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太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3
《三个太阳》备课资料一、基础知识积累:1、注音写字yùn zhōu gèn qīn zhì晕船周折亘古钦佩真挚chóu biān zhōnɡpán shān diān筹资编外衷心蹒跚踮línɡlǚɡuǎbóchá凌厉步履寡言驳船碴hùn dùn bào nüèshìqūkǎi混沌暴虐吞噬身躯铠甲mǐn zhùpiān xiān yǎn lián zhàn抿伫立翩跹眼帘蘸xīcùzào lüèguǎnɡ膝盖蹙躁动胆略粗犷zhùxián kàn注目舷窗俯瞰九死一生惊心动魄软缠硬磨喜出望外成群结队呕心沥血咬牙切齿尽收眼底2、形似字注音组词:蜡:蜡烛、蜡笔匆cōng:匆匆、匆忙踮diǎn:踮脚là腊:腊月、腊八、腊味勿wù:切勿上当、请勿入内掂diān:掂量惦diàn:惦记幅fú画幅、幅员衷zhōng:衷心、衷肠、衷情辐fú车辐、辐射哀āi:哀痛、哀悼、悲哀3、多音字注音组词:二、课文赏析:(首先请自己速读课文,约8分钟完成,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同学们,你们了解南极大陆吗?南极指的是地球自转轴同地球表面相交的南半球的点。
南极大陆是距离人类世界最为遥远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2、本篇通讯写作的相关背景介绍: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派出科学考察队赴南极考察,并且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南极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印。
1986年12月,我国派出第三次南极考察队,令人瞩目的是在考察队员中有一位女画家。
去南极考察本来就有些神秘,女画家赴南极,神秘中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三个太阳》教案【学习目标】站得高——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
2、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重点和难点】了解通讯这一文体的特点,感受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识品质和创造精神。
【学法提示】朗读、记忆、探究【课前预习】起步稳——知识源于生活。
知识链接:关于通讯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点: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
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
种类:有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一、把文章阅读两遍,在阅读的同时在书上适当地做好圈点勾画以及批注。
二、查阅资料,了解南极以及中国南极站的有关情况。
三、查字典,读准加点字的注音以及注意词语的写法。
晕船( ) 亘古( ) 钦佩( ) 步履( ) 蹒( )跚吞噬( ) 铠甲( ) 伫立( ) 蹙眉( ) 粗犷( ) 蓦()地舷窗( ) zhōng()心俯瞰( ) 胡子拉碴( ) 冰碴子( ) 翩跹( ) 喜出( )外呕( )心lì( )血zào( )动zào( )热混沌()四、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文章的内容。
五、文中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他们各具什么特点?在这些人身上你发现了什么?六、找出文中写工作人员在南极艰苦工作的语句,并从中概括出反应的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课堂探究】走得欢——探索成长快乐。
一、预习情况交流。
二、学习研讨,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1、解题:“三个太阳”指什么?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3、初步感知,概述各部分内容。
三、追寻三个太阳(1)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思考:①女画家申请去南极顺利吗,她遇到了哪些周折?②这部分插叙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女画家的什么特点(2)阅读全文,思考:①画家眼中的南极是什么样子的?②画家在南极都亲身参与了哪些事情?体现了画家什么样的精神?③画家眼中南极人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精神是通过什么事情表现的?④南极是如此的冷,环境如此恶劣,但这些人表现却如此优秀。
《三个太阳》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南极人的基本工作状况,(2)理解南极精神的基本意思,与自己学习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做对比(3)明白科学对于祖国发展的作用。
课前学习:(1)了解南极的信息(2)了解科学技术对祖国发展的意义(结合“评价手册”的《智慧风暴》阅读理解)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附:对于南极精神的理解:执著与热情。
执著:这是与她的艺术智慧融合在一起的,明明是一个太阳,却画成了三个,后羿射日那是一种执著与勇气,把九个太阳射掉八个,只剩一个,而我们的画家画了三个,也是一种执著,对艺术的执著和对南极的执著,和南极人那种民族的胆略和气概相互辉映。
“去南极,行吗?人们怀疑。
”但是她毅然给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办公室递了报告。
报告被退,“她急了,摆出一条条理由”“她没死心”“几经周折,她终于成了我国第三次赴南极考察队的一名`编外`队员。
”女画家是一个点,在这个点发散开去,考察队长的“别看他沉默寡言,心里却裹着一团火”,测绘工程师“好几次端起饭碗就睡着了”他们是典型的执著的80年代青年,执著、热情的青年。
热情:女画家是一个执著而感情丰富的南极人,“她站在那里迟迟不敢迈步。
后来,她踮着脚尖轻轻地走着,只觉得每一脚踩下去,腿都在微微发颤。
”在这样冰天冷地的环境中女画家就是用她这样热情的心去轻轻碰触南极大地的(人在热情的支持下才能做出许多事情来)。
是热情激发她的一次次拼搏,她对南极的一切都是热情的,包括最后“留下三个太阳”,也是她的热情的象征,南极太冷了,画家要走了,希望有三个太阳去暖和一下这些南极人。
第三块:语文活动:欣赏和学习课文的语言课后学习:关于几个场面描写。
可以表演课本剧。
演员可以简单的对话。
用画外旁白来补充:画家已经累倒在地上,(画外音起女):我跨越这1.7万公里,创进这块本属于男子汉的领地,值得吗?(画外音起男):她仰望夜空,夜空已变得那样明净,头顶上挂着一颗星星,只有一颗,闪着莹莹蓝光。
三个太阳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阅读《三个太阳》的故事,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感悟人物品质。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三个太阳》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人物的品质和精神。
3.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谈谈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三个太阳》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故事主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深入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品质。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准备1. 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三个太阳》,了解故事内容。
2. 准备与故事相关的人物形象分析表,方便学生讨论和记录。
3. 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学生讨论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个太阳》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关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问题。
3.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填写人物形象分析表。
4. 主题感悟: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谈谈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讨论成果,强调故事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故事内容,完成填空题:__年,__部队在某地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面临着生存威胁。
A. 勇敢B. 善良C. 无私D. 坚韧八、课后作业1. 结合故事《三个太阳》,写一篇关于“爱国情怀”的作文。
2. 向家长讲述《三个太阳》的故事,谈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文质量和家长反馈意见。
3.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5、能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提高写作能力。
一、引入新课1、学生欣赏歌曲《种太阳》。
2、教师:歌中的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将太阳、将温暖送给寒冷的南极,其实这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黄传会的《三个太阳》,看一看女画家陈雅丹是如何将三个太阳挂在南极天空的。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并思考:1、课文是如何组织结构的?(4个小标题)2、四个小标题有何特点?(都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女画家)三、深入学习(一)投下一个漂流瓶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概括;(2)师生交流;(3)明确:这部分写了一个女画家乘坐“极地号”科考船随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体验生活。
2、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画家遇到的困难,探讨交代这些困难的作用;(2)师生交流;(3)明确: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南极之旅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当女画家随科考队向南极进发时,她有何表现(“投漂流瓶”第2段)?又有何举动(“投漂流瓶”第15段)?画家的表现及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1)找学生朗读第2段、第15段,其他同学思考、讨论问题;(2)师生交流;(3)明确;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自豪,表明了她对南极、对人类的热爱。
(二)终于踏上乔治岛的雪原思考:到南极后,文章借画家的眼睛给我们介绍了每一位科考队员,在他们身上凝聚着什么精神?(1)学生先自读本部分中的第7-12段,概括出每位科考队员身上分别体现出一种什么精神;(2)学生边读边口头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补充或纠正;(3)明确:这些科考队员身上凝聚的是一种“南极精神”,即热爱祖国、热爱南极及南极事业,吃苦耐劳、乐观坚毅、无私奉献的南极精神。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三个太阳》原⽂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三个太阳》原⽂ 教室后⾯的墙报上,⼩红画了⼀幅画。
上⾯画的是卖⽕柴的⼩⼥孩。
天上下着⼤雪,可她穿的⾐服那么少…… 这个⼩⼥孩真可怜! 放学后,晶晶留了下来…… 第⼆天,⼤家发现画上加了三个太阳。
是谁加上去的呢? ⽼师,是我…… 晶晶是个⼩淘⽓! 你为什么要在画上加太阳呢? 【篇⼆】⼩学⼀年级语⽂《三个太阳》教案 教学⽬标 1、认识13个⽣字,会写其中的“阳、⼥、⾐、加、⽼、师”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
3、了解课⽂内容,学做有同情⼼的孩⼦。
重点难点 1、掌握6个⽣字的⾳、形、义;朗读课⽂。
2、根据提供的图画和⽂字,想像故事情节,充实课⽂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导语: ⼀、在寒冷的冬天,如果天上有三个太阳,那该多好呀!今天我们学习第14课《三个太阳》。
⼆、听录⾳故事《卖⽕柴的⼩⼥孩》,感受⼩⼥孩的饥饿与寒冷。
三、指导看图,⼤致了故事内容。
投影出⽰⽂中⼋幅图画,引导学⽣仔细观察:每幅图上画了哪些⼈,他们在⼲什么、说什么? 四、学⽣借助图画和拼⾳初读课⽂,整体感知。
1、教师补上教材的空⽩语⾔,完整地范读课⽂,⽣初步感知⽂章内容。
2、学⽣借助挂图和拼⾳⾃读课⽂,遇到⽣字做上记号,多读⼏次。
五、出⽰认读字,读准字⾳。
1、卡⽚出⽰带有认读字的⽣词,指名认读。
教室画画⼥孩⾐服放学亮晶晶 2、出⽰单个认读字,开⽕车认读。
重点提⽰: “服“单独读的时候读第⼆声,在“⾐服”这个词语中读轻声。
“晶”是后⿐⾳。
3、齐读⽣字、⽣词。
六、学习要求会写的7个⽣字,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三个太阳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体验分享与帮助他人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注度。
1.2 教学内容故事主题:《三个太阳》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和帮助他人的故事。
故事简介:从前有一个小村庄,村民们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
一天,一个年轻人发现了三个太阳,分别代表着智慧、勇气和爱心。
他决定分享这三个太阳给村民们,帮助他们改善生活。
故事重点:分享、帮助他人、智慧、勇气、爱心。
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学材料故事书《三个太阳》。
图片或插图。
白板或黑板。
彩色粉笔。
2.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阅读区域。
适合学生互动的空间。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窗户,讨论太阳的作用。
提问:“如果你们有一个额外的太阳,你们会做什么?”3.2 阅读故事朗读故事《三个太阳》,让学生跟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朗读过程中,暂停并提问学生关于故事的问题,以检查他们的理解。
3.3 讨论故事主题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智慧、勇气和爱心的重要性。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分享和帮助他人。
第四章:活动与实践4.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太阳(智慧、勇气或爱心)进行讨论。
每组设计一个行动计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分享和展现对应的太阳品质。
4.2 分享与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行动计划。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强调分享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5.2 学生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对智慧、勇气和爱心概念的掌握情况。
评估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6.2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小组行动计划展示的质量和创意。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七章:扩展活动7.1 活动设计提供相关的图书或故事,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分享与帮助他人的主题。
三个太阳教案夏日的清晨,晨曦破晓,大地微蹙,万物迎接一天的开始。
在地球的南方小镇上,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名叫“三个太阳”。
这所学校的名字取自这个小镇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经常出现奇特的景象,天空中竟会同时飘着三个太阳。
对于这种奇特而壮观的景象,学校的教师们绞尽脑汁,设计了一套独特的教案,以此来启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首先,他们在科学课上进行了一次精彩的讲解。
通过有趣而生动的实验,老师向学生们解释了三个太阳现象的原理。
由于大气层中的光线折射和反射作用,太阳光经过多次折射后,在地球的某个特殊位置上形成了三个太阳的幻象。
这一讲解激发了学生们的科学好奇心,他们开始探索更多关于光学现象的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创造独特的实验。
接着,在艺术课上,教师启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要求他们用画笔和彩笔来描绘三个太阳。
学生们脑海中闪过的画面,被他们手中的画笔变成了千姿百态的画作。
有的画家用明亮的红黄色调来表达火辣炙热的夏日,有的则用浅蓝色来描绘炎热中的清凉感。
而一幅幅作品则将学生们对三个太阳的独特理解呈现在纸上,形成了一次视觉盛宴。
除了科学和艺术,学校还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发现并感受三个太阳的价值。
在社会实践课上,教师带领学生们走进当地的农田,了解农民们种植水稻的艰辛和耕作细节。
在这里,他们看到了农民们是如何充分利用三个太阳的能量来促进庄稼的生长。
农民们将太阳光照射到水稻田中,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提供能量。
学生们通过实地观察,深化了对太阳能利用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与太阳有关的体验活动。
在音乐课上,学生们演唱了一首感恩太阳的歌曲。
在体育课上,他们参与了一场太阳锻炼活动,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体魄,也让他们对太阳的温暖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
“三个太阳”教案的设计,不仅仅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中的学习,更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学校希望通过这套教案,让学生们在科学、艺术、社会实践、音乐和体育等领域得到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兴趣。
《三个太阳》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通讯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体会准确凝练的语言,感受生动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中心。
学习难点: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本文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运用精读文本的方法分析科考队员在南极的表现,从而感悟南极精神,领会“三个太阳”的含义。
方法过程一、预习●导学1、了解通讯通讯是广义的新闻,一般是记叙文,用叙述、描写等多种方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
通讯不同于消息,它的实效性不及消息,但内容比消息更详尽、更具体、更形象。
通讯允许作者有较充裕的时间搜集材料,从而选择更典型的事例,更全面深入的反映事物的本质;同时作者还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把事实报道得更加生动形象。
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
通讯的类型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文艺通讯等;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三个太阳》是以写人为主的文艺通讯。
本篇通讯的标题“三个太阳”,直接取自女画家为中国南极长城站所画壁画的内容,既紧扣画家的画,又突出南极的特点:没有黑夜,正如南极考察队员开拓事业的忘我献身精神。
这样命题,新颖醒目,含义深长,给读者以充分想象、深入思考的`余地。
给加点生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亘古()钦佩()船舷()真挚()踮脚()混沌()暴虐()吞噬()铠甲()抿住()伫立()剔透()翩跹()蓦地()紧蹙()粗犷()俯瞰()步履()蹒跚()呕心沥血()惊心动魄()(1)本文采用了小标题,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的每一部分小标题,是否是本部分内容的概括,为什么?如果不是,你如何概括?(2)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事件?在这些材料的组合上有怎样的特点?文章以女画家赴南极体验生活的全过程为线索,通过女画家的切身感受将南极战斗生活中的一幕幕特写镜头组合有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表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和民族气概。
《三个太阳》教案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5.能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续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文章,能理清文章结构、顺序;2.体会南极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胆识、气概和崇高的南极精神;3.能说出自己对“三个太阳”的理解和认识;4.品析文章准确、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学生欣赏歌曲《种太阳》。
2.教师:歌中的一个美丽的愿望就是将太阳、将温暖送给寒冷的南极,其实这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黄传会的《三个太阳》,看一看女画家陈雅丹是如何将三个太阳挂在南极天空的。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并思考:1.课文是如何组织结构的?(4个小标题)2.四个小标题有何特点?(都由一个动宾短语构成)这些动作是谁发出的?(女画家)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一)投下一个漂流瓶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朗读课文并讨论、概括;(2)师生交流;(3)明确:这部分写了一个女画家乘坐“极地号”科考船随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队去南极体验生活。
2.文中插叙了画家申请赴南极的始末,申请过程中画家遇到了哪些困难?交代这些困难有何作用?(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画家遇到的困难,探讨交代这些困难的作用;(2)师生交流;(3)明确:所遇困难:名额挤不上,自筹部分经费,性别不方便,行业不对口等。
作用:突出女南极之旅成行的曲折、艰难,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兴趣。
3.当女画家随科考队向南极进发时,她有何表现(“投漂流瓶”第2段)?又有何举动(“投漂流瓶”第15段)?画家的表现及举动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情感?(1)找学生朗读第2段、第15段,其他同学思考、讨论问题;(2)师生交流;(3)明确;表现了女画家内心的激动、自豪,表明了她对南极、对人类的热爱。
《三个太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要求筛选文章的主要信息;
2、认识女画家感悟南极的心路历程,深刻体会南极精神;
3、品味文章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学会默读,感受语言;
2、全方位感受南极,进入南极世界;
3、深入阅读,反观自我,畅谈对南极精神的感悟,激发学习热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南极工作者尤其是女画家不怕艰苦、坚忍不拔的南极精神。
教学重难点:把握女画家的心路线索,感悟南极人的南极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欣赏图片
南极世界之最: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是世界上河流最少的大陆。
令人瞩目的是有一位女画家不畏艰险登上了南极大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个太阳》,来了解南极是怎样的,以及画家笔下的那些“南极人”。
二、初读,感知文意
1、作者简介:黄传会
当代作家,1949 出生,浙江人。
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龙旗悲歌》、《中国海雄风》,小说集《婚约》等,作品曾获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当代》文学奖、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
2、文体知识:
通讯的概念: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①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②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一般分为记事通讯、访问记(传记、人物专访)、小故事、
巡礼、纪实、见闻、特写(报告文学)、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③本文是一篇文艺通讯(记人的报告文学)。
3、写作背景
1984年11月20日,我国首次派出科学家赴南极考察,并在南极建立了长城站。
这块神秘的土地上终于有了中国人的足印。
1986年12月,我国第三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令人瞩目的是,在南极考察队员中有一位女画家——陈雅丹,她要求去南极的执着精神感动了作者,黄传会说:“等你从南极凯旋,我一定写你。
”
4、正字音及字词解释:
晕.船Yùn亘.古gèn 踮.脚diǎn 混沌.dùn 暴虐.nüè铠.甲kǎi 伫.立zhù翩跹Piān xiān
粗犷.guǎng 俯瞰.kàn 蹒跚Pán shān 蹙.眉cù呕心沥.血lì
多音字辨析:
晕:(yūn)头晕碴:(chā)胡子拉碴泊:(pō)湖泊
(yùn)晕船(chá) 冰碴子(bó)停泊
词语解释: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文章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投下一个漂流瓶”。
写女画家向往南极并争取去南极工作的经过及愿望实现后投放漂流瓶的激动心情。
第二部分:“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
写女画家在南极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她对南极、对风暴和对南极人的观察和感受。
第三部分:“站在长城站后山上”。
写女画家在长城站过生日以及她在长城站后山上的所见所思所感。
第四部分:“留下三个太阳”。
写女画家为长城站精心制作了一幅壁画,画中的三个太阳给考察队员们留下了艺术想象的宽广天地。
(以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三、研读课文前两部分:
1、文章开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一部分写画家为实现去南极的愿望,做了哪些事?
倒叙的写法,先写女画家到达南极,再引出往事。
梦想申请批准筹资踏上去南极的船
2、女画家眼前的南极是怎样的?作者是如何描绘这一副图景?
“茫茫雪原………………又飞走了”
作者抓住南极特有的雪原、冰山、企鹅和雪燕;一切是那么的纯洁。
3、这一部分中,作者写了女画家的哪几件事?写法上有何特点?
第①件事:与南极队员一起修码头。
第②件事:画下了凝聚着南极精神的“南极人”。
第③件事:与南极队员们一起跟暴风雪作战。
特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南极大陆的环境;
*刻画典型人物来反映南极考察队员精神;
*描写肆虐的暴风雪,艰苦的搏斗,侧面反映南极人生活的另一面。
4、女画家笔下的“南极人”身上凝聚的“南极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艰苦卓绝、不怕牺牲的团队精神
四、品味一、二部分语言
见PPT课件(略)
五、轻松时刻——“南极风光欣赏”
冰山、雪燕、长城站、企鹅等(图片略)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堂课我们了解了这位女画家踏上南极大陆的始末,以及了解了她刚登上了乔治岛后所发生的事,那么接下来会发生哪些事情呢,我们下节课再看……
七、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三、四部分;
2、在文中找到其他的一些表达方式的佳句。
板书设计:在前往南极的科学考察船上
补叙争取去南极的经过
投下一个漂流瓶
去南极前投下了一个漂流瓶
三
个刚踏上乔治岛的所见所感
太
阳
终于踏上了乔治岛的雪原女画家被南极人的精神感动
经受暴风雪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