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
- 格式:pdf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50
包括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等在的临床微生物的检验方法(检验程序)如何验证?很多人对此非常困惑。
由CNAS2016.5.30新鲜发布的《临床微生物检验程序验证指南》犹如一盏明灯给大家指明了具体的方向。
虽然是针对认可实验室制定的指南文件,其他实验室亦可参考。
部分容节选4.3 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程序包括涂片制备、染色镜检和结果报告过程。
实验室在开展各种类型显微镜检查(如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等)前应对本实验室使用的检验程序进行验证,并由经培训有涂片镜检能力的实验室人员操作。
检查方法可包括手工染片法和自动化染片法。
所有样品及其盛放容器均应当作有传染性物质,并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4.3.1 验证要求显微镜检查程序的验证应包括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和实验室人员比对(当多名人员从事该项目时)。
如果没有可获得的能力验证或室间质评,实验室应自行组织实验室间比对(宜与通过认可的实验室比对)。
若实验室同时开展手工染片法和自动化染片法,应进行两种方法的实验室部比对。
4.3.2比对方案4.3.2.1 样品数量每项检查应使用至少 5 份样品进行验证,覆盖全部样品类型,无菌样品类型包含阴性和阳性结果。
实验室应优先使用已知结果的留样样品,当不可获取时可采用模拟样品。
4.3.2.2 检验程序按临床标本常规方式处理,由本岗位工作人员使用实验室检验程序进行涂片制备、染色、镜检、判读。
4.3.2.3 结果报告根据实验室程序文件规定进行结果报告,其中抗酸杆菌应根据“分级报告标准”报告镜检结果。
4.3.3 可接受标准每项检查的比对结果符合率≥80% 。
4.4.1 血培养血培养检验程序包括从病人血液采集、运送、接收、孵育及监测的全过程。
目前临床实验室广泛使用全自动血培养系统。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系统性能验证的主要目的是评估系统使用的培养基能否用于培养临床常见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厌氧菌、苛养菌等)以及仪器(自动化系统)能否及时检测出血液中的大部分病原菌。
临床微生物检验基本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处理标准操作规程 (137)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种标准操作规程 (138)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细菌鉴定操作规程 (139)微生物检验实验室不染色标本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140)微生物检验实验室革兰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1)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抗酸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2)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墨汁染色标准操作规程 (144)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药物敏感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145)取粪便脓血部位标本根据检验申请单要求选择平板,立即接种。
4.6 尿标本接收标本后,立即对标本进行编号、登记,将尿标本混匀,用10ul定量接种环立即接种血琼脂平板、麦康凯平板,分离细菌和菌落计数。
参考文献[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XXX医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标本接收标准操作规程文件编号:XXX-JY-CZ-WSW-0563灭菌。
用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挑取移种之菌落。
伸入斜面培养管内,先从斜面底部到顶端拖一条接种线,再自下而上蜿蜒划线,或直接自下而上蜿蜒划线。
将接种环垂直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穿刺线推出接种环。
4.4 穿刺培养法4.4.1 此法用于保存菌种,观察动力及某些生化反应。
4.4.2 以接种环挑取细菌培养物,插入半固体培养基的中央,穿刺至培养基底部,然后沿原穿刺线退出接种环。
4.5 液体培养基接种法用灭菌接种环挑取菌落或标本。
在试管内壁于液面交界处研磨,使细菌混匀在液体培养基中。
参考文献[1] 周庭银编著.临床微生物诊断与图解.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主编.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编写人:AAA、BBB 操作人:本室操作人员批准人:革兰阳性球菌:选择GP卡(阳性菌鉴定卡)。
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一、目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是用于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微生物水平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
本操作规程的目的是制定微生物限度检查的操作步骤,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适用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的产品,包括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
三、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洁实验室工作台面和仪器设备,准备所需的培养基和试剂,并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转。
2. 取样:按照产品的取样标准,从不同批次或不同位置进行取样,并确保取样的代表性。
3. 样品制备:将取样的产品进行样品制备,包括稀释、搅拌和过滤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微生物检查。
4. 培养:将样品接种在适当的培养基上,根据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和要求进行培养,并进行恒温培养一定时间。
5. 计数:在培养一定时间后,对培养基上的菌落进行计数,并按照标准方法进行结果的记录和确认。
6. 结果判定:将检查结果与产品的微生物限度标准进行比对,根据结果作出是否合格的判定。
7. 结果记录:将微生物限度检查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样品信息、操作步骤、检查结果和判定等信息,并将结果报告给相关部门或供应商。
四、注意事项1. 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微生物检测知识和操作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
2. 实验室应保持清洁、卫生,并进行定期消毒和验证。
3. 实验室设备应定期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所使用的培养基和试剂应符合相关标准,存放在干燥、阴凉、避光的环境中。
5. 检查结果应及时报告,并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上就是《微生物限度检查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临床微生物检验标准化操作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因此,标准化操作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标本采集、实验操作、结果判读等方面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操作。
1. 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不规范的标本采集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的误差,影响临床诊断。
因此,在进行标本采集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标本采集时间,标本采集的时间应符合临床需要,并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的检出率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标本采集时间。
(2)标本采集部位,标本采集部位应选择合适的部位,并且在采集前要进行充分的消毒处理,以避免外部微生物的干扰。
(3)标本容器,不同的微生物需要不同类型的容器进行采集,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并且在采集后要及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验。
2. 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核心环节,其准确性和规范性直接关系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进行实验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实验操作环境,实验操作应在符合微生物检验要求的环境下进行,避免外部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实验操作流程,实验操作应按照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每一个操作步骤,避免操作失误。
(3)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包括标本信息、操作步骤、操作人员等信息,以便后续的结果分析和追溯。
3. 结果判读。
结果判读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最后一步,也是决定临床诊断的关键环节。
在进行结果判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结果解读标准,对于不同的微生物检验结果,需要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解读,避免主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2)结果报告准确性,结果报告应准确无误,包括微生物的种类、数量、药敏信息等内容,以便医生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3)结果保存与追溯,检验结果需要进行有效的保存和追溯,以便后续的质控和审查。
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化培训考试
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化培训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流程:介绍微生物检验的原理和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菌种鉴定、药敏试验、抗生素测定等。
2. 微生物样本的采集和保存:介绍不同类型的临床标本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条件,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等。
3. 微生物培养和鉴定:介绍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步骤和常见的培养基,以及菌种的鉴定方法和常见的鉴定技术。
4. 药敏试验和抗生素测定:介绍药敏试验的原理和常见的试验方法,以及抗生素测定的原理和常见的测定方法。
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介绍微生物检验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包括外部质量评估、内部质量控制等。
6. 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介绍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包括无菌操作、生物安全措施等。
7. 病例分析和报告解读:通过临床病例的分析和报告解读,加深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理解和应用。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不同形式,以考察学员对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1.样本收集:通常采用微生物标本采集套装,如采血培养瓶、骨髓培养瓶、尿培养瓶、分泌物培养瓶等。
不同类型的标本要按照不同的采集方法进行采集,以确保样本的纯度和无污染。
2.样本处理:在获得样本后,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血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分离,分离出红细胞和血浆/血清。
尿液样本要进行离心去除悬浊物等。
3.细菌培养:将已处理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含有适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并在适当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段时间。
通常常规培养采用的培养基包括血浆琼脂、麦康凯琼脂等。
培养时间通常为24-48小时,特殊细菌可能需要更长的培养时间。
4.细菌鉴定:对培养出的菌落进行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如观察菌落形状、大小、颜色等。
然后进行革兰染色,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如是否革兰阳性或革兰阴性。
根据初步鉴定的结果,可以选择进一步的生化试验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氧化/发酵试验、羟基酸钠试验、目标序列扩增等。
最终确定细菌的种类和特征。
5.药敏试验:对已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通常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肉汤稀释法,通过观察菌落的生长抑制区域大小来判断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程度。
6.结果分析和报告:根据细菌培养和鉴定的结果以及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判断。
最后将结果整理成报告,提供给临床医生参考,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总的来说,临床细菌常规检验方法包括了样本收集、样本处理、细菌培养、细菌鉴定、药敏试验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序和方法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细菌常规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微生物实验室标本处理流程涂片革兰染色,其他形
态:1.弧形菌属根据标本种类标本接种后油镜下观察染色 2.弯
曲菌3.酵母菌上显板挑选可疑菌落,35°C培养,情况和细菌形
态4其他菌:鉴定参照《全国必要时可做18~24h 检验操作规
程3版》) CO2,厌氧培养 G+球菌G-球菌:主要奈瑟G-杆菌 G+
杆菌(分芽菌属和布兰汉菌属(多为污为主孢和无染,结合
临芽孢)床)触酶(+)触酶试验氧化酶触酶(-):链球菌属
氧化酶(+):氧化酶(-): 血浆凝固酶非发酵菌(不动,嗜肠杆
菌属麦除外)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参照《全国
检验操作规一般采用肠杆菌属鉴定板程3版》鉴定,并做链条,
沙门志贺加做血清学球菌属药敏鉴定葡萄糖O/F F(+):金F (-):新生霉新生霉素参照《全国检验操作规程按照肠杆菌属
做药敏微球菌试验并报告黄色葡萄素(+):(-):腐生3版》
鉴定按照非发酵菌球菌葡萄球菌属做药敏试验并报告表皮葡萄
球菌备注:此图为粗略图,以全国检验操作规程3版为准按照
葡萄球标本处理:1.痰液:血板+麦康凯(插管痰注明)菌属做
药敏 2.大便:血板+麦康凯+SS平板(稀便注明)试验,报
告 3.尿:血板+麦康凯(中段尿注明,用大环取样)
4.棉签取样的标本: 血板+麦康凯(最好以生理盐水湿润后接种)
5.带菌量少的标本:需要增菌处理注意事项:接种标本后平板
注意注明接种时间和标本编号,性病衣原体筛查要留标本于冰
箱中。
支原体标本避免干燥和高温,及时处理为宜。
临床诊断学微生物学检查的方法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接到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微生物学检验。
主要包括直接镜检、检测特异性抗原或病原体成分、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体外药敏试验(一)直接镜检标本经涂片染色或制备湿片镜检,有些标本如尿液、脑脊液等经过离心浓缩后镜检出其初步结果对有些病人标本有诊断参考价值。
直接镜检对于确定进一步检出步骤及鉴定方法也很有帮助。
另外,直接镜检还可评价标本是否符合检验要求。
(二)快速诊断快速检测病原体成分主要是指特异性抗原和核酸检测。
特异性抗原检测包括免疫荧光技术、胶乳凝集试验、酶免疫技术、对流免疫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等。
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探针杂交、PCF技术。
其他快速检测法还有气-液相色谱法、化学发光、生物发光测定法和基因或蛋白微型阵列芯片技术等。
(三)直接药敏试验直接药敏试验即在分离培养病原体的同时,直接将临床标本接种于平板,用抗生素纸片作药物敏感性试验,在18〜24h内可获得结果。
但因其在试验时接种量难以标准化,且对混有杂菌和混合感染的标本不易明确其结果,故分离出纯培养物后应再作体外药物敏感试验。
(四)常规检验1.分离培养:通常由正常无菌部位采取的标本接种血平板,置于空气或含5%〜10 % CO2的气缸中培养,大部分细菌可于24〜48h生长良好。
若原始培养为阴性,但据镜检结果和临床信息提示可能有病原菌存在,则应再采集大量标本,离心浓缩或溶解离心法处理,取沉淀接种营养丰富的需氧或厌氧培养基来培养。
对于存在正常菌群部位采集的标本,分离时应采用选择培养基以利于病原菌生长,也可加某些抗生素抑制污染菌的生长。
对于某些感染标本中发现的细菌,如尿路感染的尿液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可能是病原菌,也可能是污染菌或正常菌群,其临床意义的确定有赖于定量培养法。
即取一定量的标本如液体标本用液体培养基作一系列稀释;组织标本称量后制成悬液,并稀释成l0-1,10-2,10-3等,分别取0.1ml涂布于血琼脂平板或倾注培养,35 C 24h后计算每克标本所含细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