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针灸治疗中风探微【关键词】针灸;中风;探微;先兆期;卒中期;恢复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2-01笔者对中风一证按其发生、发展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治疗积累了一点经验,现简述如下:先兆期中风之前常出现先驱症状,如头胀痛,步履漂浮,倦怠易怒,甚至指端不时麻木,语言不利,头晕目眩,为中风先兆。
笔者自拟“平肝潜阳方”治之,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毫针刺,用泻发,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每日一次,一般3—5次便能显效。
若证属年老气虚,则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足临泣穴,常收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若平素高血压,可常交替针刺血海、足三里、曲池、太冲、印堂、风市等穴,可预防中风发生。
卒中期中脏腑按其证型有闭脱之分。
闭者宜开,脱者宜固。
闭症多表现为神志不清,;两手固握,牙关禁闭,面赤气粗等症。
笔者自拟“开窍熄风方”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百会、风池等穴位,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对十二井穴则点刺出血,每日针1~2次,以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
通过通调人体机体产生调整作用。
若见脱证多表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息微等,笔者自制“回阴固脱方”,取关元、气海、神阙,用大艾柱灸之,不拘壮数,以汗收,肢温,脉起为度,以回阳固脱。
笔者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元阳外脱必从阴救阳,灸上三穴,以回重绝之阳,使阳气恢复,固卫有权:对汗多者加合谷、阴郄灸之;脉微欲绝配针内关、太渊:四肢厥冷加足三里,温针。
若见中经络,多以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为主症,笔者自拟“疏经活络方”取风池、肩髎、手三里、外关、风市、阳陵泉、昆仑等穴治偏瘫为主。
舌强不语,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或取廉泉透海泉、金津、玉液;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或听会透翳风、太阳透颧髎。
笔者认为半身不遂之证,宜用毫针刺,施以补法,可加灸;口眼歪斜者宜用透穴针法,施以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舌强不语之症,除哑门不宜深刺,和强刺激外,其余诸穴均可深刺和施以泻法,尤其是廉泉、金津、玉液等穴,更应深刺、强刺,才能奏效。
浅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药对照组,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针灸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
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治疗中若能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对于中风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2-02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为此,笔者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50例中风患者分别采用针灸治疗组,并与常规药对照组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病程15-6个月,平均33个月。
其中脑梗死43例,脑出血25例,脑梗死伴出血12例,所有患者就诊前12个小时未用过其他药物。
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针灸治疗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9岁。
常规药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8岁。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等情况相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针灸治疗中风(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
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
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
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
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
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
中风偏瘫临床针灸治疗的体会我国脑中风的患者发病率一般是每719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病,中风发病后一周的患者当中约有80%的患者都会出现偏袒的问题。
75%左右的人行动出现困难,46%的患者难以正常立坐。
中风疾病給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
因而如何尽快的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并改善患者生活状况,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文章对中锋偏袒的临床针灸治疗体会进行探讨。
【关键字】中风;偏袒;临床针灸Experience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troke hemiplegiaSUN Hai-yan(Tonghua County Fujiang Health Center,Jilin Tonghua 134100,China)很多神经学家认为在中风的早期进行康复性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进而大大的缩短康复期,与此同时也能避免了很多废用综合征。
这一要素对于肢体关节和肌肉挛缩等的恢复过程来说,疗效甚至超过了药物。
针灸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在中风开始的急性期就进行针灸治疗则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理论上来说,急性脑卒中患者当其生命体征稳定且病情不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就可以在48 h内进行针灸治疗。
有关的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病灶走位的脑组织缺血情况,进而促进循环建立,促进组织对于血肿的吸收。
所以中风早期进行及时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组织病情发展,强化自我恢复功能,为功能恢复带来比较好的基础。
1 选择适当的刺法古方认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首先需要辨明阴阳,然后从逆从方面来进行得失的检验。
也有古方认为阳气虚弱的时候如果十分愤怒,就会让气萦绕在额头上。
有古方认为如果人富贵而且很胖,鼻梁上方就很容易得病。
这些都十分针对的说明了疾病要进行针灸治疗首先就必须要分辨清楚阴阳,还有施针顺序的重要性。
这些古方都说明,中风是虚实间隔,将本来是虚的东西体现在人身上的病症,所以临床针灸的时候要分辨清楚虚实标本,这对于刺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一)辨证要点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风、火、痰、瘀为主要病因。
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
本病多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情志不遂、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外邪侵袭等因素,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扰清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所致。
肝肾阴虚,气血虚弱为致病之本,风、火、痰、瘀为致病之标。
(二)中风的治法1.中经络疏通经络,醒脑调神。
取督脉、手厥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
2.中脏腑闭证:平肝息风,醒脑开窍。
取督脉、手厥阴和十二井穴为主。
脱证:回阳固脱。
以任脉经穴为主。
(三)中风的处方1.中经络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方义:中风病位在脑,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要穴,可醒脑开窍、调神导气;心主血脉藏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调理心气、疏通气血;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可疏通肢体经络。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
沟内泉泽交委配穴:肝阳暴亢配太冲、太溪;风痰阻络配丰隆、合谷;痰热腑实配曲池、内庭、丰隆;气虚血瘀配气海、血海、足三里;阴虚风动配太溪、风池;上肢不遂配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不遂配环跳、足三里、风市、阳陵泉、悬钟、太冲;病侧肢体屈曲拘挛者,肘部配曲泽、腕部配大陵、膝部配曲泉、踝部配太溪;足内翻配丘墟透照海;足外翻配太溪、中封;足下垂配解溪;口角歪斜配地仓、颊车、合谷、太冲;语言謇涩配廉泉、通里、哑门;吞咽困难配廉泉、金津、玉液。
2.中脏腑(1)闭证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方义:闭证为肝阳暴张,气血上逆所致,故取十二井穴点刺出血,并泻水沟,开窍启闭;足厥阴经循行至巅顶,泻太冲降肝经逆气以平息肝阳。
脾胃为生痰之源,痰浊壅遏,气机失宣,取足阳明经络穴丰隆,以豁痰开窍;“荥主身热”,故取手厥阴经荥穴劳宫清心泄热。
(2)脱证关元神阙方义:任脉为阴脉之海,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为三焦元气所出,联系命门真阳,为阴中含阳的穴位,取之能回阳救逆。
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中风为针灸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风患者康复过程中,由于所处阶段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病理机制也有所不同,故针灸治疗过程中不应采取相同的、单一的取穴方法,应倡导临证分期治疗,针对不同时期有所变化。
标签:针灸;中风;分期治疗中风又被称为“卒中”,临床上包括脑梗死与脑溢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中风的发病人数增多,发病人群由老年化转向年轻化,并且根据病变位置与范围的不同,中风的临床表现存在差异[1]。
现代康复技术在神经损伤后促进神经恢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而传统医学治疗中风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中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确实,值得肯定。
近些年针灸医家根据中风的病因病机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临床实践,在中风病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笔者就近3年来针灸治疗中风的进展综述如下。
1 针灸分期治疗中风病临床上习惯将中风病分为3期: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1.1 中风急性期刘竞雄[3]将60名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予以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即口服阿司匹林,等张0.9%氯化钠输液,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并在此基础上取患侧合谷、外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及病灶同侧颞三针,并配合四神针平补平泻法针刺治疗,每日针刺1次,每周5次;对照组仅予以现代医学常规治疗,2组治疗持续2周,并观察2组治疗效果。
通过美国国家卫生院脑中风量表、功能独立量表脑中风生存治疗量表等量表指标及双侧颈内动脉血流量等仪测指标等评价标准对比2组疗效,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说明此针灸方案在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治疗中疗效确凿。
毕立平[4]选择112例中风急性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并根据情况予对症及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取穴:人中、神庭、天池、百会、阳池等穴)联合汤药治疗。
根据治疗前后患者评分提升水平作为疗效指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为83.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该针灸配合中药联合疗法对中风急性期有确实疗效。
针灸治疗中风文献研究一、概述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发的疾病。
它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长期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中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治疗效果。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中风后的肢体功能障碍、语言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尽管针灸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关于其疗效的科学评价和机制研究尚显不足。
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观察和个案报道上,缺乏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
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临床经验,探讨其作用机制,对于推动针灸在中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针灸治疗中风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分析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特点、适用范围以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本研究还将探讨针灸治疗中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方向和建议。
2. 中风病概述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循环受阻,从而使大脑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其中缺血性中风更为常见,约占所有中风的80以上。
这种疾病通常发病急骤,症状多样,包括突发的头痛、恶心、呕吐、言语不清、肢体无力或麻木等。
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中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中风病的针灸及中医治疗瑞典中医院近年来,中风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多发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风的急性期在西医院多能得到抢救、治疗。
但在功能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临床上以偏瘫、失语、以及昏迷为常见,针灸及中医的治疗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患中风后要找中医医生针灸、吃中药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针灸治疗中风,在《内经》中已有明确记载,古代医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本病现代针灸治疗,一般用于它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应用针灸配合抢救的报道,在50年代初也已出现.近20年来.针灸及中医治疗中风病重点在于醒脑开窍,促进患者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等功能的恢复。
目前,脑出血的急性发作阶段,针灸配合中西药物抢救的有效率在60%,中风恢复期的针灸.中医治疗有效率在95%以上。
针灸治疗可直接刺激经络,促进经络功能恢复,推动气血运行,作用较为迅速。
随着各种穴位刺激法,选用体针、头针、耳针、眼针等多种治疗方法,使疗效不断获得提高,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可最终达到恢复机体功能的效果。
在中医中药治疗方面,首先要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包括意识、语言、吞咽、肢体运动功能等)、舌象、脉象做出中医诊断,确定治疗原则,如活血化瘀、温经通络、补益气血、豁痰利湿等,再根据以上治疗原则选择适合的中药服用。
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不同的病人,由于体质、年龄等的差异,治法及用药往往不同。
因此,中医药治疗针对性较强,只要诊断明确,往往可收到满意的疗效且作用较为持久。
针灸与中医中药对中风病的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可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
在此要强调提出的是,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医中药治疗,明确诊断都是最关键的环节,当然,这里说的诊断不是指的中风这个病名的笼统的诊断,而是指每一个患者身体内部发生的气血阴阳的异常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才能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法。
只有诊断明确,治疗对证,效果才能好。
因此,选择正规的中医诊所治疗对患者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根据中医未病先防的原则,提醒大家要提高保健意识,积极预防中风病的发生。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中风是中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疾病,同时该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与致残率,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但是在临床治疗中还是会出现中风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所以要重视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很多疾病都会选择中医方法治疗并且取得理想效果。
本文对中风后遗症的中医针灸治疗进行了研究分析,希望能够让大家对此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中风的基本介绍(一)中风的病因和诱因中风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主要由血脂增高和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密切相关。
首先是动脉粥样硬化,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在中风患者中有70%及以上都患有动脉硬化,而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血脂症。
其次,高血压疾病也是中风的常见发病原因,因为超过90%的脑出血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
最后,中风的发病原因之一还有心脏病,常见的有心内膜炎疾病,该病可能会导致附壁血栓,如果心动过缓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中风。
另外,糖尿病也与中风具有密切的联系,在中风患者中有30%左右都患有糖尿病。
所以有以上疾病者一定要引起重视,多关注自己身体变化,预防中风。
临床研究证实中风起病急,但是具体的病理过程却比较缓慢,在病理变化的过程之中,中风的诱发因素可能会加快变化过程,最终诱发中风。
如:情绪突然波动,生气、激动等。
还有过度劳累或者是用力过猛也容易突然诱发中风。
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以及心脏病等疾病突然加重,也会加快中风进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有基础疾病患者要按时服药,保证病情稳定。
(二)中风发病的三个时期中风发病主要分为三个时期,首先发病后的两周内都是急性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十分不稳定,并且可能会快速变化。
在这个时期的治疗原则主要是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控制病情避免恶化。
其次是发病两周后到发病六个月内,这是中风疾病的恢复期,在此期间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如果治疗及时患者的肢体障碍与语言障碍等症状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患者病情较轻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针灸对中风有什么好处针灸是中华传统医学的治疗手段之一,是我国历代医学家的经验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
因其具有广泛的适用症,并且具有操作简单、费用低廉、见效迅速、效果明显、没有副作用等诸多的好处,使针灸治疗在医学领域得到了极大好评。
针灸治疗具有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的作用,因此其对于中风偏瘫治疗具有特殊显著的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医生和病患的双重认可,并给病患家属减轻了负担,是治疗中风的首选疗法,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中风的危害以及针灸对于治疗中风的诸多好处。
一、中风的症状和危害(一)中风的常见症状中风又称脑卒中,通常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引起的局限或全面性的脑功能缺损综合症。
中风症状都是突然发生,它的常见症状一般有肢体无力、沉重麻木、口眼歪斜、说话不清或言语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或视力模糊丧失、饮水吞咽困难伴有呛咳、还有抽搐呕吐等现象等等。
中风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目前为止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我国每年的11月20日是中国卒中教育日,提倡早防早治及早送医。
(二)中风的危害性脑卒中的发病突然,死亡率居高不下,治愈率低复发率高,尤其中老年患者的复发率极高,对患者家庭造成极大困扰。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中风患者新发病人有25万,每年卒中死亡约150万人,卒中病人约四分之一留有严重残疾,而其余四分之三都或多或少留有不同轻重的残疾。
另外卒中病患医疗费用很高,出院后康复训练等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压力。
随着社会发展,老龄化社会凸显,老年人的人口社会占比增加,脑卒中的危害性还将进一步提高,这是我们预防和治疗脑卒中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所在。
另外在最近两年的临床数据中显示,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的年轻化,中年人中风的病例在增加,因此,通过各种手段预防和治疗中风是医学发展中需要研究和攻克的瓶颈之一。
(三)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的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我国已经是世界范围内中风的第一大国,从中风的危险因素分析,主要有可控和不可控的两大因素。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
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
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脑栓塞也具有发病急的特点,且没有前兆,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偏瘫。
脑血栓形成病发病之后的第一周之内,坏死灶部位的脑神经细胞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乃至死亡,并且还会在坏死细胞与良好细胞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环状“半暗带”。
半暗带里多是受损程度较轻、没有完全死亡的脑神经细胞,但是这些受损细胞也出现了肿胀、代谢失调以及功能丧失等状况。
因此临床中应当十分注意对半暗带内部的细胞进行治疗,以防止半暗带内细胞死亡,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在脑血栓形成的第一个星期里,坏死灶中央会释放许多有害物质,而半暗带却出现水肿的情况。
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形成原理基本相同,也是栓子在脑循环过程中造成脑动脉血管的栓塞,导致供血区细胞发生梗死。
患者一旦出现由于脑血栓或者脑栓塞导致的中风,应当在发病后一周内介入针灸治疗。
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不仅能够减缓半暗带内细胞的受损程度,减轻患者的脑部损伤,还能减缓脑部的水肿。
西医治疗多在发病的3-6个小时内开始,连续治疗5-7天,此时应同步进行针灸治疗。
2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目前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中风病。
对于出血性中风,医师可以进行开窍启闭、平肝息风的治疗,以内关、三阴交、太冲、水沟为主穴。
内关是八脉交汇穴中的重要穴位,不仅具有凝神静气的效果,还能疏通血气。
三阴交是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位,不仅可以补肾、滋阴,还能够滋生脑髓。
刺激三阴交可以激发髓的产生,进而有助于脑部的恢复。
水沟是督脉、手足阳明的交会穴位,督脉可以上至脑部,因此刺激水沟穴位就能够促进督脉功能发挥,凝神静气,健脑开窍。
对于病情稳定达一周以上的脑出血患者,笔者以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可以防止其血压升高,但是脑出血的急性期禁用头针与舌针。
缺血性的脑中风患者,当其血压保持在140/90mmhg以下时,医师可以以头针刺激患者的运动区以及感觉区,如或者出现语言障碍,还应当刺激患者的语言区,并配以相应的体针。
3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
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
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进行刺激,以连续波刺激硬瘫,疏密波刺激软瘫。
上肢瘫痪的患者刺激其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下肢瘫痪的患者对其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进行刺激。
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
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二便失禁:刺激水沟穴,刺激患者的百会、内关、三阴交以达到“醒脑开窍”之功效,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刺激。
4 小结
采用针灸治疗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且针刺的具体使用也要依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
舍针治疗时,应嘱咐患者不能说话、咳嗽,防止针刺穿透导致出血。
部分中风病人患侧肢体特别是下肢有不自主的突然屈曲内收动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膝关节压紧制动,以防出现弯针、断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