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38.93 KB
- 文档页数:2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观察组(甲状腺全切除术),每组各24例,观察和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复发率显著降低(33.3% vs 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甲状腺全切除术的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相对提高预后质量。
[关键词] 甲状腺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复发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5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6-196-02结节性甲状腺肿作为甲状腺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甲状腺部分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是比较常见的手术方式,而前两者的术后复发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多,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而限制了其临床疗效,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临床应用呈逐年增高趋势[1]。
本研究中,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采用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2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8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观察组(甲状腺全切除术),每组各24例。
24例对照组患者中,其中甲状腺ⅰ度肿大1例、ⅱ度肿大21例、ⅲ度肿大2例,男6例,女18例,年龄43~65岁,平均(53.0±6.0)岁;24例观察组患者中,其中甲状腺ⅰ度肿大1例、ⅱ度肿大22例、ⅲ度肿大1例,男7例,女17例,年龄44~66岁,平均(53.5±6.5)岁。
两组甲状腺肿大程度、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及对术后血清TSH、TgAb及TPO-Ab的影响张冬宾【期刊名称】《四川生理科学杂志》【年(卷),期】2022(44)12【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术(Total thyroidectomy,TT)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Nodular goiter,NG)的效果及对术后血清中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以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TPO-Ab)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94例我院收治的双侧NG患者病例资料,均行TT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Subtotal thyroidectomy,ST),根据手术方式分成TT组(n=46)和ST组(n=48),对比两组各个围手术期的指标;术后6 w,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术前与术后6 w,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CLIA)测定血清TSH、TgAb及TPO-Ab含量;术后3 m随访,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情况。
结果:TT组手术时间少于ST组(P<0.05);两组对比留置引流管时间等其他围手术期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TT组和ST组术后TSH、TgAb及TPO-Ab均较手术前下降(P<0.05),且相比ST组,TT组的效果更为明显(P<0.05);TT组NG患者手术后甲状旁腺损伤以及低钙血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ST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发生其他并发症的情况以及术后复发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TT可完全切除NG病灶,降低血清TSH、TgAb及TPO-Ab,同时复发率低。
【总页数】4页(P2089-2092)【作者】张冬宾【作者单位】叶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相关文献】1.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对侧肿物切除或大部切除术与双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比较2.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比较3.对接受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在术后早期进行TSH抑制治疗的效果4.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5.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甲状腺切除术与次全切术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目的:对比分析全甲状腺切除术与次全切术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采用全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
比较两组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低血钙、术后继发性出血、永久性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术后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低血钙、术后继发性出血、永久性声音嘶哑、甲状腺功能低下以及甲状旁腺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0%(1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00%(32/50)(P<0.05)。
结论:甲状腺次全切术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全甲状腺切除术,临床上在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时,可按照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法。
标签:全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术;分化型甲状腺癌临床上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一般采用内分泌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选择何种手术方式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
因此,本研究对全甲状腺切除术与次全切术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进行诊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4~58岁,平均(42.36±11.45)岁;病程1~15年,平均(8.73±4.32)年;病理类型:乳头状癌35例,滤泡状癌15例;单侧癌30例,双侧癌20例;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15例,Ⅲ期16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2例。
对照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34~58岁,平均(42.58±11.37)岁;病程1~15年,平均(8.46±4.25)年;病理类型:乳头状癌34例,滤泡状癌16例;单侧癌31例,双侧癌19例;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16例,Ⅲ期15例;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者11例。
甲状腺全切除术与次全切手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任崧张晋周贵杰(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大同037000)作者简介:任崧,男,硕士,副主任医师。
【摘要】目的对比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与次全切手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分为2组,Ⅰ组75例患者采用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治疗,Ⅱ组75例患者采用甲状腺全切手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
结果2组患者出血量、住院时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血清相关因子水平、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 <0.05)。
结论与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比较,虽然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的治疗时间较长,但是其疗效与安全性均有保障,可更有效地改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避免疾病复发,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更佳。
【关键词】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全切除手术甲状腺次全切手术临床疗效DOI :10.19435/j.1672-1721.2020.35.030在内分泌疾病中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发病率较高,临床治疗以甲状腺切除术为主,根据切除范围分为全切与次全切,这两种手术方式均得到了临床认可,并没有特别的偏向[1]。
对引发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病因与机制还没有达成统一,随着不断的研究发现,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调控作用与水平异常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对比分析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与次全切手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8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150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分为Ⅰ组、Ⅱ组,各75例。
Ⅰ组男40例,女35例,年龄20岁~61岁,平均年龄(40.5±4.2)岁,病程2年~9年,平均(5.5±1.8)年;Ⅱ组男42例,女33例,年龄20岁~63岁,平均年龄(41.5±4.4)岁,病程2年~8年,平均(5.0±1.6)年。
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治疗探析【摘要】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收治的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临床资料,均行甲状腺切除术。
观察术后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情况。
结果:单侧甲状腺次全切除15例;一侧次全切除而另一侧部分切除30例。
12例术后现声音嘶哑状,其中10例术后2个月恢复, 2个月后仍未很好恢复2例,考虑为喉上神经损伤;1例术后48 h内现不同程度低钙血症,口周及四肢趾端麻木。
45例患者术后均口服l2t4,随访发现切口均愈合,无明显瘢痕,复发6例,复发率13.3%。
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主要手术方式仍以腺叶次全或大部分切除为主。
【关键词】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切除中图分类号 r58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2-0140-01结节性甲状腺肿系临床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控制手术切除范围、降低良性结节复发是结节性甲状腺肿切除的难点所在[1]。
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一般选择腺叶及峡部切除,并作快速病理检查,结节位于峡部时,应以活检证实两侧均为正常甲状腺组织,腺叶切除较部分切除后再作腺叶切除安全,再次手术易损伤甲状旁腺和喉返神经。
本文笔者对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集的确诊为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行甲状腺切除术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随访结果有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5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外科收治的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其中男27例,女18例。
年龄20~72岁,平均46.2岁。
病程8个月~10年。
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亢患者。
颈部b超检查显示30例为双侧甲状腺多发性结节,15例为单侧甲状腺多发或单发。
1.2 方法均行甲状腺切除术,在术前准备到位后,手术者通过体外触摸锁定甲状腺部位后用超声刀切断舌骨下肌群和颈白线,纵行切口甲状腺外层膜,此时可见甲状腺。
若为单侧甲状腺单方发或多发,则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双侧各1个结节则行双侧甲状腺剜除或大部分切除,一侧1个结节而对侧多发则行单结节瘤体剜除加对侧腺叶切除,双侧多发则双侧腺叶次全或大部切除,将切除的标本自中间切口取出放置标本袋中,冲洗手术野,无明显渗血后,缝合颈白线和舌骨下肌群,将一根剪有侧孔的引流管从舌骨下肌层插入甲状腺切面处。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甲状腺肿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其特点是甲状腺组织增大形成结节,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一系列问题。
在治疗甲状腺肿时,手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是两种常用的手术方式。
本文将对这两种手术方法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时的疗效进行对比,以便临床医生和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能够更加科学和合理。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是指将患者双侧甲状腺全部切除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适用于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瘤、甲状腺毒瘤等疾病。
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是指将患者甲状腺的一部分组织切除的手术方法。
这种手术适用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
对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来说,选择何种手术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甲状腺功能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明确的是,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都是常规的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疗效。
两种手术方法的适应症和手术范围不同,因此在治疗效果上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下面将从手术创伤、甲状腺功能、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是手术创伤方面。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相对来说创伤较大,因为需要切除全部的双侧甲状腺组织,术后容易出现术后甲减。
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创伤较小,因为只需要切除甲状腺的一部分组织,术后更容易保留一定的甲状腺功能。
从手术创伤的角度来看,次全切除术更有优势。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时各有优势。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法,切除范围大,创伤和并发症风险较大,术后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
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创伤较小,术后保留一定的甲状腺功能,不需要终身服用甲状腺激素,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病例。
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还是次全切除术,在手术前后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
术后患者也需要遵守医嘱,科学用药和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以促进术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54 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只来哦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拟为手术治疗本病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并且将其治疗效果与同时期应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对照组)的54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治愈4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患者治愈3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68.52%实验组患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效果满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可以作为手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的首先手术方式。
【关键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效果结节性甲状腺肿常见于年轻女性,其主要治疗方法就是手术切除[1]。
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实验组),并且将其治疗效果与同时期应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对照组)的54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5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将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分为实验组,将同时期应用甲状腺全切术治疗的54例患者为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男25例,女29例,平均年龄34±5.8岁,病程3个月至19年,结节直径长度为0.6~5cm。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对比【摘要】本研究旨在比较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及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具有彻底性和较低复发率的优势,而次全切除术则能保留一部分功能组织。
术后效果对比显示,全切除术组患者病情缓解率更高,但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
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全切除术组存活率优于次全切除术组。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具有更好的疗效。
临床建议选择手术方法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未来可进一步探讨手术方式的精细化和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次全切除术,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并发症,随访结果,疗效对比,临床建议,研究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甲状腺结节是甲状腺常见的良性疾病,其发生率在临床上逐年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甲状腺手术治疗已成为治疗甲状腺结节性甲状腺肿的主要方法之一。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常见手术方式。
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即将甲状腺的两个叶均切除,通常适用于患有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而次全切除术则是将有问题的甲状腺部分切除,保留健康组织,旨在保留甲状腺功能的同时治疗病变。
两种手术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症。
目前对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中的疗效对比研究相对较少。
本研究旨在比较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的治疗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甲状腺双侧叶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在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的疗效,探讨两种手术方法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通过对术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长期随访结果的比较分析,我们旨在找出哪种手术方法更适合患者,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手术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通过本研究的结果,我们希望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促进甲状腺疾病治疗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效果。
甲状腺全切术和次全切术在对患者进行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上的治疗价值观察吴昭颐; 李哲成; 范培芝【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9(025)022【总页数】3页(P6-8)【关键词】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全切术; 甲状腺次全切术; 临床应用效果【作者】吴昭颐; 李哲成; 范培芝【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湖南长沙 410006;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外科湖南长沙 410008【正文语种】中文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甲状腺良性疾病类型之一,具有发病年龄范围大、双侧多发结节等特征,现阶段临床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此类疾病[1]。
但应注意的是,由于现阶段可用于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手术方案较多[2],如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等,因此,实际工作中如何取舍仍存一定争议。
基于此,本文将以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区间,随机纳入此区间内本院收治的90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术应用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的实际价值,以期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切实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90例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
研究组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26~55岁、平均(40.92±0.19)岁,病程9个月~21年、平均(8.71±0.86)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26例,年龄25~53岁、平均(40.93±0.21)岁,病程1~19年、平均(8.68±0.87)年。
研究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相关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经病理检查确诊发生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②意识清醒,自愿配合本次研究及随访工作;③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且签署相关协议(自愿、独立);④对本次研究所需甲状腺全切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具有良好耐受性;⑤本次研究内容通过本院医学与伦理研究会审核。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效果比较研究张睿【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年(卷),期】2018(11)15【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浠水县人民医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收治的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76例,按照住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与B组,各38例。
A组患者给予甲状腺次全切除术,B组患者给予甲状腺全切除术。
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引流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节复发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P<0.05)。
A组结节复发率高于B 组(P<0.05)。
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均有较好的效果,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甲状腺全切除术复发率低,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准确选择较好的手术方法。
【总页数】2页(P141-142)【作者】张睿【作者单位】湖北省浠水县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3【相关文献】1.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比较2.甲状腺次全切术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效果对比3.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和甲状腺全切除术治疗结节性甲状腺肿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疗效比较4.甲状腺次全切术和甲状腺全切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并桥本甲状腺炎的效果对比5.甲状腺全切除术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观察
发表时间:2018-06-30T09:52:07.95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8期作者:潘德贵[导读] 观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
潘德贵(慈利县中医医院湖南张家界 427200)
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
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当中的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
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
对比两组患者术中麻醉镇痛剂使用量、术后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的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疗效比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同时术中麻醉镇痛剂使用量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上均有相对良好的疗效,相比于甲状腺全切除术更具有低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的麻醉镇痛剂用量更少等优点,该方法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方法。
关键词: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疗效;观察
在甲状腺疾病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类型是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1]。
该症状临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据有关报道,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在我国发病率接近7%,此类患者因长期碘缺乏,易导致其甲状腺发生弥漫性肿大。
其形成的结节伴甲状腺的功能改变[2-3]。
如果对于此类患者不及时的进行治疗,最终可能刀子发展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对生活的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当前,对结节性甲状腺肿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分为甲状腺全切除术以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本文主要以探究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当中的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
所有的患者均行CT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在观察组中,男23例,女27例,患者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5.72±3.81)岁。
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患者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46.21±3.76)岁。
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的组间比较上未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具备统计学的意义(P>0.05),研究组间具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
令患者行仰卧位,在进行全身麻醉后,将其肩部垫高,对患者胸骨上窝的2~3横枝皮纹处逐层切开并分离,使甲状腺充分暴露,同时将上极血管进行分离,将上、下动静脉以及中静脉进行结扎,同时注意保护喉返神经以及动脉。
紧贴其真包膜,对甲状腺侧叶进行完全切除。
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其他操作同甲状腺全切除术,但术中注意在甲状腺游离以后,对患者背侧的甲状腺包膜以及腺体组织保留。
1.2.2观察指标
分析患者在手术前、后的症状、体征以及血清学指标,在术后进行6个月的短期随访工作,观察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几率以及复发的情况。
复发的情况可通过进行彩超或者CT复查进行确定。
疗效标准:患者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消失,且甲状腺的功能指标均回复正常,判定治疗显效;患者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有显著性的减轻,甲状腺的功能指标基本回复正常,甲状腺微粒体抗体等未得到较为显著的改善,判定治疗有效;患者术后的体征以及临床症状得到改善甚至病情加重,判定治疗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显效例数+治疗有效例数)/本组总例数*100%。
1.3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麻醉镇痛剂使用量x±s进行表示,t检验;术后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复发的情况率表示,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疗效比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3术中麻醉镇痛剂用量对比
术中麻醉镇痛剂使用量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上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一种相对较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良性病变,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的因素可能与患者遗传信息、对碘的摄入以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存在关联,目前对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是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却相对较高。
通常结节性甲状腺肿病理上的改变为滤泡上皮出现局灶性增生、复旧或者萎缩情况不一致,且因分布不均匀导致结节形成。
其虽然是良性病变,但却存在多发性,对病程相对较长的患者病变结节几乎充斥其整个甲状腺。
甲状腺肿通常会导致患者的喉部神经以及器官受到压迫,在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上,手术治疗方法是疗效较好的方法。
手术的方式主要是包括了甲状腺全切除术以及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
在术式的选择上,但其临床存在有较大的争议。
在本研究当中发现,通过对观察组患者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照组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术,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疗效比较上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同时术中麻醉镇痛剂使用量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治疗上均有相对良好的疗效,相比于甲状腺全切除术更具有低复发率、低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的麻醉镇痛剂用量更少等优点,该方法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孙钧,葛伟林,张松静.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4):473-474.
[2]汪志仿,黄骏.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治疗中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17,7(25).
[3]徐洪全,王贻东,李文博,等.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76例经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7(8):87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