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北固亭怀古-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28
辛弃疾古诗《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佳作,为千古绝唱,也反映了辛弃疾的风格的多样化。
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⑶?满眼风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导语】《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是⾟弃疾在镇江的北固亭写下的⼀篇怀古词,上阙⽤了孙权和刘裕抗击北⽅⼊侵者的事迹,暗⽰应像他们⼀样保家卫国。
下阙⽤刘义隆冒进误国暗⽰当今的统治者⼀意孤⾏,不听合理的建议,表明了⾃⼰的坚决抗⾦但反冒进政治⽴场,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课⽂原⽂ 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 ⾟弃疾 千古江⼭,英雄⽆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铁马,⽓吞万⾥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三年,望中犹记,烽⽕扬州路。
可堪回⾸,佛狸祠下,⼀⽚神鸦社⿎。
凭谁问:廉颇⽼矣,尚能饭否?2.部编版⾼⼀上册语⽂第九课《永遇乐·京⼝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本研习,使学⽣理解⽂中⽤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 2、进⾏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能的愤概; 3、通过苏⾟豪放词风的差异⽐较,使学⽣进⼀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复习。
1、预习课⽂,对照课⽂下注释通读全词做到初步理解并注意以下词语。
风流:这⾥指英雄遗风,即英雄⼈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吞万⾥:豪⽓简直能吞没万⾥江⼭,形容⽓概⾮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这⾥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2、阅读⾟弃疾的有关⽣平资料以及创作这⾸词的背景资料。
(材料在课前⼀天下发) 3、检查背诵《念奴娇·⾚壁怀古》。
4、指名学⽣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 (此设计不仅复习了旧知,还为导⼊新课作了很好的过渡) 明确:⾚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之激烈,⼜有⼒地衬托了英雄⼈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一首千古传世的诗篇,凝聚了唐代文学巨
匠杜甫的深沉思索与豁达胸怀。
这首诗以北固亭为背景,通过杜甫的
眼睛,将时光引向远古,以婉约细腻之笔,勾勒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
的诗意画卷。
首先,诗中所描绘的北固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所,其背
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北固亭位于京口,为当时战略要地,其所
在地曾多次见证战火纷飞、国家兴衰的历史沉浮。
通过选择这一地点,杜甫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沧桑相融合,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历史感。
诗篇中的“永遇乐”一词,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
这
里的“永遇乐”并非空洞的理想,而是一种对心灵永恒愉悦的渴望。
通过将“永遇乐”与北固亭相联系,杜甫仿佛在表达对人生坎坷的回响,以及对永远幸福的向往。
在诗歌的结构上,杜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拟人等,巧妙地表达了他对过往历史的眷恋之情。
例如,“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中的陈王与平乐,构成了对过去盛世的美好追忆,
使整首诗歌显得更加充实而富有层次感。
此外,杜甫巧妙地运用了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如“胜事空自知,
脉脉含情垂柳丝”,通过描绘柳丝婉约的姿态,使整个北固亭显得更
加丰富而生动。
这种自然景色的融入,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更使读者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杜甫对北固亭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永遇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⑴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⑴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⑴北固楼:即北固亭。
⑴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⑴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⑴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mó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⑴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⑴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⑴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翻译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赏析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
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还能吃饭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分类标签: 爱国诗宋词三百首豪放诗怀古诗咏史诗讽刺诗作品赏析【注释】:①作于开禧元年(1205),时在镇江知府任上。
按:嘉泰四年(1204)正月,稼轩在会稽奉诏晋京,随即改调镇江知府。
稼轩于三月到任后,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工作。
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北固山下临长江,回岭绝壁,形势险固。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亭。
此词起笔颇似东坡《大江东去》。
然坡词慷慨其外,超旷其内,犹诗人之词;辛词则临战请缨,全然沉郁悲壮,确乎英雄之词。
词虽通篇用事,然不惟本地风光人物,用来贴切,且善将故实融于生动的描叙之中,更手法多变:或从无觅处立意,或从有迹处落笔,或明用,或暗用,或插入,或自况,故读来浑不觉枯涩乏味。
②“千古”三句:谓千古江山依旧,但英雄如孙仲谋辈已无处寻觅。
孙仲谋:三国时吴国国主孙权字仲谋。
他承父兄基业,曾建都于京口,后迁都建康,仍以京口为重镇,称霸江东,北拒曹操,为一代风流人物。
③“舞榭”三句:谓昔日种种歌舞豪华和英雄业绩,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洗一尽。
舞榭歌台:即歌舞楼台。
榭(xiè谢):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风流:指孙权创业时的雄风壮采。
④“斜阳”三句:人谓斜阳照处,这平凡而荒凉之地,当年刘裕曾经住过。
寻常巷陌:普通的小街小巷。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
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
刘裕即于京口起事,率兵北伐,一度收复中原大片国土,又削平内战,取晋而称帝,成就一代霸业。
⑤“想当年”三句:言刘裕当年两度挥戈,北伐南燕、后秦时,有气吞万里之势。
⑥“元嘉”三句:言刘义隆草率北伐,意侥幸一战成功,结果大败而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文言基础知识整理一、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二、字音辨识舞榭xiè佛狸祠bìlící狼居胥xū元嘉jiā三、通假字1、(廉颇)被.甲上马:通“披”2、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通“屎”四、一词多义顾:1、赢得仓皇北顾:视,看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3、顾野有麦场:转头看,看见4、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表反问的副词,难道,反而望: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远看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3、在丙寅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堪:1、可堪回首:能够2、可那堪,冷落清秋节:忍受四、词性活用1、尚能饭.否:吃饭n.作v.2、赢得仓皇北.顾:向北n.做状五、古今异义千古风流..人物古义:杰出英俊有才华今义:①指男女间情爱有关的②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六、实词1、舞榭.歌台:台上的楼房2、寻常巷陌....:普通都指街道3、一片神鸦社鼓....: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社日(古时祭祀土神的日子)祭神所鸣奏的古乐4、英雄无觅.:寻找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的流风余韵6、金戈铁马....:兵强马壮7、元嘉草草..:草率、仓促行事8、赢得..仓皇北顾:落得9、可堪.回首:不堪哪堪七、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词人,政治家、军事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八、典故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
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由南宋词人辛弃疾于公元1205年所作,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一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一奴一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鉴赏】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腚姓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一江一府,出镇一江一防要地京口(今一江一苏镇一江一)。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官场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腚星岬忻敖,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一交一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一江一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一江一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赏析|全诗|原文翻译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原文南乡子⑴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⑵辛弃疾何处望神州⑶?满眼光北固楼⑷。
千古兴亡多少事⑸?悠悠⑹。
不尽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⑺,坐断东南战未休⑻。
天下英雄谁敌手⑼?曹刘⑽。
生子当如孙仲谋⑾。
注释⑴南乡子:词牌名。
⑵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⑶望:眺望。
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⑷北固楼:即北固亭。
⑸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⑹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⑺年少:年轻。
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dōu m u):指千军万马。
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⑻坐断:坐镇,占据,割据。
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
休:停止。
⑼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⑽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⑾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升儿子若豚犬耳。
白话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
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
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
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鉴赏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
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词原文及赏析宋·辛弃疾【原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译文及注释】·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
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
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韵译江山如画、历经千年仍如故,但是找不到东吴英雄孙权在此的定都处。
昔日的舞榭歌台、显赫人物,都被风吹雨打化为土。
斜阳照着草和树,普通的街巷和小路,人们说,武帝刘裕曾在这个地方住。
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刀枪空中舞,气吞万里如猛虎。
宋文帝草率用兵学黩(dú)武,效法汉将伐匈奴,没能够封山纪功狼居胥,却要仓皇向南逃,时时回头向北顾。
我登上山亭望江北,还记得四十三年前的旧事一幕幕:烽火连天鏖(áo)战苦,扬州一带遭荼(tú)毒。
往事怎忍再回顾?拓跋焘(tāo)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
谁能派人来探问:廉颇将军虽年老,饭量还好吗?·注释京口: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
生于公元182年(光和五年),卒于公元252年(太元二年)。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化用诗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
这首词用典贴切、化用自然,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轻率出兵的愤怒和无奈,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下面详细说明一下这首词中化用的诗句:1.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这里化用了孙权“坐领江东”的典故。
作者在这里用“无觅”表达了对孙权的敬仰和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的不满。
2.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里化用了《晋书·谢玄传》中的“气吞万里如虎”的典故。
作者在这里用“金戈铁马”表达了对抗外敌、保卫国家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暗示了对南宋军队战斗力不强的不满。
3.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这里化用了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北伐失败的典故。
作者在这里用“元嘉草草”表达了对刘义隆轻率出兵、草率收场的批评,同时也暗示了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不思进取的不满。
4.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这里化用了《资治通鉴·唐记》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
作者在这里用“烽火扬州路”表达了对战争的惨烈和人民遭受的苦难的同情和感慨。
5.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这里化用了拓跋焘攻占健康后建立的佛狸祠的典故。
作者在这里用“神鸦社鼓”表达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教训、沉迷于暂时繁荣的担忧和无奈。
6.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化用了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的故事。
作者在这里用“廉颇老矣”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感慨和无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中,辛弃疾巧妙地运用典故和化用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担忧和关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唐代文学家杨炯所作的一首七律诗。
本文将就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探讨其主题、结构及意义。
诗歌结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一首七律诗,共有四个句子,每个句子都由七个平韵字组成。
诗歌整体结构严谨,体现了唐诗的特征。
诗意描绘杨炯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京口北固亭的怀古情感,揭示了岁月更迭中人事如梦的感叹和无常的触动。
首句中“京口”指的是现今的镇江,而“北固亭”是古代京口城的北门,这里既是诗人回忆过去的之地,也是现实与历史交汇的象征。
抒怀情怀杨炯在诗中通过怀古之情,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眷恋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在诗中提到过往的风云人物,包括贾、陈、孙、郑四位君主的兴衰之事,以及北固山下的故友离别之情。
这些元素使诗中流露出深沉的思考与感慨。
人事如梦在本诗中,杨炯描绘了一幅“人事如梦”的图景,通过岁月更迭的描绘来凸显这个主题。
他将过去的事物与今日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梦幻般的变化。
这使诗中透露出一种追求永恒的渴望。
历史意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不仅仅是诗人个人思考的产物,也是唐代士人对于历史变迁中的深刻思索。
这首诗以写景来抒发士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不稳的思考,表达了士人对历史进程中帝王兴衰和人事更迭的关注和思考。
总结通过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解读,可以看出诗人杨炯恰到好处地运用了七律这一古典诗体,并通过对过去岁月的怀念和对人事更迭的思考,表达了深沉的哲思和对人生的忧思。
这首诗无疑是杨炯的杰作,也成为了唐代士人思考历史的一面镜子。
(本文长度:29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