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241.22 KB
- 文档页数:9
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与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多种类型。
传统中药作为中国特色的医药资源,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与机制研究。
一、中药的抗心血管疾病作用中药作为一种草药药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心血管疾病产生治疗作用。
1. 平补法:许多中草药以平和滋补为主要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抗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例如,人参能够补气、强心,对心血管疾病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
2. 活血化瘀法:中药中的一些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桃仁等,能够改善心血管系统微循环,减轻血液黏稠度,增加小血管的通透性,促进血液循环,维护心血管健康。
3. 降脂降压法: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一些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具有降脂降压作用,如茯苓、山楂等,可以通过调节血脂和血压的平衡,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 抗氧化法:氧自由基的过度产生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而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中药抗心血管疾病机制研究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其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也备受关注和研究。
1. 调节心血管系统:中药通过调节心脏功能、血管平滑肌张力、心脏电生理等,以及调节血压、心搏出量等参数,达到稳定心血管系统的效果,进而预防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2. 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可以减轻血管内膜炎症,改善血管弹性和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3. 调节血脂代谢: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胆固醇的合成和代谢,抑制脂质过氧化,减少血管内脂质沉积,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4. 抗血小板聚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血小板的异常活化和聚集有关,中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保持血流畅通。
常用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中西药合理应用是指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病情变化,合理选用中西药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法。
合理应用中西药可以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优势,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以下是常见的中西药合理及配伍用药总结。
一、中西药合理用药1.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合理应用中西药,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抗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较为复杂的泌尿系统感染,可以联合应用中药海金沙与西药头孢呋辛,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抗菌消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活血化瘀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活血化瘀的药物与西药血栓溶解剂。
中药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液循环,西药可以溶解血栓,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3.温通经络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风湿病等疾病时,可以联合应用中药温通经络的药物与西药非甾体抗炎药。
中药可以温通经络,改善血液循环,西药可以缓解疼痛、抑制炎症反应,两者结合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4.改善免疫功能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以及西药免疫调节剂。
中药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抵抗力,西药可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减少炎症反应。
5.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药物合理应用:在治疗一些疾病时,可以联合使用中药及西药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中药可以促进吸收和利用,西药可以补充不足,两者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营养平衡。
二、中西药配伍用药1.中药有益于西药疗效增强:有些中药可以增强西药的疗效。
例如,当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疾病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快康复过程。
2.中药减少西药不良反应:有些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不良反应。
例如,当使用化疗药物治疗癌症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黄连解毒剂,可以减少肝肾毒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中药缓解西药副作用:有些中药可以缓解西药的副作用。
例如,当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配伍应用中药西洋参,可以缓解药物的镇静作用,减少不良反应。
4.中药与西药联合应用,互相促进:有些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可以互相促进作用。
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中西药物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中药和西药在合用时可能产生的相互影响。
因为中药和西药的药理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存在差异,所以在使用中需注意其相互作用。
以下是对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简要介绍。
一、药理作用相关1.加强作用:某些中药可增强西药的药效。
例如,芒硝与青霉素合用,可以增强青霉素的抗菌效果;黄连可增强头孢菌素的抗菌作用;红花、三七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增强其抗凝血作用。
2.减弱作用:某些中药可降低西药的药效。
如枳壳、儿茶酚胺等可减弱降压药的效果;柚子和柚子汁可能抑制某些药物酶的活性,使药物代谢减慢,从而导致药物浓度增加,增加副作用的风险等。
二、药代动力学相关1.影响吸收:某些中药可影响西药的吸收,从而影响其药效。
例如,金银花、半夏、蒲公英等可减缓或阻碍某些药物的吸收;黄芪、当归等可促进西药的吸收。
2.影响代谢:某些中药与西药的代谢途径相同,可影响其代谢,增加毒副作用。
例如,当归和桂枝可以促进肝药酶活性,从而促进对口服避孕药的降解代谢,降低避孕药的效果,从而容易导致意外怀孕。
3.影响排泄:某些中药可影响西药的排泄。
例如,蛇草叶可影响地塞米松的代谢,从而影响其药效;金银花抑制氨苯蝶啶的排泄,从而导致其毒性增加。
三、其他相关1.药物过敏:中药和西药在体内混用,可能会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
2.药物竞争:某些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竞争同一个受体位点,从而影响其疗效。
例如,白芍和海藻酸钠竞争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对于半胱氨酸不耐受或对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其相互作用需要注意。
以上仅为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部分内容,因中药和西药成分的复杂性,实际使用中需遵循医嘱。
同时需要重视的是,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药物代谢能力不同,相互作用的出现也可能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药物使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监控。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例如,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药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中药方剂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比如,经典方剂丹参饮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现代研究发现,丹参饮中的丹参、檀香、砂仁等成分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再如,炙甘草汤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
其具有益气滋阴、补血复脉的功效。
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等可以益气健脾,生地、麦冬、阿胶等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通心阳,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复脉之功。
除了中药方剂,中医的针灸疗法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例如,针刺内关穴可以调节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心率,改善心肌缺血。
中医药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减轻西药的副作用。
长期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降压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害等。
而配合使用中药,可以减轻这些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药还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
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压力大、睡眠质量差等问题。
中医通过情志疗法、中药调理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睡眠,从而促进病情的恢复。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案例不胜枚举。
有一位患有冠心病多年的患者,经常感到胸闷、胸痛,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通阳散结的中药方剂,并配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检查也有了明显改善。
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并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
一、中药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中药在降血压方面的作用备受关注。
中药降血压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发挥作用:1. 抗氧化作用:许多中药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降低血压。
2. 调节一氧化氮(NO)水平:一氧化氮在体内具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
某些中药能够调节一氧化氮合成和释放,从而改善血管舒张功能。
3. 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RAAS在血压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具有抑制RAAS的作用,从而减少血管收缩和体液潴留。
二、中药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机制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中药在改善心肌供血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扩张冠脉: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直接扩张冠脉,增加心肌血供。
例如,丹参等中药能够通过扩张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血管直径,改善心肌血供。
2. 抗血小板聚集:中药中的某些活性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
3. 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血管新生),从而增加心肌血流的供应。
三、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作用机制心脏梗死等心血管疾病会造成心肌损伤,而中药在减少心肌损伤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以下是中药减少心肌损伤的几种作用机制:1. 抗氧化作用:心肌梗死过程中,氧化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自由基的产生,造成心肌细胞损伤。
而中药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保护心肌细胞。
2. 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心肌梗死会引发心肌细胞凋亡,导致心肌组织损伤。
中药中的某些成分能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过程,保护心肌组织。
中医与西医研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比较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和血管功能的一类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应用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比较中医和西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以及二者的优缺点。
一、中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注重整体观念和平衡治疗。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中医注重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针灸、草药和中药汤剂等方法来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1. 中医的草药疗法中医草药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配方,通常包含多种草药,以及植物的根、茎、叶等部分。
这些草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管弹性和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中医的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另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心脏和血管的功能。
在心血管疾病中,针灸疗法可以缓解血压过高、心脏负荷过重等问题,从而起到治疗和预防的作用。
3. 中医的脉诊疗法中医的脉诊疗法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心血管疾病中,中医可以根据患者的脉搏特征,判断患者的心脏和血管功能是否正常,进而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脉诊疗法是中医独有的方法,能够提供针对性的治疗,但对医生的经验要求较高。
二、西医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西医作为现代医学的代表,注重以证据为基础的治疗方法。
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西医注重使用先进的设备和药物,通过手术、药物和介入治疗等方法来干预心脏和血管的病变。
1. 西医的诊断技术西医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具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核磁共振等。
这些技术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评估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和病变情况,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准确的依据。
2. 西医的药物治疗西医注重药物治疗,常用抗凝血药、降压药、血脂调节药等药物来控制和改善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16 年 4 月 A 第 4 卷第 10 期Apr A 2016 V ol. 4 No. 104・综述・中西药联用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配伍禁忌高荣敏,侯远鑫(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药学部,湖北恩施 445000)【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它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治疗该类疾病大多采用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治疗方法,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有些中、西药一起使用反而会降低药效,甚至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本文主要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过程中中西药联合应用的配伍禁忌,旨在为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过程中,提供用药指导,规范中西药联合应用。
【关键词】心脑血管;中药;西药;配伍禁忌【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0.004.02Combined us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GAO Rong-min, HOU Yuan-xin(Department of pharmacy,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hospital, Hubei Enshi 445000, China)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因血脂、血液粘稠度、动脉异常而引发的心脏、脑和全身组织产生的缺血或出血性的疾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逐渐变快,社会老龄化愈加明显,近年来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渐渐上升。
冠心病患者的合理用药与药物相互作用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合理的用药管理以控制病情。
然而,由于冠心病患者常同时患有其他疾病,并需要使用多种药物治疗,药物之间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因此,冠心病患者在用药时,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的相互作用问题,以确保合理用药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可分为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两种类型。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互相影响的情况,而药物-食物相互作用则是指药物与某些食物或饮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冠心病患者应特别注意的是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因为他们通常需要较多的药物治疗。
二、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机制包括药物代谢酶的影响、药物对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影响、药物对药物的吸收和排泄的影响等。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影响最大的是药物代谢酶的影响。
举例来说,他们可能正在使用降压药和抗凝药物治疗,而同时使用一些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影响到降压药和抗凝药物的代谢和清除,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冠心病患者的合理用药原则为了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冠心病患者需要遵循以下合理用药原则:1. 详细告知医生全面病史:冠心病患者在就诊时,应详细告知医生自己的全面病史、已使用的药物和剂量,包括非处方药、中药和保健品等,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2. 遵医嘱正确用药:在接受治疗时,冠心病患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药物的种类、剂量和用法都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执行。
不得随意更改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3. 定期复查检查:定期复查检查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干预。
此外,定期复查还能评估药物疗效和患者的病情进展,为调整用药方案提供依据。
4. 了解药物信息:冠心病患者及其家属应该积极主动地了解药物的相关信息,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和禁忌症等,以避免药物不当使用带来的潜在风险。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探讨心血管疾病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引起的各种心血管病变,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而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则是治疗这些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合理用药管理备受重视。
下面将重点探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管理。
一、药物间相互作用的问题1、心内科患者一般需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如何防止药物间相互作用?长期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较易出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问题。
管理者应注意审查患者用药情况,根据药物具体特点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应加强对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对不同药物组合用药的认识。
2、一些患者出现了药物相互作用,如何解决?出现药物相互作用时,应尽早调整用药方案。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追踪药物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等症状表现,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调整较易引起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剂量或时间间隔,以减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风险。
(3)考虑更换药物,寻求替代方案,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二、用药不规范的问题1、如何确保临床用药规范化?医师在为患者开具处方时,必须考虑到患者的病情、体质和其他条件,合理选择药品和剂量,减少药物毒副作用的产生。
患者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按照医师开具的处方、说明或其他指导来合理用药。
管理者应在监督医护人员用药情况的基础上,加强药品质量管理,保证药品规范生产和配送,为临床用药提供保障。
2、用药不规范的因素有哪些?用药不规范的因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医师用药知识和经验的欠缺。
(2)患者对病情、用药情况的认识程度不足。
(3)药品质量和产地的不同。
(4)医疗机构用药管理制度不完善。
三、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制定合理用药方案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和有效的前提之一。
在制定用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史、身体状况、生活习惯等,以及药品的药理特性、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并结合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因素,制定适合患者的用药方案。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心血管疾病复杂多样,各种药物治疗的选择及合理应用对患者恢复健康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的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
一、用药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较大治疗心血管疾病时,正确的用药顺序能够使药物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首先选用利尿剂可以有效控制血压,但其后可引起体液代偿,因此应在利尿剂治疗基础上加用钙通道阻滞剂或ACEI/ARB等,以保持血压的稳定和长期控制。
二、联合用药需谨慎联合用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副作用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例如,联合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时,应该注意不要过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防止引发低血压。
同时,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还需考虑可能的药物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
三、药物的剂量调整应个体化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等各方面情况都需要考虑到,药物的剂量需个体化调整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ACEI的初始剂量可考虑患者肾功能和血压控制需求,以防止过度降低血压所导致的副作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利尿剂剂量可根据对体重和尿量的监测来动态调整。
四、药物的安全性需重视心血管疾病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需时刻关注。
对于老年患者、孕妇、肝功能不全等患者,药物剂量及使用方式需特别注意。
例如,利福平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使用会引起胚胎及婴儿发育异常,不适宜用于怀孕、哺乳期妇女。
五、药物的依从性需助力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临床医生需要与患者合作,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用药时间和用药习惯,通过良好的患者教育,使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
总之,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要遵循“个体化用药,联合用药,安全用药,有效用药”的原则。
只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的治疗方案,才能让患者在良好的治疗效果下顺利恢复健康。
中药与西药间的相互作用北京医院杨莉萍主任药师1692年,自从传教士洪约翰和刘应用一斤金鸡纳霜治好了康熙皇帝的疟疾,“神奇”的西药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线。
西药虽然神奇,在十七、十八世纪者两百年间,不论对皇帝还是百姓,西式医疗都只是病笃乱投医的奇方异术和权宜之计,并没有撼动中医在国人心中和生活中的唯一地位。
只是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渗透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中西药联合运用的情况才日趋广泛。
自晚清著名的中西医贯通学家张锡纯创立石膏阿斯匹林汤(由石膏、阿司匹林组成,治疗温病周身壮热,心烦热而渴,苔白欲黄,其脉洪滑)、张山雷创外科用的〔樟丹油膏铅丹(Pb3O4)、氧化锌(ZnO)、樟冰、凡士林〕开始,中西药联合运用已近百年。
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中西药联用,在我国广大农村、城市均十分普遍,在许多基层医院已成临床用药的常规。
据北京市中医院的统计,该院应用汤剂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用汤剂患者的13.63%;用中成药为主并用西药的患者,占有中成药患者的24.7%;用西药为主并用中成药的患者,占用西药患者的57.34%。
许多地、市尤其县级和县级以下医疗单位的比率则更高。
在以西医为主的各级医院,中西药合用的情况也越来越普遍,特别是中成药的合用,临床上往往由西医大夫处方,仅仅根据说明书中的适应症,“放心大胆”的给病人用中成药。
究其原因,由于中药起效慢,临床在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时,通常合用西药。
而且人们普遍认为,中药药性平和、安全,与西药合用可以增强疗效;有些病人求愈心切,看过中医又看西医,然后将所开回的药一并服用。
殊不知,中药成分复杂,与西药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问题。
有些中西药合用可降低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有些中西药合用则可能加重毒副作用,降低药效。
其实,中成药里的中药成分与西药一样,也是要进入机体,通过血液到达组织各部位而起作用的。
这些中药成分在体内,如果遇到“不良”西药,也是可以发生相互作用的。
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与用药指导继续教育引言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是人体重要的生理系统,其正常功能对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疾病,合理的药物治疗和用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以及用药指导的相关知识。
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单药治疗或联合用药的方式。
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对控制高血压也具有重要作用。
心绞痛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胸痛疾病。
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硝酸酯类药物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供应,从而缓解心绞痛的症状。
钙通道阻滞剂和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来减轻症状。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其特征是心脏无法将足够的血液泵出供应给身体各个部分。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
利尿剂能够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减轻心脏负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可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增加心输出量,使心脏能够更好地泵血。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及药物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气道痉挛和过敏反应引起的呼吸困难。
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等。
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础药物,能够抑制气道炎症反应,减少症状发作的频率和强度。
长效β2受体激动剂能够扩张气道,缓解哮喘的症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其特征是气流受限和呼吸困难。
医药师西药药物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当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现象。
这些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的疗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作为一名医药师,了解并掌握西药药物相互作用对于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析常见的西药药物相互作用及其应对措施。
一、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1. 药物-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为增效作用、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和抗拮抗作用等。
例如,降糖药物和胆固醇调节药物同时应用时可能增加降糖药物的作用,从而引发低血糖的风险。
2. 药物-食物相互作用:药物与特定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食物可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过程,导致药物浓度的变化。
例如,某些药物需要在空腹时服用,因为进食可能减慢其吸收速度。
3. 药物-饮酒相互作用:药物与饮酒之间的相互作用。
饮酒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过程,延长药物的半衰期,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患者在用药期间需避免饮酒,以免影响药效和健康。
4. 药物-疾病相互作用: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在使用特定药物时,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例如,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时,在选择用药方案时需避免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
二、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及应对措施1. 阿司匹林与华法林的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同时应用时可增加出血的风险。
阿司匹林可以影响华法林的抗凝血作用,导致血液凝结更加缓慢。
医药师在指导患者使用时,应告知患者减少阿司匹林的用量,避免剧烈剂量波动。
2. 他汀类药物与红曲米的相互作用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红曲米也具有降脂作用。
两者同时使用时可能增加肌肉疼痛和收缩性心脏衰竭的风险。
医药师应建议患者在同时使用时密切注意身体状况,如出现肌肉疼痛或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3. ACE抑制剂与钾保利尿剂的相互作用ACE抑制剂和钾保利尿剂均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心衰等疾病。
两者同时应用时可能导致高钾血症,可能引发心脏问题。
第四章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第一节概述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多发病,病情多为严重,合理使用中西药物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如合用不当亦可引起严重后果。
强心苷是作用于循环系统药物中重要的药物,由于病人对强心苷的个体差异较大,故在用量方面要因人而异,且需在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灵活调整剂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强心苷与含强心苷中药合用,可产生协同或相加作用,易引起中毒反应。
例如地高辛(digoxin)与含蟾酥的六神丸合用,可引起频发性室性早搏。
因此,了解和掌握中西药物合用的有益或不良相互作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配伍不当、降效增毒强心苷类药物(如洋地黄毒苷、地高辛、西地兰等)若与含鞣质的中药地榆、五倍子、儿茶、石榴皮、虎杖等同服,鞣质可与强心苷结合产生沉淀,降低后者生物利用度。
煅烧成炭的中药蒲黄、槐花、茜草、侧柏叶、血余炭等,若与强心苷同服,因炭制剂能吸附强心苷,亦降低其生物利用度。
凡含强心苷中药(夹竹桃、羊角拗、罗布麻、万年青、福寿草、铃兰、香加皮等)、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与强心苷类药物并用,可相互增强作用和产生洋地黄中毒。
中药麻黄是辛温解表、止咳平喘的良药,其主要成分麻黄碱具有升压作用,能拮抗降压药物的作用,特别是对胍乙啶降压作用的拮抗更加明显。
服用抗高血压药物帕吉宁(优降宁)期间不宜进食富含酪胺的食物如乳酪、酵母、啤酒、红葡萄酒、鸡肝、白扁豆、香蕉等,以免引起强烈的升压反应。
第二节中西药物不良相互作用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洋地黄毒苷与福寿草[临床]患者因室上性心动过速而用洋地黄毒苷治疗,并加用福寿草片,以冀增强疗效,结果引起强心苷中毒。
[机制]福寿草、夹竹桃、罗布麻、万年青等中药及其制剂均含强心苷,若与洋地黄毒苷合用,强心苷总剂量无形增加,可相互增强作用和产生洋地黄毒苷中毒[125],易出现心脏期外收缩、严重心律不齐、甚至心室纤颤等中毒反应。
[处置]凡含强心苷类中药,一般不宜与强心苷并用,必要时只能减量,同时应加强临床观察,对洋地黄化的病人尤当慎重,以免导致强心苷中毒。
地高辛与小青龙汤[临床]某男(65岁)因咳嗽、咳痰、喘气9天入院。
经查体、实验检查及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肺型P波,右室肥大。
入院诊断:慢支(喘息型),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心功能III级。
予西药抗炎、化痰止咳、平喘、间断利尿及配合中药小青龙汤加减治疗。
一周后咳喘明显缓解,双下肢仍浮肿,活动后稍感心慌、气急,加服地高辛1次0.25mg,一日1次,4天后出现心悸,心率93次/分,律不齐,早搏19次/分。
心电图提示:频发室性早搏。
经静推利多卡因,停用地高辛后,早搏消失。
一月后,小青龙汤与地高辛再次合用,又出现类似情况,停用小青龙汤,只服地高辛,早搏未再出现[126]。
[机制]小青龙汤为治疗咳喘的常用方剂,其主药之一是麻黄,麻黄含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脏α受体和β受体的作用,能兴奋心肌,加强心肌收缩力。
地高辛主要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很容易与小青龙汤配伍应用。
当两者联用时,小青龙汤的主药(君药)麻黄既可增强地高辛的强心作用,又能加强地高辛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从而导致室性早搏。
[处置] 应告诫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苷的病人,忌同服含麻黄的中药制剂、中成药或汤剂。
地高辛与六神丸[临床]一女性患者,患风湿性心脏病15年,因房颤,长期应用地高辛维持;又因颈部疖肿而服六神丸,每次10粒,共30粒,出现频发性室性早搏[127]。
[机制] 中成药六神丸(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载雷允上氏方)系由牛黄、麝香、冰片、蟾酥、珍珠、雄黄等6味功效卓著的药物组成。
其中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 melanoseictus Schneider的皮肤腺及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干燥物。
蟾酥成分复杂,主要成分为蟾毒素(bufotoxin)和蟾毒配基(bufogenin),它们都具有蟾甾双烯内酯型强心苷元结构。
蟾毒配基有20多种。
根据配基不同将蟾毒素类归纳为13类。
国外从中国蟾酥中分得微量夹竹桃苷元(oleandri genin)、洋地黄毒苷元(digitoxigenin)、杠柳苷元(periplogenin)和羊角拗苷元(sarmentogenin)等心甾烯内酯类化合物,后三者甾体母核分别与华蟾毒它灵(cinobufotalin)和南美蟾毒精(marinobufagin)一致[128]。
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均证明蟾酥、蟾毒素及蟾毒配基有强心作用,其作用的性质与洋地黄相似,但强心作用较弱,且易引起窦性心动过缓(心率多在40次/分左右),束枝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甚至出现心室纤颤。
与地高辛等洋地黄类合用时强心苷的毒性增强,故易引起中毒反应。
[处置] 应告诫使用洋地黄类强心苷的病人,忌同服含蟾酥的中成药或蟾酥制剂,此病例可改用其它清热解毒中成药。
地高辛与人参[临床]病者患肺原性心脏病,伴有心衰,已用地高辛维持量。
又因食少倦怠,自服红参煎剂。
两药合用,易出现洋地黄类强心苷中毒症状。
机制] 人参性味甘微苦温。
功能大补元气,强心固脱、安神生津。
其蒸熟后晒干或烘干者称“红参”。
人参的部分分子结构类似洋地黄糖苷。
实验证明,红参醇提液和水浸液,具有与一般强心苷极为相似的强心作用,使离体蛙心收缩加强,最后停止于收缩期;对在体犬、兔、猫心,可使收缩加强,心率减慢。
其强心作用,主要是直接兴奋心肌所致。
人参煎剂对体外动物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基于上述,人参与地高辛合用,相互增强作用,易发生地高辛中毒反应。
[处置]应告诫病人在接受洋地黄类药物治疗期间,不得擅自加服人参及其制剂(如人参精等)。
地高辛与甘草[临床] 病者患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用地高辛维持量,又因胃溃疡加服甘草浸膏(1次15ml,一日3次;或甘草粉1次10g,一日3次。
据称甘草粉疗效优于浸膏。
复方甘草片1次3片,一日3次)。
两药合用1~4周,易出现地高辛中毒反应。
[机制]中药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甜素(约占6~14%),经水解后可得甘草次酸,其化学结构与皮质酮类似,具有去氧皮质酮样作用。
因此,大量服用甘草(30g~100g/日)或小量长期口服甘草(粉或煎剂)、甘草浸膏及其制剂(甘草甜素546mg /日)时,约有20%的病人可能出现水肿、四肢无力、痉挛麻木、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低血钾等[130]。
由于这些症状与醛固酮增多症症状相似,停服甘草后症状缓解,故谓之甘草诱导的假醛固酮增多症。
又如新西兰曾有14人,每日服甘草100g~200g(相当于甘草次酸0.7g~1.4g),1~4周后,发现血钾浓度急剧下降,血浆中的结晶凝乳酶活性明显减弱,其中4人患低血钾症,尿中醛固酮浓度也明显下降。
据日本报道,有的患者口服芍药甘草汤(含甘草9g)可发生暂时性浮肿与四肢麻木[131]。
由于甘草及其制剂使体内钾离子减少(药源性低血钾),使心脏对强心苷的敏感性增强,易诱发强心苷中毒。
[处置]应告诫病人接受洋地黄类强心苷治疗期间,不宜与大剂量甘草(煎剂、粉、浸膏等)或小量甘草长期合用。
因甘草在中医临床上广泛用作调和药,所以,更应注意上述相互作用。
地高辛与华山参片[临床、机制与处置]地高辛与丙胺太林(普鲁本辛)合用,因后者抑制胃肠蠕动,使地高辛缓释片在胃肠道有足够时间停留而增加吸收率,但对地高辛水溶液或易溶制剂并无明显影响。
其它抗胆碱药物,如颠茄生物碱类、东莨菪碱等亦被认为与地高辛缓释片能发生相互作用[1]。
同理,中成药华山参片的主要成分为莨菪碱、东莨菪碱、阿托品等,服后亦能抑制胃肠蠕动,使胃排空延缓,增加地高辛缓释片吸收率,使血药浓度增高,对已洋地黄化的病人易引起中毒。
因此,凡含阿托品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中成药均不宜与地高辛缓释片同时应用,对已洋地黄化的病人忌用。
地高辛与胃宁散[临床]病者充血性心力衰竭,服地高辛维持量,由于对胃有刺激,加用胃宁散。
两药合用,可使地高辛疗效降低。
[机制]体内外研究表明:抗酸药影响地高辛吸收。
用鼠肠作为药物相互作用的动物模型研究证明:地高辛的吸收能被碱性三硅酸镁降低99.5%;粉状碳酸镁使其降低15.2%;氢氧化铝凝胶使其降低11.4% [133]。
中成药胃宁散由麦芽、龙胆、三硅酸镁、碳酸氢钠、颠茄流浸膏、薄荷脑组成,故与地高辛同服,可降低其吸收,从而影响疗效。
再则,洋地黄类药物安全范围小,治疗量接近中毒量,当未达到洋地黄化量而增加剂量时,一旦停用胃宁散即可引起洋地黄中毒危险。
[处置]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只在狭窄的浓度范围内有效,任何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因素都对用地高辛治疗已控制的病人不利。
因此,地高辛不宜与含三硅酸镁(胃宁散、复方猴头冲剂)、含碳酸镁(陈香露白露片、复方陈香胃片、活胃胶囊)、含氢氧化铝凝胶(正胃片、胃乐胶囊、胃痛宁片)的中成药同服。
若必须服上述中成药,则两种药应分开服,间隔时间尽可能长些。
二、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与洋金花酊[临床] 实验证明奎尼丁有明显地抗胆碱作用,阻抑迷走神经或乙酰胆碱的效应。
若患者心律失常服用奎尼丁治疗;又因慢性气管炎而加服洋金花酊,则两者的抗胆碱作用相加,易发生不良反应。
[机制] 洋金花酊[134]系由单味中药洋金花加乙醇制成。
洋金花为茄科植物白花曼陀罗Datura metel L. 的干燥花,主要成分为东莨菪碱(scopolamine)、莨菪碱(hyoscyamine)与阿托品(atropine)等生物碱。
其有抗胆碱作用、阻断迷走神经的效应。
当与奎尼丁并用,有相加的迷走神经阻断效应[135]。
[处置]奎尼丁不宜与抗胆碱单味中药或中成药并用。
如确需合用时,处方者一定要慎重,以免并发症的发生。
奎尼丁与胃乐胶囊[临床] 病者原有胃病,近因心律不齐服奎尼丁后,胃病加剧而并服胃乐胶囊。
两药合用,奎尼丁疗效降低。
[机制]胃乐胶囊由白及、薄荷油、橙皮酊、颠茄流浸膏、甘草提取物、木香、氢氧化铝、碳酸钙、氧化镁组成,功能行气止痛,收敛生肌,促进溃疡愈合。
与奎尼丁同服,会影响其疗效。
因有人给实验狗服单剂量氢氧化铝、氧化镁,以考察其对治疗指数较窄的抗心律失常药奎尼丁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同服氢氧化铝,可显著降低奎尼丁生物利用度的影响。
同服氢氧化铝,可显著降低奎尼丁的峰浓度(P<0.05),并使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减小。
同服氧化镁,亦显著降低奎尼丁的峰浓度,使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减小。
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
氢氧化铝、氧化镁降低奎尼丁的生物利用度,主要是通过吸附、延迟胃排空速度及对通过肠粘膜扩散速率的影响所致[Remon P.et al.Arzneim-Forsh Drug Res,1983,33(1):117]。
[处置]奎尼丁不宜与含氢氧化铝(如正胃片、胃乐胶囊、胃痛宁片、复方陈香胃片、神曲胃痛胶囊)或含氧化镁(如陈香露白露片、复方田七胃痛胶囊)的中成药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