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近端髓内钉三维导航器的研究与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170.11 KB
- 文档页数:2
骨科手术导航中2D3D医学图像配准的应用研究在骨科手术中,准确的导航和图像引导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医学图像技术的发展,2D和3D图像配准技术逐渐成为骨科手术导航中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2D3D医学图像配准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分析其在骨科手术导航中的意义和优势。
1. 引言骨科手术是一项高度复杂和精确的手术过程,需要医生准确诊断及操作。
然而,仅仅依靠医生的经验和直观的2D图像,难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因此,引入3D医学图像和2D3D图像配准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 2D3D医学图像配准的原理2D3D医学图像配准是将2D图像与3D图像进行对应,实现二者之间的准确匹配。
其原理主要包括特征提取、特征匹配和变换估计三个步骤。
首先,从2D图像和3D图像中提取关键特征;其次,通过特征匹配算法找寻2D图像和3D图像中的共同特征点;最后,利用变换估计算法计算出2D图像和3D图像之间的几何变换关系。
3. 2D3D医学图像配准的优势3.1 提高手术导航的精确性通过2D3D医学图像配准,医生可以将2D图像与3D图像进行对齐,从而实现精确定位和引导。
这使得医生在手术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跟踪和修正。
相比传统的2D图像导航,2D3D图像配准能够提高手术导航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2 增加术中可视化信息利用2D3D医学图像配准,医生可以同时观察2D图像和3D图像,从而获得更多的术中可视化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解剖结构,减少手术中的风险和并发症。
通过术中可视化信息,医生能够更好地规划手术路径,准确实施手术操作。
3.3 优化骨科手术结果利用2D3D医学图像配准技术,医生可以更好地评估手术的结果。
术前的2D图像与术中的3D图像进行配准,可以在手术结束后对手术结果进行验证和比对。
这有助于医生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和手术效果,并为术后患者的康复提供参考。
4. 2D3D医学图像配准的应用案例4.1 脊柱手术导航在脊柱手术中,2D3D医学图像配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定位手术钢板的位置,并辅助手术导航。
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回顾性分析张巍;罗从风;曾炳芳【摘要】目的探讨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适应证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8月我科使用INTERTAN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48 例,男26 例,女22 例,其中右侧19 例,左侧29 例,年龄23~89 岁,平均(68.5±3.2) 岁.28 例为摔伤,20 例为车祸伤.其中粗隆间骨折共32 例,根据Evans-Jensen分型,Ⅰ型4 例,Ⅱ型7 例,Ⅲ型11 例,Ⅳ型7 例,Ⅴ型3 例;粗隆下骨折共16 例,根据Russell-Taylor分型,ⅠA型5 例,ⅠB型7 例,ⅡB型4 例.全部48 例患者中骨质疏松Singh分级3级或3级以下者共26 例(定义为明显骨质疏松).全部患者均使用INTERTAN进行手术内固定.结果 48 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12个月,平均(9.2±0.8)个月.手术时间40~102 min,平均(53±6.5)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5~10 d,平均(7.3±1.2) d.34 例患者术后逐渐恢复到术前的行走水平.全部48 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Harris评分为62~96分,平均(89.6±2.4)分,其中优19 例,良21 例,中6 例,差2 例,优良率83.33%.91.67%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疼痛缓解.骨折愈合时间8~15周,平均(10±1.8)周.2 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出现头颈部短缩,无畸形愈合,无骨折再移位,无内固定失效、内置物松动,无髋内翻,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无感染发生.结论新一代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治疗各类型的股骨近端骨折取得良好临床效果,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老年人有明显骨质疏松的股骨近端骨折.【期刊名称】《实用骨科杂志》【年(卷),期】2010(016)010【总页数】4页(P731-734)【关键词】股骨;骨折;内固定;INTERTAN【作者】张巍;罗从风;曾炳芳【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23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20023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股骨近端骨折是中老年人常见的骨折。
髓内钉InterTan与重建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比较髓内钉InterTan与重建钉对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106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53例。
甲组行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术;乙组行重建钉内固定术。
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髋关节功能。
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甲组下地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乙组短(P<0.05);研究组髋关节功能得分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与重建钉相比较,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具有恢复快、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势。
标签:髓内钉InterTan;重建钉;股骨近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发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患者机体功能退化且部分合并慢性基础疾病,保守治疗不但临床疗效不理想[1],且因长时间的卧床休息及患处制动,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故手术成为常用的治疗方式,术式以内固定术为常见。
本研究通过对髓内钉InterTan内固定和重建钉内固定对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情况进行比较,旨在为该类患者探寻合理有效的治疗方式,有关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106例股骨近端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甲组和乙组各53例。
甲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42~75岁,平均(51.89±10.36)岁;改良Jensen-Eva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26例,Ⅳ型10例;受伤原因:摔伤23例,车祸18例,高处坠落12例;合并踝关节骨折3例,合并跖骨骨折2例;受伤至获得救治时间40 min~6 h,平均(3.12±1.06)h;合并心血管疾病12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7例。
乙组中男性28例,女性25例,年龄41~78岁,平均(52.23±10.95)岁;改良Jensen-Evans 分型:Ⅱ型18例,Ⅲ型24例,Ⅳ型11例;受伤原因:摔伤25例,车祸17例,高处坠落11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跖骨骨折1例;受伤至获得救治时间40 min~6 h,平均(3.12±1.06)h;合并心血管疾病14例,合并慢性支气管炎6例。
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骨科手术的稳定性和精度越来越高,但作为医生却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特殊的病例,有时需要直接对病人进行手术。
这时,手术导航系统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有效提高医生的操作精度和手术成功率。
一、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基本原理骨科手术导航系统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在手术中更加准确地定位和操作手术部位。
一般而言,手术导航系统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1. 感知装置:感知装置主要是指一些传感器和定位器,如声音、视频、磁场等,可以实时地判断病人当前部位位置和姿势。
2. 导航软件:导航软件是整个导航系统的核心部分,通过对先前拍摄的病人影像进行三维空间重建,可以实现对病人各个部位的定位和跟踪。
医生在手术操作时,系统会自动显示手术器械和病人内部结构的位置信息,方便医生对手术部位进行判断。
3. 显示器:显示器是将实时获取到的病人影像和手术器械的位置信息合并并直观地呈现给医生的装置,可以使医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手术部位的情况,提高手术精度。
基于上述原理,骨科手术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特别是在复杂的骨科手术中,可以使医生在保证手术精度的同时,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
二、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设计与构成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设计,需要深入了解医学和计算机技术,掌握医学图像处理技术和3D建模技术,并在初始化设计阶段,围绕着病人影像处理、器械跟踪、手术指令和影像呈现等重要环节,确定完整的系统框架和技术实现路线。
在设计阶段,需要考虑到医疗设备的多样性和操作体验效果,同时特别考量设备的通用性,保证医疗生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另外,还需要注意到设备的制造成本与开放性,并围绕着现有的医疗设备设计开放接口,方便不同设备间的数据共享。
三、骨科手术导航系统的应用场景骨科手术导航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医疗设备,应用广泛。
特别适合在一些高难度的骨科手术中使用,例如骨折复位术中,骨臂修复手术中,脊椎手术中等。
骨科手术中的导航技术应用与操作指南导航技术的应用在骨科手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定位和导航手术切口、骨折修复、关节置换等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导航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以及操作指南。
导航技术是一种借助计算机辅助设备的技术,在手术过程中通过实时的图像导航为医生提供准确的位置指引和解剖结构信息。
它可以用于导航手术切口位置、确定骨折修复位置、辅助关节置换手术等,有助于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在骨科手术中,导航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切口导航:传统的手术切口定位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手动测量,存在一定的误差。
而借助导航技术的帮助,医生可以通过预先标记的参考点或特定软件来确定切口位置,有效降低了手术切口的误差。
2. 骨折修复导航:导航技术能够提供高精度的三维解剖定位信息,为医生在复杂的骨折修复手术中提供准确的导航指引。
通过导航系统的实时影像显示,医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骨折的位置、角度和关系,从而更好地规划手术方案,减少手术时间和创伤。
3. 关节置换导航:在关节置换手术中,导航技术可以提供关节的解剖信息以及手术切口和假体定位等指导。
通过导航系统的引导,医生可以在手术过程中实时调整手术方案,确保假体与周围组织的高度适配和稳定性。
导航技术在骨科手术中的操作指南如下:1. 前期准备:在手术前,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选择适合的导航系统,并对系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熟悉。
同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获取患者的三维图像数据,以供导航系统使用。
2. 导航系统设置:在手术现场,医生需要将导航系统与手术器械和影像设备进行连接,并进行系统校准。
校准过程中,医生需要准确标定参考点,以确保导航系统的准确性。
3. 手术过程中的导航操作:手术过程中,医生通过导航系统的实时影像显示和定位指引,可确定手术切口位置、骨折修复位置等关键步骤。
医生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调整影像的方向、角度和放大倍数,更好地观察和导航手术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