特征改变。
这种特征表现是诊断肝血管瘤的可靠重要依据,诊断符合率可达95%以上[3],本组病例均据此征象予以诊断。
鉴别诊断时主要应与肝癌相鉴别,肝癌CT增强时肿块明显不均匀化,动脉期肿块边缘部分明显强化,但静脉期和延迟期肿块强化程度降低,其增强时间密度曲线为速增速降型,与血管瘤“慢显慢退”特征改变有较大区别。
肺栓塞影像学灌注及CT诊断导语肺栓塞(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症。
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可直观判断PE累及部位及范围,PE的程度及形态,判断急性血栓与陈旧性血栓;是目前判断PE最重要的无创检查手段。
对于大多数患者,CTPA是确诊或排除PE的首选检查。
对非高风险PE疑似患者,阴性的CTPA结果是排除诊断的充分依据。
对临床高风险组且CTPA结果阴性的患者是否需要其他检查还尚存争议。
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是诊断可疑PE的可靠手段,且安全有效。
典型的肺栓塞通气灌注显像是呈肺叶或段分布的灌注缺损,且与肺通气显像不匹配。
由于CTPA不利于评估远端肺小动脉的血流灌注情况,故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是CTPA的有效补充检查,可更有效的评估肺血管灌注情况。
本文就肺栓塞核素通气灌注显像和CTPA诊断进行阐述。
1、肺通气灌注显像肺通气灌注显像(V/Q):是一种无创评价肺血液灌注和肺通气的方法,曾广泛应用于临床疑诊肺栓塞患者。
通常选用放射性药物锝99m标记的人白蛋白(Tc-99m HAM)或聚合白蛋白粒子(Tc-99m MAA)。
可获得前位、后位、左侧位、右侧位、右后斜位和左后斜位等多个体位图像。
该方法对PE的诊断敏感性高,特异性差。
肺通气灌注显像依据其影像特点对PE可能性进行评估:① 高度可能:大于等于2个肺段的明显灌注缺损(每个肺段>75%),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2个以上肺段的中等灌注缺损(每个肺段25%-75%),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并伴有1个肺段的大的灌注缺损;大于等于4个肺段的中等灌注缺损,与通气显像不匹配,胸部X线异常。
②中度可能:界于高度可能和低度可能之间,而不能划分为高度或低度可能。
③低度可能:非段性灌注缺损(如心脏肥大、主动脉增粗、肺门扩大、膈肌抬高等),或>3个肺段的小灌注缺损(每个肺段<>肺通气灌注显像的主要特点为:①正常灌注显像阴性预测价值接近100%,高度可能的显像结果阳性预测价值大于90%;但通常符合以上两种情况的PE患者较少;②对段以下肺血管栓塞诊断敏感性高,优于CTPA;③患者接受检查的辐射量相对较少,适合年轻女性、妊娠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利于随访期间监测病情;④费用较CTPA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肺部影像学常见的特征肺部影像学常见的特征:1-肺实质疾病特征:1-1 肺实质浸润:出现斑点状、结节状或团块状的影像表现,边界模糊或清晰,密度不均。
1-2 肺泡填塞: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形成斑点状、团块状高密度影像。
1-3 肺实变:肺组织实质密度增高,形成片状、节段状或大片状高密度区域。
1-4 肺不张:肺组织收缩或气体吸收不畅,出现肺组织密度减低、容积缩小的表现。
1-5 纤维化:肺实质结构受到纤维组织代替,形成肺实质牵拉、肺容积减小、支气管扩张等表现。
2-支气管疾病特征:2-1 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腔明显扩大,伴有肺组织萎缩、肺容积减低等表现。
2-2 阻塞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腔狭窄,气体流通受阻,出现片状、斑点状高密度影像。
2-3 活动性支气管结核:支气管管径增粗、壁增厚,形成固定的高密度影像。
3-肿瘤特征:3-1 肺结节: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晰、光滑,直径小于3cm的高密度影像。
3-2 肺癌:边界模糊、毛糙,形态不规则,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强化。
3-3 转移瘤:多呈现多发性,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大小不一的高密度结节。
3-4 肺淋巴癌:淋巴管内增生,形成肺门窗扩大、纵隔淋巴结肿大等特征。
4-感染性疾病特征:4-1 肺炎:肺实质密度增高,出现片状、节段状或大片状高密度区域,边界模糊。
4-2 结核:呈现斑点状、结节状或条索状高密度影像,边界不规则、破坏性。
5-其他常见疾病特征:5-1 肺水肿:肺泡内液体增多,形成减低密度的模糊影像。
5-2 肺栓塞:血栓阻塞肺血管,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斑点状高密度影像。
5-3 胸腔积液:胸腔内液体积聚,呈现低密度的均匀模糊影像。
本文档涉及附件:无。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肺实质疾病:指影响肺组织实质的疾病,常见如肺炎、结核等。
●肺泡填塞:指肺泡内充满炎性渗出物,影响气体交换。
●肺实变:指肺组织实质浸润或变质,密度增高。
●肺不张:指肺组织收缩或气体吸收不畅,导致肺容积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