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第1课 《仰望天空》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6.37 MB
- 文档页数:9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仰望天空》教案一. 教材分析《仰望天空》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星星、月亮和太阳,以及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对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空有一定的认知,但大多数学生对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的了解还不够系统。
他们在观察天空时,可能只能说出一些基本的物体,如星星、月亮和太阳,但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一些复杂的现象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系统的天文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如星星、月亮和太阳,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天空、思考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未知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星星、月亮和太阳,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难点:让学生理解天空中的复杂现象,如月亮的盈亏、太阳的升起和落下等。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天空,发现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3.讲解法:教师对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天空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
2.准备有关星星、月亮和太阳的图片或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天空,提出观察问题:你们在天空中看到了什么?2.呈现(10分钟)展示有关星星、月亮和太阳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
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和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4.巩固(10分钟)教师对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仰望天空》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仰望天空》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这一课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对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天空的认知还比较片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天空观,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2.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的能力。
3.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天空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和思考的能力,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天空观。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描述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和思考。
3.讲授法:教师讲解有关天空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天空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准备有关天空的资料,用于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
3.准备记录卡片,用于学生记录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天空,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天空中的哪些物体和现象?它们是什么样子的?”2.呈现(10分钟)呈现有关天空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如太阳、月亮、星星、云彩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和现象的特点和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记录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描述。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和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和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空中的物体和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天气预报、导航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说课稿【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1课。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隶属于《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指向“在太阳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和“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两个主要概念。
本单元共有8课,第1~3课学生将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4~7课,学生将进一步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进行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个天体之间的关系。
第8课,学生将通过制作主题海报对地球加深了解。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通过知识分享会、比较图片和模拟实验三种学习形式,收集和了解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特征信息,记录在活动手册的维恩图中。
聚焦问题“关于太阳和月球,我们都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充分调动学生的前认知,也揭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探索部分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知识分享会,学生分享已经知道的关于地球和月球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点整理在维恩图中。
这是一个单元前测,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两组太阳和月球的照片,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第三个活动是围绕“太阳实际上比月球大很多,但为什么它们看起来一样大?”这个问题来展开模拟实验。
研讨环节,问题一“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让学生小结本课的收获,问题二“关于太阳和月球,你还想知道什么?”,鼓励学生根据已知,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析】学生在二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中,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月相变化等方面已有所了解,但在广度和深度上理解得并不充分,而且学生的认知差异比较大,有些学生已经了解得比较深入,有些学生还一知半解,这与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有关,同时也是宇宙领域各学段的共同学情。
当学生仰望天空时,依然充满好奇。
在探索方式方面,学生将利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索三大天体,这对学生充满了吸引力。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1.仰望天空》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3.1.仰望天空》这一课是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各种现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天空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过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天空,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空,了解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
3.讲授法:教师讲解天空中的各种现象,解答学生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天空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和讲解。
2.准备观察天空的工具,如望远镜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模板,方便学生分享观察心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空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天空中的各种现象,如太阳、月亮、星星、云彩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天空,用望远镜等工具进行实地观测,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讨论天空中的各种现象,加深对天空的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天空中的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天气变化、导航等。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空中的各种现象及其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观察天空的作业,让学生继续关注天空,培养观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