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信息交换方式
- 格式:ppt
- 大小:796.00 KB
- 文档页数:70
第一章ATM技术概述1.1引言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对会议电视、高速数据传输、远程教学、VOD等宽带新业务的需求正迅速增长。
原来的各种网络都只能传输一种业务,如电话网只能提供电话业务,数据通信网只能提供数据通信业务。
这种情况对于用户和网络运营者来说都是不方便和不经济的,人们因此提出了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的概念,希望能够用一种网络来传送各种业务。
ISDN的概念是于1972年提出的,由于当时的技术和业务需求的限制,首先提出的是窄带ISDN(N-ISDN)。
目前N-ISDN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世界上已经有了许多比较成熟的N-ISDN 网。
但是由于N-ISDN存在着带宽有限、业务综合能力有限、中继网种类繁多、对新业务的适应性差等局限性,要求人们提出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宽的带宽、更强的业务综合能力的新网络。
自80年代以来,一些与通信相关的基础技术,如微电子、光电子技术等的发展和光纤的传输距离和传输容量的提高,为新网络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现了宽带ISDN(B-ISDN)。
B-ISDN能够满足:①提供高速传输业务的能力。
②网络设备与业务特性无关。
③信息的转移方式与业务种类无关。
为了研究开发适应B-ISDN的传输模式,人们提出了很多种解决方案,如多速率电路交换、帧中继、快速分组交换等。
最后得到了一个最适合B-ISDN的传输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ATM技术作为B-ISDN的核心技术,已经由ITU-T于1992年规定为B-ISDN统一的信息转移模式。
ATM技术克服了电路模式和分组模式的技术局限性,采用光通信技术,提高了传输质量,同时,在网络节点上简化操作,使网络时延减小,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技术,从而达到了B-ISDN的要求。
1.2 B-ISDN参考模型B-ISDN的协议参考模型如图1-1所示。
第1章登录以太网交换机1.1 登录以太网交换机方法简介S3610&S551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的登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通过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通过以太网端口利用Telnet进行本地或远程登录●通过Console口利用Modem拨号进行远程登录●通过WEB网管登录●通过NMS(Network Management Station,网管工作站)登录1.2 用户界面简介1.2.1 交换机支持的用户界面S3610&S551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支持两种用户界面:AUX用户界面、VTY用户界面。
表1-1用户界面介绍说明:在S3610&S551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中,AUX口和Console口是同一个端口,所以与其对应的用户界面类型只有AUX用户界面类型。
1.2.2 交换机用户界面编号用户界面的编号有两种方式:绝对编号方式和相对编号方式。
(1) 绝对编号方式,遵守的规则如下:●AUX用户界面编号排在第一位,为0;●VTY用户界面编号排在AUX用户界面之后,第一个VTY的绝对编号比AUX大1。
(2) 相对编号的形式为用户界面类型+编号,此编号是每种类型的用户界面的编号。
遵守的规则如下:●AUX用户界面的编号:AUX 0;VTY用户界面的编号:第一个为VTY 0,第二个为VTY 1,依此类推。
1.2.3 用户界面公共配置表1-2用户界面公共配置第2章通过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说明:S3610&S551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的缺省系统名为H3C,即命令行接口的提示符为H3C。
以下配置举例中的命令行提示符均以H3C为例。
2.1 通过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简介通过交换机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是登录交换机的最基本的方式,也是配置通过其他方式登录交换机的基础。
S3610&S5510系列以太网交换机缺省情况下只能通过Console口进行本地登录。
用户终端的通信参数配置要和交换机Console口的配置保持一致,才能通过Console口登录到以太网交换机上。
现代交换原理1.3 主要的交换方式现代通信网中采用的交换方式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方式。
1.3.1 电路交换电话交换一般采用电路交换方式。
电路交换方式是指两个用户在相互通信时使用一条实际的物理链路,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使用该条链路进行信息传输,并且不允许其它计算机或终端同时共享该链路的通信方式。
电路交换属于电路资源预分配系统,即在一次接续中,电路资源预先分配给一对用户固定使用,不管电路上是否有数据传输,电路一直被占用着,直到通信双方要求拆除电路连接为止。
电路交换的特点①在通信开始时要首先建立连接,在通信结束时要释放连接;②一个连接在通信期间始终占用该电路,即使该连接在某个时刻没有信息传送,该电路也不能被其它连接使用,电路利用率低。
③交换机对传输的信息不作处理,对交换机的处理要求简单,但对传输中出现的错误不能纠正。
④一旦连接建立以后,信息在系统中的传输时延基本上是一个恒定值。
电路交换适合传输信息量较大且传输速率恒定的业务,如电话通信业务,但不适合突发性要求高和对差错敏感的数据业务。
1.3.2分组交换分组交换原来是为完成数据通信业务发展起来的一种交换方式,由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迅速发展,现在利用分组交换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完成数据通信业务,也可以用来完成话音和视频通信。
分组交换利用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交换。
在分组交换方式中,首先将需传送的信息划分为一定长度的分组,并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和交换。
在每个分组中都有一个3-10个字节的分组头,在分组头中包含有分组的地址和控制信息,以控制分组信息的传输和交换。
分组交换采用的是统计复用方式,电路的利用率较高。
但统计复用的缺点是可能产生附加的随机时延和丢失数据的可能。
这是由于用户传送数据的时间是随机的,若多个用户同时发送分组数据,则必然有一部分分组需要在缓冲区中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占用电路传送,若等待的分组超过了缓冲区的容量,就可能发生部分分组的丢失。
另外,在分组交换中普遍采用逐段反馈重发措施,以保证数据传送是无差错的。
IPSec VPN详解1.IPSec概述IPSec(ip security)是一种开放标准的框架结构,特定的通信方之间在IP 层通过加密和数据摘要(hash)等手段,来保证数据包在Internet 网上传输时的私密性(confidentiality) 、完整性(data integrity)和真实性(origin authentication)。
IPSec只能工作在IP层,要求乘客协议和承载协议都是IP协议1.1.通过加密保证数据的私密性★私密性:防止信息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个人★通过加密把数据从明文变成无法读懂的密文,从而确保数据的私密性1.2.对数据进行hash运算来保证完整性★完整性:数据没有被非法篡改★通过对数据进行hash运算,产生类似于指纹的数据摘要,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和密钥一起进行hash运算★攻击者篡改数据后,可以根据修改后的数据生成新的摘要,以此掩盖自己的攻击行为。
★通过把数据和密钥一起进行hash运算,可以有效抵御上述攻击。
DH算法的基本原理1.3.通过身份认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真实性:数据确实是由特定的对端发出★通过身份认证可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包括:Pre-shared key,预共享密钥RSA Signature,数字签名1.3.1.预共享密钥预共享密钥,是指通信双方在配置时手工输入相同的密钥。
1.3.2.数字证书★RSA密钥对,一个是可以向大家公开的公钥,另一个是只有自己知道的私钥。
★用公钥加密过的数据只有对应的私钥才能解开,反之亦然。
★数字证书中存储了公钥,以及用户名等身份信息。
2.IPSec框架结构2.1.IPSec安全协议IPSec安全协议描述了如何利用加密和hash来保护数据安全★AH (Authentication Header) 网络认证协议,只能进行数据摘要(hash) ,不能实现数据加密ah-md5-hmac、ah-sha-hmac★ESP (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 封装安全载荷协议,能够进行数据加密和数据摘要(hash)esp-des、esp-3des、esp-md5-hmac、esp-sha-hmac2.2.IPSec封装模式IPSec支持两种封装模式: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传输模式:不改变原有的IP包头,通常用于主机与主机之间。
信令基本概念第⼀章信令基本概念1.1 信令的概念1.1.1什么是信令在⽇常⽣活中,我们经常打电话。
当拿起送受话器,话机便向交换机发出了摘机信息,紧接着我们就会听到⼀种连续的“嗡嗡”声,这是交换机发出的,告诉我们可以拨号的信息。
当拨通对⽅后,⼜会听到“哒-哒-”的呼叫对⽅的声⾳,这是交换局发出的,告诉我们正在呼叫对⽅接电话的信息……。
这⾥所说的摘机信息、允许拨号的信息、呼叫对⽅的回铃信息等等,主要⽤于建⽴双⽅的通信关系,我们把⽤以建⽴、维持、解除通信关系的这类信息称为信令。
⼀个⽤户在通过⽤户设备、交换设备、传输设备与另⼀⽤户通信的过程中,要⽤到许多信令。
为深⼊理解信令的含义,下⾯举⼀个两个⽤户通过两个交换局通话的例⼦。
图1.1(a)是两个⽤户通信的⽹络结构图,图1.1(b)是其通信过程中使⽤的信令及其流程。
如图1.1(b)所⽰,当主叫⽤户摘机时,摘机信令(或启呼信令)送到发端交换局;发端交换局⽴即向主叫⽤户送出拨号⾳;主叫⽤户听到拨号⾳后,开始拨号,送出拨号信令;发端交换局根据被叫号码选择局向(路由)及中继线。
如有路由可利⽤,发端交换局向终端局发送占⽤信令,然后把被叫⽤户号码送终端局;终端交换局根据被叫号码,将呼叫连到被叫⽤户,向被叫⽤户发送振铃信号,并向主叫⽤户送回铃⾳;当被叫⽤户摘机应答时,此应答信令送给终端交换局并将应答信令转发给发端交换局。
双⽅开始通话;通话完毕,若被叫⽤户先挂机,则⼀挂机信令由终端局发送发端局;发端交换局通知主叫⽤户挂机;如果主叫⽤户先挂机,则发端局⽴即拆线,并把⼀拆线信令送给送终端交换局,通知其拆线;终端交换局拆线后,回送⼀个拆线证实信令,于是⼀切设备复原。
以上是电话接续中最基本的信令流程。
在电话⽹中,实际通信过程和使⽤的信令⽐这要复杂得多。
随着电话通信技术的发展,信令的种类、具有的功能及其传输⽅式都有了较⼤的变化。
信令的定义也远远超出了上述定义的范围。
在种类上,不仅包括通信过程为建⽴、维持、解除通信关系所使⽤的信令,还包括了交换局间传递的⽹络管理、业务管理⽅⾯的信令;在功能上不仅有监视、选择功能,还具有⽹络管理功能;在信令的形式上,不仅有直流脉冲信令、多⾳频编码信令,还有数据传送的分组消息形式的信令。
引言概述:计算机联锁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对多个设备或系统进行自动化控制和协调的一种方法。
在计算机联锁系统中,多个设备或系统通过网络或数据线路相互连接,实现信息交换和协调操作。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
正文内容:1.数据传输与处理1.1数据传输方式1.1.1串行传输1.1.2并行传输1.1.3网络传输1.2数据编码与解码1.2.1奇偶校验码1.2.2循环冗余检验1.2.3海明码1.3数据处理与存储1.3.1数据缓存技术1.3.2数据处理算法1.3.3数据存储结构2.系统通信与同步2.1通信协议2.1.1TCP/IP协议2.1.2CAN总线协议2.1.3MODBUS协议2.2数据交换2.2.1数据帧格式2.2.2数据传输速率2.2.3数据重传机制2.3系统同步2.3.1时钟同步2.3.2事件同步2.3.3数据同步3.控制与调度3.1控制算法3.1.1PID控制算法3.1.2模糊控制算法3.1.3遗传算法3.2控制策略3.2.1开环控制3.2.2闭环控制3.2.3组合控制3.3调度算法3.3.1最短任务优先3.3.2时间片轮转3.3.3优先级调度4.容错与安全4.1容错机制4.1.1冗余备份4.1.2容错计算4.1.3双重投票机制4.2安全保护4.2.1访问控制4.2.2数据加密4.2.3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4.3故障诊断与恢复4.3.1故障检测4.3.2故障定位4.3.3故障修复5.系统优化与性能提升5.1系统优化方法5.1.1硬件优化5.1.2软件优化5.1.3网络优化5.2性能指标5.2.1延迟时间5.2.2吞吐量5.2.3响应时间5.3性能提升技术5.3.1并行计算5.3.2分布式计算5.3.3GPU加速计算总结:计算机联锁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通信与同步、控制与调度、容错与安全以及系统优化与性能提升。
在数据传输与处理方面,需要选择合适的传输方式和编码方式,并采用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存储技术。
数据交换共享整合协同平台设计整合协同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从其它子系统中提取共享数据,并对多来源渠道的、相互不一致的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基于数据字典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进行组织,以保证数据间关系的正确性、可理解性并避免数据冗余;以各种形式提供数据服务,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各类用户设置权限,使不同用户既能获得各自所需要的数据,又能确保数据传输过程的安全性及共享数据的互操作性和互用性;维护基础信息、动态业务数据以及系统管理配置参数;支撑系统的网络构架、信息安全、网络管理、流程管理、数据库维护和备份等运维能力。
整合协同平台根据功能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基础数据和共享数据的交换服务和路由流程管理,该部分是交换平台的基础,包括:静态交换数据、动态交换数据、图形数据及表格、统计资料等属性数据。
.word 格式 .第二部分,各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实现,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规范、标准,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操作。
在接入中心平台时,应按系统集成要求设计系统结构,各类数据接口遵循系统集成规范。
第一章中心平台设计1.1 平台功能结构整合协同平台服务器是公共基础平台的核心部分, XMA 整合协同平台提供一整套规范的、高效的、安全的数据交换机制。
XMA 整合协同平台由部署在数据中心和各业务部门的数据交换服务器、数据接口系统共同组成,解决数据采集、更新、汇总、分发、一致性等数据交换问题,解决按需查询、公共数据存取控制等问题。
各业务子系统都要统一使用XMA 整合协同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数据中心统一管理和制定数据交换标准。
各业务部门通过数据级整合或者应用级整合通过XMA 整合协同平台向数据中心提供数据,也通过XMA整合协同平台访问共享数据。
XMA 整合协同平台的基本功能如下:共享数据库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
业务资料库、公共服务数据库的数据采集。
提供安全可靠的共享数据服务。
业务部门之间的业务数据交换。
结合工作流的协调数据服务。
管理、控制、配置、传输管理、安全接口运部服系数数数数会会会行署务统据据据据话话话管管管日解转模路策模控理理理志析换板由略式制传输传数据压缩传协议管理传输输输传输控制加解密管管故障检测连接共享理理数据需方数据供方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接口适配接口适配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数据层接口应用层接口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共享交换数据库应用数据库应用功能流程说明:数据供需方的接口数据系统:为了满足应用层交换和数据层交换,交换代理必须有应用层和数据层的连接和接口适配功能,数据代理必须有数据格式的转换功能。
附件汽车排放检验机构和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数据交换规范(征求意见稿)1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汽车排放检验机构(以下简称“I站”)和汽车排放性能维护(维修)站(以下简称“M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流程、数据交换内容、数据交换格式和数据交换接口的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在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实施中,I站和M站通过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机制的建立。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规范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18285-2018《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双怠速法及简易工况法)》GB 3847-2018《柴油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自由加速法及加载减速法)》JT/T 1132.2-2017《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第2部分:数据采集技术要求》GA 24.9 机动车登记信息代码第9部分燃料(能源)种类代码3数据交换规范3.1 数据交换流程及要求I站和M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I站和M站之间的数据交换流程I站检验结束后将超标排放汽车检验信息(含复检信息)通过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实时上传至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由当地省级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将排放检验信息实时交换至当地省级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以便M站查询、故障诊断和维修质量跟踪。
M站对超标排放汽车维修、竣工检验合格后将汽车维修治理信息实时上传至当地省级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当地省级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将维修治理信息实时交换至当地省级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系统,以便I站复检时查询超标汽车的超标排放维修情况。
具备条件的地市可以通过地市级相关系统实现实时的闭环管理,并将数据上传至省级系统。
3.2数据交换内容3.2.1 I站交换至M站的汽车排放检验信息应符合GB 3847和GB 18285规定项目的要求,包括检验基本信息、外观检查结果、OBD检查结果、排气污染物检测结果等信息。
信息交换信息交换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是指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相互传递和分享信息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信息交换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商业、教育、政治、科技等。
通过信息交换,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信息交换的形式信息交换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口头交流、书面传递、电子邮件、电话、社交媒体等。
其中,口头交流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
通过面对面或电话沟通,人们可以及时传递信息并获得及时反馈。
而书面传递则更注重信息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适合于长期保存和传承。
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则成为了人们在数字化时代重要的信息交换平台,能够快速便捷地实现信息互动和传递。
信息交换的意义信息交换的意义在于促进了社会的互动和发展。
通过信息交换,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需求和想法,推动合作和共同努力。
在商业领域,信息交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更有效的营销策略。
在教育领域,信息交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在政治领域,信息交换可以实现民意的表达和政策的制定,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信息交换的挑战尽管信息交换有着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一直是信息交换的难点,谣言和假消息的传播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另外,信息交换也可能存在信息泄露和隐私泄露的风险,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同时,语言和文化差异也会对信息交换产生影响,造成误解和沟通障碍。
信息交换的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交换的方式和方式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信息交换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促进了信息的智能化和集成化。
未来,信息交换将更加便捷和智能化,人们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并更好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作。
在总体上,信息交换是社会的命脉,它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项目的数据交换应用主要包含在以下两个方面,即:(1)内外网门户平台之间由于逻辑隔离,需要进行数据交换。
(2)在内网范围内存在已建系统、在建系统和待建系统,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交换的需求。
本交换服务基于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基于面向服务的SOA 架构,采用消息服务服务总线(ESB)技术实现多个节点之间的数据交换。
数据交换平台在统一数据规范和数据接口的基础上构建,主要功能如下:基于SOA 的设计思想,数据交换以统一的基于服务的交换来管理。
服务可以绑定文件,也可以绑定数据库或者其它服务产生的SDO。
在源服务到目标服务的执行路由上,我们设置中间格式转换服务,注册到ESB 上,负责适配数据格式。
通过ESB 的交换也可以和操作权限、数据权限的管理相结合,满足管理需求。
主要交换方式如下:1、文件交换。
实现各委办局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灵便的、可定制的一对一、一对多的文件交换。
2、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
实现各应用系统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及中间格式转换。
3、基于服务的交换。
能够实现基于Web 服务的信息资源交换,能够方便、快速地包装、解析委办局提供的各类服务接口中的数据,并转化为需求方的数据格式。
实时:基于事件驱动,由系统运行时动态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定时:由系统定时器根据预设的定时策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手工:系统运行时由用户手工产生和控制的会话方式。
交换共享(数据“落地”集中)模式: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数据中心在ESB 上注册源到目标的路由监听服务。
交换数据时,ESB 将源数据及目标返回数据作为参数,调用数据中心注册的服务。
交换的数据通过此监听服务,将数据“落地”,存储在基础数据库中,形成需要共享的基础数据。
对等交换(数据“不落地”)模式:各应用系统之间通过交换服务实现交换,交换的数据不需存储在交换中心节点中。
这种模式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数据交换通道或者交换总线。
基于数据交换产品可提供数据库、文件系统、WebService 等多种接口服务方式,支持不同格式数据内容的交换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