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盖文档 (3)
- 格式:doc
- 大小:102.00 KB
- 文档页数:6
轴承压盖和轴承外圈间隙一、轴承压盖的作用轴承压盖是连接轴承和机体的重要部件,它的作用是固定轴承,防止其在工作中产生位移和旋转,同时保护轴承不受外界物质和力的影响。
轴承压盖通常由铸铁、钢板等材料制成,其结构形式有多种,如圆形、方形等。
二、轴承外圈间隙1. 定义轴承外圈间隙是指在安装好的轴承中,外圈与座孔之间的空隙。
该空隙大小对于轴承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影响。
2. 影响因素(1)安装误差:如果安装时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则会导致外圈间隙过大或过小,从而影响到整个机器的运行。
(2)温度变化:温度变化会导致材料膨胀或收缩,从而改变了外圈与座孔之间的距离。
(3)负荷变化:负荷变化也会导致外圈间隙发生改变。
3. 测量方法测量轴承外圈间隙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如游标卡尺、微调卡尺等。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将轴承安装到座孔中。
(2)用游标卡尺或微调卡尺测量轴承外圈和座孔之间的距离。
(3)计算出外圈间隙的大小。
4. 轴承外圈间隙的作用轴承外圈间隙对于轴承的工作状态有重要影响。
如果外圈间隙过大,会导致轴承在工作时产生过多的摆动和振动,从而影响到整个机器的运行稳定性;如果外圈间隙过小,则会导致轴承在工作时产生过多的摩擦和热量,从而缩短轴承寿命。
三、如何调整轴承外圈间隙1. 调整方法(1)拆卸轮毂:对于车辆上的轮毂,需要将其拆下来进行调整。
(2)改变安装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安装方式来调整外圈间隙,如改变垂直度或旋转方向等。
(3)更换配件:如果存在配件损坏或磨损等情况,需要更换相应配件。
2. 注意事项(1)调整外圈间隙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出现意外情况。
(2)在进行调整前,需要对轴承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检查,确保其没有损坏或磨损等问题。
(3)调整后需要对轴承进行测试,确保其工作状态正常。
5.7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
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
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
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
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
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
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了减少加工面。
如图 5.8 所示。
图 5.8 轴承端盖端部结构图 5.9 穿通式轴承端盖由于端盖多用铸铁铸造,所以要很好考虑铸造工艺。
例如在设计穿通式轴承端盖图 5.9 时,由于装置密封件需要较大的端盖厚度(图 5.9a ),这时应考虑铸造工艺,尽量使整个端盖厚度均匀,如图 5.9b )、c )所示是较好的结构。
2 .轴伸出端的密封轴伸出端的密封的作用是防止轴承处的润滑剂流出和箱外的污物、灰尘和水气进入轴承腔内,常见的密封种类有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两大类,接触式密封有毡圈密封、 O 形橡胶圈密封、唇形密封,非接触式密封有沟槽密封和迷宫密封。
下面主要介绍毡圈密封和 O 形橡胶圈密封。
论文题目一: 问题的提出2402N-117 30序钻扩铰长沉孔,其他的车型此孔仅仅用来装螺钉,不定位,对孔的要求不高.5t是专用组合机床来加工,而9t和其他一些车型在摇臂钻床上用钻孔夹具来加工。
如采用前一种方法,首先,需订购一台专用组合机床,虽然这种专用组合机床比较简单,但也需20余万圆,经济性不好;其次,夹具也由机床厂设计,以后图纸及夹具备件不好管理;再次,如今后有新的轴承盖,则难于在这台专用机床上通过,柔性化不强;如采用后一种方法,需在公司内调配其它设备,显然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我设计的钻扩铰复合夹具体积小,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方案确定图11:工艺介绍要加工的零件简图如图1所示。
工艺安排分五个工步进行,见图2~图6.工步一:钻2-Φ21孔,保证尺寸204±0.08;工步二:扩2-Φ21.6±0.01,保证孔径Φ21.6±0.01及孔距尺寸:204±0.08;,要求保证孔径尺寸公差,深度尺寸15及孔工步三:铰2-Φ22+0.045+0.020距尺寸204±0.08;工步四:扩孔2-Φ22.5+0.5,保证尺寸204±0.08;工步五:倒角2-1X45°2:夹具方案比较:方案一:设计带卧式回转气缸BJ1-22及卧式回转工作台尾架BJ1-23的夹具(见图7).此类夹具的特点是手动夹紧,钻模套与铰套均装在翻转板上,与翻转机构一起翻转.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各工步间的转换只需转动翻转装置,但它的缺点一是回转轴磨损后没法补偿,使用一段时间后精度降低;二是夹具比较庞大,需要订购一台摇臂钻床,而摇臂钻床也需要7~8万圆,经济性不好,或者利用2402F-117的同序机床,但采用此种夹具设计方案,一台机床放不下两台夹具,换品种时,需同时换夹具,操作不方便。
方案二:第二种设计方案还采用回转机构,只不过不选用标准回转机构,而另外设计一套带小型回转机构的夹具,这套夹具与其它的夹具同时放在现有的机床上,这样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操作方便.图7基于以上考虑,设计一套比较简单的回转夹具,夹具不仅体积小,可以与9t夹具同时摆放在一台摇臂钻床上,而且夹具的回转轴磨损后可以进行补偿,很好地解决了以上所列举的各项问题。
机械课程设计轴承盖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包括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轴承盖的基本结构、材料和功能;了解轴承盖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
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使用测量工具进行轴承盖的尺寸测量,并能运用基本机械加工技能进行轴承盖的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学生培养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轴承盖的基本结构、材料和功能,轴承盖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以及轴承盖的加工技能。
教学内容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首先介绍轴承盖的基本知识,然后讲解轴承盖的设计和制造,最后进行轴承盖的加工实践。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
讲授法用于讲解轴承盖的基本知识,讨论法用于探讨轴承盖的设计和制造问题,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实际工程中的轴承盖应用案例,实验法用于进行轴承盖的加工实践。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四、教学资源本节课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轴承盖的基本知识和设计制造方法,多媒体资料用于展示轴承盖的应用案例和加工过程,实验设备用于进行轴承盖的加工实践。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将充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
平时表现将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
作业将根据学生提交的轴承盖设计图纸和加工报告进行评估。
考试将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测试学生对轴承盖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将紧凑合理,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进度将按照教材的章节进行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时间将根据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零件结构工艺性分析:(一)零件的技术要求:1.轴承盖零件,材料为HT200。
2.零件的技术要求表:(二)确定轴承盖的生产类型:根据设计题目年产量为10万件,因此该轴承盖的生产类型为大批生产。
二、毛坯的选择:(一)选择毛坯:由于该轴承盖在工作过程中要承受冲击载荷,为增强强度和冲击韧度,获得纤维组织,毛坯选用铸件。
该轴承盖的轮廓尺寸大,且生产类型属大批生产,为提高生产率和铸件精度,宜采用模铸方法制造毛坯,毛坯拔模斜度为5°。
(二)确定毛坯的尺寸公差:1.公差等级:由轴承盖的功能和技术要求,确定该零件的公差等级为普通级。
2.铸件件材质系数:由于该轴承盖材料为HT200。
3.锻件分模线形状:根据该轴承盖的形位特点,选择零件方向的对称平面为分模面,属于平直分模线。
4.零件表面粗糙度:由零件图可知,该轴承盖的各加工表面粗糙度Ra均大于等于6.3μm。
三、定位基准的选择:(一)精基准的选择:根据该零件的技术要求和装配要求,选择该轴承盖轴孔φ100f8和轴承盖右端面作为精基准,零件上的很多表面都可以采用它们作基准进行加工,即遵循了“基准统一”的原则。
轴孔φ100f8的轴线是设计基准,选用其作精基准定位加工轴的外圆表面和轴承盖外圆表面,实现了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的重合,保证了被加工表面的垂直度要求。
选用轴承盖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同样遵循了“基准重合”的原则,选用轴承盖左端面作为精基准,夹紧可作用在轴承盖的右端面上,夹紧稳定可靠。
(二)粗基准的选择:作为粗基准的表面应平整,没有飞边、毛刺或其他表面缺欠,该轴承盖轴的外圆表面、右堵头外圆表面作为粗基准,以保证为后序准备好精基准。
四、工艺路线的拟定:(一)各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二)加工阶段的划分该辊筒体加工质量要求较高,可将加工阶段划分为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几个阶段。
在粗加工阶段,首先将精基准准备好,使后序都可以采用精基准定位加工,保证其他加工表面的精度要求。
1轴承盖的工艺性分析1.1轴承盖用途轴承盖的主要作用是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防尘和密封,除它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它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的作用。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滚动体保持架等易损件受外力作用而损坏。
轴承盖零件图如图1所示。
图1 轴承盖零件图1.2轴承盖的技术要求零件的材料为HT15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1).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底座底面、内孔、端面及轴承座的顶面有粗糙度要求,其余的表面精度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其余的表面不需要加工,只需按照铸造时的精度即可。
底座底面的精度为Ra6.3、内孔、端面及内孔的精度要求均为Ra12.5。
轴承座在工作时,静力平衡。
(2).铸件要求不能有砂眼、疏松等缺陷,以保证零件的强度、硬度及疲劳度,在静力的作用下,不至于发生意外事故。
表1 轴承盖零件技术要求表1.3 确定轴承盖生产类型已知此轴承盖零件的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所以初步确定工艺安排为:加工过程划分阶段;工序适当集中;加工设备以通用设备为主,大量采用专用工装。
2轴承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1确定毛坯、绘制毛坯图2.1.1 选择毛坯零件材料为HT150。
考虑零件在机床运行过程中所受冲击不大,零件结构又比较简单,生产类型为中批生产,故选择木摸手工砂型铸件毛坯。
参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表2-1,选用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CT-12。
选用铸件尺寸公差等级为CT-10。
这对提高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有帮助。
此外为消除残余应力还应安排人工时效。
2.1.2 确定毛坯尺寸和机械加工余量参阅《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书》表2-4,选用加工余量为RMA-H 级,并查表2.2-4确定各个加工面的铸件机械加工余量,铸件的分型面的选用及加工余量。
表2 轴承盖铸造毛坯尺寸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2.1.3 绘制轴承盖铸件毛坯图由表2所得结果,绘制毛坯图如图2所示。
目录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二、序言 (2)三、轴承盖工艺分析 (2)四、轴承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4)五、心得与体会 (13)六、参考资料书目 (13)蚌埠学院机械制造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层次:本科专业:201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 6任务书审定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任务书下达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学生(签字)序言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程学等机械学专业基础课程,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他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地运用本课程极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学及相关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的知识,综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零件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当然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除了上述所述之外,还有让一个机械类的并学完基本专课的学生基本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流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或工程实践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课3轴承盖的工艺性分析3.1轴承盖用途轴承盖的主要作用是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防尘和密封,除它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它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的作用。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滚动体保持架等易损件受外力作用而损坏。
轴承盖零件图如图1所示。
图1 轴承盖零件图3.2轴承盖的技术要求零件的材料为HT15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1).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底座底面、内孔、端面及轴承座的顶面有粗糙度要求,其余的表面精度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其余的表面不需要加工,只需按照铸造时的精度即可。
轴承端盖密封
轴承端盖密封是一种重要的机械密封方式,主要用于防止轴承内部的润滑油或润滑脂泄漏以及外部的杂质进入轴承内部。
以下是轴承端盖密封的几个关键点:
1. 密封材料:选择适当的密封材料是至关重要的。
常用的密封材料有橡胶、聚四氟乙烯(PTFE)和碳石墨等,它们具有良好的耐高温、耐腐蚀和耐磨性能。
2. 密封面处理:密封面应光滑、平整,没有划痕或毛刺。
有时需要对密封面进行硬化处理,以提高其耐磨性。
3. 预压紧力:为了确保密封效果,需要施加适当的预压紧力。
这有助于使密封材料更好地贴合在密封面上,并填充任何微小的间隙。
4. 间隙配合:轴承端盖与轴承座之间的配合应紧密,以防止润滑油或润滑脂的泄漏。
通常使用间隙配合来确保适当的密封效果。
5. 润滑剂:选择适当的润滑剂对于轴承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润滑剂不仅可以减少摩擦和磨损,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杂质进入轴承内部。
6. 维护与更换:定期检查轴承端盖密封的完好性,如有需要应及时更换。
同时,保持轴承内部的清洁也非常重要。
总之,为了确保轴承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应选择合适的轴承端盖密封方式,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
前言 (3)第一章分析后主轴承盖的技术资料 (4)第二章确定轴承盖的生产类型 (5)第三章确定盖类零件的毛坯类型及制造方法 (6)第四章选择盖类零件的基准和加工装备 (7)第五章拟定盖类零件的工艺路线 (8)第六章设计盖类零件的加工工序 (11)第七章填写盖类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 (17)第八章夹具的功能 (26)第九章机床夹具的类型 (27)第十章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 (28)第十一章夹具设计的步骤 (30)第十二章夹具零部件的结构选择 (32)第十三章夹具精度的分析计算及校核 (39)结论 (43)致谢 (44)参考文献 (45)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机械制造工艺正向着高质量、高生产率和低成本方向发展。
各种新工艺的出现,已突破传统的依靠机械能、切削力进行切削加工的范畴,可以加工各种难加工材料、复杂的型面和某些具有特殊要求的零件。
数控机床的问世,提高了更新频率的小批量零件和复杂的零件加工的生产率及加工精度。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机械加工工艺的进步使工艺过程的自动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自20世纪末以来,现代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自动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但工具(含刀具、夹具、量具与辅具等)在不断的革新中,起功能仍然十分显著。
机床夹具是一种装夹工件的工艺设备,它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过程的切削加工、热处理、装配、焊接和检测等工艺过程中。
在各种金属切削机床上用于装夹工件的工艺设备成为机床夹具,如车床上使用的三爪自定心卡盘、四爪卡盘,铣床上使用的平口虎钳等。
现代生产中,机床夹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工艺装备,它直接影响着工件的加工精度、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制造成本等。
因此,无论是在传统制造还是现代制造工艺系统中,夹具都是重要的工艺装备。
第一章分析后主轴承盖的技术资料一,后主轴承盖的功用主要用于轴承的安装,固定,润滑&保护作用,有特殊作用的还用于连接其他零件。
目录一、课程设计任务书 (1)二、序言 (2)三、轴承盖工艺分析 (2)四、轴承盖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4)五、心得与体会 (13)六、参考资料书目 (13)蚌埠学院机械制造学课程设计任务书层次:本科专业:2011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 6任务书审定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任务书下达日期2014 年 6 月 3 日学生(签字)序言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设计之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工程学等机械学专业基础课程,并进行了生产实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教学环节,他要求学生全面地综合地运用本课程极其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进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1. 培养学生运用机械制造工程学及相关课程(工程材料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等)的知识,综合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零件机械加工工艺问题,初步具备设计一个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工艺规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熟悉并运用有关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3. 进一步培养学生识图、制图、运算和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
当然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除了上述所述之外,还有让一个机械类的并学完基本专课的学生基本熟悉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流程,为以后的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知识或工程实践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已经学过的专业课3轴承盖的工艺性分析3.1轴承盖用途轴承盖的主要作用是轴承外圈的轴向定位;防尘和密封,除它本身可以防尘和密封外,它常和密封件配合以达到密封的作用。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滚动体保持架等易损件受外力作用而损坏。
轴承盖零件图如图1所示。
图1 轴承盖零件图3.2轴承盖的技术要求零件的材料为HT150,灰铸铁生产工艺简单,铸造性能优良,但塑性较差、脆性高,不适合磨削,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分析如下:(1).由零件图可知,零件的底座底面、内孔、端面及轴承座的顶面有粗糙度要求,其余的表面精度要求并不高,也就是说其余的表面不需要加工,只需按照铸造时的精度即可。
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
绝大多数中、小型减速器均采用滚动轴承,滚动轴承是标准件,设计时只需要选择轴承的类型和型号并进行轴承的组合设计即可。
滚动轴承部件的结构设计主要考虑轴承的支承结构型式、支承刚度、以及轴承的固定、调整、拆装、密封及润滑等。
下面就轴承端盖结构、调整垫片、轴承的润滑与密封等方面作一介绍。
1 .轴承端盖
轴承端盖用以固定轴承、调整轴承间隙并承受轴向力。
轴承端盖的结构有嵌入式和凸缘式两种。
每种又有闷盖和透盖之分。
嵌入式轴承端盖结构简单、紧凑,无需固定螺钉,外径小,重量轻,外伸轴尺寸短。
但装拆端盖和调整轴承间隙困难,密封性能差,座孔上开槽,加工费时。
嵌入式轴承端盖多用于重量轻、结构紧凑的场合,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1 。
凸缘式轴承端盖安装、拆卸、调整轴承间隙都比较方便,密封性能也好,所以应用广泛。
但缺点是外廓尺寸大,又需一组螺钉来联接。
其结构和尺寸见表 5.2 。
表 5.1 嵌入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尺寸
e 2 =5~10mm
s=10~15mm
m 由结构确定
D 3 =D+e 2 , 装有 o 型圈的,按
o 型圈外径取整
d1、 b1等由密封尺寸确定
表 5.2 凸缘式轴承端盖的结构和尺寸
do =d3 +1mm , d3—端盖联接螺栓直径,尺寸见右表。
D1=D+2.5d3
D2 =D1 +2.5d3
e=1.2d3
e 1 ≥ e
m 由结构确定
D4 =D- ( 10~15 ) mm
b1、d1由密封尺寸确定
b=5~10mm
h=(0.8~1)b 轴承外径
D
螺栓直径
d 3
端盖上螺栓数
目
45~65
70~100
110~140
150~230
6
8
10
12~16
4
4
6
6
当端盖与孔的配合处较长时,为了减少接触面,在端部铸出或车出一段较小的直径,但必须保留有足够的长度 e1,一般此处的配合长度为e1= ( 0.10~0.15 ) D , D 为轴承外径,图中端面凹进δ值,也是为了减少加工面。
如图 5.8 所示。
图 5.8 轴承端盖端部结构
图 5.9 穿通式轴承端盖
由于端盖多用铸铁铸造,所以要很好考虑铸造工艺。
例如在设计穿通式轴承端盖图 5.9 时,由于装置密封件需要较大的端盖厚度(图 5.9a ),这时应考虑铸造工艺,尽量使整个端盖厚度均匀,如图 5.9b )、c )所示是较好的结构。
2 .轴伸出端的密封
轴伸出端的密封的作用是防止轴承处的润滑剂流出和箱外的污物、灰尘和水气进入轴承腔内,常见的密封种类有接触式密封和非接触式密封两大类,接触式密封有毡圈密封、 O 形橡胶圈密封、唇形密封,非接触式密封有沟槽密封和迷宫密封。
下面主要介绍毡圈密封和 O 形橡胶圈密封。
( 1 )毡圈密封
将矩形毡圈压入梯形槽中使之产生对轴的压紧作用而实现密封,如图 5.10 。
它的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安装方便,但接触面的摩擦磨损大,毡圈寿命短,功耗大,一般用在轴颈圆周速度 v < 5m/s 、工作温度 t < 90 0 C 、脂润滑的轴承中。
安装前,毡圈需用热矿物油( 80~90° C )浸渍。
图 5.10 毡圈密封装置
( 2 ) O 形橡胶圈密封
利用安装沟槽使 O 形橡胶圈受到压缩而实现密封,在介质作用下产生自紧作用而增强密封效果。
O 形橡胶圈有双向密封的能力,其结构简单, O 形橡胶圈为标准件,可直接选用。
3 .调整垫片
调整垫片可用来调整轴承间隙、游隙以及轴的轴向位置。
在端盖与机体之间放置由若干薄片组成的调整垫片组,如图 5.9 所示。
垫片组是由厚度不同的垫片组成的,垫片的厚度及片数见表 5.3 。
也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调整垫片,垫片材料多为软钢片或薄铜片。
表 5.3 调整垫片组
组别 A 组 B 组 C 组
厚度0.50 0.20 0.10 0.50 0.15 0.10 0.50 0.15 0.12
片数 3 4 2 1 4 4 1 3 3
注: 1. 材料:冲压铜片或 08 钢片抛光;
2. 凸缘式轴承端盖用的调整垫片:
d 2 =D+(2~4), D: 轴承外径; D 0 、 D 2 、 n 、和 d 0 由轴承端盖
结构定。
3. 嵌入式轴承端盖用的调整环 D 2 =D-1
d 2 按轴承外圈的安装尺寸决定;
4. 建议准备 0.05mm 垫片若干,以备调整微量间隙用。
4 .轴承的润滑与密封
1 )润滑
根据轴颈的速度,轴承可以用润滑脂或润滑油润滑。
当浸油齿轮圆周速度小于 2m/s 时,宜用润滑脂润滑;当浸油齿轮圆周速度大于 2m/s 时,可以靠机体内油的飞溅直接润滑轴承,或引导飞溅在机体内壁上的油经机体剖分面上的油沟流到轴承进行润滑,这时必须在端盖上开槽,如图 5.8 。
为防止装配时端盖上的槽没有对准油沟而将油路堵塞,可将端盖的端部直径取小些,使端盖在任何位置油都可以流入轴承(图5.11 所示)。
图 5.11 油润滑端盖
2 )轴承靠箱体内侧的密封
当润滑方式确定后,要考虑箱体内侧的密封,按密封作用可分为封油环和挡油环两种。
( 1 )封油环
它用于脂润滑轴承,为了防止润滑油进入轴承将油脂稀释而带走润滑脂,图 5.12a )、 b )、 c )所示为固定式封油环,结构尺寸可参考轴伸出处的密封装置确定。
图 5.12d )、 e )、所示为旋转式封油环,利用离心力可以甩掉从箱壁流下的油以及飞溅起来的油和杂质,封油效果比固定式好。
图 e )中旋转式封油环尺寸见) f 图。
图 5.12 封油环密封装置
( 2 )挡油环
对于斜齿轮传动,为了防止润滑油被轮齿沿轴向推动,造成一个轴承内的润滑油被吸出,而另一个轴承内进油较多,应在轴承面向箱体内壁的一侧加设挡油环。
如图 5.13 所示,挡油环与座孔留有较大的间隙,允许一定的油量仍能溅入轴承腔内进行润滑。
图 5.13 挡油环密封装置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