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辅以盐熨疗法治疗脾虚泄泻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245.09 KB
- 文档页数:2
泄泻-中医护理方法【优质推荐】泄泻是指排便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而言。
古代以大便溏薄而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现在统称为泄泻。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发病主要同于湿邪壅盛,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致。
西医中凡因消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导致腹泻时,如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胃肠神经官能症、结肠过敏等,均可参照本证。
1、病因病机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调以及脏腑虚弱而致。
脾虚温盛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湿邪致病又有寒湿、热湿之分。
(1)感受外邪:六淫伤人,脾胃失调,皆能致泻,但其中以湿为主,而常兼挟寒、热、暑等病邪。
脾恶湿喜燥,湿邪最易伤脾,故有无湿不成泄之说。
若因冒雨涉水、久卧湿地是为寒湿内侵,困遏脾运,清浊不分而致泻;如兼挟风寒者则可具有外感表证。
若夏秋之间,暑湿季节,湿热伤中,脾胃受病,邪热下迫大肠,亦可发生泄泻。
(2)饮食所伤:凡食之过饱,宿食内停,或恣食生冷,寒食交阻,过食肥厚,湿热内蕴,或误食不洁之物,伤及肠胃,运化失常,水谷停为湿滞,形成泄泻。
(3)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复因郁怒忧思,肝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司,而致泄泻。
(4)脾胃虚弱:脾主运化,胃主受钠,可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衰,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
(5)肾阳虚衰:久病及肾,或年老体弱,或肾阳不振,命门火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不能腐熟水谷,则水谷不化而成泄泻。
2、辨证论治(1)实证:①寒湿证:证候:泄泻稀薄多水,有时如鹜溏,脘腹胀满,恶寒发热,肢体酸痛,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头痛,舌苔薄白,脉濡缓。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主方:藿香正气散。
②湿热证: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亦,或有身热,舌苔黄腻,脉濡滑而数,多见于夏秋季节。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关于中医泄泻的讲座,聆听了专家的深入讲解,不仅对泄泻这一常见病症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也对中医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有了更深的体会。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讲座中提到,泄泻在中医理论中称为“泄泻”,是由脾胃运化功能失职,湿邪内盛所致。
这让我了解到,中医看待疾病的角度与西医有很大的不同。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
在泄泻的治疗中,中医会根据病因病机,将泄泻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寒湿泄泻、湿热泄泻、脾虚泄泻等,并针对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其次,讲座中详细介绍了泄泻的病因病机。
例如,脾虚是导致泄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脾主运化水湿,如果脾气不足,则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下注大肠,从而引发泄泻。
此外,寒湿、湿热等因素也会导致泄泻的发生。
这些病因病机的讲解让我对泄泻的发病机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在治疗方法上,中医注重内外兼治。
讲座中提到的内外兼治,包括药物治疗和食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会根据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方剂,如藿香正气散、葛根芩连汤等。
在食疗方面,专家建议在急性水泻期需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发病初期宜给清淡流质饮食,如蛋白水、果汁、米汤等;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这些治疗方法让我认识到,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注重整体调理,既关注药物治疗,也不忽视饮食调理。
此外,讲座中还强调了中医辨证护理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类型的泄泻,中医会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肝气乘脾引起的泄泻,中医会进行情志护理和饮食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调整饮食结构,以利于病情恢复。
通过此次讲座,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博大精深。
中医不仅能够治疗疾病,还能够从源头上预防疾病,注重整体调理,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注重养生,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总之,这次关于中医泄泻的讲座让我受益匪浅。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三、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3.艾灸(详见附录2)。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泄泻(小儿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1、湿热泻:主症泻下次数频量多,蛋花样水便,日10 余次以上,泻下急迫,呕吐,高热,烦渴,精神烦躁或萎靡,尿量少黄,舌质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指纹青紫。
2、风寒泻:主症大便清稀如鸭粪或多泡沫,色淡黄或青绿,臭气不甚,日泻10 余次,肠鸣,腹痛伴低热,稍咳,口不渴,舌苔白润,脉浮,指纹紫滞。
3、伤食泻主症微热或无热,恶心、不思食、呕吐乳块,泻下次数不多,呈黄绿色水样便或夹有奶块便,酸臭气,腹胀,排气恶臭,舌苔白或黄厚腻,脉滑数,指纹沉。
4、脾虚泻:主症形体瘦弱,面色苍黄,肌肤松软,精神疲乏,喜睡懒动,自汗或盗汗,乳食减少,大便稀溏或乳食不化多残渣,唇舌淡白,舌体胖,舌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指纹淡。
5、脾肾阳虚泻:主证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胱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二、常见症候/ 症状施护腹痛、腹泻1、观察大便的次数、色、质、量、气味。
2、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3、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时出、便如稀水、脉微细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
4、出现腹泻严重、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时,报告医生配合处理、中医特色治疗1、湿热泻、伤食泻:中药汤剂宜温服,风寒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中药汤剂宜热服。
2、“腹泻贴”,贴于神阙、中脘、仆参等穴,每次1~3克,每日1~2 次。
3、湿热泻推拿疗法:清补脾土,清大肠,退六腑,揉小天心。
风寒泻推拿疗法: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揉脐,揉鱼尾。
伤食泻推拿疗法:推板门,清大肠,补脾土,摩腹,逆运内八卦,点揉天突。
脾虚泻推拿疗法:推三关,补大肠,摩腹,推上七节骨,捏脊。
4、脾肾阳虚泻灸法取足三里、中脘、神阙。
隔姜灸或艾条温和灸。
每日1-2 次。
(三)特色技术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2.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 艾灸(详见附录2)。
腹泻的中医护理方法腹泻属中医“注下”、“后泄”、“飧泄”、“下利”、“泄泻”等病证范畴。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由于湿盛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多是由胃肠道和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
根据临床表现一般可分为寒湿困脾证、肠道湿热证、食滞肠胃证、肝气郁滞证、脾气虚弱证、肾阳亏虚证等证型。
中医护理方法主要有艾条灸、隔物灸、热敷、耳针、穴位注射等,急性腹泻以除湿导滞,通调腑气为主;慢性腹泻以健脾温肾、固本止泻为主。
一、艾条灸法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处的皮肤保持2~3cm左右距离,使患者局部温热而无灼痛,每穴灸10~15min,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一般每日灸或隔日灸。
常取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中脘、阴陵泉、水分等穴。
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灸天枢可调理肠胃气机;灸足三里、公孙穴可健脾益胃,用补法;灸中脘可消食滞;灸阴陵泉可健脾化湿;灸水分可利小便而实大便。
肾阳亏虚证可灸肾俞、命门,用补法。
二、隔物灸法1、隔姜灸:有温中散寒、通经活络作用,对虚寒性腹泻较好。
寒湿困脾证患者取穴神阙,可祛寒消痛止泻;食滞肠胃证取穴中脘;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2、隔盐灸:对因脾肾气虚、固摄无力而引起的久泻久痢疗效较好,取神厥及关元二穴,每穴灸3-5壮。
特别注意防烫伤。
三、热敷法脾气虚弱型、寒湿困脾型、肾阳亏虚型腹泻患者会伴有畏寒腹痛,此时应注意保暖,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注意防烫伤。
四、耳针法选大肠、胃、脾、肝、肾、交感区域, 每次选3-4穴,可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选天枢、上巨虚穴,用黄连素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注射液。
每穴每次注射0.5-1ml,每日1次。
【腹泻患者的健康宣教】生活起居有规律,不劳倦过度,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被,盛夏炎暑季节,不露天卧湿地,以免暑湿外侵。
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散步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对脾虚者较为适宜。
加强自身保健,经常按揉足三里,也可指压足底,增减脾胃消化功能,年老体弱者可练保健操。
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作者:高丹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年第01期关键词:泄泻;辨证施护;体会中图分类号:R256. 34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 - 2349( 2015) 01 - 0107 - 02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泄泻患者除进行药物治疗和一般护理、健康教育外,结合临床常见分型予相应的护理,收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1 一般护理(1)保持病室环境舒适安静,注意腹部保暖,空气清新,便后及时开窗通风。
(2)重症者宜卧床休息,轻症者或慢性泄泻患者应适当活动、锻炼。
(3)做好情志护理,避免紧张不安和恐惧。
(4)饮食宜清淡、少渣、无刺激性易消化富营养含水量多的食物,忌辛辣、肥甘厚味、甜腻、产气之品,严重者暂禁食。
(5)观察并记录大便次数,性状、颜色、量、气味及伴随症状,监测生命体征、皮肤黏膜湿润程度,注意有无脱水、酸中毒等表现。
(6)保持肛门清洁、干燥,频泻者用温水清洁肛门后涂紫草油或黄金万红膏。
注意保持床褥平整、清洁干燥、做好臀部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2病因及辨证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禀赋不足,及久病脏腑虚弱等,引起脾病湿盛,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肠道分清泌浊、传导功能失司致泄泻。
分暴泻和久泻,暴泻有寒湿内盛证、湿热伤中证、食滞肠胃证。
久泻有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肝气乘脾证,根据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护。
3对证施护3.1 寒湿内盛证证候:泄泻清稀,甚则如水样,脘闷食少,腹痛肠鸣,或兼外感风寒,则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舌苔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芳香化湿,解表散寒。
施护:(1)病室宜温暖,多加衣被,避免直接吹风。
(2)饮食宜温热,可食炒米粉、炒面粉,以燥湿止泻;加味防风粥(防风10 g,藿香5g,葱白3根、白蔻3g,粳米100 g);多食金樱子、山药、丁香、大蒜等;适量食用扁豆花馄饨,以健脾化湿、止泻止痢;豆蔻饼以散寒除湿止泻;空腹日2次食用大蒜粥以散寒解表。
泄泻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量少、质稀,常伴有腹痛、腹胀、里急后重等症状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
中医认为泄泻多由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痰食阻滞等因素引起。
下面是一个中医护理方案:一、饮食调养:1.忌口:泄泻患者应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煎炸食品等。
2.病程初期饮食调节:推荐选择半流质或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面包、蒸蛋等。
避免高纤维食物,如糙米、糙面、豆类等。
3.病程稳定后饮食调节: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注重膳食均衡,保证营养的摄入。
4.回避刺激性饮料: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和气泡的饮料,如咖啡、茶、可乐等,这些饮料可能加重泄泻症状。
二、药膳调理:1.翘翘板膳食:将30克磨盏(绿豆粒子大小),15克白术,10克碎香附粉,10克枳实研末,20克双花蒲公英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1周。
2.青萝卜熟地膳食:将30克磨盏,15克白术,10克香附,30克熟地,10克青萝卜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3.叶黄素白芍膳食:将15克磨盏,10克白芍,1粒叶黄素胶囊,研末,混合煮沸30分钟,成浓汤,分微温3次服。
每日1剂,连服7-14日。
三、中药调理:1.四君子汤:黄芪、白术、党参、陈皮各1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2.芩连陈皮汤:黄芪10克,黄连6克,陈皮6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3.解毒丸:黄连、黄芩、黄柏、黄精、黄连磁石各10克,研末,每次15克,加水煎煮30分钟,分2次温服。
四、生活习惯调整:1.多休息:泄泻患者需要多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康复。
2.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都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容易诱发或加重泄泻症状。
3.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和饮食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减少泄泻的发作。
4.适度运动:适量的有氧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缓解泄泻症状。
龙源期刊网
米汤加盐治好拉肚子
作者:朱晓平
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3年第07期
我的同学莫医生有一次回乡探亲,发现表妹因为吃了炒田螺肚子疼,不停地拉稀。
当时家里并没有止泻药,一家人都很着急。
莫医生将家里的炒米放入锅里煮了,加上一小撮盐,让表妹喝。
过了几个小时,表妹的腹泻就停止了,人也变得有精神,一晚上就完全好了。
炒米治腹泻这个偏方我也听一些老人说过,但一直没有放在心上,听莫医生这么一说,才不得不信。
莫医生说,炒米是温性的,米汤又是养脾胃的,所以喝下去就能温中散寒,达到止腹泻的效果。
腹泻真正的危险是不停地拉稀,水分、盐分不断丢失,造成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
这时候如果口服盐水,正在腹泻的肠道是吸收不了的,喝多少盐水进去,很快又会拉出来,穿肠而过,根本进不了体内。
20世纪60年代,人们发现如果在盐水里加入葡萄糖,通过肠道的葡萄糖-钠离子偶联吸收机制,即使在腹泻的情况下盐水也可以顺利地被肠道吸收,达到补盐、补水的效果。
而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分解后能成为葡萄糖,所以在炒米汤里加盐喝下去,就能减少患者的排便量,缩短腹泻的持续时间了。
(以上偏方仅供参考)
摘编自《很老很老的老偏方》。
泄泻(腹泻)中医护理方案中医护理方案:泄泻泄泻是一种常见病症,中医护理方案可针对不同症状进行施护。
以下是常见的泄泻证候及对应的要点:1.伤食泄:饱闷恶食,暧腐吞酸,腹痛则泄,泄下不畅,苔腻、脉滑。
2.风寒泄: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泄泻腹痛,泄下急迫,或泄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泄:久泄不愈,或时泄时止,食欲不振,神疲面黄,舌质淡,苔薄白。
5.脾肾阳虚泄: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膝或腹部冷痛,久泄久痢,粪质清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浮沉无力。
对于腹泻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观察腹泻程度,包括大便次数、颜色、质量、量和气味等。
2.观察患儿体温、精神、哭声、指纹、腹痛、腹胀等情况。
如果出现严重的腹泻、尿少、皮肤干瘪及眼眶、前囟凹陷,或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便如稀水、脉微细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腹泻护理: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便后用温水洗净、擦干。
避免并发红臀,若发生红臀可涂抹红霉素软膏、紫草油,保护皮肤。
4.遵医嘱予推拿、刮痧、捏脊疗法、暖脐膏贴脐部等治疗。
对于腹痛症状,以下是中医护理方案:1.遵医嘱予穴位贴敷,取神阙、中脘等穴。
2.遵医嘱予穴位按摩。
3.遵医嘱予药物治疗。
4.遵医嘱予艾灸治疗,取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温和灸。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包括药物治疗和特色技术。
特色技术包括小儿推拿、艾灸、小儿捏脊疗法、刮痧、穴位贴敷等。
健康指导方面,应保持病室环境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
陪护人员1-2名,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以免影响患儿休息。
饮食方面,注意患儿饮食及餐具卫生,适应四季气候变化,合理安排饮食。
最新资料推荐:夏季提倡母乳喂养,不要断奶。
1.伤食泄:建议食用具有消食导滞和胃作用的食物,如麦芽、大麦、山楂、葡萄干等。
不建议食用滋腻、油炸食品,如牛奶、鸡蛋、红枣、花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