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针灸治疗中风探微【关键词】针灸;中风;探微;先兆期;卒中期;恢复期【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432-01笔者对中风一证按其发生、发展辨证施治,采用针灸治疗积累了一点经验,现简述如下:先兆期中风之前常出现先驱症状,如头胀痛,步履漂浮,倦怠易怒,甚至指端不时麻木,语言不利,头晕目眩,为中风先兆。
笔者自拟“平肝潜阳方”治之,取百会、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毫针刺,用泻发,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运针一次,每日一次,一般3—5次便能显效。
若证属年老气虚,则灸百会、风池、肩井、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足临泣穴,常收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若平素高血压,可常交替针刺血海、足三里、曲池、太冲、印堂、风市等穴,可预防中风发生。
卒中期中脏腑按其证型有闭脱之分。
闭者宜开,脱者宜固。
闭症多表现为神志不清,;两手固握,牙关禁闭,面赤气粗等症。
笔者自拟“开窍熄风方”取水沟、十二井、太冲、丰隆、百会、风池等穴位,毫针刺,用泻法,留针30分钟,对十二井穴则点刺出血,每日针1~2次,以平肝熄风,清火豁痰,开窍启闭。
通过通调人体机体产生调整作用。
若见脱证多表为目合,口张、手撒、遗溺、息微等,笔者自制“回阴固脱方”,取关元、气海、神阙,用大艾柱灸之,不拘壮数,以汗收,肢温,脉起为度,以回阳固脱。
笔者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元阳外脱必从阴救阳,灸上三穴,以回重绝之阳,使阳气恢复,固卫有权:对汗多者加合谷、阴郄灸之;脉微欲绝配针内关、太渊:四肢厥冷加足三里,温针。
若见中经络,多以口眼歪斜,舌强不语,半身不遂为主症,笔者自拟“疏经活络方”取风池、肩髎、手三里、外关、风市、阳陵泉、昆仑等穴治偏瘫为主。
舌强不语,加哑门、廉泉、通里、关冲;或取廉泉透海泉、金津、玉液;口眼歪斜?加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或听会透翳风、太阳透颧髎。
笔者认为半身不遂之证,宜用毫针刺,施以补法,可加灸;口眼歪斜者宜用透穴针法,施以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舌强不语之症,除哑门不宜深刺,和强刺激外,其余诸穴均可深刺和施以泻法,尤其是廉泉、金津、玉液等穴,更应深刺、强刺,才能奏效。
浅析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总结针灸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治疗组和常规药对照组,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治疗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针灸治疗组40例患者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痊愈1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2%。
结论针灸治疗中风病方法简单,疗效显著,治疗中若能抓住有利时机、重点突破,对于中风的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临床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4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42-02中风也叫脑卒中,分为两种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中风是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
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1]。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所以医学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预防中风的重要性已经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医学家们正从各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
为此,笔者对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1月50例中风患者分别采用针灸治疗组,并与常规药对照组治疗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临床资料本次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1月我院诊治的中风病患者共80例,治疗2个疗程,病程15-6个月,平均33个月。
其中脑梗死43例,脑出血25例,脑梗死伴出血12例,所有患者就诊前12个小时未用过其他药物。
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针灸治疗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5-79岁,平均年龄69岁。
常规药对照组:40例中,男性20例,女性20例,年龄64-78岁,平均年龄68岁。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等情况相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针灸治疗中风(04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医院针灸科蔡晓刚中风即脑梗塞、脑出血等脑血管意外疾病,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
西医学的发展使中风病的诊断和抢救水平明显提高,降低了患病死亡率,但其致残率仍居高不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语言及认知等功能障碍,特别是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能力,成为中风病康复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西医学目前仍没有成熟的治疗手段,只能在所谓的中风病康复阶段走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用中医针灸来来弥补治疗的不足。
首先说说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机理。
自从CT检查广泛应用以来,为临床判断中风病变性质、部位、程度及预后提供了有利手段,同时也为针灸治疗中风的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统计学分析中风患者CT显示病灶大、受损重、占位明显、脑室受压者,受损脑细胞功能恢复及功能代偿能力差,其针刺疗效欠佳,反之针刺效果较好。
血液粘度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是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局部组织坏死是目前普遍认为导致中风病的主要原因。
有学者实验证明针刺治疗能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其中以全血比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还原粘度、红细胞电泳时间改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随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瘫痪肢体逐渐恢复。
在头部顶颞前、后斜线,顶旁一、二线,颞前线做针刺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观察,表明头皮针对缺血性中风偏瘫有明显改善作用,而对出血性中风偏瘫改善不明显。
证明针刺有疏通经脉、调理气血的作用,改善机体“内结血瘀”的病理状态,改善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
脑血流图是一种反映头部搏动性血液状态的方法,它能客观判断血管的弹性、紧张度以及外周阻力等,是临床作为测定脑血管机能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绝大多数研究表明:针刺能使中风患者病灶侧波幅低增高、脑血液循环改善。
说明针刺能改善脑动脉的弹性,使其紧张度下降、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改善了脑部供血和病灶周围脑细胞缺血缺氧状况,促进了中风病人的康复。
中风偏瘫临床针灸治疗的体会我国脑中风的患者发病率一般是每719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患病,中风发病后一周的患者当中约有80%的患者都会出现偏袒的问题。
75%左右的人行动出现困难,46%的患者难以正常立坐。
中风疾病給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
因而如何尽快的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并改善患者生活状况,这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文章对中锋偏袒的临床针灸治疗体会进行探讨。
【关键字】中风;偏袒;临床针灸Experience of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stroke hemiplegiaSUN Hai-yan(Tonghua County Fujiang Health Center,Jilin Tonghua 134100,China)很多神经学家认为在中风的早期进行康复性治疗可以有效的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过程,进而大大的缩短康复期,与此同时也能避免了很多废用综合征。
这一要素对于肢体关节和肌肉挛缩等的恢复过程来说,疗效甚至超过了药物。
针灸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如果在中风开始的急性期就进行针灸治疗则可以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理论上来说,急性脑卒中患者当其生命体征稳定且病情不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就可以在48 h内进行针灸治疗。
有关的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病灶走位的脑组织缺血情况,进而促进循环建立,促进组织对于血肿的吸收。
所以中风早期进行及时的针灸治疗可以有效的组织病情发展,强化自我恢复功能,为功能恢复带来比较好的基础。
1 选择适当的刺法古方认为病有标本,刺有逆从,首先需要辨明阴阳,然后从逆从方面来进行得失的检验。
也有古方认为阳气虚弱的时候如果十分愤怒,就会让气萦绕在额头上。
有古方认为如果人富贵而且很胖,鼻梁上方就很容易得病。
这些都十分针对的说明了疾病要进行针灸治疗首先就必须要分辨清楚阴阳,还有施针顺序的重要性。
这些古方都说明,中风是虚实间隔,将本来是虚的东西体现在人身上的病症,所以临床针灸的时候要分辨清楚虚实标本,这对于刺法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
【关键词】针灸治疗;中风病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65-02
针对一般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缺陷与不足,临床采用针灸,火针,水针及按摩能使脑血栓得到改善甚至痊愈。
针灸治疗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脑外伤,脑萎缩等效果都非常明显。
作为偏瘫康复首选当属物理疗法,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进行针灸之后,微循环血流量会显著增多,因此用头针治疗早期脑血栓不仅可以治疗脑休克,还能激发肢体的自我恢复能力。
所以,早期使用头针,体针和药物同时使用,效果非常显著,痊愈后致残率低。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出血性中风,俗称脑溢血是常见的中风,而脑溢血中高血压导致的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则是概率最高的。
根据数据可知,高血压患者中会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发生脑溢血。
而在急性脑血管病中,脑溢血具有发病急、发展速度快以及损伤程度大的特点,极易造成患者的伤残甚至死亡。
此外,其他脑溢血的诱因还有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
采取针灸治疗脑溢血时,可以在患者的内关、三阴交以及患处肢体进行针灸,以平补平泄为原则,选择疏密波进行电针治疗,留针半小时,针刺太冲穴以平肝潜阳。
笔者没有贸然采用针刺水沟穴的原因是,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的作
用十分明显,刺激性过强。
此外,若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正常3-7天后,对患者进行针灸辅助治疗,可以发现患者的血压波动的情况明显减少。
综上,使用针灸法早期介入治疗脑出血时,医师应当对患者血压变化的情况进行密切监控,同时为了保证针灸的效果,应当待患者的病情稳定3天以上再行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
缺血性中风,也成脑血栓形成、脑梗塞,也是中风病的一种,形成此病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在临床实践中由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死亡的案例很多。
脑栓塞分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脑栓塞,主要是由于异物入侵血液循环之中,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阻塞脑动脉,造成供血区的脑组织因为缺血、缺氧而产生脑梗死。
脑栓塞也具有发病急的特点,且没有前兆,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偏瘫。
脑血栓形成病发病之后的第一周之内,坏死灶部位的脑神经细胞已经出现不可逆的损伤乃至死亡,并且还会在坏死细胞与良好细胞之间形成大小不一的环状“半暗带”。
半暗带里多是受损程度较轻、没有完全死亡的脑神经细胞,但是这些受损细胞也出现了肿胀、代谢失调以及功能丧失等状况。
因此临床中应当十分注意对半暗带内部的细胞进行治疗,以防止半暗带内细胞死亡,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在脑血栓形成的第一个星期里,坏死灶中央会释放许多有害物质,而半暗带却出现水肿的情况。
脑栓塞与脑血栓的形成原理基本相同,也是栓子在脑循环过程中造成脑动脉血管的栓塞,导致供血区细胞发生梗死。
患者一旦出现由于脑血栓或者脑栓塞导致的中风,应当在发病后一周内介入针灸治疗。
针灸的早期介入治疗不仅能够减缓半暗带内细胞的受损程度,减轻患者的脑部损伤,还能减缓脑部的水肿。
西医治疗多在发病的3-6个小时内开始,连续治疗5-7天,此时应同步进行针灸治疗。
2 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的区别治疗
这里只谈针灸治疗,主要是在中风发生后的早期,即急性期阶段。
恢复期与后遗症期一般没有大的区别。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目前大部分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治疗中风病。
对于出血性中风,医师可以进行开窍启闭、平肝息风的治疗,以内关、三阴交、太冲、水沟为主穴。
内关是八脉交汇穴中的重要穴位,不仅具有凝神静气的效果,还能疏通血气。
三阴交是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位,不仅可以补肾、滋阴,还能够滋生脑髓。
刺激三阴交可以激发髓的产生,进而有助于脑部的恢复。
水沟是督脉、手足阳明的交会穴位,督脉可以上至脑部,因此刺激水沟穴位就能够促进督脉功能发挥,凝神静气,健脑开窍。
对于病情稳定达一周以上的脑出血患者,笔者以针灸疗法进行治疗,可以防止其血压升高,但是脑出血的急性期禁用头针与舌针。
缺血性的脑中风患者,当其血压保持在140/90mmhg以下时,医师可以以头针刺激患者的运动区以及感觉区,如或者出现语言障碍,还应当刺激患者的语言区,并配以相应的体针。
3 对各种兼症的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肢体功能障碍:以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
也可以阳经为主,辅以阴经腧穴。
在体针治疗的同时予“醒脑开窍”法。
在手法针刺的基础上用电针进行刺激,以连续波刺激硬瘫,疏密波刺激软瘫。
上肢瘫痪的患者刺激其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穴位,下肢瘫痪的患者对其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仑等穴进行刺激。
半身不遂者也可取患侧的井穴,予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
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二便失禁:刺激水沟穴,刺激患者的百会、内关、三阴交以达到“醒脑开窍”之功效,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刺激。
4 小结
采用针灸治疗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且针刺的具体使用也要依据患者的体质来进行。
舍针治疗时,应嘱咐患者不能说话、咳嗽,防止针刺穿透导致出血。
部分中风病人患侧肢体特别是下肢有不自主的突然屈曲内收动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膝关节压紧制动,以防出现弯针、断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