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 条形统计图(1)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
2. 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灵活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引导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条形统计图的定义。
(2)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步骤讲解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制作条形统计图。
(3)条形统计图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运用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条形统计图,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和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制作条形统计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
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数据:首先要明确需要统计的对象,然后通过调查、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因为数据的不准确导致统计结果的偏差。
课题:条形统计图(课本99-101页)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自学课本第99-101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思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
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
3、带﹡号的5、6号同学不做。
学习目标:5、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6、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欣喜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7、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学习难点:正确画出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自主学习学习任务:完成单式统计图1、观察99页例1,根据复式统计表,制作某地城镇和乡村人口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2、根据这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够发现哪些信息?1995年城镇人口有();乡村人口有20万的是()年1990年城镇人口多还是乡村人口多?怎样办可以一目了然?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样把两个单式统计表进行合并的?(我们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就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务进行对比,例如:男生和女生,一班和二班等)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小组合作完成,一组展示,其余补充、评价)在教科书100页制作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1、能把上面的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起来吗?该怎样画?2、认识图例:质疑:这么多条形,哪个表示城镇,哪个表示乡村呢?别人怎么看得清呢?3、对比分析: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之处。
4、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搜集信息:(1)、哪年城镇人口最多?哪年最少?(2)、哪年乡村人口最多?哪年最少?(3)、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过关检测:1、观察“北京奥运会四强国家金银牌数统计表”,并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例1》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例1》主要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
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教材以生活中的数据为载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价值,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条形统计图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
2.难点:如何让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价值。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各种水果的销售情况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材料,如纸张、彩笔等。
3.准备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学校各年级学生人数,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快速、清晰地了解这些数据?引出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有什么信息?2.图是如何展示这些信息的?3.如何通过这张图获取更多信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第1课时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教案)教学内容教材P94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表示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能读懂用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理解条形统计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出示课件)(1)()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红花比蓝花多()盆。
二、探究新知探究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师:同学们都爱听天气预报吗?谁能说说都有哪些天气?(学生举手回答)在天气预报中也蕴藏着数学问题,这节课咱们将一起来探讨一下天气预报中的数学问题。
(课件出示例1)师:这是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这个月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怎样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下面是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
(一)认识条形统计图师:观察A市2021年8月的天气情况表。
你能得到什么信息?生:这个月一共有5种天气。
(若学生说不出教师引导)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想知道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可以用什么方法统计出来?(统计表、象形图)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统计出每种天气的天数。
(老师提示一下可以小组分工去数每种天气,组长负责记录)班内交流画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统计的,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预设1:统计表。
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以便查找。
(出示课件)天气情况晴阴多云阵雨雷阵雨天数9 6 9 5 2生:我是用统计表的方法统计出来的,晴天有9天,阴天有6天,多云有9天,阵雨有5天,雷阵雨有2天。
预设2:画象形图表示统计结果。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本第94~95页内容及第100页“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整理。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感受新知。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主思考,后全班集体讨论。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1)()色的花最多,()色的花最少。
(2)蓝花比红花多()盆。
【学情预设】(1)蓝红(2)4【设计意图】通过题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统计表的相关知识,掌握统计表是将数据按要求进行整理、归类,并按一定的顺序把数据排列起来,制成的表格。
通过统计表我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到各个类别的数量,方便解决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例1。
(1)整理数据:老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个月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呢?启发学生思考并整理数据:我们要统计什么?用什么方法可以统计出这些数据呢?(学生小组合作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知道可以分别用数数、画“√”、画“○”等方法。
(2)表示数据: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了每组天气各有多少天了,那如何才能清楚的表示出来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在小组内完成汇报展示。
)【学情预设1】我们组是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如下:教师总结:统计表由两个内容组成——天气和天数。
天气中有5种天气情况,各占1列,把每种天气对应的天数分别填入表中。
【学情预设2】我们组可以用“○”来表示,数据整理如下:教师总结:用简单的示意图表示。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教案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1)》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的一课时内容。
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想。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在数据处理和统计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逐步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能够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观念和统计思想。
3.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条形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感受条形统计图的实际意义。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绘制条形统计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条形统计图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张白纸、彩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数据,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关注统计数据,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表示的吗?”学生可能回答:“用表格、用数字……”教师继续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来表示这些数据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条形统计图。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条形统计图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一)班级:姓名: 等级:【基础训练】一、选择题1.淘气制作了下边的统计图。
下面()号标题适合这个统计图。
A.周一到周五学生走路上学的人数变化情况B.三个学生收集的瓶子数量C.五个居民小区养狗的数量2.如图所示,下面表述中错误的是()。
A.这个月的天气中出现最多的是晴天和多云。
B.这个月的天气中出现最少的是雷阵雨。
C.这个月的天气中阴天的次数多于阵雨的次数。
D.这个月一共记录了30天的数据。
3.这幅条形统计图统计的可能是()。
A.一位同学6-10岁的身高B.今年宁波市8月到12月份的平均气温C.四年级各班参加轮滑社团人数D.以上三项都不可能二、填空题4.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________)的情况。
5.根据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1)参加兴趣小组的一共有(________)名同学,参加(________)小组的人数最多,(________)小组的人数最少,相差(________)人。
(2)参加音乐小组的人数是趣味数学小组人数的(________)倍。
6.下面是调查一些同学参加课外兴趣小组的统计图。
(每人只参加一个兴趣小组)(1)一共调查了(________)名同学。
(2)参加(________)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________)小组的人数最少,相差(________)人。
(3)参加(________)小组的人数是参加(________)小组人数的2倍。
7.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25团中学每周星期四下午举办兴趣活动课程,四年级参加活动如图表示。
仔细观察如图并且回答问题。
(1)一格表示(________)人。
(2)参加猜谜语小组的人数比参加象棋小组的人数多(________)人。
8.四年级一班同学最喜欢的球类项目统计图(1)1格表示(________)人。
(2)最喜欢(________)的人数最多,是(________)人。
(3)最喜欢(________)的人数最少,是(________)人。
人教版四年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第1课时例1》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条形统计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教材通过例1引导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让学生学会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能够解读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能够运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学会如何通过条形统计图来获取信息,以及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够通过条形统计图获取信息,以及能够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知识。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案例、练习题等。
2.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模板,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绘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用来干什么的?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条形统计图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以下问题:(1)这些条形统计图是用来表示什么数据的?(2)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3)通过条形统计图,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数据主题,绘制一张条形统计图。
第7单元条形统计图
第1课时条形统计图(1)
[教学内容]
教材第9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并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初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难点:能用条形图表示数,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学会了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第七单元统计,来认识新朋友——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课件出示例1的条形统计图。
1.向学生说明这就是条形统计图,用涂了颜色的竖条来表示每种天气各有多少天。
2.提问: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教师将学生所知道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
4.比较。
(1)刚才画图的方法和条形统计图相比,哪种表示得更清楚?
(2)条形图和统计表各有什么特点?
5.归纳。
条形统计图左边竖线上标出的数据表示的是天数(1格表示1天),下边横线上标出的是几种天气。
每种天气所对的涂色的竖条占了几格就表示几天,也可以看相对的涂色竖条最上面对着左边的数字几就是几天,从条形统计图上不但能看出具体的数据,还能看出谁多谁少。
6.小结条形统计图的画法。
步骤:①画横轴、纵轴。
②横轴上标所要统计的具体内容,纵轴上标数字。
③根据统计结果画直条。
三、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95页“做一做”。
对全班同学出生月份的调查,先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整理和记录数据,再把整理好的数据用条形图表示出来,学生做完后,集体讲评。
2.练习十九第1题。
引导学生先调查班里同学的睡眠时间,再整理数据,完成条形图,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你有什么建议?教师要结合本习题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3.练习十九第2题。
先调查本班每一位同学最喜欢的交通工具。
再整理数据,然后用条形图表示出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在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课上我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作图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