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在有机介质中的催化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413.50 KB
- 文档页数:6
⏹为什么滞后合成型的酶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滞后合成型的酶之所以要在细胞生长一段时间甚至进入平衡期以后才开始合成,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培养基中存在的阻遏物的阻遏作用。
只有随着细胞的生长,阻遏物几乎被细胞用完而使阻遏解除后,酶才开始大量合成。
若培养基中不存在阻遏物,该酶的合成可以转为延续合成型。
该类型酶所对应的mRNA稳定性很好,可以在细胞生长进入平衡期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进行酶的生物合成。
⏹酶的发酵生产过程中,要使酶的产率提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使用优良的产酶细胞;使用优良的发酵生产设备;采用先进的分离纯化技术和设备;控制好工艺条件;采取某些行之有效的措施。
添加诱导物对于诱导酶的发酵生产,在发酵过程中的某个适宜的时机,添加适宜的诱导物,可以显著提高酶的产量。
例如,乳糖诱导β-半乳糖苷酶,纤维二糖诱导纤维素酶,蔗糖甘油单棕榈酸诱导蔗糖酶的生物合成等。
诱导物一般可以分为3类:酶的作用底物,作用底物的类似物 ,酶的催化反应产物.控制阻遏物的浓度阻遏作用根据机理不同,可分为:产物阻遏和分解代谢物阻遏两种。
1.产物阻遏作用是由酶催化作用的产物或者代谢途径的末端产物引起的阻遏作用。
为了减少或者解除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应当控制培养基中葡萄糖等容易利用的碳源的浓度。
2.分解代谢物阻遏作用是由分解代谢物(葡萄糖等和其它容易利用的碳源等物质经过分解代谢而产生的物质)引起的阻遏作用。
较采用其他难利用的碳源,如淀粉等采用补料、分次流加碳源添加一定量的环腺苷酸(cAMP)对于受代谢途径末端产物阻遏的酶,可以通过控制末端产物的浓度的方法使阻遏解除。
添加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可以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加细胞的透过性,有利于胞外酶的分泌,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将适量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吐温(Tween)、特里顿(Triton)等添加到培养基中,可以加速胞外酶的分泌,而使酶的产量增加。
由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细胞有毒害作用,尤其是季胺型表面活性剂(如‘新洁而灭’等)是消毒剂,对细胞的毒性较大,不能在酶的发酵生产中添加到培养基中。
《酶工程》课后知识题目解析第一章酶工程基础1.名词解释:酶工程、比活力、酶活力、酶活国际单位、酶反应动力学①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技术,是工业上有目的地设计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常温常压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所需产品或服务于其它目的地一门应用技术。
②比活力:指在特定条件下,单位质量的蛋白质或RNA所拥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③酶活力:也称为酶活性,是指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能力。
其大小可用在一定条件下,酶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酶催化反应速度愈大,酶活力愈高。
④酶活国际单位: 1961年国际酶学会议规定:在特定条件(25℃,其它为最适条件)下,每分钟内能转化1μmol底物或催化1μmol产物形成所需要的酶量为1个酶活力单位,即为国际单位(IU)。
⑤酶反应动力学:指主要研究酶反应速度规律及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影响的科学。
2.说说酶的研究简史酶的研究简史如下:(1)不清楚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等。
(2)酶学的产生: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 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1822年,美国外科医生Beaumont 研究食物在胃里的消化;19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施旺获得胃蛋白酶。
1684年,比利时医生Helment提出ferment—引起酿酒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因素(酵素);1833年,法国化学家Payen和Person用酒精处理麦芽抽提液,得到淀粉酶;1878年,德国科学家K?hne提出enzyme—从活生物体中分离得到的酶,意思是“在酵母中”(希腊文)。
(3)酶学的迅速发展(理论研究):1926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独臂学者”萨姆纳博士从刀豆中提取出脲酶结晶,并证明具有蛋白质的性质;1930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Northrop分离得到了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结晶,确立了酶的化学本质。
3.说说酶工程的发展概况I.酶工程发展如下:①1894年,日本的高峰让吉用米曲霉制备淀粉酶,酶技术走向商业化:②1908年,德国的Rohm用动物胰脏制得胰蛋白酶,皮革软化及洗涤;③1911年,Wallerstein从木瓜中获得木瓜蛋白酶,用于啤酒的澄清;④1949年,用微生物液体深层培养法进行-淀粉酶的发酵生产,揭开了近代酶工业的序幕;⑤1960年,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 提出的操纵子学说,阐明了酶生物合成的调节机制,通过酶的诱导和解除阻遏,可显著提高酶的产量;⑥1971年各国科学家开始使用“酶工程”这一名词。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名词解释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有机介质中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有机介质是指由有机化合物构成的溶剂,如乙醇、甲醇、丙酮等。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能够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并降低反应所需的能量。
在有机介质中,酶的活性和稳定性与在水中不同,因此需要对酶的反应条件进行调整。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具有以下优点:
1. 扩大了酶反应的适用范围,使得一些水溶性的酶可以应用于有机反应中。
2. 由于有机介质具有较小的极性,因此可避免水分子的竞争,使得酶催化反应的效率更高。
3. 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可以降低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物的纯度。
但是,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如:
1. 有机介质的溶解度和毒性可能会影响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因此需要进行优化和评估。
2. 酶的选择和修饰需要考虑有机介质的特性和反应条件,以提高催化效率和选
择性。
综上所述,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一种有潜力的生物催化技术,可以扩大酶催化反应的适用范围和提高反应效率,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酶工程:由酶学与化学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它利用酶的催化作用,在一定的生物反应器中,将相应的原料转化成所需的产品。
锁钥学说(酶的专一性):酶与底物分子或底物分子的一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有严格的互补关系诱导契合学说:酶分子的构象与底物原来并非恰当吻合,只有当底物分子与酶分子相互碰撞时,可诱导底物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与底物配合,然后才结合形成中间络合物,进而引起底物分子发生相应的化学变化。
酶:由生物体细胞合成的具有选择性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包括蛋白质和核酸)单纯酶(simple enzyme):仅由氨基酸残基构成的酶。
结合酶(全酶)(conjugated enzyme):由蛋白部分(酶蛋白apoenzyme)和非蛋白部分(辅助因子cofactor)组成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结合疏松,可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辅基(prosthetic group):与酶结合紧密,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的方法除去。
酶的活性中心:酶蛋白上只有少数氨基酸残基参与酶对底物的结合和催化,这些相关氨基酸残基在空间上比较靠近,形成一个与酶显示活性直接有关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中心。
必需基团:酶活性中心的一些化学基团为酶发挥催化作用所必须,这些基团若经化学修饰使其改变,则酶的活性丧失,称为必需基团。
接触残基(contact residues):和底物直接接触,参与底物的化学转变,是活性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辅助残基(auxiliary residues):使酶与底物相互结合,辅助接触残基。
结构残基(structural residues):维持蛋白酶形成一种有规则的空间构象非贡献残基(non-contributing residues):不参与酶的催化功能,对酶活性的显示不起作用结合基团: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催化基团: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决定反应的性质。
结构域:蛋白质肽链中一段较独立的具有完整、致密立体结构的区域。
有机溶剂中酶催化活性研究进展摘要: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化作用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本文就有机介质中酶催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归纳出提高酶活性的一系列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了有机溶剂中酶的应用。
关键词:有机溶剂;酶催化一直以来,人们认为“生物催化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有机溶剂是酶的变性剂、失活剂”,而1984年,Klibanov[1]提出:“只要条件合适,酶在非生物体系的有机溶剂中同样具有催化功能”的理论使酶学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并由此开创了非水相生物催化(非水酶学)的新时代。
1 有机溶剂中酶催化反应的优势研究表明,有机溶剂中的酶和水溶液中的酶一样具有高度的底物选择性。
此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2, 3]: (1)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非水系统内溶解度很高;(2)根据热力学原理,一些在水中不可能进行的反应,有可能在非水系统内进行;(3)有机溶剂可促使热力学平衡向合成方向(如酯合成、肽合成等)移动,如脂肪酶在水中催化脂肪水解,而在有机溶剂中则催化酯合成;(4)在有机溶剂中,所有有水参与的副反应(如酸酐水解)将受到抑制;(5)在有机溶剂中酶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可通过提高温度加速催化反应进行;(6)从非水系统内回收反应产物比水中容易;(7)在非水系统内酶很容易回收和反复使用,不需要进行固定化;(8)在有机溶剂中不易发生微生物污染;(9)更为重要的是,低水环境可用于稳定具有未知催化性质的构象异构体,以及在水中寿命极短的酶反应中间体。
目前,有机溶剂中酶催化的上述优势使得非水酶学研究成为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工程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
迄今发现能在有机溶剂中发挥催化功能的酶有十几种,主要集中于脂肪酶研究,催化的反应类型包括氧化、还原、酯合成和酯交换、脱氧、酞胺化、甲基化、羟化、磷酸化、脱氨、异构化、环氧化、开环聚合、侧链切除、缩合及卤代等。
2 影响酶催化活性的因素一直以来有机相酶催化的研究非常活跃,但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实验研究阶段,离工业化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最大的原因就是酶在有机溶剂中活性较低。
名词解释:每章的关键词(英文),就是表达本章中心内容的有实质意义的词汇。
各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酶工程的概念、分类及其研究内容。
生物酶工程的内容、什么是核酶二、简述酶活力测定方法的原理;酶活力单位;比活力等第二章酶的生物合成与发酵生产一、克隆酶:利用DNA重组技术而大量生产的酶。
二、什么是抗体酶?抗体酶:抗体酶是一类免疫系统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抗体。
三、酶生物合成的模式四、一些概念的区别:操纵子与操纵基因、诱导酶与组成酶、胞内酶与胞外酶、产酶动力学五、原核酶合成调节的类型有哪些?六、在酶制剂工业生产中为什么以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主?七、如何提高酶的产量?1选育优良的产酶细胞株系(生产组成型酶突变株的筛选,抗分解代谢阻遏突变株的选育,抗反馈阻抑突变株的筛选)2添加诱导物3控制阻遏物浓度4添加表面活性剂5添加产酶促进剂第三章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一、细胞破碎的目的、方法及原理。
二、酶抽提的目的及方法。
三、常用沉淀法的种类及原理。
四、常用沉淀法的种类及原理。
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
五、简述酶分离纯化方法及工艺程序的选择策略。
先选用非特异的、低分辨的技术,去除主要的杂质并使酶溶液浓缩;如沉淀、超滤和吸附等。
随后采用高效分离的手段;如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
将最昂贵、最费时的分离单元放在最后阶段。
如凝胶过滤层析。
六、简述影响酶提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规律。
抽提溶质的性质(酸性酶宜用碱性溶剂抽提,碱性酶宜用酸性溶液抽提,极性大的酶宜用极性溶剂抽提,含有较多非极性基团的酶宜用有机溶剂抽提。
)。
抽提溶剂的用量(增加用量可以提高酶的提取率。
但是过量的抽提溶剂,会使酶的浓度降低,对酶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不利。
用量一般为原料体积的3~5倍,最好分次抽提)温度(提取时温度对酶的提前效果有明显影响。
一般来说,适当提高温度,可以提高酶的溶解度,增大酶分子的扩散速度。
但温度过高易引起酶变性失活,所以提取温度不宜过高。
要根据被抽提酶的酶学性质选择适宜温度)pH 对酶的溶解度和稳定性有显著影响。
生物化工与催化收稿日期:2004-12-01;修订日期:2005-05-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76019)作者简介:张 娜(1980-),女,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化工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刘均洪,博士生导师,教授。
E 2mail :qdht2004@酶在接近无水有机介质中的生物催化特性张 娜,刘均洪(青岛科技大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042)摘 要:介绍了接近无水条件下以悬浮状态存在的酶以及固定化酶生物催化特性。
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 )及核磁共振(NMR )研究了水与酶之间的关系。
在有机溶剂中加水和不加水情况下,处于悬浮状态的酶及固定化酶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别。
研究发现,尽管以悬浮状态存在的酶和固定化酶结构明显不同,但水含量、酶活性、酶柔性以及活性位点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结果表明,在含水量很少的条件下,水对酶活性位点的生物催化起着关键作用。
关键词:非水酶学;电子顺磁共振(EPR );核磁共振(NMR )中图分类号:Q55;TQ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1143(2005)0720048204Bi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enzymes in nearly anhydrous organic solventsZHA N G N a ,L IU J un 2hong(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42,China )Abstract :The biocatalytic properties of enzymes in nearly anhydrous organic solvents were reviewed.Water 2protein interaction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water in enzym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were investi 2gated by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and multinuclea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studies of enzymes suspended and immobilized in organic solvent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water.In these systems ,correlations were observed between water content and enzyme activity ,flexibility ,and active 2site polarity ,despite the remarkable difference between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suspended and immobilized enzyme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ater in very small amount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biocatalysis at the enzymic active sites.K ey w ords :non 2aqueous enzymology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 );nuclear magnetic reso 2nance (NMR )C LC number :Q55;TQ03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821143(2005)0720048204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第六章酶的非水相催化◆人们以往普遍认为只有在水溶液中酶才具有催化活性。
◆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催化反响的研究:在理论上进展了非水介质〔包括有机溶剂介质,超临界流体介质,气相介质,离子液介质等〕中酶的结构与功能、非水介质中酶的作用机制,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初步建立起非水酶学〔non-aqueous enzymology〕的理论体系。
◆非水介质中酶催化作用的应用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1.酶非水相催化的研究概况◆酶在非水介质中进展的催化作用称为酶的非水相催化。
1.1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有机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含有一定量水的有机溶剂中进展的催化反响。
◆适用于底物、产物两者或其中之一为疏水性物质的酶催化作用。
◆酶在有机介质中由于能够根本保持其完整的结构和活性中心的空间构象,所以能够发挥其催化功能。
◆酶在有机介质中起催化作用时,酶的底物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区域选择性、键选择性和热稳定性等都有所改变。
1.2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气相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气相介质中进展的催化反响。
◆适用于底物是气体或者能够转化为气体的物质的酶催化反响。
◆由于气体介质的密度低,扩散容易,所以酶在气相中的催化作用与在水溶液中的催化作用有明显的不同特点。
1.3超临界流体介质中的酶催化:◆超临界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超临界流体中进展的催化反响。
◆用于酶催化反响的超临界流体应当对酶的结构没有破坏作用,对催化作用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对设备没有腐蚀性;超临界温度不能太高或太低,最好在室温附近或在酶催化的最适温度附近;超临界压力不能太高,可节约压缩动力费用;超临界流体要容易获得,价格要廉价等。
1.4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离子液介质中的酶催化是指酶在离子液中进展的催化作用。
◆离子液〔ionic liquids〕是由有机阳离子与有机〔无机〕阴离子构成的在室温条件下呈液态的低熔点盐类,挥发性低、稳定性好。
酶在离子液中的催化作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区域选择性、立体选择性、键选择性等显著特点。
酶: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为:蛋白酶(P酶)和核酸类酶(R酶)(主要由RNA组成)酶的特点: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作用条件温和酶工程主要内容:微生物细胞发酵产酶、动植物细胞培养产酶、酶的提取与分离纯化,酶分子的修饰,酶,细胞和原生质体固定化、酶的非水相催化、酶反应器和酶的应用酶的催化效率比非酶催化反应高107~1013倍酶催化作用的影响因素: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 值、激活剂浓度、抑制剂浓度酶在60度以上易失活常见激活剂:ca、mg 、co、zn 、mn 、cl(α——淀粉酶),钴离子和镁离子是葡萄糖异构酶的激活剂酶的命名:国际酶学委员会ICE :推荐名和系统名推荐名:底物名+催化反应类型+酶(水解酶类可省略反应类型名,只在底物后加酶字即可)系统名:作用底物+酶的作用基团+催化反应类型按酶的催化作用类型将蛋白酶分为6大类: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合成酶将R酶分为:剪切酶、剪接酶、多功能酶还可以由酶的底物是RNA分子还是其他分子,可将R酶分为分子内催化和分子间催化酶活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反应初速度。
酶催化反应速度,通常用单位时间t内底物S的减少量或产物P的增加量来表示1961年国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合会规定:在特定的条件下(温度可采用25摄氏度,pH值等条件均采用最适条件),酶1min催化1umol的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个酶活力单位,这个单位称为国际单位(IU)。
国际上另一个常用的酶活力单位是卡特(kat),在特定条件下酶1s催化1mol底物转化为产物的酶量定义为1kat 酶的比活力,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单位重量(mg)蛋白质或RNA所具有的酶活力单位数。
固定化酶:与水不溶性载体结合,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起催化作用的酶酶的提取:在一定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处理含酶原料,使酶充分溶解到溶剂中的过程。
酶提取注意事项:1、目标酶分子的特性及其物理、化学特性,2、酶分子和杂质的主要性质差异,3、酶的使用目的和要求,4技术实施的的难易程度,5、分离成本的高低,6、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
名词解释及问答总体1.生物催化利用生物催化剂(微生物、酶等)改变或通常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获得生物产品的过程。
典型的生物催化反应系统:系统构成三要素:反应物、催化剂和反应介质2。
双水相萃取系统某些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超过一定浓度后可以形成两相,并且在两相中水分均占很大比例,即形成双水相系统。
利用亲水性高分子聚合物的水溶液可形成双水相的性质,待分离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有所差异可达到分离的目的。
3.浊点系统当一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水相胶束溶液温度达到其浊点以上,或者在存在某些添加剂的情况下,会导致相分离,形成一个表面活性剂稀少相(水包油乳液)和一个表面活性剂富集相(油包水乳液),后者又称凝聚相,其中包含许多大的水泡,可容纳细胞或溶解的酶分子。
这样的系统被称为浊点系统,它曾被用于分离技术中,即浊点萃取。
4.离子液体离子液体实质上是一些凝固点较低的盐。
离子液体作为一类极性溶剂,能溶解许多有机化合物.➢与普通有机溶剂最大的区别在于:①离子液体不会挥发(没有蒸气压),对环境比较友好,用于工业生产也相对比较安全;②它们与许多有机溶剂互不相溶,可以形成有机溶剂—离子液体两相系统或者有机溶剂-水—离子液体三相系统,从而为溶剂工程在生物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
➢一般而言,离子液体通常有三种方式被应用于生物催化过程:①作为单一的溶剂;②作为共溶剂添加于水相系统中;③与水形成两相系统。
5.逆胶束系统逆胶束系统是含有表面活性剂与少量水的有机溶剂系统.表面活性剂分子由疏水性尾部和亲水性头部两部分组成,在含水有机溶剂中,它们的疏水性基团与有机溶剂接触,而亲水性头部形成极性内核,从而组成许多个逆胶束,水分子聚集在逆胶束内核中形成“微水池”,里面容纳了酶分子,这样酶被限制在含水的微环境中,而底物和产物可以自由进出胶束.6.logP规则log P是衡量物质疏水性强弱的一个特征参数,log P值越大,溶剂的疏水性越强,其夺取酶分子必需水的能力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