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新人教版《6.1质量》
- 格式:ppt
- 大小:5.26 MB
- 文档页数:43
6.1《质量》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⑴明白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的国际单位,质量的单位换算。
⑵明白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是天平和天平的使用。
二、能力目标⑴培育观看能力观看天平的构造,调剂天平的平稳螺母并了解其作用,观看游码的初始位置,观看游码在标尺上任一名置所对应的质量数。
⑵培育实验能力通过实验学会调剂天平,学会利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明白利用天平常应注意的问题。
⑶.培育分析归纳能力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归纳出质量是物体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和所处的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⑷.培育思维能力利用实物的对照,通过形象思维抽象出质量的概念。
3、情感目标我国远在两千连年前的秦朝,就已有了测量质量的工具,而且有了统一的测量物体质量的单位,培育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天平的调剂和利用。
难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熟悉。
三、教具天平及砝码、挂图、杆秤等。
四、教学进程(一)引入课题举出几种生活中的实例:木桌与木椅相较,哪个含的木材多?铝勺与铝锅,谁含有的铝多?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引出“物体”与“物质”,明白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分析与说明:一样学生平常没有注意区分“物体”与“物质”,通过以上实例,引导学生熟悉到木桌与木椅是物体,木材是物质;铝勺与铝锅是物体,铝是物质。
通过这些实例让学生去体会什么是物体,什么是物质,从而熟悉到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1)分析上述引入:木桌比木椅含有的木材多;铝锅比铝勺含有的铝多。
由此得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PPT展现)(2)讨论几个问题:把一块橡皮泥捏成各类形状,它的质量变不变?宇宙飞船上的宇航员把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带回地球,这块石头的质量变不变?一块冰化成水,它的质量变不变?学生在讨论、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教师归纳: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大体的属性,与物体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的转变无关。
(PPT展现)(3)引导学生回忆小学数学课中学过的千克、克等单位,指出千克、克确实是质量单位。
6.1 《质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分析一些实例了解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
2.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而变化的物理量。
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通过介绍杆秤等测量质量的工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质量的概念、单位及如何用天平测量质量。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是本节的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多举例子,让学生区分物体和物质,使学生建立起质量的概念。
对于质量的单位,通过列举一些物体的质量并进行单位换算,使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对于质量有大体的概念后,通过估计物体的质量并进行测量,学习用天平的测量质量。
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进行实验一边思考,掌握正确的操作。
【教学重点】 1.质量的概念。
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和砝码多套,金属块、金属体等。
【教学方法】讲解、示范,自学、讨论,探究、交流。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物品:铁钉、铁夹子、图钉、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等进行分类;可以怎么分?请说出分类的理由。
引导学生回答:铁钉、铁夹子、图钉一类,由铁组成;塑料刻度尺、矿泉水瓶、塑料桶是由塑料组成。
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总结: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二、联系实际,学习新课(一)巧设问题,引入质量的概念.课件显示汽车、自行车图片,比一比:1.汽车轮胎用的橡胶与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谁的多?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汽车轮胎用的橡胶多课件显示木尺、木桌子图片,比一比:2.木尺与桌子那个用的木材多一些呢?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桌子用的木材多由以上你能得出什么呢?(师生)由此我们知道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的。
第1节质量素养目标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2.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够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3.理解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物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重点难点理解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情景导入)我这里有一个铁钉和一个铁锁,它们都由同一种物质铁组成,它们所含的铁这种物质一样多吗?你还能举出哪些由同种物质组成但所含物质多少不同的例子??课堂探究探究点一、质量问题1:什么是质量?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物体含有的物质越多,其质量就越大。
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问题2:质量有那些单位?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单位有吨、克和毫克,符号分别是t、g和mg。
换算关系是:1 t=103 kg,1 kg=103 g,1 g=103 mg。
在实际生活中,质量单位还有公斤、斤、两。
1 kg=1公斤=2斤,1斤=500 g,1斤=10两,1两=50 g。
问题3: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哪一个含有的物质多?二者质量相等,含有的物质一样多。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
探究点二、质量的测量问题1: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有哪些?测量质量的工具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杆秤、磅秤、案秤、电子秤、台秤等;学校实验室、工厂化验室常用的有托盘天平、物理天平;近代最精密的测量质量的仪器是电子天平。
问题2:托盘天平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作用是什么?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横梁、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底座、两个托盘,另外每台天平都配有一套标准的砝码。
(1)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2)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3)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一、内容概述本章内容是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介绍质量和密度。
质量的物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根据课程标准,本章主要是知道质量的含义,对质量的概念要求很浅。
本章贯穿两个重要的物理量——质量和密度。
通过学习质量的概念和天平使用,探究密度的概念,以及开展密度知识交流会的活动,对物质有了进一步的定量认识。
学习了密度概念后,然后学习实验:测量物质的密度,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量筒直接测量液体体积或间接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最后通过ρ=m/V计算物质的密度。
密度作为物质的重要性质,有着许多重要的应用。
“在密度与社会生活”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学习,学会用密度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学会用密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掌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3.会查密度表。
知道水的密度。
4.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和密度的测定方法。
5.灵活应用密度公式。
难点:1.对密度概念的正确理解。
2.使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液体的密度。
3.密度及密度公式的应用。
三、学法指导1.观察法:“观察”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基本方法。
利用观察和生活体验来理解物理概念及规律,如物质的组成、质量的概念等。
2.控制变量法:在研究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时,我们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利用同种物质,来研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在体积相同时,可以探究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关系。
3.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来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能利用密度的概念来解释生活现象,应用密度公式计算、解决问题。
本章特别重视对测量等实验技能的培养,要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
四、教学建议1.在引入质量、密度等概念时,教师应重视实例,重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为了加强学生对千克和克的感性认识,可让学生了解“小资料”中列举的物质的质量的大小,并练习用天平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身边物质的质量,从而学会了天平的正确使用,又学会了估测一些常见物体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