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6.16 KB
- 文档页数:3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绿色开花植物都具有(自养)和(异养)两种营养方式。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产生淀粉,为自养。
淀粉在光下也可以被氧化分解释放出(热能),为异养。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淀粉)并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叫(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人类是地球上的最高级动物,是地球上唯一的能制造和使用(氧气)的生物。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统称为(有机物的合成与分解)。
2。
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是:在线粒体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过程,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3。
光合作用所需的场所是(叶绿体)。
4。
除了蓝藻、大部分细菌和真菌外,绝大多数植物属于(异养型)。
5。
由简单到复杂的食物链是:绿色植物→食草动物→肉食动物→(植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食肉性动物)。
由绿色植物到食草动物的食物链,称为(生产者食物链)。
由食草动物到食肉动物的食物链,称为(消费者食物链)。
2。
植物吸收(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植物光合作用产物(葡萄糖)的最初去处是(叶绿体基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淀粉贮存在(淀粉)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二氧化碳和(葡萄糖),进而被人体吸收利用。
3。
在(温室)内进行的现代农业生产是在(光照条件下)生产的,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
(注意与露地的区别) 4。
由(铁元素)的化合物形成的有色固体为(血红蛋白),其结构特点是:呈(两面凹)形,比重小,易溶于水;遇(酸)变成(暗红色),遇(碱)不变色;遇(氧)产生(活性氧)。
6。
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光合作用),生物体利用(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尖的成熟区),生物体获得(有机物)的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归纳针对生物学科的特点,要学好高中生物就要掌握最基础的生物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生物。
下面就让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生物技术概述一、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历程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体或者其组成部分,通过创新方法和技术,改变生物体的性状或产生新的生物产品的一种综合性技术。
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以及工业生产。
生物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古代传统生物技术阶段、现代生物技术阶段、分子生物技术阶段、基因生物技术阶段。
二、生物科技的特点1.生物材料与生物系统是生物技术的基础。
2.生物技术是一种普遍的交叉学科。
3.生物技术的发展具有持续性和不断进步性。
4.生物技术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生物伦理问题的出现。
三、生物技术的相关学科与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学科包括: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工程学等。
在实际的研究和应用中,需要融合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
第二章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一、生物学的主要特点解释1.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生物体是能够自我复制和自我修复的开放系统。
3.遗传物质的变异是生物体进化的基础。
4.多级遗传信息是生物体功能的基础。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1.基因工程的概念最早由保罗·伯格提出。
2.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基因工程的开启奠定了基础。
3.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分子克隆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代谢工程技术等阶段。
三、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内容1.蛋白质工程技术2.基因克隆技术3.代谢工程技术4.基因组学技术四、基因组学研究的主要特点1.基因组学研究对象是生物的整个基因组。
2.基因组学研究是一种高通量的研究方法。
3.基因组学研究通过比较重建生物进化树、分析生物的遗传变异。
第三章基因工程与产品生物技术一、基因克隆技术1.基因克隆技术的主要思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目的基因从某一种生物体移植到另一种生物体中,使得受体生物体也能够表达出目的基因的性状。
2.基因克隆技术包括基因克隆载体的获得、受体细胞的转染、转化细胞的筛选和鉴定等步骤。
二、转基因技术1.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把外源基因引入到植物或动物细胞中,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功能。
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细胞的基本概念1. 细胞的定义-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所有生物体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2. 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保护细胞,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包含遗传物质,控制细胞活动- 细胞质:细胞内充满的半流体物质,包含细胞器- 细胞器:细胞内的小器官,执行特定功能3. 细胞的功能- 新陈代谢: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转换- 生长和分裂:细胞数量的增加和细胞体积的增长- 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二、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1.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如细菌- 真核细胞: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如动植物细胞2. 细胞的统一性- 所有细胞都具有遗传和代谢的基本机制- 细胞都通过蛋白质合成来执行生命活动3. 细胞的多样性- 不同类型的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细胞特化形成组织和器官三、细胞的分子基础1. 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细胞的主要执行者,构成和功能多样性 - 核酸:遗传信息的载体,包括DNA和RNA- 糖类和脂类:能量储存和细胞结构的组成部分2. 细胞的代谢途径- 糖酵解:无氧条件下的能量产生- 有氧呼吸:有氧条件下的能量产生- 光合作用:植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过程3. 细胞信号传导- 信号分子:激素、神经递质等- 信号通路: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途径- 细胞应答:对信号分子的反应和调整四、细胞的分裂与增殖1. 细胞周期- 间期:细胞生长和DNA复制- 有丝分裂:细胞核的分裂- 胞质分裂:细胞质和细胞器的分配2. 细胞分裂的调控- 细胞周期蛋白:控制细胞周期进程的蛋白质- 检查点:确保细胞周期正确进行的机制- 细胞衰老与凋亡:细胞生命周期的自然结束五、细胞与疾病1. 细胞的病理变化- 细胞损伤:外界因素导致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细胞转化:正常细胞向癌细胞的转变- 细胞凋亡异常:导致疾病的细胞死亡过程2. 疾病的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修复或替换有缺陷的基因- 干细胞治疗:利用干细胞的再生能力治疗疾病- 免疫细胞治疗:利用免疫系统细胞对抗疾病请将以上内容复制到Word文档中,并按照实际文档的格式要求进行调整和排版。
高二生物必修三每章知识点第一章: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是指生物体在维持自身生存和繁衍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都由细胞组成。
细胞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如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等。
2. 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物体通过物质的新陈代谢获得能量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必需物质。
新陈代谢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过程,其中有氧呼吸生成大量能量。
3. 生物体的生长与发育生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体积、质量等方面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熟个体的过程,包括器官和组织的形成。
4. 生物体对刺激的反应生物体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包括对光、温度、声音等刺激的感知和应答。
这些反应对生物体的生存和适应环境至关重要。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细胞的结构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线粒体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地方。
它具有双层膜结构,内膜上有许多褶皱,增大表面积,有利于呼吸酶的附着和能量的产生。
2. 叶绿体叶绿体是植物细胞中的特殊细胞器,内含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3. 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其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可以与氧气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4. 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细胞中扮演着分泌和合成等重要功能。
它通过合成和修饰蛋白质,并将其运输到细胞膜表面或其他细胞器中。
第三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指物种内个体之间遗传信息的传递和产生差异的现象。
遗传与变异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 染色体与基因染色体是生物体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由DNA组成。
基因则是确定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 DNA的结构和复制DNA分子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组成,具有双螺旋结构。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 细胞及其器官1.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组成。
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起着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液,细胞器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
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内有染色体。
1.2 细胞的功能细胞具有营养摄取、代谢、生长和分裂等功能。
细胞通过细胞膜摄取营养物质,利用细胞器进行代谢,通过细胞核控制生长和分裂过程。
2. 细胞的分裂2.1 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是有丝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等阶段。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纺锤体形成和染色体运动等是关键步骤。
2.2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方式,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交换和随机分离是重要事件。
3. 细胞的遗传物质——DNA3.1 DNA的结构DNA是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由核苷酸组成,包括脱氧核糖、磷酸基团和碱基。
DNA的结构包括双螺旋结构和编码结构。
3.2 DNA的复制DNA复制是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关键事件,通过DNA聚合酶进行。
DNA复制过程中,包括解旋、复制和连接等步骤。
4. 遗传的分子基础4.1 基因的性状表达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对于性状的表达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等位基因形式,表现为不同性状。
4.2 基因的转座基因转座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改变,可能导致基因结构的变化,从而影响性状的表达。
4.3 DNA与基因的关系DNA是基因的物质基础,包括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编码区的DNA编码蛋白质,而非编码区的DNA则具有调控功能。
5. 生物种群遗传5.1 种群与基因型种群是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群体,种群遗传是指种群内基因的遗传过程。
5.2 内部群体遗传内部群体遗传是指在种群内部的基因频率变化,包括突变、基因流动和基因漂变等。
5.3 外部群体遗传外部群体遗传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频率变化,包括迁徙、隔离和选择等。
人教教生物必修3全册知识点总结1必修(必修(3)稳态与环境)稳态与环境第第一一章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内环境.内环境体液包括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占细胞内液(占2/32/3))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
由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就是内环境内环境,由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和淋巴淋巴三部分组成。
2.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酸碱度酸碱度,温度温度等相对稳定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无机盐.蛋白质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中性,PH 为7.357.35-萘乙酸,2.4-D)2.其他植物激素其他植物激素激素种类合成部位作用赤霉素(GA)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或幼芽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促进叶与果实的衰老与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促进果实成熟促进果实成熟第四章第四章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和生物群落1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1)种群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生物。
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出生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
龄组成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增长型.稳定型稳定型和衰退型衰退型。
可以预测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1)样方法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昆虫卵密度,蚯蚓等6要求随机取样随机取样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标记重捕法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2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1)种群增长的““JJ””型曲线和““SS””型曲线“J”型曲线在理想条件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一】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係: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
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二】1、在胚芽鞘中:(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分佈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AA)3、植物激素(赤黴素,細胞*素,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生長素的分佈: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佈,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莖>芽>根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的液体环境〕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互有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的成分a.水,无机盐〔 Na+, Cl- 〕,蛋白质〔血浆蛋白〕b.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c.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周边,最主要的差异在于血浆中含有好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响了生命起源于海洋,d.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向的牢固,所以解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必然程度上反响体内物质代谢情况,能够解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4、理化性质〔浸透压,酸碱度,温度〕a.浸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浸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人的血浆浸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浸透压。
功能:是保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计;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必然若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b.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CO2+H2O H2CO3H+ + HCO3 -c.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温动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温动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不相同.温度主要影响酶。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
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
二、应会知识点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讲解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与调节知识点,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1稳态的生理意义1人体内环境指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拓展:①内环境=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淋巴②下列物质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血糖、抗体、激素2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双向渗透,组织液也可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回流到血浆。
2神经、体液调节在稳态中的作用动物体内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这两种调节协调作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区别: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所需水的主要最主要途径是肾脏。
5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
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6胰岛素通过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
7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8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促进葡萄糖进入肝脏、肌肉、脂肪等组织细胞,并且在这些细胞中合成糖元、氧化分解或者转化成脂肪;另一方面又能够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从而降低血糖。
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含量升高,促进肝糖元分解,促进非糖类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高二生物学习方法1,记忆。
生物称为理科中的文科,要掌握的知识点许多都是需要记忆的。
有些是要求理解记忆,而有些一定要一字不漏的背诵。
对于课本大量的描述性文字,比如一种结论的得出前的推理,或是一种生物行为或现象的描述,或是一种实验或技术的操作步骤,全部背诵是不可能的,但要求合上书可以用尽可能专业的语言自己描述。
达到这一点不容易,因为要建立在对书本很熟,对知识理解得很彻底的基础上,具体来说,把生物书当画书看,多想,多问,细节不能放过。
第1章发酵工程1.1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1. 发酵: 人们利用微生物, 在适宜的条件下, 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
2. 传统发酵食品——腐乳:(1) 原料: 豆腐。
(2) 参与发酵的微生物: 酵母、曲霉和毛霉等, 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3) 物质变化: 蛋白质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毛霉是怎样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的?提示: 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
3. 传统发酵技术:(1) 概念: 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 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 特点: 以混合菌种的固体发酵及半固体发酵为主, 通常是家庭式或作坊式的。
4. 下列食品是传统发酵食品的是②③④⑥⑦⑧⑨。
①豆腐②腐乳③酱油④香醋⑤豆油⑥泡菜⑦豆豉⑧馒头⑨米酒⑩豆浆酸奶米饭二、尝试制作传统发酵食品(一) 制作泡菜1. 菌种来源: 植物体表面天然的乳酸菌。
2. 原理: 无氧的情况下, 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
反应简式: C 6 H 12 O 6 2C 3 H 6 O 3 (乳酸) +能量。
3. 方法步骤:4. 结果分析与评价:判一判: 结合泡菜的制作原理和过程, 判断下列实验分析的正误:(1) 用水密封泡菜坛可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
(√)(2) 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 泡菜中乳酸含量逐渐增加, 所以泡菜腌制时间越长越好。
(×)提示: 当乳酸含量为0. 4%~0. 8%时, 泡菜的口味、品质最佳, 如果发酵时间过长, 乳酸含量过高,口味不佳, 还需考虑亚硝酸盐含量的问题。
(3) 制作泡菜时配制的盐水可以直接使用。
(×)提示: 盐水应该煮沸冷却后再使用。
(4) 蔬菜和香辛料不能装满泡菜坛, 只能装八成满。
(√)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 试从泡菜的制作过程分析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
提示: 泡菜是新鲜蔬菜经过乳酸菌等微生物的发酵制作而成的, 蔬菜中的硝酸盐在某些微生物的作用下被还原成亚硝酸盐。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 生物技术与工程第一章 发酵工程 第1节 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知识点总结一、发酵与传统发酵技术 1、发酵:指人们利用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将原料通过微生物的代谢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产物的过程。
2、腐乳的制作:(1)菌种:包含毛霉(为主)、曲霉、酵母菌等。
(2)毛霉: ①细胞归类:单细胞丝状真菌,真核生物②同化作用类型:异养生物③异化作用类型:好氧生物④繁殖方式:孢子生殖(3)原料:豆腐(70%含水量为宜)。
(4)腐乳发酵原理: ①蛋白酶能将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
②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5)豆腐长白毛是怎么一回事吗?豆腐上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6)臭豆腐为什么闻着臭吃着香?①臭味: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充分水解会产生氨气,其中的含硫氨基酸还会产生硫化氢,具有刺鼻的臭味。
②香味:蛋白质分解后产生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易于消化吸收,味道鲜美。
(7)制作腐乳时为什么要控制酒的用量?酒精含量过高,腐乳成熟的时间将会延长(酒精抑制蛋白酶的活性,蛋白质不能很好分解);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
3、传统发酵技术:(1)定义:直接利用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或利用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面团、卤汁等发酵物中的微生物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技术。
(2)菌种来源:原材料中天然存在的微生物,前一次发酵保存下来的发酵物中的微生物。
(3)类型:固体发酵和半固体发酵。
(4)实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物质氧化分解。
二、泡菜制作1、菌种:乳酸菌(为主)、酵母菌等。
(1)乳酸菌: ①细胞归类:单细胞细菌,原核生物②同化作用类型:异养生物③异化作用类型:厌氧生物④繁殖方式:二分裂(2)分布广泛:空气、土壤、植物表面、人或动物的肠道内部都有。
(3)常见的乳酸菌有乳酸链球菌和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常用于制作酸奶;2、发酵原理:在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3、发酵条件:室温、无氧。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1.生命的特征:生命的复杂度、活动、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继承与变异等。
2.生物的组织结构:细胞是生物组成和活动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组成。
3.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等。
4.生物的物质组成: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差异,生物的主要有机物包括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核酸等。
第二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1.植物的组织结构:表皮组织、维管束组织、根、茎、叶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光合作用的途径、光合产物的利用等。
3.植物的物质的运输和代谢:植物的物质的运输方式、根的吸水与运输、叶片的气孔和气体交换、植物的代谢过程等。
4.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和生殖:植物对光、温度、水分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植物的生殖方式。
第三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1.動物基本身體结构:雙體構造、器官系統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适应生境的特征: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行为特征等适应不同生境的特点。
3.动物的运动与调节:动物的运动方式、各种感觉器官和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内容。
4.动物的营养和消化:动物的营养方式和途径、消化吸收的过程、呼吸和排泄等内容。
5.动物的繁殖和发育:动物的繁殖方式、发育的过程、内节肢动物的变态等内容。
第四单元:生物的遗传变异1.遗传的基本单位:基因的概念、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结构、基因的表现形式、基因的多态性等内容。
2.遗传的规律: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正交配和连锁互换等遗传规律。
3.DNA与遗传信息传递:DNA的结构和复制、RNA的合成与功能、蛋白质合成过程等。
4.进化与自然选择:物种的起源和发展、自然选择的概念和作用等。
5.动物和植物的生物技术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组织培养、农业和医学的应用等。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稳态平衡1.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生态系统的层次、物种组成和种群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等。
高二生物复习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复习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为了让考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此小编为考生们收集了高二生物复习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具体内容请各位考生及时查看如下,尽请关注!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 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
精心整理
高二生物必修三人教版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养料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关;
1,共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